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项对点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570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项对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项对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项对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项对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项对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项对点练习.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项对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项对点练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 专项对点练习.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项对点练习

专项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

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

故曰: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

“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或益之     益:

认为……好

B.使人先表澭水表:

做标志,标记

C.向之寿民向:

从前

D.遽契其舟曰契:

用刀刻

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说明事情、法规需要因时变化的一组是(  )

①时不与法俱至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故治国无法则乱

④病万变,药亦万变

⑤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⑥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损益之后的先王之法不可效法,没有损益的先王之法也不可以效法,因为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B.荆人要去偷袭宋国,澭水突然上涨,荆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士兵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大叫,震塌了不少房屋。

C.作者用大家熟知的医病一事作比喻,以病情比时代,以药物比法令;药用来治病,法用来治世;病变那么药就要变,时代变那么法也就要随之而变。

D.如果认为先王之法曾有过好效果而硬搬古法,就会像引婴投江一样可笑,这个故事嘲笑了拘泥古法的幼稚和荒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曰: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

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

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

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的。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

(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

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

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

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

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

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

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像这种情况。

这个时代已经和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而去效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

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

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

病症变了而药不变,以前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

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

所以说:

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

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就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

“这里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他就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

船已经走了,但剑没有动,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

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说:

“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

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像这种情况。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鲁穆传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

永乐四年进士。

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

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

“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弗受。

除御史。

仁宗监国,屡上封事。

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

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

理冤滥,摧豪强。

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

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

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

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

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

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

民呼“鲁铁面”。

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

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

明年,奉命捕蝗大名。

还,以疾卒。

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

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

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节选自《明史·鲁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司纳林赂,坐诉者    坐:

定罪

B.穆廉得其实廉:

廉洁

C.穆上章劾之,不报报:

答复

D.穆治之不少贷贷:

宽恕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鲁穆为人刚直、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

①比谒选,有司馈之赆

②仁宗监国,屡上封事

③理冤滥,摧豪强

④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

⑤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

⑥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

A.①②③B.②④⑥

C.③④⑤D.④⑤⑥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

鲁穆上奏章弹劾他们,虽没有答复,却因此名声大振。

B.富民林某遣人毒死亲戚李某,并霸占其妻,李某族人告官,反被关进监狱,直至鲁穆任福建佥事,经过明察暗访,才弄清真相,惩治了凶犯。

C.鲁穆在福建任福建佥事时,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毫不宽恕,因而博得杨荣的赞赏。

D.鲁穆的儿子崇志,历任应天府尹,为官廉洁刚直,有他父亲的风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鲁穆,字希文,是天台县人。

永乐四年经殿试赐进士。

平时在家中,布衣素食,不入州府之门。

将要进京选授官职,州府官吏送给他路费和物品,鲁穆说:

“我将要入仕,还没有为众人谋利,竟先危害州里吗?

”没有接受。

除授御史。

仁宗监国,鲁穆多次上密奏言事。

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

鲁穆上奏章弹劾,虽没有答复,却由此刚直名声震动朝廷。

迁任福建佥事。

清理冤案错案,打击豪强。

有一个泉州人李某调动官职赴广西上任,他的姻亲富人林某,派遣仆人在途中用毒酒把李毒死了,并霸占了李妻。

李家族人到官府告状,衙门收受了林某的贿赂,竟判告状的李家族人有罪,把他关进监狱,时间已经很久。

鲁穆明察暗访,弄清了真相,立即把杀人夺妻的罪犯林某逮捕归案判罪正法。

漳县人周允文没有子嗣,便过继一个侄子为后,晚年妾生了一个儿子,周允文把家产分了一份给侄子,并嘱托他照料妾生的小儿子。

后来周允文去世了,侄子便说小儿并不是叔叔骨血,把他赶出门,夺取全部家财,妾于是到官府告状。

鲁穆召集县中父老及周氏宗族,预先把妾生的小儿和一群儿童混在一起,然后叫大家辨认,大家都指认出这个小儿同周允文相像,于是判侄子把夺取的家产归还给他。

民众都称他为“鲁铁面”。

当时杨荣主持国政,杨府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一点不宽容。

杨荣称赞鲁穆正直贤能,把他推荐给朝廷。

英宗即位,升任右佥都御史。

第二年,奉命前往大名县捕治蝗虫。

回朝,因病去世。

诏命派官船送回家乡安葬。

当初鲁穆入朝任右佥都御史,随车行装只有一包衣服,尚书吴中送给他一些器物用品,他不接受。

到现在还是吴中替他购置棺木寿衣,方能出殡下葬。

他的儿子鲁崇志,历任应天府尹,廉洁刚直有其父风范。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源贺,西平乐都人。

贺伟容貌,善风仪。

太武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爵西平侯。

谓曰:

“卿与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

”从击叛胡白龙,又讨吐京胡,皆先登陷阵。

以功进号平西将军。

太武征凉州,以为乡导,问攻战之计。

贺曰:

“姑臧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臣祖父旧人。

臣愿军前宣国威信,必相率请降。

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

”帝曰:

“善。

”乃遣贺招慰,下三万余落。

及围姑臧,由是无外虑,故得专力攻之。

凉州平,以功进爵西平公。

贺为人雄果,每遇强寇,辄自奋击,帝深诫之。

时断狱多滥,贺上书曰:

“案律,谋反之家,其子孙虽养他族,追还就戮,所以绝罪人之类,彰大逆之辜。

其为劫贼应诛者,兄弟子侄在远道隔关津皆不坐。

窃惟先朝制律之意,以不同谋,非绝类之罪,故特垂不死之诏。

若年十三已下,家人首恶,臣愚以为可原其命,没入官。

”帝纳之。

出为冀州刺史,改封陇西王。

既受除,上书曰:

“臣闻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德之厚者,莫厚于宥死。

然犯死之罪,难以尽恕。

权其轻重,有可矜恤。

臣愚以为自非大逆、赤手杀人之罪,其坐赃及盗与过误之愆应入死者,皆可原命,谪守边境。

是则已断之体,更受生成之恩;徭役之家,渐蒙休息之惠。

刑措之化,庶几在兹。

”帝嘉纳之。

已后入死者,皆恕死徙边。

久之,帝谓群臣曰:

“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

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

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

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复何忧哉!

”群臣咸曰:

“非忠臣不能进此计,非圣明不能纳此言。

上书称病乞骸骨,至于再三,乃许之。

朝有大议,皆就询访,又给衣药珍羞。

太和元年二月,疗疾于温汤。

孝文、文明太后遣使屡问消息,太医视疾。

患笃,还于京师。

三年,薨,赠侍中、太尉、陇西王印绶,谥曰宣王。

(选自《北史·源贺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之如反掌耳     拔:

攻下

B.辄自奋击,帝深诫之诫:

告诫

C.已后入死者,皆恕死徙边徙:

迁移

D.又给衣药珍羞羞:

通“馐”,美味的食物

2.以下句子中,全都能表明源贺善于言辞的一项是(  )

①臣愿军前宣国威信,必相率请降

②每遇强寇,辄自奋击

③以不同谋,非绝类之罪,故特垂不死之诏

④其坐赃及盗与过误之愆应入死者,皆可原命,谪守边境

⑤非圣明不能纳此言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武帝平素听说过源贺的名字,见到后,欣赏他魁梧高大的身材,因此十分器重源贺。

B.源贺凭借战功屡屡升官,他多次给太武帝进计献策,深受太武帝的信任。

C.源贺为人仁慈宽厚,他向太武帝进谏请求免除一些死刑犯的死罪,太武帝采纳了。

D.太武帝很看重源贺,即使源贺退休在家,太武帝一有大事还是要派大臣与之商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德之厚者,莫厚于宥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咸曰:

“非忠臣不能进此计,非圣明不能纳此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源贺,西平乐都人。

他身材高大,仪容很好。

太武帝平素听说过他的名字,等到见到他,又看重他机智而善于言辞,赐他西平侯的爵位。

对他说:

“你与我同源,因为其他原因分了姓氏,现在你可以姓源。

”他跟随太武帝攻打叛贼胡白龙,又讨伐吐京胡,都是一马当先冲锋陷阵。

凭借战功晋封平西将军。

太武帝征讨凉州,让源贺做向导,向他询问攻战大计。

源贺说:

“姑臧外围有四个鲜卑部落,可以做姑臧的外援,然而他们都是我祖父的故人。

我愿意到他们的军前去宣扬我国的威望与信誉,他们一定会争相请求投降。

外部援助臣服了,这样之后就可攻打姑臧这个孤城,把它攻下来就易如反掌了。

”太武帝说:

“好。

”于是派源贺前去招降,劝降了三万多个大小部落。

等到围攻姑臧时,因此没有外患的忧虑,所以能够专心攻打它。

凉州攻下之后,源贺凭战功晋升爵位,做了西平公。

源贺为人勇猛果敢,每次遇到强敌,就自己奋力搏击,太武帝告诫他不要太过分。

当时审理判决案子时大多定刑过重,源贺上书说:

“按照法律规定,谋反的人,其子孙即使养在别的家族,也要带回来杀掉,以此来断绝罪人之后,是为了彰量其大逆之罪。

那些应该砍头的抢劫犯,兄弟子侄在隔着关津的外地,都不受处罚。

臣以为先朝制定的法律规定,如果不是同谋,就不用灭绝其后代,所以特意下可以不死的诏书。

如果年龄在十三岁以下,家人是首犯的,我认为可以保全其性命,没收入官。

”太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贺源出京做了翼州刺史,又改封为陇西王。

接受任命之后,他上书说:

“我听说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恩德最深厚的,莫过于宽恕死罪。

然而犯了死罪的,难以全都宽恕。

权衡轻重,有的可以同情宽恕。

我认为如果不是大逆不道之罪、空手杀人之罪,那些因为贪赃以及偷盗与过失杀人而应处以死刑的,都可以免除死罪,把他们流放到边境,让他们把守边关。

这样,临死之人又受到活命之恩,服徭役的家庭也逐渐得到休养生息的恩惠。

设置刑罚的功用,大概就在这里了。

”太武帝很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从那以后,那些应被判处死刑的,都被免除了死罪,流放到了边地。

过了一段时间,太武帝对群臣说:

“从前源贺劝我宽恕那些死刑犯,把他们流放到北藩各地戍守。

从那时到现在,一年下来保住了不少人的性命。

让人活命的理由多了,对把守边关的士兵有益。

如果人人都像源贺,我治理天下,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群臣都说:

“如果不是忠臣,不能进献这样的计策;如果不是贤明的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的建议。

源贺上书称病,请求告老还乡,这之后几次上书,太武帝才答应。

朝中有大事,太武帝总要到他那里去征询访问,又赏赐他衣物、药品和珍美的食物。

太和元年二月,源贺在温汤治病。

孝文太后、文明太后派使臣多次打听病情,太医去给他看病。

疾病加重,他又回到京城。

太和三年去世,赠侍中、太尉、陇西王印绶,赐谥号宣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

交礼竟,允无复入,家人深以为忧。

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

“是桓郎。

”桓郎者,桓范也。

妇云:

“无忧,桓必劝入。

”桓果语许云:

“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

”许便回入内。

既见妇,即欲出。

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许因谓曰:

“妇有四德,卿有其几?

”妇曰:

“新妇所乏唯容尔。

然士有百行,君有几?

”许云:

“皆备。

”妇曰:

“夫百行以德为首。

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

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

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

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

”作粟粥待。

倾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

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

”门入欲藏其儿,妇曰:

“无豫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

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

”儿从之。

会反,以状对。

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礼竟,允无复入     竟:

结束

B.魏明帝遣虎贲收之收:

拘捕

C.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夺:

夺取

D.若才流及父及:

赶得上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允妇“聪慧”的一组是(  )

①故当有意,卿宜查之 

②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

③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④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

⑤若才流及父,当收

⑥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允妇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当婚礼结束后,许允竟对其不予理睬,后经别人劝说,方才回到洞房内。

B.许允在洞房内责问其妻,却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驳。

他哑口无言,感到内心有愧,自此以后对妻非常敬重。

C.许允作吏部郎官时,因大量任用自己同乡做官引来嫌疑被皇帝拘捕。

后经查实,用人称职没什么问题便将其释放。

D.许允被杀后,门人惶恐,想藏匿许允的儿子。

但被许允妇阻止,认为只要坦诚说话,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即可免祸。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百行以德为首。

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许允的妻子是阮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无比丑陋。

举行交拜礼后,许允却不想再进去,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

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新娘叫丫环去看客人是谁,丫环回来回答说:

“是桓公子。

”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

新娘说:

“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回到洞房来。

”桓范果然对许允说:

“阮家把相貌最丑的女儿嫁给你,必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

”许允于是重新回到洞房。

见到新娘后,就立即往外走。

新娘料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回来的道理,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

许允于是说:

“女人须具备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你有其中几样?

”新娘说:

“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

然而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

”许允说:

“全都具备。

”新娘说:

“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

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

”许允面有愧色,从此就敬重她。

许允在当吏部侍郎期间,起用了许多同乡为官,魏明帝派武士来拘捕他。

临去的时候许允妻子追出来嘱咐许允说:

“君主是贤明的,可以用分辨道理来争取(他收回成命),不要用情感去哀求。

”到了朝廷上,魏明帝审问他为什么要起用那么多乡党,许允回答:

“我只是在‘举尔所知’罢了。

我用的那些同乡,都是我所了解的人。

请陛下去查查这些人为官称职与否,如不称职,我甘愿领受罪名。

”后来一调查,许允的这些同乡都是称职的,于是就释放了他。

许允当时的衣服破了,明帝还下诏赐给他新衣。

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

“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

”还亲自煮米粥等着他。

果然不出她所料,一会儿,许允就重新回到了家里。

许允后被晋景王所杀。

消息由家中门生传回来的时候,许允妇正在纺织机前织布,但是她的神色一点都没有改变,说:

“我已经料到这步了!

”门生打算把许允的孩子们藏起来,许允妇说:

“现在还不关孩子们的事情,用不着躲藏。

”后来他们搬到许允的墓地上居住,晋景王派钟会去打探,要是孩子们的才识比得上许允,就将他们抓回来。

孩子们去问母亲怎么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