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2424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docx

《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docx

财政学复习终极资料

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

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2.外部效应:

一个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的影响,即市场不能正常付费的收益和不能正常弥补的损失。

3.公共物品:

(即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指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4.财政:

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5.公共提供:

指政府免费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可以不受个人经济约束,无偿取得产品的消费权或享受这一产品所带来的好处。

6.购买支出:

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7.税收:

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参与社会产品(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及其分配关系,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8.税负转嫁:

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售价或压低进价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9.社会保障:

是指社会(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专门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残、丧失劳动力或因自然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10.社会保障税:

亦称“社会保险税”,指以企业的工资支付额为课征对象,由职工和雇主分别缴纳,税款主要用于各种社会福利开支的一种目的税。

11.税收收入:

即政府凭借政治权利或公共权利,通过强制无偿方式取得收入的一种方式,是财政收入的主体形式。

12、税收制度:

税制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税收管理)。

它是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税收理论)。

13、增值税概念:

增值税是以应税商品和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14、增值税(额):

商品劳务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增的价值部分。

15.国债:

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16.政府预算:

是国家及其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一个新范畴,是经立法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17.预算管理体制:

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和实质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18.赤字政策:

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政策。

19.财政政策的概念:

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是由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导论

一、财政学的创始。

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国富论)

二、借鉴西方财政学,洋为中用

亚当·斯密:

廉价政府,夜警国家;凯恩斯:

政府干预,赤字财政;弗里德曼:

货币最重要;拉弗:

减税政策;布坎难:

政府失灵;撒缪尔森:

混合经济。

三、继承和发展,古为今用

管仲: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王安石:

因天下之功,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丘浚:

理财之道,以生财之道为本;//周公:

量入为出;杨炎:

量出为入;//桑弘羊:

均输,平准;计划经济时期的“三平”、“四平”理论;国家分配论等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职能

一、政府与市场

1.政府与市场两大资源配置系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市场有效率,因此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市场失灵时,就产生了政府干预和财政

2.什么是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市场失灵:

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表现在:

(1)公共物品:

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提供不适合市场原则,存在“免费搭车”现象。

如:

国防、国家安全、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

(2)外部效应:

当外部效应存在时,市场竞争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a)外部正效应:

效益外溢--内部效益外部化(教育、美化环境、公益事业----财政补贴、减免税);

(b)外部负效应或“外部不经济”:

成本外溢--内部成本外部化(环境污染----征税、罚款);注:

“庇古税”--外部成本内部化。

如征收企业污染环境税

(3)垄断: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形成垄断,从而市场失灵。

包括自然垄断:

一些边际成本递减或弱增和规模效益递增行业,如城市供水、供气和一些大型基础设施等公共部门及一部分基础工业。

设置适当的进入壁垒,规模效益高于自由竞争的格局。

(4)信息不充分:

信息不对称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市场失灵。

(5)收入分配不公:

收入市场分配的局限性:

收入分配不公及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一种必然现象。

(6)经济波动

3.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4.政府干预的手段

答:

(1)立法和行政手段;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

市场和政府互补。

5.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

答:

政府的运行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失灵的根本原因。

6.政府干预失效的表现:

答:

(1)决策机制和政策的缺陷

(2)寻租行为

(3)信息失灵,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4)政府职能所得“越位”和“缺位”。

(5)公共垄断

7.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1)受益的非排他性。

其中免费搭车是指:

某人在消费时,不排斥他人同时消费,共同受益。

(2)消费的非竞争性:

不需要通过市场竞争进入消费;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增加成本,边际成本=0。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具有共同消费性或共享性。

(4)消费的不可抗拒性:

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不管社会成员是否愿意、如何评价,都得被迫消费,缺乏选择性。

8.公共产品的分类:

(1)纯公共产品:

具有充分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例:

政府行政管理、国防、外交等

(2)准公共产品(即混合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在消费过程中不同时具有非竞争性、非排斥性特征,也不同时具有竞争性、排斥性特征的社会产品和劳务。

例:

教育、科研、文化、卫生

9.四种类型物品分类标准:

10.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

如:

行政国防、文教科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风险产业;调控政策等等。

二.财政

1.财政的基本特征

答:

(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平衡性)

2.公共财政:

就是财政,并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模式。

是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为主要支出内容的财政模式

3.财政的三大职能(论述)

(一)财政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A)含义: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的功能

(B)内容: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对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资金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C)标准:

帕累托最优

(D)实现机制:

(a)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

税收、国债(FN/GDP)

(b)产业行业之间:

财政投资(结构);税收、财政补贴

(c)地区之间:

转移支付、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税收

(2)收入分配职能

(A)含义: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的能力。

(B)目标:

经济公平、社会公平

(C)标准:

贫困线、基尼系数(在[0,1]间,等于0时,是绝对平均;等于1时,贫富差距最大)

(D)机制和手段:

(a)个人收入分配不公:

税收、转移支出;

(b)企业收入分配不公:

税收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A)含义:

①经济稳定职能:

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时期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财政盈余政策,熨平经济波动的能力。

②经济发展职能:

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功能。

(B)目标:

经济稳定与经济发展

(C)机制和手段:

(a)预算政策(人为稳定器):

AD>AS,结余政策;AD

(逆经济风向行事)--税收;购买支出

(b)内在稳定器(制度性安排):

转移支出(失业保险、财政补贴);累进所得税制。

(二)联系实际谈财政的三大职能:

我国目前财政职能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财政供给制分配方式尚未完全打破,国家财政仍包揽过多,也是通常说的越位问题仍然存在,这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财政支出。

(2)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财政补贴仍过于沉重,这也使相当一部分国营企业的产品价格水平仍与价值存在着严重背离的情况,企业亏损负担沉重,财政承担着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不断增加的双重压力

(3)财政职能弱化,许多应该做的事无力去做,即缺位问题。

关键在于财政收入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滑,财政可供分配的资金总量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公共财政所应承担的公共需求的要求,影响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在许多方面,职能作用仍不到位。

(4)预算管理粗放,约束力不强,并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一些资金的使用往往是领导干部一句话、一个批条,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金就划出去了。

我国在财政预算的执行中的管理一直存在着严肃性和约束力不强的问题。

第二章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1.社会产品的提供方式

(1)公共提供:

纯公共产品即为公共提供。

社会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税收是公共物品成本补偿最佳途径。

政府通过征税来筹措资金以弥补社会产品的提供成本,即以政府供给制的形式提供。

(2)市场提供

(3)混合提供:

混合提供是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相结合的一种提供方式。

其公共提供部分实行免费,非直接的交换关系;市场提供部分需要收费,直接的交换关系。

又可分为:

政府主导型(较纯准公共产品)、市场主导型(较不纯准公共产品)、中型混合提供(中型准公共产品)。

2.公共定价方法

(1)边际成本定价法:

最理想的定价方法。

(2)平均成本定价法:

未能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用,因而存在着效率损失。

(3)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基本费+从量费

3.财政支出效益(核心问题)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的用货币计量的项目评价

(2)成本-效用分析法

(3)因素分析评分法

(4)最低成本法:

主要用于效益不宜用货币直接计算,而成本交易用货币直接计量的项目。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1.财政支出的分类:

(1)按财政支出与国家职能关系(财政功能)的分类:

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2)按最终用途分类(价值构成):

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3)按经济性质分类:

购买支出、转移支出

(4)按产生收益的时间(即财政支出与投资和资产经营的关系)分类:

经常性支出(当期)、资本性支出(长期)

2.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支出:

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主要包括:

政府投资兴办各种事业和投资于经济建设项目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

该支出侧重于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其目标是效率。

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而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2)转移支出:

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转移,不相应地取得商品和劳务。

主要包括:

社会保险和救济方面的各种福利支出,对居民的补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

该支出侧重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其目标是公平。

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社会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3.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法则认为:

“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加,财政支出不断增长”。

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瓦格纳把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结论:

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4.中国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1)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呈U字型特征。

(2)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分析

(A)改革前比重高:

计划经济--国家大包大揽、集权集利

(B)改革后比重下降:

(a)体制因素:

投资主体向着多元化,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下降。

•(b)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

放权让利;无弹性税制

•(c)管理因素:

预算外资金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财力过于分散。

(C)1996-1997年止跌回升:

改革逐步到位;GDP加快增长;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回升加快。

5.我国当前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在经济建设领域,财政支出要有进有退。

(2)根据保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实行重点倾斜的政策,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重点:

(反映民生)

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增大教育科研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资金保障。

向公共卫生、扶贫、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倾斜。

(3)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国家的两项基本支出

二、教育支出

教育是一种外部性特征很强的准公共产品。

(1)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

纯公共产品或接近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政府应无差别的向所有家庭均等的免费提供;

(2)高等教育:

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应主要由受益人个人承担,政府财政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支持;

(3)职业教育:

接近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主要或绝大部分成本应由企业或受益人承担,政府可以适当给予支持和鼓励。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

二、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1、政府投资的特点:

①以宏观效益为目的,可投资于不盈利或低利的项目;

②财力多半无偿,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③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社会效益项目。

2、范围:

(1)政府选择参与(支持)——竞争性项目

盈利性项目和行业(私人产品),排他性和竞争性――轻工、纺织、机械、电器等加工产业。

(2)政府投资为主,引导私人参与——基础性项目

基础产业,包括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城市排水供气供电等设施;基础工业――能源、基本原材料等工业。

“共同生产条件”,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割性,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

(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3)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

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福利等部门和行业,行政管理、国防。

(纯公共产品)

三、基础设施投资(性质)

1、基础性:

“共同生产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2、准公共产品性:

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性(共同生产条件)。

3、自然垄断性:

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非常大,变动成本小,生产的边际成本递减。

4、地域性:

其服务范围也不可能覆盖全国。

四、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一)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农业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

为了稳定农业,政府财政应当介入农业投资,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和增产增收。

(2)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工业的发展和流通的繁荣,都离不开农业。

只有农村、农业不断发展,农民增收,财政收入才有坚实的基础,消费市场才有广阔的前景。

所以政府财政支出是责无旁贷的。

(3)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而目前由于农村收入水平低,靠本身资金无法加大投入,如果政府财政不进行足够的投入,农业部们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

(二)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范围和重点

主要提供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民急需的生活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

(三)我国新农村建设财政政策取向

1、深化以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2、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4、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内容)

一、社会保障

(一)意义和内容体系

1、意义(经济意义):

⑴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

⑵“内在稳定器”作用;

⑶私人保险的局限:

①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②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及“免费搭车”问题;

③难以抗御系统性风险;

④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2、内容体系:

社会保障系统包括社会保险(核心)、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区服务五个部分。

其中社会保险包括老年、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丧葬补助。

(二)类型

1、社会保险型:

按“风险分担,互济互助”原则举办。

2、社会救济型:

免费,但进行家庭生计调查(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3、普遍津贴型:

免费,且无生计调查(新西兰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4、节俭基金型:

按个人帐户方式举办--无收入再分配功能,却具强制储蓄功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的公共养老金)

(三)社会保障税

1、课税范围:

通常是参加本国社会保险,并存在雇佣关系的雇主和雇员在本国支付和取得的工资,薪金及不存在雇佣关系的自营业主的所得,雇主和雇员的纳税义务一般以境内就业为标准,即凡在征税国境内就业的雇主和雇员,不论国籍和居住地何在,都必须在该国承担社会保险纳税义务。

2、特点:

(1)累退性:

社会保障税采用比例税率,一般没有扣除额和免征额,同时规定有课税上限,也不考虑纳税家庭人口的多寡和其他特殊情况,而具有强烈的累退性。

(2)有偿性:

社会保障税一般由政府成立的专门基金会管理,指定用途,专款专用,因而带有有偿性质。

(3)内在灵活性:

社会保障税及其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灵活性特点,它与所得税相配合,可以起到对经济的自动稳定作用。

(四)我国社保内容

“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五)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式

2、部分基金式(我国):

①内容:

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在满足本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基金,据以确定收费率。

②特点:

收费率分阶段调整,在收费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储备基金为以后时期可能出现的意外支出需求作准备,也可在积累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投资。

③通常采用由政府征收社会保障费筹资方式

我国的改进方向,即为部分基金式

3、完全基金式

我国的“五险一金”: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

(六)我国养老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

①范围——城镇企业职工

②对象:

达到退休年龄的离、退休职工

③缴费标准:

保险费用的筹集——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企业缴费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向社会保险机构)

④运行模式:

养老社会保险计划的模式:

“统帐结合”。

养老金待遇——“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

⑤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收支两条线。

缴费收入纳入财政专户存储;支出专款专用,并严格审批。

⑥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逐步从县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

⑦养老保险的层次——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2、失业保险:

①范围——城镇企事业单位

②对象:

破产企业职工、濒临破产企业精简的职工、企业辞退的职工以及合同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

③缴费标准:

资金来源———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个人按本人工资的1%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失业保险费

发放标准——失业保险金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按月发放

④期限——发放时限与缴费时限相关:

不足1年,不能领取;1-5年,最长12个月;5-10年,最长18个月;10年以上,最长24个月。

3、医疗保险:

①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低水平、广覆盖)

②对象:

患病职工、职工的直系亲属也可享受一定的医疗补助

③医疗资金的筹集与付费——基本医疗保险费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用人单位的交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一般不含退休职工)的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④运行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第七章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

一、财政收入形式

1、从财政收入形式角度的分类

税收收入;国有产权收入;债务收入;政府费收入;罚没收入。

(铸币税、通胀税)

2、从财政管理角度的分类

经常性收入和非经常性收入(临时收入)

3、从财政收入来源角度的分类

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正比(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

(二)政府职能范围(直接因素)——正比(西方国家收入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高于资本主义国家)

(三)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集权集利;放权让利(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个人倾斜――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四)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三、税费改革

1、解决我国乱收费问题的解决关键是安排适当的制度。

2、加强收费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严格收费项目的审批管理,强化开征费用项目的法律依据。

3、实行收费听政会制度。

4、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税收的“三性”

强制性无偿性(核心)固定性

(是不是税要看三性)

二、税制要素:

3个基本要素:

(一)纳税(义务)人

纳税人(Tax Payer):

法律上的纳税主体

负税人(Tax Bearer):

经济上的纳税主体

(二)课税对象(课税客体)

即征税范围;税种区别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税要看课税对象);税种名称

1、税目:

课税对象在内容(范围)上的具体化

2、计税依据:

课税对象在数量上的具体化

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

3、计量单位:

从价和从量

(三)税率(中心)

1、即对课税对象征收的比率。

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

2、分类:

(1)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累退性--效率(优点)--流转税

实行比例税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

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

(2)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所得税—公平(优点)

①分类:

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②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的区别:

a、计算简便/计算复杂;

b、税负重,累进程度高/税负轻,累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