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38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docx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docx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知识梳理

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

一、古代埃及

1.地理位置:

非洲尼罗河流域。

2.金字塔

(1)用途:

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2)最大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

(3)评价: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标志。

是法老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是古埃及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奴役的见证。

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古巴比伦

1.地理位置:

西亚两河流域。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

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

(2)制定者:

汉谟拉比

(3)实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

(4)评价: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三、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

2.种姓制度

(1)四个等级:

从高到低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2)特点:

种姓之间等级界限森严,低等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等级种姓的职业,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

(3)影响:

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四、亚非文明的共同点:

1.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因为光热充足,便于灌溉,宜于农耕;因为气候湿润,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2.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发达,属于农业文明。

3.都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五、日本大化改新

1.背景:

7世纪中叶,日本大奴隶主贵族苏我氏父子专权,大和朝廷的统治出现危机。

2.目的:

打击贵族,挽救危机。

3.时间、人物:

646年、孝德天皇。

4.主要内容:

(1)经济:

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

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2)政治:

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5.影响:

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6.性质:

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改革。

7.启示:

改革是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样,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六、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1.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3.630年,以圣战名义征服麦加。

4.632年,病逝,大体统一阿拉伯半岛。

第三学习主题古代欧洲文明

一、爱琴文明

1.含义:

以克里特和迈锡尼为中心的古老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

2.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古希腊。

3.希腊历史的开始:

爱琴文明。

4.希腊地区最为著名的奴隶制城邦:

斯巴达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二、雅典民主政治

1.建立: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

2.顶峰: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

(1)政治充分民主化。

表现在:

没有国王,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掌握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机构。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国家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通过选举产生。

由全体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

(2)评价:

意义:

雅典基本上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左右着国家政权,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局限:

这种民主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专政基础上的,奴隶和妇女都没有政治权利,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拥有公民权的少数雅典人。

实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三、罗马共和国

1.建立:

公元前510年,罗马建立了奴隶制共和国。

2.布匿战争:

(1)时间: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

(2)目的:

为争夺地中海霸权。

(3)交战双方:

罗马与迦太基。

(4)结果:

罗马击败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取得了地中海的霸权,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共和制度:

制定共和制法律,完善共和制机构,公民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

国家没有国王或皇帝,元老院是最重要的机构,执政官是最高的官职。

政权主要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

4.奴隶制度:

广泛使用奴隶劳动。

奴隶没有人身权利。

奴隶命运悲惨。

5.衰亡:

公元前45年,恺撒夺得最高权力成为独裁者,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罗马共和国灭亡。

(原因:

共和制度出现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奴隶起义的打击;军事领袖争权夺利。

四、封建等级制度

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2.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

封建等级制度。

3.形成:

查理·马特改革。

(1)时间:

公元8世纪初。

(2)内容:

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

(3)影响:

建立起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4.特点:

(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

(2)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

所以,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五、教会的统治

1.形成:

756年,丕平献土。

2.表现:

(1)政治上:

罗马教皇被视为上帝在人间的最高代表,地位至高无上,有权废立国王。

(2)经济上:

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不但剥削领地上的农民,还要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

(3)思想上:

教会是西欧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垄断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反对学习基督教神学以外的知识,禁绝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3.影响:

严重影响了西欧社会的进步,历史上把教会统治的时代称为“黑暗时代”。

六、西欧城市的兴起

1.时间:

11世纪前后。

2.原因:

西欧生产力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3.特点:

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的方式从封建主那里取得自治权。

4.西欧城市反封建主斗争的典型:

法国琅城起义。

5.作用:

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五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古代宗教

一、古代东西方的主要战争(暴力冲突)

1.希波战争(古代东西方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冲突)

(1)时间:

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49年

(2)交战双方:

希腊、波斯。

(3)著名战役:

马拉松之战。

(4)结果:

希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最后战败了波斯。

2.亚历山大东征

(1)开始时间:

公元前334年。

(2)目的:

为了夺取东方的土地和财富。

(3)著名战役:

伊苏斯之战。

(4)结果:

经过十年的征战,亚历山大夺取了埃及和亚洲的大片土地,灭掉了波斯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5)影响:

给东方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开启了北非、西亚等地区的希腊化时代。

3.罗马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结束了这一地区混乱无序的状态,此后,这一地区出现了约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二、和平交往

(一)典型事例

1.马可·波罗东游:

《马可·波罗游记》一书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阿拉伯数字的西传:

古印度人创造发明了0至9十个数字符号,阿拉伯人对其进行改造并将之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二)世界各民族和地区和平交往的意义:

增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三大宗教的产生与传播

1.佛教: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2世纪开始,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

北→中亚→中国→朝鲜→日本

南→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基督教:

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

公元11世纪中叶,东西教会分裂,形成天主教和东正教两大教派。

基督教从欧洲逐渐传入亚、非、美洲,成为最有影响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3.伊斯兰教: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在发展中出现多个教派,影响最大的有逊尼派和什叶派。

通过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来传播的。

被阿拉伯帝国征服过的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地方是穆斯林的集中地。

四、对三大宗教的认识

1.佛教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种姓制度下的古印度社会矛盾;基督教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巴勒斯坦地区的长期遭受外来入侵,生活在这个地方的犹太人命运悲惨;伊斯兰教的创立是在阿拉伯半岛的居民渴望统一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2.基督教、佛教的基本教义对广大人民群众有一定的欺骗性,因而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并能够得到迅速传播。

3.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久远,它保存了大量的宗教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12课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一、文艺复兴

1.时间:

14——16世纪

2.地点:

最早在意大利兴起。

3.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

4.实质:

是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5.代表人物及作品:

(1)但丁:

《神曲》,被称为“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

(2)达·芬奇:

《蒙娜丽莎》。

6.意义:

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7.启示:

(1)提倡张扬个性,不断创新。

(2)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3)解放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8.精神:

反封建、反神学的精神;坚持真理、勇于斗争、开拓创新。

二、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1)根本原因: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2)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成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3)《马可·波罗游记》关于东方富庶的描述,更加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4)到东方的商路被土耳其人、阿拉伯人控制,迫使西欧人寻找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条件:

(1)科技的进步。

(表现:

帆船的改进、罗盘针的运动、地圆说的传播。

(2)葡萄牙、西班牙两国政治、经济条件具备,有能力组织新航路的开辟。

3.经过:

(1)1487——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第一个开辟新航路。

(2)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

(第一个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美洲。

(3)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西南海岸。

(第一个找到从西欧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圆说。

4.影响:

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引发了欧洲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5.精神: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无畏精神。

第13课英国的新生

一、原因:

1.根本原因: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导火线):

1639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二、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代表人物:

克伦威尔)

三、经过:

(1640年——1688年)

(1)开始:

1640年,议会的重新召开。

(2)内战(1642——1648年):

克伦威尔领导新模范军击败王军,取得胜利。

(3)共和(1649——1660年):

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1649年5月10日,成立共和国。

1653年,克伦威尔独裁。

(4)复辟:

1660年,查理二世成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5)结束标志:

1688年,光荣革命(宫廷政变)。

四、巩固:

《权利法案》的颁布。

1.时间:

1689年。

2.目的:

为了限制王权。

3.颁布机构:

英国议会。

4.主要内容:

(1)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2)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无权废除法律,征税需经议会同意。

(3)议员有政治活动的自由。

5.实质:

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6.作用:

限制了王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使英国由“人治”社会过渡到“法治”社会。

五、影响:

摧毁了封建制度和专制王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六、启示:

(1)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需经过长期、反复和激烈的斗争。

(2)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第14课美国的独立

一、原因:

1.根本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导火线):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二、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代表人物:

华盛顿)

三、经过:

(1)开始标志:

1775年,列克星顿枪声。

(2)建军: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3)建国: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颁布机构:

大陆会议。

起草人:

杰斐逊等人。

主要内容:

阐述了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指出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谴责英国殖民统治的罪恶,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管辖,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意义:

标志美国诞生。

(4)转折:

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

(5)结束:

1781年,约克镇战役。

(6)独立:

1783年,《巴黎和约》的签订。

四、1787年宪法:

1787年,由制宪会议制定美国宪法,确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和三权分立原则。

五、性质:

既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六、影响: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独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外部障碍。

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七、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美国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得到北美人民积极支持。

2.主观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2)华盛顿的正确领导和大陆军的英勇作战。

3.客观原因:

法国、荷兰等国的援助。

八、评价华盛顿

华盛顿领导和指挥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是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确立了民主的政治原则,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华盛顿深受美国人民的爱戴,被尊称为“美国国父”。

第15课法国大革命

一、原因:

1.根本原因:

法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直接原因(导火线):

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二、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三、经过:

1.开始标志: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人权宣言》的颁布

(1)时间:

1789年8月。

(2)颁布机构:

制宪会议。

(3)主要内容:

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

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核心内容:

提倡人权、主张法治、实行分权。

(4)意义:

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反封建专制的旗帜,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成立时间:

1792年9月22日

(2)政治口号:

自由、平等、博爱。

(3)1793年,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4.高潮:

雅各宾派专政。

(代表人物:

罗伯斯比尔)

5.结束:

1794年,热月政变。

四、性质:

世界历史上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五、影响:

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斗争。

六、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执政:

1799年,雾月政变。

2.拿破仑称帝:

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史称拿破仑帝国)

3.主要措施:

(1)对内:

改革财政,制定法典(拿破仑法典:

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加强法制,强化国家机构,镇压叛乱,肃清王党分子。

(2)对外:

发动拿破仑战争,前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解放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打击了欧洲封建反动势力,保卫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后期变成侵略战争,给欧洲各国包括法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4.性质:

资产阶级军事专政的帝国。

5.由盛转衰的转折:

1812年,远征俄国失败。

6.失败:

滑铁卢战役。

7.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

他是法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执政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帮助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他的对外战争具有进步和侵略的双重性质,拿破仑前期的对外战争,阻止了欧洲封建势力对法国大革命的阻挠破坏,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同时冲击了欧洲腐朽的封建制度,广泛宣传了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以后的欧洲反封建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奠基。

后期进行的对外战争成为了地地道道的侵略非正义战争,奴役了它国人民,激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

第16课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

一、三角贸易

1.背景: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国家先后入侵美、非、亚地区,进行殖民扩张。

2.主要贸易国:

最早从事黑奴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其次是西班牙,17世纪后期,英国后来居上。

3.内容:

(1)出程:

把廉价商品从欧洲运到非洲,交换黑奴。

欧洲

(2)中程:

把黑奴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购进原材料。

归程出程

(3)归程:

把原材料从美洲运回欧洲出售。

美洲非洲

中程

4.影响:

使殖民者获得了惊人的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资本。

而带给殖民地的却是深重的灾难。

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1.掠夺方式:

(1)武力洗劫。

(2)向民从征收高额税赋。

(3)以垄断贸易牟取暴利。

2.典型代表:

克莱武。

三、对殖民扩张的认识:

资本主义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的基础之上,殖民地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属。

殖民地要走上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必须坚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四、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玻利瓦尔:

他是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摧毁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使西属拉美国家获得了独立。

玻利瓦尔被尊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2.章西女王:

1857年在章西发动起义。

是印度反英民族起义的英雄。

3.精神:

不屈不挠、英勇善战,敢于反抗殖民统治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概念:

工业革命是大机器代替手工生产的生产技术变革。

二、最早爆发的国家:

英国。

三、英国工业革命:

1.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2.条件:

(1)市场:

殖民扩张使国内外市场扩大。

(2)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3)资本:

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获得大量资本。

(4)科技:

自然科学发展和生产细密分工促进科技的发展。

3.时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

4.最先发生的行业:

新兴的棉纺织业。

5.过程:

(1)棉纺织业:

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飞梭。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第一台真正意义的机器)

1779年,英国人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1785年,英国人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2)机器动力:

使用过程:

人、畜力——水力——蒸汽机。

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发明:

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

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交通运输业: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世界上第一艘汽船(轮船)“克莱蒙”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极大便利了物质和人员流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告“铁路时代”来临。

(4)新能源:

煤炭

四、影响: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直接导致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五、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时间: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二、主要(开始)标志:

电力的广泛应用。

三、主要成就:

(一)电力的发现和广泛应用:

1.发现: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了电磁学理论。

2.应用: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他一生共获得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由于他卓越的贡献,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

3.新能源:

电力。

4.电力广泛应用的作用:

标志着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

5.爱迪生等的优秀品质:

坚韧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精神、创新精神。

(二)近代电讯技术的兴起:

1.1876年,定居美国的英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

2.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

(三)内燃机的发明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1.内燃机的发明

1892年,德国人狄塞尔发明了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作用:

为新的交通工具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新能源:

石油。

2.新交通工具

(1)汽车:

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

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更先进的四轮汽车。

(2)飞机: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3)影响: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四、特点:

(1)实质是以电力为核心的科技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许多重要发明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使科学和技术真正紧密结合,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3)几乎同时在同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

(4)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五、影响:

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19课美国南北战争

一、时间:

1861年至1865年

二、原因:

(1)根本原因:

美国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直接原因(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三、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四、经过:

(1)开始:

1861年,南方叛乱武装首先向北方挑起战争。

(2)初期:

北方节节失利。

(原因:

主观:

林肯政府试图妥协,放松战备;

客观:

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3)转折: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

(《解放黑奴宣言》的主要内容:

废除黑奴制,规定叛乱各州的黑奴应看做是自由人,可以参加联邦军队。

(4)反攻:

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

(5)结束:

1865年,北方军队攻克里士满,南方投降。

(林肯遇刺身亡)

五、评价林肯:

(关键词)解放黑人奴隶,维护美国统一。

六、性质: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七、影响:

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黑奴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迅速超过英、法等国家创造了条件。

第20课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一、时间:

1861年。

二、原因:

1.根本原因:

俄国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重要原因: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反抗不断。

3.直接原因:

1855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加剧了国内矛盾。

三、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四、领导人:

亚历山大二世。

五、主要内容:

1.农奴有人身自由,地主不得买卖农奴,不得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2.农奴有占有动产和不动产、从事工商业活动等权利。

3.农奴解放时,可从地主那里赎买一块份地。

六、评价

1.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意义: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局限:

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七、启示: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是强国之路。

第21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时间:

1868年。

二、原因

1.根本原因(国内危机):

日本幕府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民族危机:

1853年,美国舰队入侵日本,日本国门被打开。

三、前提:

武装倒幕(倒幕运动)取得成功。

四、领导人:

明治天皇、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

五、口号: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六、主要内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