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209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docx

《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docx

皮肤美容科学讲稿网课在线作业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时数:

1/2~1/3学时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性质。

2、熟悉美容皮肤科学的体系结构。

三、重点、难点:

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美容皮肤科学发展简史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体表器官,它覆盖全身,其重量占体重的16%。

作用:

1、皮肤是人体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具有保护皮下组织和器官免受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损害和入侵的作用。

2、具有调节体温、吸收、排泄、分泌、免疫和参与代谢等生理功能。

3、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和最引人注目的审美器官,具有感觉表情、传递人体美感信息等功能。

美容皮肤科学的初步形成:

①1985年,湖南郭定九教授等倡导和筹备的“皮肤美容学术研讨会”,开创了皮肤美容的先河。

②1998年向雪岑主编的《美容皮肤科学》首次提出了美容皮肤科学的体系结构,构筑了美容皮肤科学的雏形。

第二节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定义:

美容皮肤科学是一门以医学美学为指导,皮肤科学为基础,研究人体皮肤的机能与结构,维护、改善、修复和塑造人体皮肤的健康与美的规律的美容医学分支学科。

目的:

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活力美感,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性质:

美容皮肤科学是以医学美学和人体皮肤美学为指导,采用皮肤内科、外科或理化治疗技术等医学手段,结合医学美容的方式来维护和增进人体皮肤的健与美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支学科。

第三节美容皮肤科学的体系结构

美容皮肤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史

美容皮肤科学的定义、性质、对象与任务

美容皮肤科学的体系结构

美容皮肤科学实施范围及与相关学科关系

人体皮肤的医学基础

人体皮肤的美学基础

美容皮肤科伦理学基础

美容皮肤科行为学基础

美容皮肤科心理学基础

美容皮肤科药物学基础

美容皮肤内科学

美容皮肤外科学

中医美容皮肤科学

皮肤护理与保健美容学

美容皮肤心理学的咨询技术

皮肤物理化学美容治疗技术

皮肤护理美容操作技术与方法

损容性皮肤病诊疗技术与审美评价

医学教育中的美容皮肤科学与美容护理学教育

继续教育中的美容皮肤科学教育

医护人员的审美修养教育

其它从业人员的有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

图1-1美容皮肤科学学科体系结构示意图

 

第二章皮肤解剖和组织结构

一、皮肤的解剖

 

面积约1.5~2.0m2

厚度:

0.5~4.0mm

表皮和真皮的重量:

5%体重。

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的重量:

16%体重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毛发,甲、皮脂腺,顶泌汗腺,小汗腺)

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

(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1、基底层:

新生细胞的来源

主要靠基底细胞

2、棘层

3、颗粒层

4、透明层

5、角质层

其他细胞:

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麦克尔细胞、未定类细胞

(二)真皮1、纤维胶原纤维

弹力纤维

网状纤维

2、基质

3、细胞成纤维细胞——主要的组织修复细胞

肥大细胞

(三)皮下组织——皮下脂肪层

(四)皮肤附属器皮脂腺油性皮肤

干性皮肤

中性皮肤

小汗腺、顶泌汗腺、毛发、毛囊、甲

(五)皮肤血管、淋巴、肌肉、神经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与免疫功能

一、皮肤是人体美的载体:

面部皮肤是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交流的汇集点,也是美感效应的起点。

特点:

主要通过皮肤的颜色、弹性、光泽、细腻、纹理和体味等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二、皮肤作用

1、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免疫功能①防止体内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的丧失。

②抵御外界环境中不良因素的损害,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作用。

2、吸收作用:

阴囊>前额>大腿屈面>上臂屈面>前臂>掌跖

婴幼儿>成人

油脂、软膏剂和硬膏促进药物吸收

3、分泌与排泄作用——小汗腺,顶泌汗腺,皮脂腺

皮脂是皮脂腺分泌和排泄的产物

包括:

甘油酯、蜡酯、鲨烯、胆固醇脂、游离脂肪酸

4、感觉作用:

5、体温调节作用

6、代谢调节作用:

是新陈代谢,人类皮肤:

红、黄、棕、蓝、黑、白

黑素对生物的成长、防卫、防御紫外线的危害起重要作用

三、皮肤常驻微生物及微生物平衡

正常菌群:

1、生物拮抗;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

包括:

球菌、杆菌、真菌---等

条件致病菌:

1、寄生部位改变;2、机体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功能降低;3、不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4、菌群失调。

痤疮:

注意:

危险三角区(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禁止挤压,因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孕妇禁服四环素族类药物

病因:

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

皮脂分泌调节失控

毛囊口过度角化——皮脂包括:

甘油三酯、蜡酯、鲨烯、胆固醇、胆固醇脂

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游离脂肪酸+氧化鲨烯

粉刺形成

+

雄激素影响毛囊角化→脂栓

微生物的作用:

常驻菌痤疮丙酸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

马拉色菌

蠕形螨寄生

遗传、辛辣、糖类、脂肪类、食物、化妆品、溴、碘、激素类药物。

症状:

痤疮的损害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

非炎性——皮脂溢出、开放性粉刺

闭合性粉刺

寻常痤疮:

粉刺、炎性丘疹、脓疱

重度痤疮:

脓肿、囊肿、皮肤溃疡(男)

诊断:

青年男女,颜面,胸背有粉刺、丘疹、脓疤、结节、囊肿等损害

治疗:

治疗原则:

减少皮脂分泌,纠正毛囊及皮脂腺管口的异常角化,抗炎及预防继发感染,修复炎症后色素沉着与瘢痕。

护理:

少食动物性脂肪、糖类、刺激性食物

温热水(35℃)及硫磺香皂/去脂消炎香皂

不用含油脂较多,粉质过重的化妆品

不用软膏、糖皮质激素

少服碘化物、溴化物

全身治疗:

1、抗菌消炎:

①四环素族:

四环素、二甲胺四环素;孕妇禁用

②罗红枚素;

③甲硝唑;

④克林枚素。

2、抗雄性激素药——抑制皮脂腺活性,少用。

3、局部治疗:

去脂、溶解角质、消炎、杀菌

①去脂:

用含硫磺、硫化硒的清洁剂清洗面部

②溶解及剥脱角质:

0.05%~0.1%维A酸制剂

③消炎、杀菌:

1%林可霉素溶液

1%氯洁霉素酊

1%红霉素酊

1%磷酸克林霉素溶液

5%过氧苯甲酰凝胶

粉刺:

角质溶解剂,挤出粉刺

中度痤疮:

抗生素、抗雄性激素及角质溶解剂药物各一种。

重度痤疮:

两种抗生素、对脓腔、囊腔、结节等皮损行腔内注射、药膜的使用。

美容治疗:

原则上对成熟的粉刺、脓肿、囊肿彻底清除与引流,配合药膜治疗。

急性期:

清洁皮肤、脓肿、囊肿穿刺引流

囊腔内抽吸、用消炎杀菌制剂冷喷、外涂药膜。

慢性期:

清洁皮肤、剔除粉刺、用消炎杀菌制剂蒸气喷雾、倒膜或者药膜。

恢复期:

清洁皮肤,用去斑霜(瘢痕软化剂)蒸气喷雾、去斑药物。

营养治疗:

适量的能量摄入:

10.5MJ/d

减少脂肪的摄入:

每天50g/d

充足的蛋白质:

100g/d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可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

增加含锌的食物(牡蛎、禽兽类、蛋类)摄入,因为锌缺乏影响VITA的代谢和利用,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

减少碘的摄入,因为碘过多使毛囊口角化,使皮脂瘀积。

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A可调节上皮分化,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和毛孔的堵塞。

(如:

肝、奶、南瓜、菠菜、油菜、豌豆苗、苋菜、番茄)

B族维生素可促进脂肪代谢,维生素B2可减少皮脂分泌,减少痤疮的发生。

如:

粗杂粮、酵母、麦片、瘦猪肉

多饮水、少食高糖、高脂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海鱼、海虾、羊肉、狗肉,戒酒。

食膳:

凉拌苦瓜能清热泻火。

中医中药治疗:

1、肺经血热——凉血清热、解毒排浓——枇杷清肺饮

2、肠胃湿热——清理湿热、兼以通腑——菌陈蒿汤

3、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五味消毒饮或黄苓解毒汤

邪毒炽盛,内陷营血——泄热解毒、清营凉血——黄苓解毒汤或犀角地黄汤

中药:

仙方活命饮、普济消毒饮

注意:

危险三角区禁止挤压

第四章

皮肤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皮肤免疫系统简介

皮肤是一个具有独特免疫功能并与全身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组织器官。

一、皮肤免疫系统

(一)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

角质形成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郎格汉斯细胞——抗原呈递细胞

淋巴细胞

内皮细胞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真皮成纤维细胞

(二)皮肤免疫系统的分子:

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生长因子

趋化因子

克隆刺激因子

免疫球蛋白有抗体活性:

粘附、介导、调整、吞噬、中和

补体:

具有酶活性与免疫有关的球蛋白

粘附分子

神经肽

皮肤被看作一个具有独特的免疫功能的淋巴样组织(SACT)

 

艾滋病的预防

一、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二、特点:

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特别是T辅助细胞(TH)免疫功能缺陷,所引起的一系列条件性感染或者恶性肿瘤。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HIV是一种嗜T细胞和嗜神经细胞病毒,侵入人体后选择性攻击T辅助细胞、脑组织细胞、脊髓细胞和神经细统的细胞。

当HIV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和释放过程中,可引起宿主细胞病变、死亡,造成CD4+淋巴细胞的耗竭,继之发生免疫功能缺陷,诱发各种条件致病菌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四、艾滋病的传染源:

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

血液、精液具有传播性

乳汁可使婴儿受感染

1、性交传播:

同性与异性之间的性接触

同性恋最多见(男男同性恋者经“肛交”途径感染率最高)

2、血液传播:

输注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静脉药瘾者(吸毒的人),HIV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

病人用过的美容刀具、针具划破皮肤黏膜。

3、母婴传播:

HIV可通过胎盘或者分娩时经产道传染给新生儿

五、临床表现:

1、窗口期——从患者感染HIV→形成抗体所需时间35d/45d

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

从感染HIV→艾滋病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儿童12个月

成人29个月

重要的传染源最短的6天

最长的14年

2、HIV感染的临床分期急性HIV感染期

无症状HIV感染期:

血清HIV抗体阳性

艾滋病相关综合症

六、诊断:

1、HIV感染者

2、艾滋病确诊病倒:

艾滋病病表抗体阳性

P140

七、治疗:

抗病毒等

八、预防:

1、特异性预防:

艾滋病疫苗(研究中)

P1412、综合性预防:

遵守性道德、取缔暗娼、及时规范地治疗性病

安全的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套)

戒毒、远离毒品、不共用注射器及针头、剃须刀及牙具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避免母婴传播

医务人员接触HIV/AIDS者的血液、体液时,严格防护

加强入境检疫

 

第二节皮肤病中常见的超敏反应

定义: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

超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血清过敏性

休克

敏快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尘螨

反消化道过敏反应—鱼、虾

应皮肤过敏反应—药物、食物

II型(细胞毒型、变态反应)1、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2、输血反应:

ABO血型不符合的输血

3、新生儿溶血症:

母子间Rh血型不合

4、甲状腺功能亢进

III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超敏反应)系统性红斑痕疮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IV型(迟发型)传染性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结核菌的)

接触性皮炎:

油漆、化妆品

移植排斥反应

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药物——肾上腺素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物——抗组胺

降低效应器官反应药物——肾上腺素

免疫抑制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肾上腺素

防治原则:

(一)预防超敏反应:

接触过敏原脱敏疗法

(二)脱敏治疗:

(三)药物治疗

休克:

青霉素、头孢菌素、普鲁卡因——肾上腺素

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类毒素——氢化可的松

过敏性胃肠炎:

恶心呕吐——休克,地塞米松

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血管性水肿

异烟肼、青霉素、对氨基水杨酸—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不符引起

狼疮:

自身免疫病后肾小球肾炎

菌体蛋白,皮肤试验——是否感染和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状态

红斑、丘疹——剥脱性皮炎

麻黄碱、氯雷他啶、笨海拉明、钙剂、泼尼松、氯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过敏性休克:

①立即停药

②肾上腺素0.5~1mg,皮下注射

③地塞米松10mgivst

或氢化可的松200~400mg

5%GNS500ml静滴

④低分子左旋糖酐500ml静滴

⑤5%GS500ml

VitC3g静滴

⑥5%GS250ml

间羟胺20~40mg静滴

⑦头孢曲松过敏禁用葡萄粉酸钙

第五章皮肤的组织病理

一、皮肤组织病理基本变化

表皮病变①角化过度——慢性皮炎,扁平营藓

②角化不全——银屑病

③角化不良——家族性良性天疱疮

④毛囊角栓——盘状红斑狼疮

⑤颗粒层增厚——寻常疣,神经性皮炎

⑥颗粒层减少——银屑病

⑦棘层增厚——寻常疣

⑧棘层松解

⑨表皮萎缩

⑩表皮水肿

11表皮气球样变

12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13大疱和水疱

14微脓肿(疡)

15色素增多——黄褐斑

16色素减少——血癜风

17色素失禁

18间变

真皮病变变性淀粉样变——皮肤淀粉样变

粘液变性——胫前粘液水肿

弹力纤维变性——硬皮病;透明变性或玻璃样变性—硬皮病

纤维蛋白变性——变应性血管炎

肉芽肿——结核、麻风、梅毒

血管变化:

血管扩张及充血、出血、血管腔内闭塞及血栓形成

细胞浸润:

方式—肉芽肿性侵润、弥漫性侵润、血管周围侵润、

斑片状侵润、带状侵润

皮下组织的改变脂膜炎

增生性萎缩

 

二、皮肤炎症的病理变化与皮肤美容

急性皮炎

亚急性皮炎

慢性皮炎

治疗

原则

鲜红色斑疹、渗液、糜烂——收敛、散热、抗炎、消肿

暗红色皮疹,脱屑,皮肤干燥——滋润、保护、抗炎、消肿

皮肤增厚、苔藓样变——软化、滋润、剥脱

美容

湿敷冷喷冷膜

热喷、按摩(轻微)

热喷按摩(力大)

外用药

洗剂、粉剂、溶液

乳剂、软膏、糊剂

酊剂、醑剂=软膏、硬膏

禁用

酊剂、软膏、热喷、按摩

粉剂、洗剂、酊剂

 

第六章人体皮肤的美学内涵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和最引人注目的审美器官,具有感觉、表情功能,能传递人体美感信息,是人体审美的第一观照对象。

实际意义:

1、体现健美状态:

健康是人体皮肤健美的根本所在,容光焕发,红润柔嫩,光滑细腻,富有弹性而充满生命活力,体现人体皮肤的自然美。

2、释放美感信息:

通过其肤色、光泽、质感、动感体味和表情来释放。

女性——细腻、光泽、柔嫩、圆润、蕴涵着女性的温柔、亲切、善良与娴熟属阴柔之美。

男性——肌肤起伏强烈,血管充盈,体块坚实,充满着无限强悍的生命内张力,威慑力属阳刚之美。

少女——肌肤柔嫩润滑富有弹性,丰满的乳房高耸挺拔,体态阿娜多姿,崇高的、青春的、自然的生命美感信息。

3、反应心理情感——情感是大脑皮质与皮质下“情感中枢”的协同作用的结果。

积极——红光焕发,富有弹性,充满活力

消极——寂寞、无奈、忧伤、悲哀、激昂、愤怒

心理学意义:

1、生理心理学基础:

审美客体光泽、柔嫩、细腻而富有弹性、刺激审美主体的情感中枢,大脑皮质兴奋,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情感高涨。

2、社会心理学:

人体皮肤传递着其载体高度的文明与自然的关系,表达着其载体良好的心理情感和生命状态,是人的生理价值、医学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的高标准和高质量的体现。

3、美学特点:

健美的皮肤是美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健美的皮肤是人的气质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宽阔的额头闪耀着智慧的灵光。

精神内涵性体现在炯炯有神的双眼。

美学要素:

肤色:

微红稍黄——黄种人的健美肤色

光泽:

生命活力,容光焕发、精神饱满而自信。

滋润:

皮肤的细腻、柔嫩、光滑和富有弹性,性激素代谢的良好反应,细腻而光洁的皮肤,传递着青春,传递着美丽,传递着生命美感的信息。

弹性:

具有弹性的皮肤,坚韧、柔嫩、富有张力。

表明皮肤含水量适中,血液循环良好,新陈代谢旺盛,具有诱人魅力的质感与动感。

体味:

生理性:

月经期、妊娠期

病理性:

“烂苹果”味——糖尿病,酸性气息——消化不良;“氨”味——尿素症患者;“肝腥”味——肝昏迷的患者

情感性:

情绪激昂时,分泌物释放多。

表情:

结构与功能美:

是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成和精神内涵的完美统一。

 

第七章皮肤病的病因、症状与诊断

一、教学时数:

1/2学时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病的病因

2、熟悉皮肤病的症状

3、了解皮肤病的诊断

三、重点、难点:

引起皮肤病的主要因素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皮肤病的病因

皮肤病的病因:

外因:

1、物理因素:

压力及摩擦、胼胝、鸡眼;温度异常烫伤、冻疮;放射线及放射性物质可引起急性/慢性放射性皮炎;长期的潮湿、浸渍过度、热水烫洗和搔抓促使皮肤病的发生、发展。

2、化学性物质:

染料、化工原料染发剂、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3、生物性因素:

动物——疥疮、毒血刺蜇、昆虫、水蛭咬伤

植物——油漆引起过敏性皮炎,荨麻疹

微生物——细菌引起毛囊炎、丹毒、淋病、麻风等

病毒——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艾滋病等

真菌——浅部/深部真菌感染

螺旋体——梅毒

衣原体、支原体

内因:

遗传:

鱼鳞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非淋菌性尿道炎

食物:

维生素缺乏病;防腐剂,过敏白化病、雀斑、着色性干皮病(避开生育)

代谢障碍:

黄色瘤、皮肤淀粉样变

内分泌紊乱:

黄褐斑、痤疮

神经精神因素:

脊髓空洞症、麻风、周围神经损伤,皮肤感觉障碍/营养性溃疡;精神创伤,斑秃

内脏疾病及病灶感染:

糖尿病易伴发疖病、癣和念珠菌感染;肝病,皮肤骚痒;消化道肿瘤可伴发黑棘皮病;病灶感染,湿疗,荨麻疹

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职业、季节、种族、个人卫生、社会因素

五、习题:

引起皮肤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举例:

染发剂引起过敏性皮炎

周某,男,60岁,因染发后,头部骚痒,红肿流水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

治疗:

地塞米松

 

第八章皮肤病的防治与护理

一、教学时数:

3/2学时

二、目的要求:

1、重点掌握皮肤病的预防护理

2、熟悉皮肤病的各种疗法

3、了解美容皮肤外科理疗

三、重点、难点:

皮肤病的预防与护理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皮肤病的预防

1、皮肤老化,是线性皮肤病,避免日晒,光敏食物,光敏性化妆品,禁用光敏药物如喹诺酮药物。

庶阳伞、防晒霜,抗老化护肤品。

2、皮脂分泌较多的皮肤病:

痤疮、脂溢性皮炎,要控制脂肪、糖类、香、甜、辛辣食物、温水、肥皂洗患处。

3、色素加深的皮肤病,要减少紫外线照射,不宜用剥脱剂,激素制剂,精神愉快,生活规律,充足睡眠。

4、化妆品皮肤病,避免用含过敏成份的化妆品(斑贴试验选择化妆品)

禁假冒伪劣、过期的化妆护肤品不宜浓妆艳抹

化妆品皮肤病的预防:

A、停用已明确或可疑具有刺激性和过敏反应化妆护肤品,或洗染头发等用品,注意避免对皮损区的不良刺激;

B、待皮肤损害消退、情况完全稳定后,应尽可能查清致敏原因,防止再次使用致敏性化妆护肤用品,皮肤斑贴试验有一定价值。

斑贴试验:

是检测机体对某些化学物质是否具有敏感性的一种方法,将被试物质如浸液、溶液、软膏或原物等置于四层1平方厘米的纱布上,敷于前臂或背部,其上用一略大蜡纸覆盖,用胶布固定。

24—48小时后取下贴敷试剂,观察结果。

局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或水泡并伴有瘙痒为阳性。

如不到24—48小时即发生剧烈反应时,应终止试验。

5、对感染性皮肤病(真菌病、皮肤的菌性感染),及时治疗,切断传播途径

6、瘙痒性皮肤病避免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肥皂洗涤,致敏性药物

7、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避免接触致敏物质,食用易引起变态反应的异种蛋白类食物,如鱼、虾、蟹等。

禁用致敏药物。

8、皮肤肿瘤避免曝晒,如色素痣,突然增大,颜色加深,瘙痒、痛疼,出血等应及时就医

9、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皱褶处用温水洗涤,保持干燥

10、斑秃:

神经性皮炎,多汗症,精神愉快,心理健康,改善皮肤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第二节皮肤病的护理

皮肤病的护理:

一般护理:

饮食护理避免食用有关致病食物:

鱼、虾、高蛋白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避免食用有关致病药物:

避免再次使用引起过敏的药物,药物过敏卡、生活护理避免用肥皂/过热的水烫洗皮肤

轻症护理:

洗涤1~2次/周,禁抓、搓、擦皮损

脱屑洗涤1次/1周

重症护理:

大疱性疾病,重症药疹,剥脱性皮炎

专人护理:

病情严重,抢救,隔离衣、戴口罩、手套及帽子

消毒隔离病房:

2%来苏拖地1次/日,紫外线照射(布遮盖病人),室温20~26℃

监测生命体征:

每4h测一次脉搏、呼吸、血压、体温

饮食:

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

预防褥疮:

定时翻身,保持干燥

创面护理:

清洁皮损:

NS,3%硼酸溶液,3%双氧水,口腔2%苏打水漱口

换药:

湿敷

大面积皮损曝露疗法,湿敷面积<1/3体表面积

搽药:

粉剂、洗剂、油剂、乳剂、软膏

第三节内用药物疗法

(一)按组胺类药:

H1受体阻断药:

扑尔敏,变态反应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皮炎等疱疹、湿疹、药疹,不良反应是嗜睡,头晕。

驾驶员,癫痫,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禁用。

H2受体阻断药:

西咪替丁

(二)糖皮激素、地基米松:

抗炎、免疫抑制、抗核分裂、抗毒抗休克作用;并发感染、消化道溃疡或合并进血及穿孔,糖尿病,满月脸、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低效:

氢化可的松高效:

地塞米松

(三)免疫抑制剂

(四)免疫调节剂:

卡介苗、左旋咪唑、干扰素

(五)抗生素:

青毒素、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药

(六)抗病毒药:

阿昔洛韦,利巴韦林

(七)抗真菌药:

抗生素——制霉菌素

唑类药——克霉唑,酮康唑

第四节外用药物办法

外用药治疗原则:

问药物过敏史

禁止把糖皮质激素当化妆品用,局部及婴儿不宜

 

第九章皮肤、毛发及甲的美容保健

一、教学时数:

2学时

二、目的要求:

1、掌握皮肤健美与维护

2、熟悉毛发的健美与维护

3、了解甲的健美与维护

三、重点、难点:

皮肤的健美与维护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皮肤的健美与维护

(一)皮肤健美的标志:

健美的皮肤是白(微黄)里透红、光滑、细腻、湿润而有弹性。

肤色、纹理、弹性、温润度

功能:

具有完整的、有效的及协调的功能

(二)皮肤的类型、测定、保健、化妆品选择及护理

类型

测定

皮肤的保健,用软水(35~38℃)洗皮肤

用化妆品选择

面部皮肤护理

中性皮肤

不干燥,不油腻,洁白红润,光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