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431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docx

《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docx

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

2016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中学语文论文

2016高考作文试题宏观透视及微观解读

韩延明

2016高考作文试题已经出炉,引来一片惊呼。

这道占据语文考卷半壁江山的试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2016高考增加了使用统一命题的省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六省份继续实行自主命题,全国共有九套试题。

从宏观上看,九套语文试题命制的作文题有四个“一致”:

即与高考“考纲”的指导方针保持一致,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保持一致,与考生的生活实际保持一致,得到大多数人的一致认可和赞同。

大多数考生认为,这些作文试题大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并且写作的自由空间较大,由于备考到位,面对试题基本能够从容作答。

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花胜去年红。

从微观上看,2016年十道高考作文试题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话题“小”

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少有“高大上”的命题,如反腐倡廉、依法治国、改革开放、国际风云、绿色环保、扶贫攻坚、诺贝尔奖、中国梦等,不约而同都从小口径切入,如全国卷I的“考分与奖惩”、全国卷Ⅱ的“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北京卷的“神奇的书签”、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浙江卷的“足不出户享受便捷生活”、山东卷的“我的行囊”等,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学习、生存的方方面面。

这样的“小”,一是避免了考生宿构、猜题押宝现象,避免了程式化作文,做到公平竞争,真正检验出考生的实力,让具有真才实学的考生脱颖而出;二是引导考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使他们从广阔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思考生活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效避免“写童年不真,写家庭不亲,写生活不深”的弊端。

这样的“小”,写论说文便于“定点钻探”,深挖细究,阐述深刻透彻;写记叙文,便于“精耕细作”,写出人物的形态美、神态美、心态美。

二、形式“稳”

纵览2016年高考十道作文试题,在形式上突出一个“稳”字。

具体表现在:

其一,命题形式清一色沿用近几年来惯用的材料作文,其中课标卷Ⅱ、课标卷Ⅲ、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山东卷为文字材料,课标卷I为漫画材料。

其二,在材料呈现上,全部采用2011年以来的单元材料的呈现模式,而且大多以叙述性材料为主,回避了诗歌类、名言类及多材料命题,审题难度保持中等偏上水平。

其三,在写作要求上,大多数试题都是沿用了由来已久的“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等要求,只有北京卷是“材料+命题”式作文。

另外,北京卷和浙江卷在写作文体上也作了“微调”。

北京卷的要求是: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浙江卷的要求是: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命题形式的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难度,便于考生稳定正常发挥。

三、内涵“丰”

2016年高考虽然只有九套试卷十道作文试题(北京微写作除外),但作文试题涵盖面却非常丰富。

从学习到教育,从商业到文化,从人才观到是非观,从心理品质到人生之旅,真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如全国I卷,漫画显示的奖与罚、鼓励与批评意含教育导向、人才观;全国Ⅱ卷,由三条途径谈学习方法;全国Ⅲ卷,由小羽“推陈出新”到“不断创新”看市场规则;北京卷由“‘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谈文化影响,由“神奇的书签”感悟读书情趣;天津卷,由“我的青春阅读”谈阅读方式;上海卷,由“评价他人的生活”现象联想到是非评判标准和影响力;江苏卷,在“话长话短”中彰显个性,追求创新;浙江卷,在对“虚拟与现实”的冷静认识中,思考怎样与时俱进,适应新常态;山东卷,对行囊的检点,其实是对“人生之旅你准备好了吗”的思考。

九套试题材料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称得上包罗万象,但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几乎相对独立,没有交集。

材料涉及的内容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只要考生平日里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不难写出内容“丰”富的精品美文。

四、选料“新”

2016年九套高考作文试题材料大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试题材料除少数能在有关书刊找到它的影子之外,其余绝大多数都是专为高考量身定做,很难在媒体或别的书刊网络找到相关的文字或音像资料,这足以显示命题者的严谨和良苦用心,更体现了高考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这样,有效杜绝了侥幸猜题和偶然的考前练习与高考试题的“撞车”现象。

二是试题材料的内容与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有效接轨,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北京卷作文第一题,要求阅读下列材料,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肺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阅读这则材料,令人自然想起2016年春节晚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

搜狐网开展的“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

2016年春晚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

华阴老腔刚直高亢,气魄磅礴豪迈,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摇滚“。

这源自黄土地上的声音,震撼的不仅仅是听众的耳朵,更震颤了听众的心灵。

在听众的耳朵里、心灵里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象征了民族文化、民族魂魄。

这则材料新颖别致,意蕴也与众不同。

除此以外,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紧扣以“全民阅读,书香中国”为主题的“2016书香中国暨北京阅读季活动”,暗合“让全民阅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书香飘满神州大地,浸润每一个家庭,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的理念;浙江卷以“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入题,引导人们思考大数据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命题材料与我国当下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一脉相承。

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的“新”还表现在漫画作文这一材料呈现形式。

全国卷I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反映的是“分数与教育”“分数与奖惩”的问题。

这是时隔六年之后,继2010年课标1卷真正的漫画作文“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之后的再次亮相,其新颖性不言而喻;且这一命题所涉及的话题也是以往高考作文试题极少涉及到的。

五、立意“活”

古人云:

千古文章意为高。

作文成败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

同样,衡量一道作文试题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作文材料立意空间的大小。

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材料的开放性,立意的灵活性。

九套试题材料内涵丰富,这些材料以某个中心词为原点,其命题立意指向呈发散状分布,辐射不同的角度,一个题目多种解读,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考生可以对试题作出不同的理解,然后从众多立意角度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这样便于考生权衡利弊得失,择优确定立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最佳写作水平。

下面谨对2016年高考九套考卷十道作文试题作一精要解读:

1.全国I卷命题及立意解读——分数与奖惩

全国I卷以漫画的形式出现,将原来的新材料作文作了一个转换。

材料生活气息浓,针对性强,思辨性强,区分度高,审题难度不大但角度很多。

这幅无题漫画,反映了两个孩子得到不同分数后的不同待遇,画面可分为纵横两部分。

从横向看,材料可分为两部分,上一部分中,考100分受到奖励,考55分受到惩罚,由此可立意为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下一部分中,考98分受到惩罚,考61分却受到奖赏,在看似矛盾的背后,却透露出“追求完美与卓越”“知足常乐”等立意指向。

从纵向看,左边的上下两幅图是一部分,上面一幅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得到100分,脸上印着唇印,可见是得到了父母的夸赞;下面一幅图是这个孩子得到了98分,脸上留下了掌印,可见是因2分之差未得满分而被父母严厉责罚。

通过比较孩子的不同“待遇”可得出这样的认识:

对孩子的成绩(成长)不要苛责,不必求全责备,应允许孩子出错,允许孩子存在不足。

右边的上下两幅是另一部分,上面一幅图画的是另一个孩子得了55分,脸上是“掌”印,可见受到了严厉责罚;下面一幅画是这个孩子得了61分,脸上留下了“吻”痕,可见他因进步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赞许。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对于孩子的进步,要予以肯定。

综合两个孩子的情况和“吻痕”与“掌印”的寓意,这幅漫画可以从整体上如此立意: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严格的要求与严厉的责罚固然必要,但对孩子的进步,要多鼓励肯定,尤其不能苛求完美。

这是最为切合题意的。

写作时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予以拓展深化:

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状况,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多看到进步与发展,多肯定鼓励这些进步与发展,而不能偏颇地苛求完美,不允许存在不足。

这是最深刻的立意。

具体写作角度,可以从家长、老师和社会切入,也可以从孩子、学生等受教育者人手。

文体的选择更为自由,可写议论文、记叙文,可写书信、小说,只要紧扣漫画寓意均可。

2.全国Ⅱ卷命题及立意解读——语文素养

本题有四个特点:

一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生活。

题目的指向是要让学生要关注自身,这样的题目更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二是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的学习反思。

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作用,思考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

三是指向反思总结。

要求比较学习的三种途径,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四是很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的特点,要求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阐述三种途径对自己语文学习的影响,任务明确。

解读本题要重点从语文素养怎么形成的角度思考和切入。

这点看似容易,其实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虽沉浸于“素养”之中,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却并不一定关注和思考过语文素养“怎么来”的问题。

不过,题目体现出很好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核心素养的形成渠道——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共三个方面。

“比较”三种途径,既是要求,其实更是提醒,最简明的办法是选择其一,直接立意和阐述。

但题目中并没有“你赞同哪一种”之类的表述,所以,综合考虑不同途径也是可以的,而且更利于观点的综合性、辩证性,这也更能体现考生思维的全面和逻辑的严密。

如果只抓住题目前面的话,从语文素养的作用角度立意,则有偏离题目要求之嫌。

面对这个题目,考生都能有话说,能够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作文。

但要想写精彩,出亮点,得高分,也很不容易。

要求考生关注到学科内与学科外、课堂内与课堂外,这就需要考生既要有知识的积淀,还要有思维的深刻;既能埋头学书本,又能放眼看天下。

3.全国Ⅲ卷命题及立意解读——市场规则

这个作文题接近现实生活,贴近社会发展。

把学生的视野拔高到整个社会层面,着重培养考生的公民意识和天下为公的情怀,具有一定的对人生价值的指导意义。

与其他试题不同的是,这则材料聚焦点较散,涉及分享、创新、规范、合作,这些对主人公的成功缺一不可的因素,不像传统材料作文那样可以较好地聚焦在某个话题上,不同的话题只是源自理解的角度不同。

这道题在理解上难度并不大,但主人公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忽略其他因素只以其中一点作为话题来立意,未免过于狭隘。

如果考生作文能把“主人公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论述清楚,就应该是一篇好作文。

解读这道试题,可将重点放在思考材料的主体对象最后公开工艺流程、制定行业标准的行为上,挖掘其行为折射出的优秀品质,如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胸襟,敢于舍弃眼前小利,着眼全局等等,进而还要联系结果“最终规范了市场,自己也成了致富带头人”,这说明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最终会取得成功。

也可从维护规则,规范行事角度来立意写作。

综上所述,从责任的角度,可以谈“责任与行动”“愿责任之风劲吹”;从竞争的角度,可以谈“正面突围”“愿共享之花盛开”;从规范的角度,可以谈“规范的市场,创新的沃土”“市场的规范是成功的保障”;从担当的角度,可以谈“不管做哪行哪业,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胸怀越大,舞台越大”“‘工匠精神’引领时代发展”等。

这道试题有一个特殊性,不管从哪个角度哪个侧面理解,都必须高屋建瓴,全面把握材料意蕴,从宏观上展开论证是最符合题意的。

4.北京卷命题及立意解读——“老腔”与“书签”

2016年北京卷的两道大作文试题出得很好,大体沿袭了去年的路数,显得比较平和。

两道题一考议论文,一考记叙文;一道考查认识力和思辨力,一道考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两道选作一道,适当满足了不同类学生的要求,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1)《“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这道作文题目指令非常清晰,简直就是一道不少于800字的论述题,有点像公务员考试的《申论》。

作文题目材料本身已经提供了两条路径,也相当于两个答案:

老腔本身的艺术形式令人震撼;老腔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在审题上没有任何障碍。

只要沿着试题提供的两条路径生发联想,展开论述,彰显老腔的魅力,就一定能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文章。

特别要注意的是,写作时要抓住“何以”这个题眼来深入思考,不能就艺术论艺术,而要看到艺术背后的东西,例如泥土气息、草根文化、原生态艺术等,犹如粗犷的地方风格和当地彪悍的风土民情,这就是它之所以具备震撼力的原因。

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套用一句也可以说“地方的就是民族的”,因而可以说,老腔体现的是一种孔武有力的民族精神,这就是它震撼力的源泉。

另外,题目要求“不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这就为考生提供了更大的论述空间和可能性,例如艺术的地域性、价值认同、文化内涵等。

(2)《神奇的书签》

这是一道标题式的命题作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而且规定完成“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这一指定性任务。

本题的题眼是“神奇”二字,据此,可以展开科技幻想,也可以生发人文想象。

写科技幻想,可以从标题本身人手,思考书签“神奇”在何处,想象书签可以发光、发热、发电、变色、变形等等。

比如我们设计一款高科技书签,只要触摸书签不同区域就会出现不同好书,类似于手机或者各种阅读器;这款书签是便携式的,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对于我来说就像出门要带钥匙一样重要。

这样,就能很好地体现并完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同时,体现了作为高科技含量的书签的“神奇”功能,扣题严谨。

生发人文想象,可以写书签如何可人之意,例如会提示时间,叫你保护视力;会发现问题,帮助你思考等等。

我们还可以有更为独特的思考,比如这个书签的“神奇”还在于,只要把书签插进书中,如果这本书内容庸俗,就会不间断地发出警报声;如果这是一本经典且适合我阅读的书,就会散发出我最喜欢的香味或响起动听的音乐。

我们也可以将前二者结合起来,对书签做生命化、动物化或拟人化的想象。

这样,写出的文章一定会主题突出,充满情趣,引人人胜。

5.天津卷命题及立意解读——青春阅读

2016天津卷作文命题着眼于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的大背景,引导青年学子“好读书、读好书”,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并不断反思自己的阅读方式与阅读内容,为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可见该作文命题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细心审视天津卷高考作文就会发现,其命题是别有意味的。

该作文题以“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为切入点,考生可以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有话可写的阅读方式与体验来写;也可以针对各种阅读方式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思辨性地阐发。

该作文命题写作角度多元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很好地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和认知空间,能调动考生平时的阅读积累与思考,使其从中发掘出一定的形象性、思辨性、审美性内涵。

在文体上,既可以针对身边的一些阅读现象和问题进行议论分析和理性阐发,也可写成记叙文或散文,从不同侧面再现阅读经历或故事,进而揭示“我”对阅读本质的认识与思考;还可以尝试运用杂文、剧本等其他样式,既要有当下各种阅读现象和问题的形象化呈现,又要注意体现“我”的体验与思考,并力求内容的丰富性,立意的深刻性。

需要提醒的是,在文体选择上,天津卷特别强调“文体特征鲜明”。

所谓“文体特征鲜明”,就是要求一旦选定某种文体,就要严格按照既定文体要求去写,切忌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6.上海卷命题及立意解读——评价他人

2016上海卷作文不再延续前几年二元对立的关系型命题形式,转而对现象进行评析思考。

随着智能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的普及,人们对彼此生活的介入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随之而来的评价判断,也是前所未有的活跃。

学生如果关注现实生活,思考就会深入且有料,易于成文。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关键词是“评价”。

评价,有面对面公开的评价,如对面交谈,工作互评,网络评论等;也有私下里不公开的评价,“谁人背后不说人”,自古亦然。

评价有好有坏,有中肯的有违心的。

评价内容涉及广泛,有的有用,有的无用;有的让人如沐春风,有的让人痛不欲生。

有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时候说过就烟消云散。

在当下这个言论自由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观点评价他人的生活,只是,我们在使用这种权利时,必须恪守底线。

我们可以评价他人的生活,但不能侵犯对方的隐私,不能有损对方的人格。

我们在评论之前,也不妨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急于发声,往往伤人又害己。

这个题目乍看简单,门槛不高,但细细想来,“评价他人的生活”,有的片面狭隘,有的全面宽容;而影响有正有负,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又都有波及。

如何选好切入点进行论证,有见地而不偏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可参考以下立意:

①评价无处不在,优劣都有,我们要正确看待,说的对的就照办,说的不对的引以为戒,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②他人中肯的评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掌握社会规则,赢得社会的认可。

③过度在意他人评价总是会让人患得患失,是不自信的表现;特别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会让一个人无所适从,情绪低落。

人,不管何时都要做到自信而不自负。

④评价他人的生活,应该建立在自己对他人生活的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之上,拒绝人云亦云,摒弃为了评价而盲目跟风的做法。

⑤重温慎独。

慎独是古训,重温慎独,在今天更为必要。

因为稍不注意,我们就会成为他人评价的对象,而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⑥评价他人生活,应保留底线。

另外,这道试题尽管没有对文体提出明确要求,但是题目中“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一句,明显偏重议论。

虽然没有“文体不限”一项,但就题目的隐性要求而言,是不适宜写记叙文的。

7.江苏卷命题及立意解读——个性与创新

这则材料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俗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本义,是指唐代以后说书艺人用语,有话要说的话,就讲得长;没话要说的话,就简单讲几句。

说白了,就是说话要依据情境,恰当适度,适可而止,彰显了说话人的人文素养。

而在这则材料中,它只是一个引子。

第二句话反其意而用之,是材料的第一个要点。

这句话作何理解?

破折号后的表述做了直白的诠释。

“有话则短”强调说话者讲求说话的艺术性与实效性,语言虽短,却一字千金;至于“无话则长”,则彰显出当代人的社会参与意识,反应了当下人们的某种心理特征,即不断在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为什么提出这样标新立异的观点?

第三句话是第二个要点,又对第二句话做了深层解读,那是因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是个性的彰显,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综上所述,这则材料中的三句话环环相扣,重点聚焦在后两句,而且其意思非常集中、统一。

“个性的彰显”“创新意识的闪现”是蕴含其中的精髓。

简言之,材料的关键词就是“个性”和“创新”,他们就像飞鸟的两翼,两者互为补充。

这样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晦涩难懂。

进一步解读本题,务必把握一个“生命点”:

那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中的“有话”与“无话”是对自己而言;而“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中的“有话”与“无话”是针对他人而言。

明白于此,对“个性”和“创新”就很好理解了。

至此,就可以准确把握题意:

前人已有述说的,无论它有多么新奇、精彩,多么吸人眼球,多么具有轰动效应,“我”绝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绝不咀嚼他人留下的“残羹剩汤”,而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自己不同凡响的声音。

对于前人没有说过或很少说过的话,没有形成或尚未形成的思想,没有涉猎或涉猎不深的盲区,自己要敢于大胆去说,去想,去闯,发前人未发之声,做前人未做之事。

这种精神就是创新精神,这种行为就是个性化的表现。

至此,材料的寓意就豁然于胸,审题立意就会迎刃而解。

8.浙江卷命题及立意解读——虚拟与现实

浙江卷的题目很时尚,很现代,对比较“传统”的考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其实,不管任何话题,都要注意辩证地思考和审视。

这道试题也不例外。

材料展现了人们在“虚拟”世界里的虚拟生活场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购物,看病,看球赛,现场目击新闻事件。

但这只是试题的一个层次。

试题进而引导发问,提出写作任务:

当“虚拟”成为“现实”时,你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才是审题立意的要害所在。

三种选择,孰是孰非,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任何极端化的理解都是不科学的,试题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

人所共知,我们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快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你可以“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

然而,物极必反,网络时代喜忧参半,既有便利,也有很多弊端:

当人们沉迷于网络之时,不知不觉间与现实世界越来越远了,与真实人的交往越来越少了,对亲人的问候关爱越来越淡了,这是十分可怕的,这正是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悲哀。

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却在低头看手机。

”所以,我们对虚拟世界要保持警惕,不可完全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对此,你可以选择“刻意远离”这个世界。

但是,这两种选择显然都有失偏颇,容易步人极端化的泥淖。

网络是把双刃剑,让人欢喜让人忧。

所以,最佳选择是不弃不离,“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这是因为,科技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远离科技会让我们逐渐脱离时代,落后于时代,最终被淘汰出局,这是非常可怕的。

因此不可远离虚拟世界。

然而与此同时,要掌握好分寸,不要使自己沦为“网奴”。

记住一句忠告:

“距离产生美”。

9.山东卷命题及立意解读——我的行囊

这是一个比喻型兼哲理型材料作文。

角度很多,可写的东西也很多。

材料中的关键词“行囊”其本义是行装、背包的意思,也就是出门随身携带的包裹,内装出门必备的生活物品。

在这则材料里,“行囊”是比喻义,喻指漫漫人生路上那些或很快就用到、或暂时用不上、或想用而未曾准备、或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的东西,其含义非常宽泛,包括信念、诚信、友善、文明、坚强、坚守、团结、合作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点都可以作为它的注脚。

翻检行囊发现的结果,喻指人生旅途中所需要的意志品质有很多,已经发挥作用的要倍加珍惜,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那些备而无用的不要任意丢弃,因为它们随时都会派上用场;未曾具备的,必须加强修炼,不断完善自己,以防不时之需;对那些一直伴随我们的,要心存感激之情。

这样综合分析,围绕这则材料可以谈准备与未准备、预知和不可预知、有用和无用等;可以单独谈一个方面,也可以谈两者的关系;“旅程”与“行囊”当然可以坐实,也可以虚化地理解为人生旅途和意志品质,这样联想,就为思路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章自然也就具有了深度。

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③人生中有太多的未知,我们要做到有备无患。

④“不可预知”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⑤人生不可彩排,每时每刻都是直播,我们要时刻准备着。

⑥无用之物也有大用之时。

韩延明,特级教师,现居陕西商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