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期简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253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期简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8期简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8期简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8期简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8期简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期简报.docx

《18期简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期简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期简报.docx

18期简报

 

第18期

绵竹市卫生局2012年4月6日

编者按:

2012年4月6日,市委、市政府在市委第一会议室召开绵竹市2012年食品安全暨卫生工作大会。

会上,市食安办主任、市卫生局局长杜显斌就2011年全市食品安全及卫生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12年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现将市食安办主任、市卫生局局长杜显斌讲话内容印发给你们,希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深化医改加快发展

努力实现全市食品安全卫生事业新跨越

----在2012年食品安全暨卫生工作会上的讲话

绵竹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卫生局局长杜显斌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3月,德阳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了食品安全、卫生暨医改工作会、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会。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卫生局、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2011年工作作简要总结,对2012年工作作安排。

一、攻克难点,打造亮点,成功实现“十二五”开门红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布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9—2011年三年重点任务的关键之年。

全市食品安全、卫生工作,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正确领导和监督支持下,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契机,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强化管理,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2011年我市被确定为“四川省百千万食品安全示范县”,食品安全工作得到上级食安委充分肯定;全市医改工作被德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绵竹市卫生局被德阳市卫生局授予绩效及目标考核一等奖。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得新成果。

我市医改工作围绕五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从组织领导、工作措施、医改目标等方面入手,稳步推进医改工作。

1.新农合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对新农合的投入,为了把这一惠泽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抓实,我们围绕“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这一中心,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保证了参合农民广泛受益。

据统计,2011年我市新农合以村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97.3%。

年内共补偿25.89万人次,计补偿医药费用6258.54万元;人均住院补偿1358.34元,全市实际住院补偿比为50.89%;门诊统筹补偿293.42万余元。

一般诊疗费补偿285.13万元。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

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网上集中采购配送药物,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及省补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

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政府资金补偿基本落实,确保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三降一升”态势明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实际销售价格下降率16.50%、门急诊次均费用同比下降率为12.55%、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率为2.52%、门急诊诊疗人次同比上升了3.97%,有力的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建立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夯实卫生基础。

全市灾后重建项目205个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灾后重建配套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

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我市充分利用江苏省对口援建的优势,努力实现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

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强人才培养。

开展了医生、护士知识“三基三严”竞赛,护士实践技能操作竞赛,护士礼仪竞赛;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绩效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全市卫生系统新增编制354名,并实施了绩效工资改革,落实了政府绩效工资补偿政策。

四是实现医疗资源城乡共享,积极探索完善市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镇乡卫生院工作长效机制。

4.全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一是全面实施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做到“组织、人员、技术、措施、职责、考核、奖惩”七到位,使公共卫生下沉到镇乡社区。

共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428700份,城乡规范化电子建档率分别达到91.58%、87.93%;开展高血压管理19769人,糖尿病管理5933人;重性精神病人全部纳入管理,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是全面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年内完成免费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50例;认真做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孕产妇叶酸补服、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阻断项目、重大传染病防控、计划免疫规划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目目标任务。

三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全市形成了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龙头,以镇乡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5.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对全市公立医院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我市公立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已开始推行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制定了《绵竹市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下乡对口支援;不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不断探索完善医患纠纷防范和处置机制。

6.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市政府投入1179.4余万元全力推进了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实施了绵竹市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工程建设,统一规划市、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体系,逐步在全市建立以健康档案、老年人管理、糖尿病管理、高血压管理、传染病管理、健康教育、重型精神病管理、妇幼健康管理、免疫规划九项服务为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

市人民医院引进了华西医院的信息化整体建设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市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也正在紧密锣鼓的进行中。

2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

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

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全市传染病发病率为372.70∕10万,与2010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1.13%;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慢性病防治监测工作成效明显;卫生监测工作得到进一步拓展;健康教育成效明显;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一是血防工作进展顺利,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策、联防联控”的方针,开展了人群病情监测、螺情监测,调查出各类有螺环境10296处,发现钉螺面积 751.9057万m2,开展药物灭螺面积909.27万m2,全市镜检压片活螺38.42万只,开展了3个镇村民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及感染性钉螺。

二是艾滋病控制工作深入开展,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推广社区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艾滋病检测网络。

目前,我市共管理存活32例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涉及15个镇乡。

三是结核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

深入推进全省结核病示范区工作,完善结防体系建设。

2011年我市共发现并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03例。

四是狂防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镇乡、市级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认真做好犬只的管、免、灭和犬伤救治工作,全年登记报告犬伤患者达4998人。

卫生监督工作卓有成效。

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走在全省前列,卫生质量明显提高;卫生监督协管员制度全面推行,建立健全了服务工作制度和长效监管机制;打造规范靓丽农家乐,为争创国家级4A景区作出积极贡献;卫生监督监测密切配合,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监管服务取得新进展;食品安全职能实现顺利交接,确保了交接期队伍稳定、工作有序;实施卫生监督素质提升工程,在德阳市卫生监督“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中获得团体第一名。

开展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和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检查,依法取缔了9个非法行医点和立案查处5家美容院。

妇幼卫生工作积极推进。

启动实施了“妇幼安康推进工程”,儿保示范门诊、妇保规范门诊和规范化产科创建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等主要妇幼卫生指标保持在较好水平。

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

除四害工作得到加强,“四害”密度及其媒传疾病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五小行业”治理和禁烟活动。

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显著。

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进一步强化了部门职责,健全队伍,筑牢基础,夯实食品安全监管网底,形成了层层落实责任的网格化监管格局。

以专项整治和重点突击为抓手,整体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全市共查处案件共计24件,案值总金额35.5万元,处置聚集性食源性疾患2起,其中与安县相关部门协同处置食物中毒1起,避免了社会恐慌,维护了社会稳定。

㈢医院管理更加规范,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持续改进和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了病人就医感受。

着力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加强医患纠纷的处置工作,积极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和临床用血管理,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量154.01%。

㈣发挥传统医学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成果,开展好“名医院、名科(室)、名医”工程的建设。

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市中医院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龙头作用。

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力度。

大力推广和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顺利通过了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年”活动督导检查。

㈤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确保医疗卫生系统和谐稳定发展。

落实惩防体系建设责任制,实施廉政风险防控,推进监督制约权力,继续深化治理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使廉政文化与医院文化有效结合,得到德阳市纪委高度评价。

在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建立全员医德医风档案,在市级医疗机构坚持医德医风巡查制度。

强力推进卫生文化建设,展示卫生新形象,举办了全市卫生系统首届职工才艺作品展及庆祝国际护士节文艺演出暨表彰大会,充分展示广大卫生工作者的风采和才华,反映卫生系统取得的成就,颂扬卫生工作者救死扶伤的高尚情操。

高度重视信访安全维稳工作,认真抓好行风热线、市长信箱等事项的办理工作,加强系统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工作,强化平安卫生建设,保持了大局和谐稳定。

二、正视问题,分析原因,准确把握食品安全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分析原因,认清卫生发展形势

回顾2011年的工作,特点鲜明,亮点突出,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主要得益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也是全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卫生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一是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是“软硬不相匹配”,部分单位卫生技术人才缺乏或匮乏的现象仍然严重,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力量不足,医院管理和公共卫生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

三是医改后,一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人员存在浮躁情绪;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医改即将开始,困难肯定不少。

四是医患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医闹现象时有发生,医疗执业环境急需优化。

五是重大疾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我市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已开始向普通人群扩散,由血液传播转向性传播为主;近两年以来,我市已连续发生五例临床狂犬病死亡病例,犬只带毒率较高。

六是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老百姓的反映仍然强烈。

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切实加以解决。

(二)凝聚共识,把握医改方向要求

2月2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安排部署,我们一定要凝聚共识,把握医改方向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把改革持续推向深入。

“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核心,在三个方面实现医改的重点突破:

一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

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两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培养,加强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同时要统筹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改革。

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

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

三、明确目标,抢抓机遇,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卫生工作上新台阶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市食品安全、卫生工作要紧紧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一个主题”、实现“两个翻番”、做强“三大产业”、建设“四个绵竹”这一主线,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全面提升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各项医疗卫生工作水平,为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全市人民健康素质做出积极贡献。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

站在三年五项重点工作目标基本实现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方向,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

一是完善新农合制度。

新农合要由扩面提标转向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

一要提高实际报销比。

继续扩大覆盖面,筹资标准提高到年每人290元。

政策范围报销比提高到75%以上,实际报销比达55%以上。

在全面实施儿童白血病等8个病种大病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将肺癌等12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

继续扩大包括慢性病在内的重大疾病门诊报销种数和报销比率,增加可以报销的诊疗项目和药品种类。

进一步严格控制大医院新农合病人非报销药品和诊疗技术的使用。

二要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加强科学测算,推进门诊统筹,降低统筹基金累计结余率,进一步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定期开展考核评价,对各种套取新农合基金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三要全面推行支付制度改革。

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代替按项目付费。

四要提升新农合服务能力。

健全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加强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积极探索新农合与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保障模式。

实现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在全市县、乡、村三级联网运行。

二是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重点在扩面和规范上下功夫。

一是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的成果,探索在市级公立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二是规范实施。

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的监管,组织实施基本药物采购使用信息系统项目,积极配备上网采购终端设施,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基本药物采购和监管。

落实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货款集中支付相关制度,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现场检查指引》,将基本药物监管纳入市卫生执法监督所日常检查,确保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及零差率政策执行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网采购率、集中支付率均达100%。

三是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回头看”工作,巩固完善运行新机制。

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整合、优化农村卫生资源。

巩固“一村一站”成果,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站规范化“两化”建设。

采取托管、轮岗、交流、巡回医疗、下派驻点等形式,积极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落实相关政策,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完善基本设施,加强规范化建设,推进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启动实施“全程健康管理工程”,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推行社区卫生网格化管理机制和“健康管理责任医生”制度,探索中心与站一体化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落实人员编制,完善绩效工资制度,稳定社区卫生队伍。

四是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难点和焦点。

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一要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二要重点提升市级医院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市级医院城乡联动纽带作用和龙头作用,加强其人才、技术、管理、信息化建设。

选择服务人口基数较大、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服务能力相对较强的县级综合医院转设为三级医院,市人民医院已上报省厅待批,中医院正积极争取。

通过扩增床位规模、增强人员配备、加强内涵建设等增强服务能力。

加强县级医院与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和业务分工协作,做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推进县乡一体发展,提高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实现“大病不出县”。

三要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开展“人文医院”建设,推进预约诊疗、便民门诊、优质护理等措施。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处方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推广使用适宜技术,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和重点疾病诊疗质量控制,控制医药费用。

实施同级医疗机构临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建立并逐步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开展远程医疗。

引入外部优质医疗资源,大力发展民营医院,营造多元化办医格局。

五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在拓展服务内容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既要在广度上保障覆盖范围,更要在深度上推进精细化管理。

规范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人、孕产妇、0—6岁儿童、残疾人、低保对象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推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新增项目,促进10大类项目全面实施,强化项目资金监管,逗硬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资金补助挂钩。

大力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2012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2‰以下。

3突出公共卫生服务六大重点

一是加强疾病防控。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内涵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强疾控机构技术能力建设,提高疾控项目执行、现场处置、实验室检测能力。

继续推行疾控工作“进社区、进村组、进校园、进敬老院、进军营”,探索“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新举措。

全面落实重大疾病防治措施,深入推进四川省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认真履行狂防办及卫生部门职责职能,落实“管、免、灭、测”综合防治措施。

大力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落实血吸虫病防治综合治理策略,做好春查秋会各项工作,积极推进2013年传播阻断达标工作。

全力做好全市儿童免疫规划及“冷链”管理工作。

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积极开展地方病及慢性病防治,巩固碘缺乏病基本消灭成果,认真做好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督导评估。

提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能力,构建以食品污染物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城乡饮用水监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为重点的公共卫生安全监测与评估技术支撑网络。

加强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工作,巩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工作。

二是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贯彻落实“一法两纲”,深入实施“妇幼安康推进工程”,以提升儿童系统管理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抓手,全面促进和保护妇女儿童健康。

进一步完善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市妇幼保健院要力争年内完成二级妇幼保健院和“产前诊断(筛查)资质”申报评审领证工作。

巩固妇保规范门诊、儿保示范门诊成果,保持正常运行,加强全市产科规范化建设。

持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

做好婚前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切实降低剖宫产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全市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县级达95%以上,乡镇达90%以上。

三是加强卫生执法监督。

深化卫生执法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卫生监督网底建设,全面落实卫生监督协管员制度及卫生监督网络化管理。

加强卫生监督稽查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履行工作职责,规范卫生执法监督行为。

启动实施“卫生监督规范建设年”活动,推行“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管理网格化,执法检查标准化,执法操作有序化,执法服务人性化”“六化”建设。

依法行政审批,2012年8月底前完成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工作。

积极探索饮用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深入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加大医疗服务和采供血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狠抓非法行医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的查处,打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违法行为。

抓好医疗广告监测和违法医疗广告的查处工作。

依法开展传染病防治执法、学校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健康相关产品的抽检等卫生监督工作。

建立和完善与疾控机构联动协作机制,加强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

四是加强卫生应急工作。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调用机制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完善信息报送、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制度,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工作。

做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和重大医患纠纷的处置工作,积极开展重大灾害事故紧急医学救援,做好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年内组织举办一次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工作。

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切实履行绵竹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职责,探索建立监管部门议事机制,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发布机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综合协调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深化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单位责任主体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监管部门职责;同时,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力度。

六是做好卫生队伍的稳定工作,做好村医生政策解释引导工作,搞好卫生站配套建设,确保及时入驻。

(三)提升两项能力

一是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大局能力。

卫生工作要紧紧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一个主题”、实现“两个翻番”、做强“三大产业”、建设“四个绵竹”这一主线,为“一二三四”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卫生保障。

强化规划,推进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

针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初步形成“安康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网络,建立健全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对口支援,主动承接德阳市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帮扶绵竹市人民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对口帮扶绵竹市仁爱医院各项工作;克服困难,全面完成市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凉山州普格县、市疾控中心对口支援甘孜州新隆县的任务,还要完善市内对口帮扶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积极参与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市。

以开放的姿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探索发展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卫生产业,积极推进四川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

继续深化卫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实施“一二三四”战略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二是强化中医药服务创新能力。

巩固我市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果,今年4月完成全国农村中医药先进单位复评,全面推进我市中医药工作上新台阶。

全市每个镇(乡)卫生院要设置中医科1个、中医诊室1-2个,设有中药库房,能提供煎药服务,中药饮片大于250种,中成药大于30种,中药急诊用药大于5种,中药配方合格率100%,中医药服务质量要超过服务总量的40%。

按照中医专科建设标准,搞好中医重点专科、专室的设置,建立一批中医疗效显著、特色突出的中医专科、中医门诊,对疑难杂症进行研究,推广应用中医诊疗技术,使中医科在突出中医特色和发挥中医优势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中医院中医特色建设,开展好我市“名医院、名科(室)、名医”创建活动。

(四)实施五大工程建设

一是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工程。

启动和指导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病院、汉旺人民医院、富新镇卫生院等达标上等工作,促进几家龙头特色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推进疾控中心创全省示范疾控中心。

二是推进卫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开展专项培训和岗位技术比武,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三是推进科教兴医工程,力争创建1-2个新的省、市级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力争1个以上科研项目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力争1-2个科研项目获省级以上科研基金的资助;力争医学论文发表数每年递增5%,力争每年引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项目1-2项;四是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