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956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0 大小: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历史与社会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历史与社会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历史与社会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历史与社会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与社会5.docx

《历史与社会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社会5.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与社会5.docx

历史与社会5

历史与社会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战后世界新格局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一)本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战后世界新格局”共包括四课内容,在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中,我们要知道雅尔塔协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能够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能够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领会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在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中,我们学生要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认识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及在这一历程中经历的曲折。

  在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我们要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现代化经济建设、国家统一和外交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中,我们要知道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并认识中国的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现代世界发展的背景中了解新中国成长的历程,作为本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我们学生明确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因为认识当代中国这一基本国情,离不开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也离不开与当代世界的国际比较。

我们学生应该理解、认识当代社会人们最为关注的若干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我国发展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二)本课内容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我们传承的文明”的继续。

教材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划分世界现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

本单元向学生简要描述了世界与中国当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这些是产生当代社会最为关注的主要问题的舞台和背景。

  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由长期处于“冷战”对峙到经济上、政治上相互影响,有斗争、有合作的共处时期。

其间,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两极’与‘冷战’”──雅尔塔会议本是召开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次重要会议,应在八年级下册教材与“二战”集中讲述,但鉴于它对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深远影响,教材将其作为九年级教材的开篇。

课文选取了20世纪国际格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冷战”,并以其形成与发展为线索,言简意赅地勾勒出1945~1989年间世界格局的基本态势。

  ○从资本主义世界看,德意日三国被打败,英法被削弱,只有美国实力大增,概而言之,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减弱;从社会主义阵营看,亚欧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当“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相继建立之时,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

战后初期,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是美苏两国的主要矛盾。

  ○美国凭借急剧膨胀的实力欲称霸世界,并对苏联展开了“冷战”。

随着苏联霸权主义的膨胀,逐渐成为能够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军事强国。

在这种情况下,美苏争霸日益加剧。

这一时期,国家利益的争夺成为美苏争霸的焦点。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由于种种原因,双方虽未公开发生过直接的、大规模的“热战”,但间接的“热战”和各种形式的“冷战”却持续了近四十年。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展示了战后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

除“冷战”外,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相继瓦解,一些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枷锁,纷纷取得政治独立,同样是具有震撼力和深远影响的大事。

非洲大陆的解放与万隆会议的召开即是体现。

  战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进入“黄金时代”,亚洲四小龙也乘势迅速崛起。

许多亚非拉国家为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着各种努力和抗争。

“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与中东“石油危机”为典型案例。

  简言之,本课主要围绕战后世界在政治(“冷战”与殖民体系的瓦解)、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追求)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世界格局的发展脉络及其主要特点,为进一步学习本册其他单元的内容做好铺垫。

(三)“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学习提纲

1、两极格局(美苏争霸)

(1)形成背景:

雅尔塔会议

(2)主要形式:

冷战→杜鲁门主义及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2、殖民体系瓦解

(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①印度独立

②越南北部、朝鲜、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亚非会议

(2)非洲独立年——1960年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殖民时代终结

3、现代化要求

(1)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①战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②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2)“七十七国集团”的产生

(四)具体知识分析

“两极”与“冷战”

1、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英国首相邱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元帅约瑟夫·斯大林(前排由左至右)

  

(1)历史背景:

  1944年诺曼底战役胜利后,美英军队大举东进,粉碎了德军的抵抗,接近德境。

与此同时,苏联红军发动强大攻势,突入德境。

在德国败局已定的形势下,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

  

(2)主要内容有:

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3)影响: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尽快结束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世界格局的形成影响深远。

2、“两极”的形成

  

(1)“北约”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空前增长,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起来。

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而反苏、反共。

为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根据这项公约,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的建立是美国为实施称霸全球战略的产物。

  

(2)“华约”的建立

  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推动下,苏联的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也相继诞生。

在战争中,亚欧一些国家的人民民主力量日益壮大。

到1949年10月,亚欧建立了12个人民民主国家。

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各国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这些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为“华沙条约”。

依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3)东西方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就相对位置而言,华约和北约成员主要集中于欧洲的东部和西部,两大集团的出现被看作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3、美苏争霸“冷战”

  

(1)“杜鲁门主义”和“铁幕演说”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

他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铁幕演说”指的是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反共演说。

他声称共产党“到处构成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大肆鼓吹英美共同反共。

  

(2)苏联的霸权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力量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

  (3)美苏“冷战”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它们各自拥有的核武器,足以多次毁灭地球。

因此,尽管世界上局部战争不断,而美苏之间未曾公开发生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4、美苏“冷战”激化

  

(1)柏林危机:

美苏冷战时期曾发生过两次柏林危机,二战后,美、英、法占领西德,苏联占领东德,双方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有时甚至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但最终由于双方的妥协而宣告结束。

两次柏林危机的高潮就是柏林墙的建立,它也成了美苏冷战加剧的标志物。

(下图:

柏林墙)

  

(2)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

10月22日,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载有核弹头的美军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上空,战争一触即发。

28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停建导弹发射场,从古巴撤离军事人员和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这是美苏两国之间的一次核赌博。

它不仅对美苏关系,而且对整个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危机中,美苏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最后以苏联的妥协而结束。

这次事件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就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表现为:

  

(1)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他国家先后获得独立。

  ①越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起义,迫使日法帝国主义的走狗──傀儡皇帝退位。

“八月起义”推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9月20日,胡志明主席率领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抵达河内,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二战结束阶段,美苏两国商定,把“三八”线作为美苏对日军事行动和军事投降范围的临时分界线,尔后又变成两个军事占领区的分界线。

在美国的支持下,1948年8月5日,南朝鲜公开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

朝鲜人民坚决反对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分裂活动,9月2日,朝鲜人民最高会议在平壤召开,9日宣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诞生。

  ③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49年月10月,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革命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任务之巨、影响之深,从世界范围看,都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大大加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④印度

  二战前是英国最大、重要的殖民地,有“英王王冠上一颗最明亮的宝石”之称。

二战后,印度掀起了反英斗争的怒潮。

1947年8月,印度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2)万隆会议

  ①召开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亚洲国家摆脱了长期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

非洲相继爆发反帝武装斗争,出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但是,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

美国为了实现其侵略野心积极筹划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军事集团,制造紧张局势,干涉他国内政。

在这种形势下,广大亚非国家迫切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

1954年3月,印度尼西亚政府倡议召开亚非会议,得到了亚非各国的广泛支持。

  ②意义:

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

来自亚非二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这是亚非两大洲的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自己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

会议确立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推动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维护民族自决权等宗旨。

  (3)非洲的民族独立浪潮

  ①非洲是一块饱受殖民主义奴役、帝国主义践踏和蹂躏的大陆。

几个世纪以来,非洲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但多数以失败告终。

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翻开了新的一页。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民族解放运动在非洲大陆全面展开时期。

60年代,独立浪潮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仅1960年,就有刚果、乍得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有“非洲独立年”之称,它是战后非洲大陆崛起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标志。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人民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奴役非洲历史的终结。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其中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最为突出。

  

(1)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二战后,许多国家为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居领先地位,纷纷加大科研投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场革命从美国开始,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兴工业部门。

社会生活进入到原子时代、电子时代,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它的产生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③相对和平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二战后尽管局部战争不断,但始终未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2)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

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1950~1973年)成为欧洲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战后一些亚洲国家的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也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了科技和生产的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成为落后国家与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突出事例,引起世界瞩目。

3、亚非拉人民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1)“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

  ①历史背景:

二战后,在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的同时,亚、非、拉美许多国家独立以后,在经济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长期面临发展的困境。

为巩固民族独立的成果、发展本国经济,发展中国家在反对超级大国以及帝国主义控制、剥削和掠夺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七十七国集团”。

  ②“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它的发表是“七十七国集团”成立的标志。

它以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为目标。

“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的斗争从分散走向联合。

到20世纪80年代,其成员国增加到一百多个,它们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表达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

  

(2)亚非会议

  ①历史背景:

二战后,亚非地区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国家相继摆脱殖民主义的奴役,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英、法等西方国家在亚非的统治尚未完全结束,而美国又虎视眈眈,企图取而代之,亚非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扫清殖民主义在亚非的势力,促进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亚非会议在此情况下召开。

  ②会议的召开: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由中国、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等24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国际会议。

  印尼总统苏加诺致开幕词,呼吁亚非各国团结起来,共同行动;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上发言,提出了亚非国家间应“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代表的一致赞同,为会议的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亚非会议的意义:

万隆会议讨论了民族主权,反对殖民主义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包含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亚非会议所体现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发展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这次会议也为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开辟了新天地。

二、重点知识解析

※1、美国在称霸全球反共反苏的战略中采取怎样的政策?

有哪些表现?

  

(1)冷战的含义:

它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冷战”政策的表现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①“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华约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有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约,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北约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华约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是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由此可见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标志。

  ②冷战政策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

  ③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宣告美苏战时同盟破裂,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④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二战后的西欧经济凋敝,人民生活极端恶化,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了社会动乱,西欧各国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美国认识到欧洲正处在苏联“接管”和共产党“造所”的边缘,它认定复兴欧洲是关系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局问题,因此,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

※2、美苏“冷战”的具体特点有哪些?

  

(1)“冷战”主要表现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

  (3)东西方大军事政治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4)美苏两国都储存了大量的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

  (5)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世界各国人民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其中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最为突出。

  

(1)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二战后,许多国家为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居领先地位,纷纷加大科研投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技发展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上,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③相对和平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二战后尽管局部战争不断,但始终未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2)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

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1950~1973年)成为欧洲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战后一些亚洲国家的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也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了科技和生产的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成为落后国家与地区经济现代化的突出事例,引起世界瞩目。

4、亚非拉人民建立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二战后,亚非拉人民通过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实现了国家独立,但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严重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发达国家依然控制着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真正的独立、发展和振兴,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在国际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为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着不懈的斗争。

三、难点知识剖析

★1、雅尔塔会议影响。

  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法三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

  ①雅尔塔体制是三大国政治交易的产物,它反映了三国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以及新划分的势力范围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使战后世界顺利地由战争转入和平。

  ②雅尔塔体制也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体制的主要设计者是罗斯福,他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国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美国队战后的世界的控制,雅尔塔体制后来导致产生了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2、为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要召开一次自己的会议?

亚非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国在其中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1)原因:

二战后,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有约三十个国家打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

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2)重要意义和中国发挥的重要作用:

  ①亚非会议是二战后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问题的国际会议。

它的召开,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②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在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又是各国人民自由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

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是实现各国之间和平共处的根本保证。

平等互利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发展。

  原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符合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发展中国家争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时,它又是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潮下,它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一周知识概述

(一)本课内容分析

  本课以巩固新生政权、进入社会主义、失误与挫折和成长的骄傲:

“两弹一星”精神永驻四个方面的内容,阐述了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方面反映了新中国成长的胜利历程即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这一历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所走的弯路。

  “巩固新生政权”──主要讲述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土地改革等问题;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阐述,说明中国是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的。

  “进入社会主义”──主要围绕新中国的成就展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失误与挫折”──主要通过“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事例,来阐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的失误与挫折。

  “成长的骄傲:

‘两弹一星’精神永驻”──介绍了20世纪50~70年代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迅速发展。

重点叙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和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从总体上看,本课真正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色,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正反两方面)的阐述,使学生对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二)“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的学习提纲

1、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1)抗美援朝(1950~1953)

(2)肃清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

(3)和平解放西藏

(4)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5)土地改革(1950~1952)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三大改造(1953~1956)

(2)一五计划超额完成(1953~1957)

3、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

(1)“大跃进”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者的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文化大革命”(1966~1976)

4、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