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寺的导游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2704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济寺的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普济寺的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普济寺的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普济寺的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普济寺的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济寺的导游词.docx

《普济寺的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济寺的导游词.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济寺的导游词.docx

普济寺的导游词

普济寺的导游词

现在我们去游览普济禅寺。

我首先介绍一下普陀山的概况。

普陀山地处浙江省东北部的莲花洋上,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与朱家尖、沈家门构成“普陀旅游金三角”,是舟山旅游资源的精华。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是鞭菱形,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4.3公里。

普陀山历史悠久,四千年前就有人居住。

春秋越王勾践时就是公元前497——465年期间,称“甬东”。

西汉成帝时,即公元前32——前7年间,由于普陀山洞穴多,水质好,气候适宜,药材丰富,炼丹家梅福由江西来山居洞炼丹,人称此山为“梅岑”。

唐大中元年,天竺(古印度)僧人来山燃指礼佛,传说在潮音洞曾亲睹观音现身。

五代梁贞明二年,即公元916年,日僧慧锷自五台山请得观音菩萨途径普陀山首创“不肯去观音院”。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

普陀山成为僧侣绝弃尘俗的清静佛地,原有的佛教各宗也统一归于禅宗。

明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05年,神宗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为名,始称普陀山。

明清两朝,普陀山佛教兴废交替,可谓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

遂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鼎盛时期山上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庵堂88座,茅篷128座,僧尼3000人,真可谓“有宅皆寺,遇人即僧”,不愧为“海天佛国”。

普济禅寺是全山219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是山中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

又叫前寺,建筑面积为11400平方米。

寺前有石牌坊、御碑亭、海印池、湖心亭、多宝塔、万寿桥等等。

现在,请大家下车步行,迎面看到的是石牌坊。

这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高近20米,柱上横楣雕刻的云纹与石葫芦非常精致。

请看坊内北侧,有一石碑,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

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大士的崇敬。

现在的步行道,既方便了游人,又保持幽静,更显出一派佛国的庄严氛围。

走过石牌坊就是御碑亭,上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

它位于普济寺正山门前,建于雍正9年,即公元1731年。

内竖汉白玉玉碑,高3米,宽1.5米,碑顶刻蟠龙,这是普陀山现存碑石中制作规格最高,石质最好的一块。

此碑刻于雍正12年,即公元1734年,碑文详载当年本山兴修情况。

真是书法精妙,石刻完美,可谓“双绝”。

现在,请大家环视莲花池。

各位团友,我们现已置身于普陀山十二景之一“莲池夜月”盛景之中。

该池古时称“海印池”,建于明朝,原来是僧众放生处,后因种植莲花又得名“莲花池”。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

“为什么寺前都要造放生池?

”放生,本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风俗习惯,后来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生”等教义相融合,进而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佛事活动。

对此,有法师更深刻的开示说:

信佛的不应该无辜杀生,应慈悲爱护众生。

不仅要求人类之间永久和平,也要求众生的和合相处。

反对杀生,提倡放生,暗含着使整个众生界成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和平乐园。

一番话点出了小小放生池的内涵之广、意义之深。

请往前看,池心有亭榭卓立,八角上翘名“八角亭”,又名“湖心亭”。

石径环绕,构建精巧,亭水相映,颇具诗情画意,令人遐想。

再请大家朝东看,有一座石拱桥,叫“永寿桥”,高8米、宽7.5米,长40米,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所建。

桥柱上雕刻神态各异的小石师40只,精巧逼真。

往西看,有一座与永寿桥相呼应的小桥,名“瑶池桥”,四角装饰有龙头的图案,每逢下雨,龙嘴吐水,情趣盎然。

请各位朝东南看,有一石塔名“多宝塔”,被誉为普陀山“三宝”(杨枝观音碑,普陀鹅耳枥树)之一。

建于元顺帝元统三年,即公元1335年,是当时普陀山僧人孚中向南京的藩王宣让王募资建成,因此又名“太子塔”。

孚中名怀信,浙江奉化人,以勤俭简朴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他多次外出云游募化。

塔旁原建有太子塔院,现被毁。

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层,高18米,有台无檐。

基座平台的四个转角都饰有(虫离)首,张口作吐水壮;第二层用蟠龙绕柱,柱头饰有莲花,龙的体态雄健修长,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每层塔的四面雕壶式门的佛龛,内供全跏跌坐式佛像,属于古代蒙古族统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如观世音塑像体态妙若少女,神情凝妩媚,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

顶层的四角饰蕉叶山花,塔刹为仰莲宝瓶,意为佛报生的净土。

它是目前普陀山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

如此精致而有确切年代的石结构方塔,在浙江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过去,每到凌晨,人们常在太子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钟声,形成“宝塔闻钟”的景观,这也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

在此。

也可清晰听到百步金沙的澎湃潮声,与悠扬的钟声相交融,颇能启人遐想,发人幽思。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

“寺院为什么要敲钟?

”通俗地说,大钟是警人破迷的信号台,而且每天早晨、晚上要各撞108下。

当然,撞108下是有由来的。

对此持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之数。

”另一种意见是,因为众生界有108种烦恼,撞一下,解一个烦恼,常言道: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这说明了为什么要听钟声的原故吧。

若大家亲身尝试一下,也许就更明了。

请看,前面就是普济禅寺。

此处三门并立,中为正山门,较高大,东为东山门,西为西山门。

三门即“三解脱门”,意为“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

”三门分别叫“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又因为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也称“山门”。

其他地方所见到的山门也同此理。

它是佛界和俗界的分界线。

三门雄姿出现在僧俗众人面前,寓意进门之后,应该僧俗有别,要遵守寺规,不能喧哗吵闹,不要扰乱佛门清净。

现在,让我们步入寺内。

寺名的由来,过一会儿再向大家解释。

正山门紧闭着,大概有人会问:

“正山门关着,我们怎么进寺内?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得讲一个故事:

相传清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

游至佛顶山,游兴起,忘了归程,返回时,寺院大门早已被关,要求开此门,却遭拒绝。

“国有国法,寺有寺规”。

乾隆虽是皇帝,也没有办法,只有遵守寺规,经东山门入门。

后来,乾隆皇帝回宫后,极为恼怒地下了道圣旨:

从今以后,正山门不能开。

现在只有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方丈第一次进门才打开。

其实,正门为万寿亭,内竖明万历、清康熙、雍正三块御碑。

中间一块是康熙御碑,由石赑驮者。

相传石赑是龙的儿子,力大,好负重,曾负过海上仙山。

一座功德碑所以要它来背,是暗示人们:

康熙皇帝功德无量,只有石赑才能驮得起这无量功德。

好,故事讲到这里,现在,让我们从乾隆皇帝走过的东山门入门。

各位团友,现在请大家在殿前停一下,让我先介绍一下普济寺的总体布局及本寺的历史。

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圆通宝殿、法堂;东轴线上为伽蓝殿、罗汉殿;西轴线上为罗汉殿,其间还有普门、文殊、普贤、地藏四个配殿。

堪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整个布局具有清朝宫殿式的风格。

如此这般排列有序,左右对称的院落群,可使信徒有秩序地、有层次地观赏全部寺院,以达到信仰的高潮。

请大家亲身体会这种意境。

下面再讲一下本寺的历史。

普陀山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佛国圣地,也与本寺的创建有关。

普济寺的兴衰起落,也就是普陀山的佛教史。

该寺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在原“不肯去观音院”基础上改建,朝廷赐名为“宝陀观音寺”。

明、清两朝,本寺经过三次兴废。

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倭寇骚扰海疆,普陀山寺殿僧徒、佛像被移至宁波栖心寺,就是现在的七塔寺,至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由僧人募资修复。

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倭寇又犯沿海,又迁普陀山佛像于镇海招宝山,隆庆六年,即公元1572年起,再次兴复,朝廷拨金重修,赐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清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本寺被荷兰侵略者抢劫一空,僧众被迫第三次内迁。

康熙二十三年,海疆平静,僧众陆续回山。

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朝廷再次赐金重建,并赐额“普济群灵”。

从此,该寺始叫“普济禅寺”,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寺名的由来。

经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扩建,寺院规模宏大,遂成现在的普济寺。

现在请到天王殿,正面可以看到殿中塑着一尊大腹便便、开口常笑、身穿金色袈裟的佛像,正在迎接着各位入内。

这尊像便是老幼皆知的弥勒像,人称“皆大欢喜”。

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既定继承人。

他出生于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家庭。

先习婆罗门教,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欲界六天中第四兜率天之内院。

在兜率天内院为弥勒净土,因此被尊其为“弥勒菩萨”。

弥勒经4000岁,相当于人间56.7亿年,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叫“补处菩萨”。

这是弥勒像的化身像。

相传,在我国梁朝时,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布袋师,形体宽胖,常挺着引人注目的大肚子,背着个口袋走于闹市之中,平常言语无常,乐乐呵呵。

他圆寂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

弥勒佛一生功行都异乎常人,在临终时说了一首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白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

”后来汉族寺院里都以这位布袋和尚的形象作为弥勒菩萨,供奉在三门口了。

有楹联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请看殿西侧,分别有四尊气宇昂然、形体魁梧、神态威武的佛像,相对而立,个个似我国古代的将军。

这就是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据印度佛教传说,在古代人类所住世界的中心有座须弥山,其山腰有一山名腱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护一天,掌管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的山河、森林、土地。

这就是四大天王的由来。

大家请看,东方持国天王,白身,持碧玉琵琶,是帝释天的主乐神;南方增长天王,青身,持有青光宝剑,相传他能令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红身,手绕缠龙,相传他能以“净眼”观察世界;北方多闻天王,绿身,右手撑混元珠伞,左手持银鼠,或左手持释伽牟尼佛宝塔,右手执三叉戟。

四天王各有一个从者91子和八大名将,辅佐四天王守护十方。

四天王各执一法器,分别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四天王的形象设计主要是受了我国《封神演义》的影响。

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

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

现在,立在大家面前的,形象高大,威武严肃的佛像,就是韦驮菩萨,为护法神。

关于韦驮的来历,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说他是印度婆罗门教所尊奉的天神,其威力无比,能战胜多种邪恶,使人间得到光明,他用的兵器是金刚杵。

另一说韦驮是南天王部下八位将军之一,居四天王部下32位将军之首。

因韦驮习修梵行,恒力持久,忠于职守,所以把他置于天王殿的背后,面朝全寺中心的主殿,即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监视所有进出寺院的人。

相传释伽牟尼佛曾下法旨,布置韦驮的任务是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

后来,魔鬼偷走佛陀的佛牙,给韦驮发现,急起直追,追回了佛牙。

韦驮以此闻名,担当起保护佛塔的重任。

为了方便履行职责,一般将他的像塑建在山门背后。

东传中国后,寺院建筑格局有些变化,但韦驮菩萨像与弥勒佛像背靠而塑的传统格局,却依然保存下来。

韦驮现多被塑为青年武将形象,头戴战盔,立身,白脸或金黄脸,双目炯炯有神,时刻注视着前方的大雄宝殿。

他的手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两腕上横着一条金刚杵;另一种是左脚向前立,左手握住金刚杵的柄拄地,右手叉腰,展示了一种勇猛善战、一腔赤子衷心的形象。

好,现在我们过天王殿去圆通宝殿观赏。

它是本山的主殿。

各位团友,首先让我们欣赏圆通宝殿的外观。

请看,这是单层重檐歇山顶的木结构建筑,顶盖黄色琉璃瓦,上檐为七踩斗拱,下檐为五踩斗拱,飞檐翘角,装饰庄严典雅。

整个大殿历时二年才完工,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筑风格,而且结合了海岛地形和抗风需要,在建筑上有新的发展。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

“斗拱是什么意思?

”这要从中国古代建筑构成来说,由高台基、大屋顶、乘负重、活动墙组成。

台基是指高出地面的建筑物的底座,最初

是用来防腐、防潮,后来它的作用扩展到乘托建筑物,主要分普通台基,较高级台基,更高级的台基,即须弥座,最高级台基。

大屋顶,是指很大的房檐,出檐深远,势必影响室内的采光,所以人们又把屋檐向上翘起,这样,房檐不但防风防雨,而且采光效果也好。

那么,大屋顶是靠什么来乘托呢?

那便是中国建筑特有的斗拱了。

斗拱好似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宽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它位于柱梁之间,由房顶和上屋构架传下来的重量,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子传给基础,起乘下启下作用。

斗拱用于殿式建筑,民宅不得使用。

从等级上来讲,有斗拱的高于无斗拱的,斗拱多的高于斗拱少的,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是掘坑栽柱,原土回填,后来发展成筑台建基,码放柱石,立柱上梁,大梁之上逐层逐间安装瓜柱与梁枋,形成骨架,随即钉椽子与望板,然后铺泥上瓦。

瓦顶完成后再砌墙,装修地面。

因此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施工时先做屋顶后砌墙,从上往下交活,二是墙倒屋不塌。

明清建筑特点,出檐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基本不采用,重要建筑屋顶主要是全部覆盖琉璃瓦,强调整体布局规矩、严谨。

该大殿宽敞壮观,人称“天下圆通殿之祖”,以“活大殿”著称于世,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

大殿高21米,宽47米,进深29米,建筑面积1961平方米。

请抬头看殿前“圆通宝殿”匾额,这是宋宁宗嘉定七年,即公元1214年皇帝所赐。

从此,普陀山就被指定为世专供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圆通殿,即观音菩萨正殿,为何观音又叫圆通呢?

拒佛教说,观音是耳根通,用今天的术语说,观音的耳有特异的功能。

观音一根通,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通。

她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故名“观音”。

圆通即观音的代名词,其意思是“不便倚,无阻碍”。

即圆满通达之意。

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说法道场,寺院庵堂多供观音像。

由于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普遍广泛的信仰,且传统观音菩萨能显现种种化身,说法济度众生。

故圣像形状变化很多,普陀山供奉的观音圣像就有使多种,既圣观音、毗卢观音、海岛观音,俗称鳌鱼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数珠手观音、水月观音、杨枝观音、白衣观音、紫竹观音(南海观音)等等。

好,现在让我们入殿。

迎面看到的就好似本山主佛毗卢观音。

她头戴毗卢天冠,天冠上有阿弥陀佛像,慈眉善目,脸呈微笑,在莲花座上结跏蚨坐,右手擎一枝平开莲花,左手以横臂挡胸,拇指尖顶在食指尖上,中空成圆形,其余三指而微微分开,结大悲施无畏印。

这种形象,就是“圣观音”,又称“正观音”。

善财童子和童女恻立两旁。

殿两侧是观音32化身,展示了观音在“十方世界”以不同身份出现的各种形象,包括神佛天王、文官武将、僧俗男女和龙、蛇、大鹏鸟等动物和拟人塑像,以显示普度众生的“法力广大”。

这些像是1980年重塑的,是出自中国美院雕塑系的师生和72岁高龄的民间老艺人,詹振辉等之手,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姿态庄严逼真,表情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

“观音是谁?

观音是男还是女?

”好,先让我们从观音菩萨身世讲起吧。

“观世音”是梵文的音译,译“观自在”,音译为“阿婆罗”等等。

唐时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观音”。

关于观世音的传说,众说纷纭,各派也不同。

显教持阿弥陀佛之弟子之说,密教则持阿弥陀佛的化身之观点。

其实,观音在印度为男身。

据佛经说,他原是王太子,名不煦。

成佛后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

观世音宏愿要免除众生一切苦恼,佛为他受记,称“观世音”。

其意思是“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是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据佛经记载,观世音在无量劫前早成正果,号“正法明如来”。

为实现宏愿,普渡众生,今现身菩萨身,到将来成佛之相。

佛教各派所传的观音,有六观音、七观音及三十三观音,但通常所称的观音指六观音中的圣观音。

要说观音是男是女,从佛教的角度上讲,无所谓男、女,那么,中国女性观音始于何

时?

据初步考查,女性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朝,到了明朝,观音普遍为妇女身。

因佛教传入中国,逐步融合进中国民族文化而渐渐演变。

佛教徒和艺术家们,根据“观音大士慈悲心切,从兹现十界身,以三使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之说,遂把观音塑作各种化身,而女性观音也是人们易于接受的一种,成为一种慈悲和美的化身。

在中国,观音菩萨还被说成是古代妙庄王的第二女儿,名叫妙善。

从小吃斋信佛,削发为尼,遭父亲妙庄王坚决反对,把她闷死,坠入地狱,而管地狱的阎罗王却将她复活于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莲花上。

从此她发誓要超脱世人之外,长出千眼千手,普渡众生,行善天下。

据说她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涅盘日是九月十九,逐成了普陀山佛国世界三天香会期,形成了朝拜观音的萨那个佛节高潮。

十八日、十九日两天,山上各寺僧中都要举行隆重的观音法会,特别是十八日晚,灯烛辉煌,诵经拜佛,通宵不眠。

信徒们有的坐夜通宵拜佛,有的经香云路登佛顶。

其盛况难以形容。

各位团友,前面的是法堂,也叫讲堂,是演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建筑规格仅次于主殿,内供三如来佛。

以释迦居中,东、西方教主各居左右,共供一殿,为“横三世佛”,表示佛教中以东方为日出之处,象征朝气升腾,万物生长,即为生之乐园;而西方则为日落之地,象征万物归宿,以西方谢世后之净土。

整个氛围肃穆端庄,呈示吉祥、顺缘之意。

各位团友,普济寺的游览到此结束了,谢谢合作。

普济寺的导游词3

普陀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它位于浙江省东部,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唐咸通年间,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乘船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因为风浪所阻,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于是便在潮音洞上岸,建不肯去观音院,成为普陀佛教开山之起始。

后历代皇帝拨币累建,全盛时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达4000余人。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香烟燎绕、烛火辉煌;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每逢佛事,信众求拜,时有天象显祥,更增添了普陀山的神奇、神圣、神秘的色彩。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观音大士结缘四海,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有人曾经对普陀山的美景作出这样的评价:

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坐落于海上的佛教胜地,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除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的寺塔摩崖、山石林木以外,岛上林木丰茂、鸟语花香,不仅有树龄近千年的古樟树,还有我国特有的普陀鹅耳枥。

而岛四周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银涛金沙环绕着青翠的峰峦、幽静的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普陀山以其观音道场的神圣地位,以及优美的自然风景,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相信您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踏上这次朝圣之旅了,现在就请带上我们精心为您打造的普陀山游览攻略,以及景点导游词,随我一同走进这海天佛国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