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2434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docx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docx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笔记

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文化的定义

“文化”名称的由来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广义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定义:

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相关文化概念

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等

文化产品:

广义的概念包括一切物质、精神的产品,狭义的仅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

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个别、具体,直观、经验性。

文化事象:

反复、规律性,典型的、标志事情。

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民族文化以民族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

2、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3、文化层面:

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底层文化指涵盖了中下层文化的民俗文化。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3、文化传统的概念

  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1、性质:

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入门课程。

2、目的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3、文化的分类: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中国地理特征及气候变化

1、中国地势的地形特点

(1)特点:

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

(2)三个阶梯。

青藏高原是第一阶梯;从青藏高原北边的昆仑山、祁连山往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一线,中间为第二阶梯;再往东至海岸,为第三阶梯。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3、气候变化大势

(1)我国气候特点: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四季分明。

(2)数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规律

重点: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1972年,载于《考古学报》)归纳的四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温暖期;

第二个时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寒暖交错期;

第三个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寒冷期,又称“方志时期”;

第四个时期,从公元1900年至今,“仪器观测期”。

关于灾害记录的书——邓安特《中国救荒史》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了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天下”观念:

在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3、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

4、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大地域与地域文化的形成

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

《尚书·禹贡》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3、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地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4、西部开发与文化建设

四、古代区域文化简况

1、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山西(关中)地区、山东文化)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2、秦汉时期农业与农牧交错区的大致界线:

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

3、唐初南方文化状况

五、地域文化的作用

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六、古代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得失

1、古代起到保护环境的措施

(1)不违天时的观念、“正德、利用、厚生”的精神

(2)保护西北环境的南北朝和唐朝牧场

(3)明代朱元璋的植树运动

2、古代利用自然的成就

(1)土地的开垦

(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3、黄河、淮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1)唐五代以后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

(2)黄河中下游相关联湖泊的淤塞或消失影响了对黄河水的吐纳(3)黄河的泛滥导致逼淮改道,造成了淮河的灾难(4)明清时期政府对黄河淮河问题的治理并不彻底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1、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

2、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成就: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3、三大区域:

炎黄、东夷、苗蛮。

4、三皇五帝的传说:

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二、夏商周时代的文化历程

1、敬授民时:

载于《尚书·尧典》,尧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其本质是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对把握农时的努力。

2、夏、商文化特点:

夏代尚忠;商代重视宗教,周代算是统一文化的历程的开始。

3、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造就了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是:

(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4、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周人极其重视农业,把农业赋予了某种“政道”含义。

这为后世对农业的重视奠定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创造

1、春秋战国的总特征:

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2、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

(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

这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

(2)民力的大发展。

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列国林立,加之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隙、机会和条件。

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3、“百家争鸣”:

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核心思想。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等。

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1、经略南方:

对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经略为漫长的南方开发史作了开端

2、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及开通西域:

秦汉时期对待匈奴对策的变化,汉代三次大规模的攻打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的开拓。

3、边地民族的内附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1、郡县制的确立: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交替,汉武帝时确立郡县制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东汉时,郡县制实际成为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

2、中央集权制的推行:

“大政治,小社会”的家国走向,皇帝专制与丞相权力的消长。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考试等。

4、重本抑末的内涵:

实质是保护皇权,而不是真正在保护小农。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及其影响:

(1)汉武帝本人的个性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导致他选择了最适合“兴太平”的儒学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

(2)儒学地位的上升带动了文学的发展。

(3)迷信经学的王莽实施新政失败。

(4)士人群体在两汉时期成为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成为该时代特殊的文化现象。

4、这时期的文化,是动荡与混乱;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则是转变与展进。

七、唐朝开放的立国精神及对宋的影响

1、唐朝开放的立国精神及策略:

(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的中央集权制;

(2)确立了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办法;(3)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4)唐初仍保留了尚武的北方精神,养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府兵;(5)崇信佛教;(6)重视诗文创作,科举考试都加考诗赋。

2、唐朝对宋朝的影响:

(1)唐朝的边疆政策导致宋朝一直面临严重的边疆压力,宋朝为此不得不大量养兵,尽管如此,北宋仍然被边疆外族所攻灭;

(2)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使宋朝形成了宠信文官而忌讳武将的政治传统;(3)唐朝热爱文学艺术的传统也深深的影响了宋朝;(4)大唐文化是开放、浪漫的,宋的文化则是含蓄内在的。

八、唐宋间的社会文化变革

1、唐代的两税法及其影响: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两税法”,对原来以租庸调制为主的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政府开始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了以往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两税法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而且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

影响:

(1)两税法首次以官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国家观念。

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它改变着对工商业鄙夷、对土地兼并严厉打击的做法。

从而引起所有制观念的更新。

刺激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2)贫苦的农民因为税法不再仅仅依靠人头来征税也获得了一点自由。

(3)转移了阶级矛盾,两税法之前的农民起义都针对皇帝,之后的农民大多矛头指向地主。

2、社会变革:

(1)南北朝以来的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

(2)市井因素大增,繁荣的城市遍布全国,附丽于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特别是南方经济持续高涨的结果。

3、文化发展:

(1)因科举制度形成的士大夫阶层精神振作,佳作迭出;

(2)程朱理学的形成。

九、元朝时期政治文化及民族融合

1、元朝的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

2、元朝统一对民族融合也有促进作用;新的民族回族就是在元朝形成的;

3、元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4、元朝的统治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十、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时期的政治

1、东西方的相遇:

郑和下西洋,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

2、明清两朝的立国观念:

政治高度专制;大力利用宗族关系来控制民众。

3、明清两朝的经济政策:

继续重农抑商;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税法改革。

十一、元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及士大夫的文化活动

1、元代的畸形文化政策导致元代戏曲文艺创作的繁荣;

2、明代科举改为八股取士,文人分为正统与非正统两大派:

正统者如王阳明者走的是读经治学的老路;非正统者则更关注当时的生产科技及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事业,很多著名文学、科技专著都出自后者之手。

3、清朝初年有“三先生”(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深刻反思中国历史文化。

4、清朝实施文化高压政策。

表现有二:

一是《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大型文献的编纂;二是日趋残酷的文字狱。

这导致清朝士人大多转向纯学术研究,乾嘉学派兴起。

尽管如此,清代的文学艺术成就很高。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生产生活文化

1、中国生产文化的含义:

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文化要素:

其基础是农耕自然经济及牧业、林业和渔业等,与此相关的还有手工业和伴随农产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商贸易。

3、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核心特征:

农耕自然经济。

二、农耕灌溉文化的内容

1、农耕灌溉文化的含义:

是中华民族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

2、农耕灌溉文化的主要部分:

北方是麦黍型农耕文化,南方是稻作型农耕文化。

3、农业岁时历法的文化价值:

最早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文献是《淮南子》;汉代以后,历法被统一当作礼制规范,向天下推行。

4、农耕仪式的类型与功能:

打春牛、放桃花水等等。

5、农书对农耕文化思想的概括:

(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

三、农政思想的内涵

1、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政绩观”指的是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败的一个标准。

2、勤农观:

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3、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直占比较重要的地位。

四、市商贸易的以文促商模式

1、市的概念:

古人把贸易的场所称为“市”。

2、市商贸易的商业活动模式:

(1)农商兼营;

(2)行商经营;(3)坐商经营。

3、市商贸易以文促商的模式:

取吉祥名号、请名家题写牌匾等。

五、手工业的行业管理范围

1、行会组织:

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

3、“匠技”的文化史意义

4、民族手工业对农业文化的促进作用:

(1)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2)它发展了市民文化;(3)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六、农业生产经济与文化心态

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七、衣、食、住、行的文化含义

1、民居含义:

有家的结构来决定,住所应承担祭祀、婚姻、财产分配、权利继承、家庭义务和社会职能等诸种任务。

2、服饰的功能:

实用和装饰。

3、饮食的文化观念:

民本思想;节约粮食;人格教育;食疗观。

4、民居格局的文化含义:

通过院墙、院门、庭院、居室的不同功能分配以及与人伦的关联,体现出来。

详见教材126-131页。

5、行旅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

(1)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

(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传承。

八、家庭与社区的文化管理

1、家庭: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2、家族:

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3、中国家庭文化管理的要素与含义:

字辈谱;家谱;家风;人生仪礼。

4、社区文化活动的特征:

对神仙、圣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

5、社区文化活动的历史价值:

(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同活动。

北京的妙峰山、白云观、东岳庙等的进香活动就是例子。

这个信仰群体至少包括汉、满、蒙、回、鲜等五个民族的成员,他们的共同活动持续了几个世纪。

(2)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3)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社区活动的性质一般是超现世的,因而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世的世俗利益,把含有信仰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产品保留下来,使之遗产化,而不进入商品系统。

6、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

(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九、传统科技的文化特性

1、传统科技的概念:

这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它可以被界定为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2、阴阳合历:

中国传统历法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个历年,但历年的时间长度与回归年有一个差数,不到三年便相差一个月,于是我们就有了“闰月”。

这种阴历和阳历结合使用的历法就是阴阳合历。

3、本草之学:

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4、传统中医药学的民族文化基础:

神仙方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宋明理学等。

十、四大发明的历史启示

1、四大发明的内容、发明者与发明时间:

造纸,东汉蔡伦;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火药,大约在唐朝以前出现,由炼丹道士“发明”;指南针在战国时代已经有所应用。

2、四大发明的对外交流:

造纸术从公元6世纪起,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到中东,12世纪传入欧洲;印刷术在8世纪传入日本,活字与雕版印刷14-15世纪并行于欧洲;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人和阿拉伯人学会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

指南针在宋代传入阿拉伯世界,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十、四大发明的历史启示

3、四大发明的民族成就感与历史局限:

(1)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它代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曾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是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史意义的伟大技术成果;

(2)但这些发明创造始终没有能成为社会前进的主流。

中国古代的许多科技发现都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和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

这是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性质和制度分不开的。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一、宗法制

(一)制度文化的概念:

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只读文化作为有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既是物质文化的反应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制度文化服务与制约着人类的群体活动,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定。

(二)中国的制度文化:

中国的制度文化是建立在农业型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以血缘宗法为核心的社会关系。

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法律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到民间礼仪俗规,传统社会的各项制度无不具有农业宗法社会的文化特性。

一、宗法制

(三)宗法制:

是中国古代为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天子的庶子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

(四)宗法制的特点:

(1)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

(2)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二、君主制及其特点

(一)君主专制制度的概念:

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二)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

(重点)

(三)宗法观念对国家政治结构的影响:

秦汉以后,郡县制取代了原来的宗法制,但是宗法观念深深渗透到国家政治结构中,表现在:

1、“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2、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3、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重点)

三、科举制的地位与作用

(一)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面影响在于它培育和维系了传统文化:

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二)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在其后期渐渐暴露出来:

1、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

2、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知识分子源源不断的补充进庞大的官僚集团,为王权服务。

三、科举制的地位与作用

(三)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先进的选官制度,它为中国文官体制的建立与维持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举考试的平等原则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从而保证了统一帝国的长期稳定。

同时科举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专制王权服务的制度,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即是人才选拔权力向帝王手中集中的过程。

知识阶层在科举制的牢笼之下,缺乏主体意识与创造性思维。

四、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性

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具体表现为:

1、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2、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3、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最突出的就是《唐律疏议》。

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无论是刑法、行政法、民法还是诉讼法基本上是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根据人们不同的等级名分确定其法律地位与法律待遇。

唐宋以后,民间广泛流行的各种家法、族规,都是具有伦理法性质的家族法,算作国法的补充。

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五、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与特点

(一)传统礼俗规约的起源:

人们群居的社会需要,而在中国古代由于谋生方式的关系,始终没有脱离宗法社会的格局,因此传统的礼俗规约带有鲜明的农业-宗法社会的特色。

(二)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1、等差性;2、调和性;3、规范性

六、皇家贵族礼制

(一)特点:

严整性

(二)内容:

1、祭祀典礼,包括天神(含天帝、日月星辰、气象)祭祀、地祗(大地、社稷、山川)祭祀、人鬼(宗庙、先王先师、先农、先蚕、高禖等)三类;2、冠婚丧礼。

七、庶族平民礼俗

(一)特点:

轨范性

(二)表现:

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

(1)四时祭祀聚族;

(2)以节日聚会娱乐调节调节乡里社区关系。

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

(1)诞生礼的家族意义;

(2)成年礼的家族礼俗;(3)婚姻仪礼的家族原则;(4)丧葬仪礼的家族等级服制。

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

(1)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

(2)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3)以劝诫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组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

一、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一)整体思维模式:

是重整体、重体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相关的例子需要记住。

(二)类比思维模式:

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有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天、地、人、万物”之间广泛类比。

相关的例子需要记住。

(三)辩证思维模式:

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相关的例子需要记住。

二、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天人合一”的含义:

(1)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2、影响:

(1)造成了中国文化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4)负面影响:

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二)中庸之道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观:

古代哲学家认为把“知”、“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这不仅是认识论问题,更是一个论理道德的问题。

三、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一)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

1、内容:

上帝崇拜、自然神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前兆迷信和占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