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5342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7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x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docx

以太网测试方法详细

OFween产品体验中心

以太网业务测试方法

一、系统适应性测试4

1.1、上电测试4

1.2、各槽位适应性测试5

1.3、混插测试5

1.4、满框测试6

1.5、时钟盘切换测试6

1.6、交叉盘切换测试7

1.7、SDH保护倒换测试8

1.8、盘保护倒换测试9

二、网管测试10

2.1、告警功能测试10

2.2、性能统计测试10

2.3、配置参数测试11

2.4、状态上报测试11

2.5、控制命令测试12

2.6、交叉功能测试12

三、功能测试13

3.1、最小帧长度13

3.2、最大帧长度13

3.3、异常包检测14

3.4、特殊包传输特性14

3.5、端口自适应功能15

3.6、自动协商功能15

3.7、以太网帧格式测试16

3.8、单播帧测试17

3.9组播帧测试18

3.10、广播帧测试19

3.11、静态MAC地址配置功能19

3.12、MAC地址动态学习功能20

3.13、MAC地址老化时间测试21

3.14、MAC地址表容量测试21

3.15、MAC地址学习速度测试22

3.16、VLAN功能测试23

3.16.1、用户安全隔离测试23

3.16.2、VLANTrunk功能24

3.16.3、设备VLAN条目数量24

3.16.4、VLAN支持的ID标识25

3.16.5、VLAN优先级测试26

3.16.6、PVID功能26

3.16.7、VMAN功能27

3.17、水平分割测试28

3.18、GFP封装测试29

3.18.1、GFP封装帧格式29

3.18.2、GFP告警检测和产生29

3.18.3、GFP误码监测和处理30

3.19、LCAS功能测试30

3.19.1、多径传输及最大时延差测试30

3.19.2、多径保护31

3.19.3、LCAS标准性测试31

3.19.4、LCAS保护时间32

3.19.5、时隙告警保护功能33

3.20、流量控制(仪表到设备)34

3.21、流量控制(设备到仪表)34

3.22、流量控制(拥塞形成流控)35

3.23、端口聚合35

3.24、端口镜像功能36

3.25、生成树测试37

3.26、快速生成树测试38

3.27、基于端口优先级测试39

3.28、二层流功能39

3.29、端口接收包类型配置40

3.30、PING功能测试41

3.31、端口环回检测测试41

3.32、LPT功能42

四、指标性能测试44

4.1、吞吐量44

4.2、时延45

4.3、过载丢包率45

4.4、背靠背45

4.5、GE光口指标46

4.5.1、平均发送光功率46

4.5.2、接收灵敏度46

4.5.3、中心波长测试47

4.5.4、光谱宽测试48

4.5.5、消光比测试48

4.5.6、上升时间测试49

4.5.7、下降时间测试49

4.5.8、数据相关抖动测试50

4.5.9、发送眼图50

五、稳定性测试51

六、对通组网测试52

6.1、常规组网测试52

6.2、数据文件传送54

6.3、多媒体应用54

七、环境测试55

7.1、温循试验55

7.2、高低温性能测试55

7.3、电源拉偏试验55

7.4、单盘功耗56

7.5、单盘重量56

八、一致性测试56

版本记录

序号

版本号

生成时间

主要修改记录

作者

备注

1

V1.1

2005-5-13

从《以太网中试方案》分离形成独立测试方法

王建

2

V1.2

2005-11-10

修改部分项目测试方法、完善部分功能测试项目,在各项目的备注中增加前期暴露的问题

王建

2005-11-30实施

3

V1.3

2007-04-06

增加新功能测试方法,修订和完善多个项目测试方法

MSTP测试小

一、系统适应性测试

系统适应性测试主要针对单盘与能够使用的系统和各单盘是否进行良好的配合,单盘是否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组网方式和环境变化。

1.1、上电测试

测试目的:

测试单盘上电过程

连接示意图:

连接情况说明:

如图连接被测设备和仪表。

要求各单盘满配置负荷工作。

测试方法:

1.如图连接测试配置。

2.配置被测设备的业务经过SDH侧互通;

3.设置仪表各端口发送正确的数据帧;

4.配置PDH(2M)、SDH等业务,并使用相应仪表稳定观察;

5.对以太网单盘和其他业务盘均进行软/硬复位、拔/插单盘、开关机架电源或开关单盘所在子框

电源对单盘进行上电操作;

6.观察以上操作时,各业务中断时间;

7.待单盘上电稳定后,再用仪表稳定观察至少8分钟。

8.观察各盘ACT灯的闪亮频率、查看收发数据情况、查看单盘和网管告警及性能统计情况。

测试预期结果:

各单盘在进行以上操作时,自身业务允许有中断、丢包、错包现象,但不能影响其它业务。

系统上电后,各业务必须正常传输。

测试结果请填写到下面表格:

上电方式

瞬断时间

相互影响

上电稳定后

状态

告警

性能

数据收发

软复位

硬复位

拔插单盘

开关电源

测试次数:

每块单盘各10次

备注:

01.插FE-F4会导致XCU盘切换

02.E2X盘拔插上电试验,需要间隔5S以上时间;

03.插GE-2A盘导致相邻盘位业务中断且不可恢复;

04.拔插GFF1盘影响其他盘业务、且导致整框机盘黑网管;

05.拔插GFC1盘导致对偶槽位的业务误码和丢包、且导致整框机盘黑网管;

06.ESDI与E1盘在拔插、软硬复位过程中都相互影响;

1.2、各槽位适应性测试

测试目的:

单盘对槽位的适应能力,对各种EMU盘、时钟盘和交叉盘的适应性;连接示意图:

Smartbits

连接情况说明:

设备和仪表连接方式同1.1

测试方法:

1•将单盘分别插在系统所支持的各个槽位

2•按照1.1、1.2、1.3测试项各操作一次

3.分别配合不同版本的时钟盘、高/低阶交叉盘、EMU盘进行试验。

测试预期结果:

参见1.1、1.2、1.3测试项测试结果

网管上各单盘能正确上报各告警、性能,单盘工作稳定,不会出现黑盘现象备注:

1.在部分槽位,当主用时钟工作时GE-2A业务不通;

2.GFF1配合R1E版本的EMU出现黑盘现象

1.3、混插测试

测试目的:

测试在同一子框上插不同的业务盘,各种单盘能否正常工作,各单盘是否会相互影响

连接示意图:

Smartbits

连接情况说明:

设备和仪表连接方式同1.1

测试方法:

1.连接测试配置。

根据不同系统将单盘所在子框配上各种不同单盘,主要测试单盘相邻槽位和对偶盘位

配置以太网业务对通;

4.配置系统上其他业务对通;

5.采用相应仪表观察各种业务;

6.对以太网盘和其他业务接口盘进行“下配置”、“读状态”、“获取性能”等操作;

7.分别拔插以太网盘和其他业务接口盘;

8采用仪表稳定观察至少12小时。

测试预期结果:

第5步:

各单盘业务通信正常,无误码或者丢包现象;

第6步:

各业务之间不能相互影响;

第7步:

各业务之间不能相互影响;

第8步:

各业务稳定无误码或者丢包现象。

网管上各单盘能正确上报各告警、性能,单盘工作稳定,不会出现黑盘现象备注:

1.GFF1、GFSW2配合R1E版本的EMU出现黑盘现象;

2.GE—2A、GFF1拔插导致TUX和E1业务中断;

3.ESDI与E1盘拔插相互影响;

4.GFC1拔插影响对偶槽位业务误码、丢包;

1.4、满框测试

测试目的:

按最大系统配置插满待测单盘,测试各单盘以及系统的工作情况。

连接示意图:

NE1NE2

SDH

««4>B0-«

Smsrtbits9亠16F-

连接情况说明:

如图连接被测设备和仪表

测试方法:

1.如图连接测试配置。

2.将以太网盘配置在NE1所有可用盘位,在NE2的其余槽位采用其他业务盘填充;

3.配置NE1、NE2各种业务对接,保证各单盘满负荷工作。

4.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总流量为设置带宽的95%,稳定观察24小时

5.其他业务也采用相应仪表同时进行稳定观察。

测试预期结果:

各业务都没有误码或者丢包现象。

网管上各单盘能正确上报各告警、性能,单盘工作稳定,不会出现黑盘现象备注:

1.在部分槽位,当主用时钟工作时GE-2A业务不通;

2.GFF1、GFSW2配合R1E版本的EMU出现黑盘现象,在某些槽位特别严重;

1.5、时钟盘切换测试

测试目的:

测试在时钟盘失效后,单盘的处理情况。

时钟切换时,要求单盘能够自动选择可用时钟盘。

在时钟完全失效再恢复后,单盘可以自动恢复。

连接示意图:

连接情况说明:

单盘和仪表的连接方式同1.1。

测试方法:

1.如图连接测试配置。

2.设备和仪表的配置方法同1.1。

需要保证单盘工作在满负荷情况下

3.拔插主用、备用时钟盘切换时钟

4.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

5.使用网管对时钟进行软切换

6.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

7.时钟盘从无到有。

拔出主用和备用时钟盘,先插回主用时钟盘或者先插回备用时钟盘。

8.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

测试预期结果;

单盘应该可以适应时钟源有跳变的情况,且在时钟源恢复后能够正常工作。

测试结果请填写到下面表格:

切换方式

瞬断时间

告警

状态

性能

数据收发

软切换

硬切换「

拔插备用时钟盘

从无到有

测试次数:

每个单盘各5次备注:

1.在部分槽位,当主用时钟工作时GE-2A业务不通;

2.GFF1配置最大帧长度大于1518字节后,切时钟导致业务中断;

3.开启LCAS功能后,切时钟导致业务中断;

4.GFF1、GFC1、ESD1切时钟时单盘出现复位,业务瞬断时间超出1分钟,太长;

5.当两块XCU盘都拔掉再上电后,ESD1无告警,但是业务不通,单盘需要重新复位;

1.6、交叉盘切换测试

测试目的:

测试在交叉盘失效后,单盘的处理情况。

交叉盘切换时,要求单盘能够自动选择可用交叉盘。

在交叉盘完全失效再恢复后,单盘可以自动恢复;

连接示意图:

连接情况说明:

设备和仪表的连接方式同1.1。

测试方法:

1.如图连接测试配置。

2.设备和仪表的配置方法同1.1。

需要保证单盘工作在满负荷情况下

3.拔/插主用、备用低阶/高阶交叉盘进行切换,

4.稳定后,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

5.使用网管对交叉盘进行软切换。

6.稳定后,用仪表发送随机字节的数据包,稳定观察8分钟。

7.交叉盘从无到有,拔出主用和备用交叉盘,先插回主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