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2480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1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docx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docx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归纳

(重点知识点符号*****)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一、宇宙

1.宇宙的概念

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具有物质性、运动性、多样性的特征。

2天体:

宇宙中的物质

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3天体系统(*****)

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二、太阳

1太阳系概况

(*****)太阳系:

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

太阳因其质量最大而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99.86%)。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

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同向性:

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为自西向东的方向。

近圆性:

各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的能量来源:

太阳的辐射能量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

3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活动类型

大气层位置

概念

说明

黑子

光球

光球有时温度低于周围而出现的黑色斑点

黑子的大小和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

耀斑

色球

色球有时出现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1耀斑爆发时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2释放巨大的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

产生极光。

三、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从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来看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

2地球的特殊性

目前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这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的条件有关。

3地球特殊性的原因(*****)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稳定而又安全(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

安全的宇宙环境。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液态水(内部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地球自转周期适当。

白昼增温不过分炎热,黑夜降温不过分寒冷。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地球原始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四、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北逆南顺)。

2自转的周期:

其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而日常所用的24小时,是昼夜更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3速度(见下表)(*****)

速度

概念

大小

特殊性

角速度

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约每小时15°,每4小时1°

出南北极点为0外,其他个点都相等

线速度

地表各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赤道最大

赤道线速度最快,为1670km/h

南北纬60°约为赤道出的一半

南北极点,线速度为0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1晨昏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1)特征:

晨昏线是大圆,晨线和昏线各占一半;太阳光总是垂直于晨昏线;晨昏线跟经线斜交或重合,并把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2)晨昏线的运动方向——自东向西

(3)晨昏线与特殊的地方时:

1、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2、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4、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4)晨昏线的判定:

1、自转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

(2)地方时:

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每隔15°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向(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识记为“北右南左,赤不偏”。

5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1)区时:

一般采取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如:

北京时间不是北京的地方时,而是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2)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同减异加)。

3)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同减异加)。

如果所得余数小于7.5,商就是所求时区数;如果所得余数大于7.5,所求时区数为商+1

4)在计算时区差与经度差时都要遵循(同减异加)原则。

如:

90°E与30°W,90°E与30°E的经度差分别为120°和60°;东五区与西三区,东五区与东三区的时区差分别为8和2。

3、区时的计算步骤:

如果两个地点直接告诉为区时,就套区时计算公式;如果告诉的是地方时,则:

①、求时区数=已知经度数÷15°;②、求该区的中央经线=求时区数x15°③、求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区时。

4、日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自然日界线:

0时经线即

今天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

若180°经线为几点(x),则全球新的一天就占二十四分之几(

)如果算经度范围:

360°x

五、地球的公转

1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从天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天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北逆南顺)。

2公转轨道:

椭圆形轨迹,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

3公转速度:

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

4公转周期:

一个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

六、黄赤交角

地球自转面(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角度为23°26´。

黄赤交角增大,热带跟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减小。

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①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段:

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段:

冬至→春分→夏至。

太阳②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段:

春分—夏至—秋分;③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时段:

秋分—冬至—次年的春分。

④公转速度加快时段:

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⑤公转速度减慢时段:

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⑥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

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

没有太阳直射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如图和表

 

时间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节气

3月21日前后

赤道

春分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夏至

9月23日前后

赤道

秋分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冬至

熟记3月21日或9月23日、6月22日、12月22日三个太阳光照图,能判断图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某地时刻、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情况等。

八、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全球的白昼时间由南向北逐渐增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全球的白昼时间由南向北逐渐缩短。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则昼渐长,夜渐短。

同一纬线上昼夜长短是相同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直射点上,太阳高度角为9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其变化规律为:

(*****)

3四季更替

(1)划分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我国传统四季划分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习惯上四季的划分如下:

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

欧美四季的划分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的。

4如何应用公式H=90°—|Ф+λ|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其中,H代表正午太阳高度角,Ф代表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λ代表当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Ф+λ|表示两纬度之间的纬度差,若Ф与λ在同一个半球,则用减号(—);若不在同一个半球,则用加号(+)。

4、五带划分的纬度界线: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

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为0,全球无四季变化,无昼夜长短变化,无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九、辨别地理方向(*****)

1地图上辨别方向:

①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示北;③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日出日落方位: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一、岩石圈的结构

1、

地球圈层

 

2、软流层: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岩石圈: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4、地壳

(1)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位置

组成成分

密度

分布特点

硅铝层

地壳上层

以O、Si、Al为主,钠、钾也较多

2.7

不连续,在洋底缺失

硅镁层

地壳下层

以O、Si、Al为主,镁、铁、钙成分相对较多

2.9

连续圈层

(2)地壳结构的特点

地壳厚度不均

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壳是连续的)

二、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

分类

形成过程

特点

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的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的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由于凝结时间短,矿物结晶不明显

玄武岩

流纹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经过紧压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形成不同岩层,有的含有化石

石灰岩

页岩

砂岩

砾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

有的重新结晶,有的有片理构造

片麻岩

大理岩

石英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软流层中的岩浆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喷出地表或侵入地球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其中喷出岩是暴露在地表的,侵入岩如果遇到地壳抬升的话,也会露出地表。

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会会形成沉积岩,岩石如果遇到地壳下沉的话,又要受到高温高压作用经过重熔再生生成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同时变质岩也可受到外力作用变为沉积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

 

根据上图判断各类岩石和岩浆的方法是:

①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为岩浆岩,

②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③.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

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2)分类: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于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是地表变的高低起伏,形成高山、盆地等

外力作用

太阳能、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

削高堆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三、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主要有褶皱和断层。

(1)褶皱:

岩层受水平挤压力而弯曲变形,分为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前期背斜形成山岭、向斜形成谷地;后期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断层:

岩层受到压力或者张力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

岩层下降会形成谷地(地堑,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岩层上升则会形成断块山,通常伴有陡崖(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和泰山)。

2背斜与向斜的判断方法:

(*****)

(1)从形态上看: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2)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

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3研究地质构造对找矿、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

石油和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地下水往往储藏在向斜盆地中,隧道、水库、铁路等工程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隧道还要避免建在向斜内部,应选在背斜构造中部。

(*****)

4重要外力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口形成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

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

冰川地貌常有冰川谷(U型谷)、刃脊、冰斗和角峰;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

(特别注意: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下暖上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2)下冷上暖,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

四、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

尘埃和空气分子使阳光改变方向,蓝色光容易被散射,云层和尘埃可以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因而夏天白天多云时,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

晴朗的天空景观蔚蓝色,黎明、黄昏及阴天时天空仍然明亮,都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2、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大地,这样就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作用。

五、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

 

(*****)规律: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下凹的地方是低压。

(高高低低)

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

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

高压与低压是同一水平面的两点比较。

竖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形成高空大气中的风向。

在近地面,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风与等压线斜交。

六、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三圈环流

形成原因:

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在地表表现为相间分布的气压带与风带。

(*****)

气压带

成因

气流特点

天气现象

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原因

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

下沉气流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原因

上升

多降水

极地高气压带

热力原因

下沉气流

寒冷干燥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地表大面积的海陆相间分布及其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切断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使高低气压只能以块状分布在海洋上。

季风环流(*****)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项目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地区

冬夏季风比较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西伯利亚、蒙古

东北风

低温干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湿润

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七、常见的天气系统(*****)

1、冷暖锋与天气

锋面类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上升原因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天气图

雨区位置

锋后及锋面附近

锋前

锋面坡度

较大

较小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迫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代替了原来的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晴朗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和灾害性天气,如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等;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天气系统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气压状况

中心低,四周高

中心高,四周低

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气流流向

北半球

逆时针向中心辐合上升

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下沉

南半球

顺时针向中心辐合上升

逆时针向四周辐散下沉

天气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平面示意图(北半球)

空间示意图

我国的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冬季爆发的寒潮天气,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天气

锋面气旋:

锋面与气旋一般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锋面出现在气旋的低压槽线上。

八、水圈的组成

1世界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

 

2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九、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示意图

2、三种水循环比较(*****)

水循环类型

发生领域

水循环环节

作用

海陆间循环

海洋和陆地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或下渗→地下径流)→海洋

是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到更新,是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政法、植物蒸腾→降水

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蒸发→降水

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3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

4水循环的环节:

蒸发(含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含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5水循环的意义:

联系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对全球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特别是海陆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态,使岩石圈的化学物质发生迁移。

3河流的补给方式: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

十、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形成

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的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

密度流:

由于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流动。

大洋中心与封闭区域之间往往形成密度流。

补偿流: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原因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的海水减少,其他海区与深海区海水流来补充形成。

其又分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

2、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中高纬度纬度海区:

北半球有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半球南极大陆周围形成西风漂流(南纬40°附近)。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顺时针方向流动(吹西南风)。

冬季逆时针方向流动(东北风)。

3、洋流名称:

(*****)

4、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

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多为暖流,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多为寒流。

(除索马里寒流/暖流)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则表示暖流,反之则表示寒流。

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读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代表渔场

形成类型

洋流名称

北海道渔场

寒暖流交汇

千岛寒流、日本暖流

纽芬兰渔场

寒暖流交汇

拉布拉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北海渔场

寒暖流交汇

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南下冷水

秘鲁渔场

上升流渔场

秘鲁海区冷水上泛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扩大污染范围,降低污染程度。

⑥、对航运的影响:

顺流快,逆流慢

十一、世界气候气候类型及判读方法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气候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逊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降雨量大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部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差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的华北、东北和日本、朝鲜半岛

海陆热力性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2、判断的主要依据(*****)

气候类型的判断,关键是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注意: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