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36 知识点.docx
《小学科学 36 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 36 知识点.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36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整体结构表
修订后的教科书共32个单元,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
书中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库,是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供学生阅读。
上学期
下学期
三
年
级
植物
植物的生长
动物
动物的生命周期
我们周围的材料
温度与物体的变化
水和空气
磁铁
四
年
级
天气
电路
溶解
新的生命
声音
食物
我们的身体
岩石和矿物
五
年
级
生物与环境
沉与浮
光
时间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热和燃烧
运动和力
地球的运动
六
年
级
工具和机械
微小世界
形状与结构
我们身边的物质
能量
宇宙
生物的多样性
环境和我们
教科版科学三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
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
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
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
(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第二单元:
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
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6、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7、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
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8、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
9、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0、蚂蚁的特点:
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12、金鱼的特点是:
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3、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
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14、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15、动物的共同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第三单元:
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3、知道身边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
(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
5、金属是一种很重要的(材料),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6、金属的特性:
(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
7、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8、塑料的特性:
具有(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性)、(不容易传热性)、(质轻)、(重复利用性)等。
9、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10、木头的特性:
(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11、砖的主要用途是(砌房子),陶瓷的主要用途是(做生活用品)。
12、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13、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造的。
14、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
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
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
15、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4、水是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植物)、(动物)、(人体)、(土壤)中。
5、水有三种状态:
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6、水是生命的源泉。
(植物)、(动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
7、水的用途很多。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要用水。
8、水和食用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9、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10、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11、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12、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升)。
13、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量筒必须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14、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15、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16、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
17、空气占据(空间)。
18、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19、空气有(重量)。
20、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科版科学三下复习提纲
第一章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有些动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播种植物时要注意:
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要将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处;种子放在深度约1厘米的小坑后再用土盖上;之后浇上适量水放温暖处;已经成株的植物要等土壤差不多干时再浇花,要浇就要要浇透。
5、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每天约5毫米。
6、在做研究根的作用这个实验时,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为了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
7、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吸收更多的阳光。
9、植物的叶子和幼小的植物的茎大部分是绿色的。
10、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叶子能为植物提供“食物”——养料。
植物的养料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
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了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11、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2、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来个果实,每个果实可以有十七八粒种子。
13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
种子→ 发芽→生长→出现花蕾→开花→果实成熟这几个阶段。
我学会了用测量 、记录、画折线图等方法来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
14、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5、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节在有些植物上很明显,有些不明显。
叶子是长在节上的。
16、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它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这样的茎叫匍匐茎。
第二章 动物的生命周期
1、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的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要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3、蚕的一生总共要蜕6次皮,其中幼虫期要蜕4次皮。
4、蚕(幼虫期)分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
头很小,有口器,有两片“牙齿”的大颚,适于咀嚼桑叶;胸有三对足帮助口器把持桑叶;腹部有五对足,后端的背侧有一个突起、
5、蚕宝宝吐丝前不再吃桑叶了,躯体发黄发亮,吐丝时身体运动,头来回晃动,吐丝后身体变小,潜伏在内。
6、蛹身体呈纺锤形,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两个黑色、小圆形、隆起的眼睛,胸部没有环节,腹部有环节,眼睛下面有一对触角的原始体,胸部的背面有盾片,从盾片生出两对翅,体色呈褐色。
7、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两对翅,三对足,长有眼睛和口器。
8、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
9、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10、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这些动物生命的开始 。
11、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利用 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12、有些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很大的变化,它们幼年期与成年期的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
从卵孵化而来:
蚊子、苍蝇、蝗虫、鱼、青蛙、鸡
由母亲直接生下来:
猫、狗、人
变态:
蚊子、苍蝇、青蛙
不变态:
蝗虫、鱼、鸡、狗、猫
第三章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水按手的感觉分类:
可分为烫水、热水、温水和凉水 。
但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够准确,不一定可靠,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
我仔细观察温度计,发现温度计上有刻度 、标记 、数字。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3、测量水温,要注意:
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下完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视线与温各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温度计时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水烧开时的温度大致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4、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5、跟水相比,冰的特点是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
冰和水都无色、无味、透明、有一定体积。
6、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7、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会形成小水滴,这叫凝结。
8、云:
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高空
露:
水蒸气遇到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上
雾:
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
霜:
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雪:
高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9、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水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缩 。
10、我知道的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 、体温计、高温计 、数字温度计 。
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 35℃-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11、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写温度时前面加“—”,表示零下。
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第四章 磁铁
1、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磁铁不能吸引金属铜、铝。
2、磁铁不一定是铁做的;磁铁有各种形状,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用途。
3、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
4、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
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5、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确切的证据;辨认铁制品,使用磁铁检测比用眼看更可靠。
6、一般情况下,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固定的。
7、把两块磁铁吸合在一起,磁力会增强,把相互排斥的两块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弱。
8、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一般的磁铁都由磁针和方位盘等组成。
9、做指南针可以用钢针、铁钉等物。
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或铁钉)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次—30次。
然后要标明南、北极。
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概念
一、《天气》单元
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3.天气日历的作用:
记录和分析气象信息,总结以往的气象规律,预测今后的天气变化。
4.天气日历中,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0是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
5.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晴、多云、阴、雨、雪等。
会作气温数据柱状图。
6.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7.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8.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9.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北风是由北向南吹的风。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箭头指向的方向就是风向,如箭头指向南,就是南风。
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方向。
10.风的速度是以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书本P10的等级表读一读)
11.常见的降水形式有:
雨、雪、冰雹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直筒容器可以用来做雨量器。
(书本P13降水量等级表记一记)
13.天空中漂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它们的形状千姿百态。
14.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
(会画四幅图,在书本P14)
15.气象学家把云分成三大类:
积云、层云、卷云。
积云像棉花,晴好天气,会下雷阵雨;层云一片灰色,在低空,会下雨;卷云像羽毛,在高空,由冰晶组成。
二、《溶解》单元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没有沉淀、没有漂浮、不能用过滤方法分离。
2.过滤时一贴指滤纸贴住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三靠是指溶液烧杯靠住玻璃棒,玻璃棒靠住三层滤纸一侧,漏斗底端靠住烧杯内壁。
3.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等。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要强。
5.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溶解少量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6.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
加热、搅拌、粉碎。
7.研究水温对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实验中,不同的条件是: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相同的条件是:
水量一样、食盐量一样、食盐颗粒一样、同时倒入水中、都搅拌或者都不搅拌、杯子一样。
8.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分离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比如:
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最低。
11.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2.用完酒精灯熄火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3.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4.分离食盐与水的装置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火柴等。
15.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16.“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三、《声音》单元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2.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4.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5.大铁钉发出的声音高,小铁钉发出的声音低;橡皮筋拉得紧,发出声音高,拉得松,发出声音低;敲击不同水位的水杯,浅水杯发出的声音高,满水杯发出的声音低;吹不同水位的试管,满水试管发出的声音高,浅水试管发出的声音低;
6.用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
7.尺子伸出桌面长,发出的声音低,尺子伸出桌面短,发出的声音高。
8.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9.声音可以沿着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10.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11.用棉线连接两个杯子做一个“土电话”,这个土电话是利用棉线来传播声音的。
12.这些材料传播声音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木尺、铝箔、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他们是通过无线电设备来进行通话的。
14.耳道是将声波传输到中耳;鼓膜是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是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是将振动转化成听觉信号;听觉神经是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15.控制发生罐发出的声音变轻的方法:
装满物质、用手紧紧捂住罐壁、罐内壁贴软物、固定物质在罐内壁、罐子悬挂在真空当中、放入水中摇晃、物质外面包上厚纸。
四、《我们的身体》单元
1.从外形上,人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2.人体骨骼的作用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运动后人体的呼吸和心跳都加快了。
运动时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
4.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氮气不变,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处。
6.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
心脏长期处在快速的跳动下会感到疲劳。
7.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
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
8.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9.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血液循环器官包括:
心脏、血管。
10.口腔是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食道是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是暂时储存食物,分解、搅拌食物,使食物成为食糜;小肠是消化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大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
11.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12.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牙齿有咬碎食物的作用;舌头有搅拌的作用;唾液有湿润食物的作用。
13.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
门齿有咬断食物作用;犬齿有撕裂食物作用;臼齿有磨碎食物作用。
14.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是相互协同工作的,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四下知识点整理
1、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
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交流电。
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
实验室做实验用的是1.5V的干电池,对人体无害。
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
大树容易遭到雷击。
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
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
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
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电路一般由电源、电线、开关、用电器组成。
2、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
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短路时,电池和电线就会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
3、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v表示。
常见的电路一般分并联和串联两种连接方法。
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
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
所以小灯泡特别亮。
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
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电路中的电压超过了小灯泡上标的1.5V,灯泡太亮会烧坏灯泡的。
4、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有铁、铜、铝等;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等。
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不要用湿布擦,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我们要好好保护绝缘体。
5、开关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通断。
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6、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油菜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