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2515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docx

《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docx

4就业问题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课程研究小组报告

课题名称:

大学生就业与我国失业问题分析

小组负责人:

仇清学号:

201000904009

小组成员:

蒋凤梅学号:

201000904011

小组成员:

韦丹玲学号:

201000904016

小组成员:

梁夏学号:

201000904020

小组成员:

杨小媚学号:

201000904028

报告执笔人:

仇清

二O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2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2

四、2010-2012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结...........................3

五、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办法...............................4

六、失业义...............................................5

七、人力资源失业理论分绍.................................6

八、中国失业问题的现叙...................................6

九、中国失业问题的现析...................................7

10、现阶段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7

十一、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问题..........8

十二、影响大学生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9

十三、人力资源失业解决的对策.............................10

十四、特别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11

十五、总结...............................................13

大学生就业与我国失业问题分析

 

1、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比2000年翻了一番。

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具有高学历求职者的人数正在迅速地增长。

按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口径,近年来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生约占当年度毕业生的20%到30%,这就意味着从2006年后每年超过100万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其中2006年的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为103万多、2007年为122万多、2010年达到了160万。

2010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30万人,比2008年增加68万人,增幅为32%。

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

在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且这个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1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420万人,2012年7月份达到430万人。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近年来,百万考生拼“国考”,争抢两万“金饭碗”。

2012年11月25日,被称为“国考”的中国公务员考试笔试在全国31个考区47个城市开考,据统计有111.7万人参加笔试,比2011年增加15%,今年还会继续增加。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就曾在一个发布会上表示,就业压力大是导致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的主要原因。

同时,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700万。

每年全国都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加上历年累积的待就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而每年可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平均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即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拉动就业增长的百分比贡献下降。

此外,国内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企业生产和出口减速,吸纳毕业生能力有所减弱,结构性、知识性、观念性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

表现为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就业地域趋同。

因此,大学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

“就业”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无疑已成为今年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的生力军,其就业问题有没有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

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就业渠道不畅:

据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

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

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3、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

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

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护士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4、大学生就业观亟待改变:

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

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从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80万,2010年631万,到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

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

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

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四、2010-2012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总结:

1、当前应聘者遭遇歧视的现象普遍存在,且为社会所公认。

2、多数应聘者在遭遇歧视后选择忍气吞声,极少数会选择法律维权。

3、目前针对就业歧视问题相关法律极为欠缺,相关细则更是几乎为空白。

4、在应聘过程中,“隐性歧视”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5、教育模式陈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6、渴望专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7、求职费用对经济困难学生造成负担。

 

五、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办法:

(1)、国家政策: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带动就业。

2、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要组织实施“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入伍预征等工作,积极拓展就业新渠道。

3、支持青年创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优惠政策。

4、创造条件,支持大学建立信息系统,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要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指导。

5、多解民生之忧,千方百计做好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帮扶。

6、推动内涵发展,促进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良性互动。

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

(2)企业单位:

1、制定科学合理选人标准;

2、提升吸纳大学毕业生能力;

3、要切实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人才观,摒弃用人中的生源歧视、性别歧视、容貌歧视、身高歧视等现象;

4、注重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三)教育机构:

1、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观;

2、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

3、加强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4、重视学生职业规划的培养。

(四)学生自我需要完善: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找准职业倾向。

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时代的需求,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

2.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发挥优势。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了解职业的特性、现状及发展空间,以及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进行职业定位,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3.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掌握主动权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4.加强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掌握基础知识以外,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还需具备从事该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

5.掌握基础知识性能力,促进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

为了就业而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6.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保障。

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人在遭遇失败后,一蹶不振,自信成就了不少人,自卑也使不少人痛失良机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在就业这条窄道上越走越宽?

毫无疑问,实力与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领头兵。

一个人只有实力而不努力,这个人太懒;一个人只会努力而没有实力,这个人太蠢。

当一个人实力与努力并重时,成功之路也就离你不远了……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存在就业问题,必然也会有失业问题的存在。

分析完大学生就业问题,下面继续针对我过失业问题进一步分析。

六、失业的定义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如果劳动者已经达到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并且在某一特定时期里,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没有受雇或自我雇佣;根据某些条件,在特定时间里可以获得受雇或自我雇佣的机会;在最近某一特定时间里通过登记、申请等特定方式正在寻求受雇或自我雇佣时的经济社会现象。

大学生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的6个月内没有找到工作岗位,而且没有继续接受教育或培训,且正在主动寻找工作的经济社会现象。

大学生失业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显性失业,二是隐性失业。

显性失业是指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但无工作机会和岗位的经济社会现象;隐性失业也称作就业不足,它反映的是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非自愿地从事非全日制的临时性工作,或所从事的工作不允许他们充分利用其能力或技能的经济社会现象。

七、人力资源失业理论分析介绍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按照失业原因,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等。

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得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失业率的界定

我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字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数字由国家统计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收集与发布。

其公式为:

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八、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论叙:

   2010年全国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以待业青年为主体)420万人,到2013年上升为450万人,比2010年提高了36%;国企今后三年还要继续下岗。

如果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占总下岗人数的2/3,就意味着今后三年还有1000万到1500万人下岗。

从下岗比例来看,2010年下岗职工占全部职工总数的比例是12%,2013年上升到18%,这就说明平均7个职工就有一名下岗。

我们的下岗同西方的高失业不同,表现出地区性行业性集中,特别集中在森工、煤炭、机械、军工、纺织、冶金等。

从目前来看,全国下岗职工将近有一半未就业,实际上工业企业的失业率已经超过10%,其中相当一部分地区可能接近20%。

防洪中严防死守大堤,但失业下岗“洪水”还没有“堤”,不得不临时搭个“堤”。

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进入各行各业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九、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6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4.9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4亿人口无所事事。

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9亿。

 2.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中出口贸易受损严重,造成大量加工制造业企业倒闭。

另一方面,企业对招聘人员的学历、素质要求却大幅提高,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压力。

  【2】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锻炼的平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造成就业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高校应联手社会、企业积极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

  【3】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自我认识不清晰,自我定位不明确。

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在面对选择时左顾右盼,存在攀比心理,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感,不断在应聘与选择的矛盾中浪费机会、资源。

  3.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困难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有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

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找出路。

但就目前我国过度追求市场效益和效率的改革趋势看,要调整十几年里形成的经济结构并非容易,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权贵资本主义利益集团,他们的追求就是攫取财富,使社会出现贫富分化。

如果沿着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路走下去,中国未来的局面将更加艰难。

十、现阶段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1、需求原因:

劳动力要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必须要与一定的物质要素相结合。

而一定时期内能够与劳动力进行结合的物质要素的数量,总是一定的,这就决定了经济运行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有限的。

如果现有的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则必然发生劳动力失业

2、供给原因:

由于劳动力资源供求严重失衡,并且中国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时期,越来越多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位,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的增加。

3、劳动力素质不高:

我国劳动力数量众多,但整体素质不高,劳动力的技能不能满足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许多新兴行业、新兴工种人才紧缺,这种状况在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4、技术进步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技术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

在现代化大生产的经济条件下,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十一、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主要问题

 其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

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

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

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

它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等现象。

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

这就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空间狭小、渠道不畅,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再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也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有一定关系。

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最后就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

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

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

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

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十二、影响大学生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外在问题

1、由金融危机所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导致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

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基础是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所谓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与经济社会中的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有关

2、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有效需求不足,具体表现在消费不足、投资不足和出口不足三个方面:

消费不足;投资不足;出口不足;

2、根据凯恩斯理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

 

消费不足:

由世界十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华通明略(MilliardBrown-ACSR)和数据解决方案公司LightspeedResearch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缩减了家庭的消费与投资,具体表现在:

一是大幅度减少家庭的弹性消费,对于可消费可不消费暂缓消费;二是大幅度降低消费标准,尽可能购买价格低廉的替代品消费;三是抑制了各类信用消费,其中对住房信用消费的减少影响尤为明显。

四是大幅度降低风险性投资比例,把钱主要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减少股票类投资或房地产投资等。

3、投资不足:

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由于投资收益率的降低以及对未来投资预期的不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