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5200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docx

《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docx

中职语文《十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

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及其作用。

3.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4.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德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发扬人性中的善与美,摒弃虚伪与丑陋,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3.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发掘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全方位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一复杂人物,从而领悟小说所表现的深刻主题。

【教学方法】

1.运用点拨法、比较阅读法、小组学习法等教法,引导学生多读多思,教师抓住重难点适时点拨,并鼓励学生对小说进行合作探究式阅读;

2.以小组讨论研究为主要交流方式,以学生畅所欲言的个性表达方式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并且针对小说中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进行探究性阅读,分析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从整体上全方位地把握人物形象。

一、课文导入在外国文学史中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们分别是:

俄国的契科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

这三位作家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契科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而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另一篇代表作《项链》。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学生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搜集作者、作品和背景等相关资料,筛选、整理后,抽取学生代表简介作者、作品。

2.测试小结

利用“问卷星”,以填空的形式进行小测试,检测、巩固相关文学常识。

测试内容如下:

(1)作者作品

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

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库中罕见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国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10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中短篇小说约35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漂亮朋友》等。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福楼拜,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

(2)写作背景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惟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

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

这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

但是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落入更悲惨的遭遇。

然而在当时,羡慕上流社会、追求虚荣已经成为这一阶层人们的普遍心理特征之一。

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写了不少作品讽刺揭露他们的庸俗、势利和虚荣。

《项链》就是其中之一。

(骄奢淫逸,惟利是图,享乐,虚荣)

(注:

加下划线部分为测试重点;以上环节让学生自主检索、筛选信息,简介作者、作品,最后通过测试做小结归纳。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正字正音

(1)学生活动:

速读课文,标注序号,圈画生难字;学生推介生难字,领读生难字。

(学生围绕生难字的音、形、义进行推介,畅所欲言)

(2)测试小结利用“问卷星”,以填空题的形式,巩固字形,以选择题的形式巩固词义。

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

寒伧(chen)打盹(dǔn)鲈鱼(lú)咕哝(gūnong)玫瑰(gui)债券(quàn)惆怅(chóuchàng)觑(qù)誊写(téng)租赁(lìn)惊惶失措(huáng)自惭形秽(huì)

积累词语

丰韵:

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也作“风韵”。

资质:

人的素质。

寒伧:

同“寒碜'。

寒酸、破陋、贫穷、不体面的意思。

艳羡:

十分羡慕。

光临:

敬词,称宾客来到招致:

招来,引起。

多指不良后果而言。

惆怅:

因失望、失意而引起不愉快情绪。

陶醉:

原指酣畅地醉饮,引申为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

自惭形秽:

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怨天尤人:

指遇不顺心事时责怪别人。

尤,责怪,归罪。

面面相觑:

互相望看(显出惊惧或无可奈何相互望着的样子)。

觑,偷看。

沽名钓誉:

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沽,买。

2.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利用“问卷星”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语句,并通过分组讨论交流,补充完成学案。

这篇小说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

一个小职员的妻子——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一心追求高雅奢华,为参加舞会借了项链,结果不慎丢失,跌进了穷苦的深渊,到头来才知道自己为之付出惨重代价的项链原来是假的。

(项链,玛蒂尔德,参加舞会,项链,穷苦,假)

3.理清情节脉络(利用“问卷星”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语句,并通过分组讨论交流,补充完成学案。

(1)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在文中这一件“极细小的事”是什么事?

点拨:

玛蒂尔德借项链的事。

(2)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

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点拨:

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直接决定了作品人物的遭遇、命运。

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线索,借,丢,赔,识)

(3)本文情节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曲折波澜是什么?

明确:

丢项链——主人公命运的最高点和转折点识项链——主人公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故事的高潮)

4.教师小结(出示幻灯片)小说的情节结构:

序幕—

—玛蒂尔德的“痛苦”

与梦想

开端—

—借项链(参加舞会)

发展—

—丢项链(舞会结束)

赔项链还债务(十年艰辛)

高潮、结局——识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

第一部分(从“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到“她常常整日地哭好几天”),是小说的序幕。

小说一开始交代了主人公的出身和她不尽如人意的婚姻,她的梦想与苦恼。

这近千字的篇幅虽未涉及项链这一主要故事的线索,却交代了故事情节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展现了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为全文的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展示作了充分有力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然而,有一天傍晚"到“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是故事的开端。

介绍了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的原因和经过。

路瓦栽夫妇受部长之邀将要参加一个晚宴。

玛蒂尔德心中先是一喜,但很快又被没有漂亮衣服,没有像样首饰的自卑情绪所控制,乃至于要流下泪来。

经丈夫提醒,她决定去向不愿多见的女友借首饰。

这一部分作者着意进行描写:

她看着各

式各样的首饰爱不释手,犹豫不决,最后终于决定借一挂钻石项链,并因得到允许而激动不已。

这时她的心态、神情、动作,将平日里只能坐着想想的奢望全都流露出来了。

第三部分(从“夜会的日子到了”到“也可以成全你”),是故事的发展。

这是本文情节展开最丰富、最有起落的部分。

首先是舞会,作者没有将镜头对准舞会热闹、豪华的场面,而是集中描写玛蒂尔德,“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所有这些都是她向往的,需要的。

她就是要和别人比,因为她也是个漂亮美丽的姑娘,只是地位不高,出身平凡,无法接近上层社会,连借婚姻来实现梦想,满足虚荣心的机会都无法得到。

而这次舞会,让她郁闷的生活大放光彩,她成功了。

但乐极生悲,她一下子从狂热兴奋的高峰跌人沮丧难堪的低谷:

项链丢了。

这好似一盆凉水把她浇醒,夫妇二人四处寻找,却毫无收获。

于是他们只能举债买项链还给女友,而玛蒂尔德从此也过起了比先前更艰苦的生活,并且整整花了十年时间才把债务还清。

第四部分(从“有一个星期天”到“至多值五百法郎⋯⋯”).是故事的高潮,也就是全文的结尾,令人惊叹不已。

小说借佛来思节夫人之口点明真相:

十年前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丢失的项链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

全文到此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四、赏析小说的心理描写

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而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除直接心理描写外,有时还通过间接心理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1.找出不同情节中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性格发展的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小组派代表发言)

(1)序幕部分:

七个“梦想”:

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华贵的壁衣;“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写出了女主人公性格的一个方面:

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表现她渴望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上流社会贵夫人的梦想。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

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揭示出主人公痛苦的根源:

梦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这一部分的心理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2)“借项链”部分

玛蒂尔德接到晚会请柬后的情绪变化:

“高高兴兴”——“懊恼”——“恼怒”——“不耐烦”——“悲痛”(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

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

再次体现了她爱面子、

好虚荣的特点。

玛蒂尔德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迟疑”、“焦虑”——担心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兴奋

(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她在借项链时的几个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丢项链”部分舞会上的四个“陶醉”: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运用排比的手法,从多个角度写出了玛蒂尔德梦想得到实现、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她欣喜若狂,忘乎所以,简直有些飘飘然了,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舞会结束后赶快“逃”走

(“逃”说明玛蒂尔德不想露馅的心理,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4)“赔项链”部分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

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