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口迁徙论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938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docx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人口迁徙论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docx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

福建人口迁徙论考

闽南话继承相当多的古吴楚方言下文提供了很多历史线索。

光、寿二州地处江淮间,春秋战国时地属吴、楚,战国末,楚灭越,至西汉,又徙东瓯、闽越于江淮,可见光、寿二州的方言,当受吴、楚语言深刻的影响。

1.战国时候由今江浙移入闽地的越人甚多,已在闽地占居统治地位.福州->武夷山

2.汉武帝时闽越人的被迁徙江淮间.福州驻军.

3.三国吴之移民入闽.建安郡:

建安、汉兴、建平与南平(闽北山越之乱)+将乐、昭武和东安+候官

4.永嘉之乱与侯景之乱的移民.

5.陈政率军入闽镇压泉潮之间的“蛮僚”啸乱.安史乱后的移民(此后移民开始增多,“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王绪、王潮率军入闽(军政移民规模更大,不过内乱后有部分返迁).光、寿二州的方言,当受吴、楚语言深刻的影响.唐末五代更有分散性的大量江浙移民.(注:

邵武的移民多来自江西.唐开元21年置汀州前属蛮僚地,乾宁间还发生“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宋代已成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

6.靖康之乱,金兵南下,只有四川四路与今闽广二地未遭战乱,特别是福建社会经济最称富庶.移民主要来自两浙的原住民.

南宋邵武增户急速,宋末元初,蒙军南下,赣人移入邵武的更多.汀州人口急增,从南宋开始.宋末既成全国受移民最多,又成输出移民最众的地区,随着宋室及抗元大军南撤,汀州之人入迁梅州(宁化石碧村中转站).泉、漳之人入迁潮汕,福、兴、泉人入迁钦、廉、雷、化、高、南恩各州与海南岛(莆田“荔枝村”和“甘蔗村”中转站,正如宋末的"南雄珠玑巷"移民).泉、兴、漳人移居广州、韶州与宝安大奚山各地,闽东之人入迁浙南.闽人移徙淮南与荆楚.

7.明末清初倭乱海禁抗清

明清时候,汀州移民导致赣南人口急增。

赣东北浙南、金衢与浙西山地“三藩之乱”汀州人大量移居。

  福建人口移徙十分频繁。

总体说,前期是以入迁为主,南宋至元初,则有大规模的移进移出,而至明清,又以外徙为主。

此外,尚有多次境内人口的流动。

兹分若干时期,摘要分述如下。

一、战国时代越国人的入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楚威王兴兵伐越,“大败越,杀王无,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后十世至闽君摇,佐诸侯平秦,汉高帝复以摇为王,以奉越后。

东越闽君皆其后也”。

《东越列传》: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

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

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所谓鄱君者也,从诸侯灭秦。

当是之时,项羽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

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

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

  据此,是至战国时代楚威王兴兵灭越,曾有一支越国人在其越王子孙的率领下,进入闽地避难。

这支越人“滨于江南海上”,诚如《山海经•海内南经》所云,“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主要集中住在闽江下游的福州地区。

迨至秦末,这支越人遂由越王子孙无诸率其部众参加反秦,并因反秦、反项有功,而在汉高帝五年,使无诸受封闽越王。

那时无诸能率其众举兵反秦,且先于摇受封闽越王,当是战国时候由今江浙移入闽地的越人甚多,已在闽地占居统治地位的缘故。

这是见于史书由今江浙移民入闽的第一次记载。

  二、西汉时期闽越人的被迁徙

  自无诸受封闽越王,至汉武帝时余善杀郢自立,汉封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奉闽越先祭祀,又封余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闽越王国遂分为二。

后余善为与汉廷对抗,乃劫繇王居股等人,移师闽北,并在今武夷山市的城村另建新的都城。

到了元封元年冬,汉兵咸入东越,且由越衍侯作内应,反攻越军于汉阳,余善被诛,“于是天子曰:

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这次徙民,按照《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记载,都称“遂虚其地”,而据《宋书•州郡志》云,仅迁部分居民,尚有一些闽越人逃入山谷中,未被迁走。

所迁人数,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的估算,当有十四、五万人。

另是东越、闽越被徙后,汉廷未弃其地,即设东部候官于今福州市驻兵镇守。

东部候官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所派兵员自当来自江浙,主要是为镇守闽地。

可惜派兵多少,不得而知。

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第二次移民。

  三、三国吴之移民入闽

  进入东汉末,孙吴用心经营闽地,流放许多罪犯、官吏连同其家属至东冶发展造船事业,也有不堪“公私苛乱”等原因,由今江浙逃亡邵武的。

此时未被迁徙的闽越人,纷纷走出山谷(史称“山越”),相聚闽北各地作乱,孙吴为定闽地,又先后五次派兵入闽,“料出兵万人”,且为强化军事占领,还在今天的建瓯增置南部都尉。

迨至山越平定,即在闽北分设建安、汉兴、建平与南平四县,又在福州分设候官一县。

此后又增将乐、昭武和东安等三县,并改南部都尉为建安郡,以领以上八县;又在福安市南增立罗江,另属临海郡统领。

可见此时又有一批江浙人纷纷入闽,使闽北、福州二地人口急增,并在以上各地先设五县,再增三县。

  四、永嘉之乱与侯景之乱的移民

  永嘉之乱,中州板荡,引起北方人大规模的南迁。

这次移民持续至东晋。

其时,住在黄河下游及今山东、河北与今河南东南部的难民大多移入长江下游及其淮河流域避难,以今江苏接受移民最多,曾在这里设置了大批的侨州郡县。

之后,也有少量难民由今江浙各地辗转入闽。

如见民国《建瓯县志》卷19记载:

“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建为闽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

时危京刺建州,亦率其乡族来避兵,遂以占籍”。

《太平御览》卷170引《十道志》清源郡下也云:

“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

而当侯景之乱,“是时,东境饥馑,会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并皆自卖,而晋安独丰沃。

宝应自海道寇临安(应作临海)、永嘉及会稽、余姚、诸暨,又载米粟与之贸易,多致玉帛子女,其有能致舟乘者,亦并奔归之,由是大致赀产,士众盛”,由今浙东、浙南移入闽地的人更多。

正因如是,故至陈代,朝廷为此尚下专门的诏书:

“诏侯景以来遭乱移在建安、晋安、义安郡者,并许还本土,其被略为奴婢者,释为良民”。

  按汉移徙闽越人至江淮后,闽地人口极稀,只设东部候官于今福州市驻兵看守。

直到东汉末加派部队平定山越,才在闽北和福州设置建安与候官等五县。

后经孙吴用心经营,又有移民不断的进入,至晋,已设建安、晋安二郡,有县15,户8600。

后经永嘉之乱,特别是侯景之乱,又有大批浙民之移入,至陈,又增丰州、南安郡,有州一、郡三、县十四,而到隋代,新罗虽已早废,邵武也入临川郡,但时之建安郡在籍户口不包闽西、邵武二地,户数已达12,420,增户还是较多的。

增户除了自然增殖外,相当部分应是来自江浙的移民。

移民路线水路大多移住沿海各地,陆路“出入多由处州龙泉足俞柘岭”,也有经今赣东北辗转邵武,多数留住闽北,少数再徙他处。

 

  五、唐五代三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入闽

  迄至唐、五代,移民入闽更多,散居的地方也扩大了。

主要如下。

  1、陈政率军入闽:

  唐高宗总章二年,唐派光州固始人陈政率军入闽,以镇压漳州地区“蛮僚”的啸乱,随行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

初战失利,又令其兄弟率领58姓军校前来支援。

平叛后,这支部队连其家属就在漳州一带定居,成为漳州地区居民的始祖。

  2、安史乱后的移民:

  唐天宝十四年,安史叛乱。

为避战争灾难,黄河流域的百姓纷纷南逃,“四海南奔似永嘉”,“多士奔吴为人海”,“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

这次移民波及江西,也使江西中、北部接受大量的北方难民。

其时为避战乱,也有少数士人逃入闽中。

如廖氏本居河东晋阳,安史乱后以其族家于延平山谷间;宋人徐务、李宏等人的祖先,也于天宝末避乱而迁莆田和长乐。

另据《元和志》卷29记载,唐开元二十一年置汀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其中一些避役人也有可能是由江西赣南逃入闽西。

但是此时避乱入闽不会很多,因为安史乱后数十年,时人仍说“岭外(指福建)峭峻,风俗剽悍,岁比饥馑,民方札瘥,非威非怀,莫可绥也”,照旧是把福建视为原始落后的蛮僚地区。

  福建接受移民较多的时候,应是始于肃宗上元之后。

上元元年刘展叛乱,分兵略取淮南与江南各地,唐派平卢兵马使田神功率精兵五千南下,在长江南北击败刘展军。

“安史之乱,乱兵不及江淮,至是,其民始荼毒矣”,遂使部分江南人南迁江西和福建,如居润州的诗人戴叔伦便因“淮汴初丧乱,蒋山烽火起”,即与其姐夫带着亲族乘船避难江西饶州的鄱阳县;原居上饶的杨宣和杨亿的祖先,则带族人迁于福建的浦城避乱。

  迨至乾符间,王仙芝与黄巢起义,接着军阀混战二三十年,战火燃遍黄淮流域,也波及到长江地区,又使江淮各地成为移民的输出地,而远离战场的福建则成移民避难的安全区。

黄滔在他的《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中曾云,仅在一天内,入闽“僧尼士庶”便达5,000多人,《十国春秋》卷97《闽八•黄岳传》也载,就连偏僻的感德场(今宁德市)在黄岳的帮助下,也使缺衣缺食的移民“从之者如市”。

  鉴于社会动乱,北方与江淮战火连年,时在闽地当官的一些官吏为避战乱,就留闽地定居。

如宋的陈长方、叶隅、邓密等人之祖先原为北方人,黄巢起义前曾在闽地当官,乱后即居福建;清河人崔忆原任建阳县令、荥阳人潘季荀任官福州,乱后也都留在闽中。

不在福建当官的,也纷纷弃官入闽,如时之刘存,“光州固始人,中和初,巢寇乱,存率子弟避地入闽,居侯官之凤岗”;“熊礻必,乾符间官至右散骑常侍兵部尚书,因黄巢乱,自南昌避地入闽,至义宁,爱其山水,遂卜居焉”。

  3、王绪、王潮率军入闽:

复至光启元年,移民规模更大。

是年正月王绪、王潮“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自南康入临汀,陷漳浦,有众数万”,次年攻占泉州,景福二年入占福州,弥后审知受封闽王,建都福州。

闽王审知执政,保境安民,发展经济文化,“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当是之时,“中原乱,公卿多来依之”,遂有杨承休、郑璘、韩亻屋等一批北方籍士大夫入闽避难,又有王淡、杨沂、徐寅等人入闽仕宦。

这些士大夫认为,时之天下大乱,“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审圭阝)”,便都“东浮荆襄,南游吴楚”,迁入福建。

还有许多豪商巨贾在审知招引之下,入闽经商。

  但自审知死后,诸子争权,导致二三十年动乱,又使境内部分居民外迁。

先是审知少子延曦夺位,迫使闽王亲军逃至吴越。

接着民生扰困,又使泉州及其闽东北的许多人移居温州各地。

迨至后唐长兴四年,又有建州土豪吴光率众万余人入奔吴国,而至南唐灭闽后,闽国的统治者王氏又再举族迁徙金陵。

  总之,在此期间内,凡有两次规模较大的移民入居闽地,是属军事性质的移民。

移民路线应该大致相同,是由江州进入鄱阳湖畔,而溯赣水,然后沿着汀州至漳州,陈政、陈元光一支主要定居于此。

王绪、王潮一支继续北上,直达泉州和福州,徙民大部分就在这里散处。

  另是分散性的移民,人数应该更多。

因为天宝时候在今闽地只设5郡23县,户仅91,226,口411,587,而至宋初已有6州、2军、41县,户467,811,若无大量人口的迁入,州县和户数是无法如此急增的。

而从各州(郡)户数的增率看,唐开元的建州(包括南剑、邵武)的户数仅22,770,至太平兴国间,三州军户合计已达195,043;泉州(包括兴化)开元户也由31,600增至130,285。

其他三州(福、漳、汀)的比增,则分别为:

34,084比94,470,15,000比24,003,4,680比24,007。

倘以宋初各州军户数计,福州有户94,470,南剑州56,670,建州90,492,邵武军47,881,泉州96,581,漳州24,003,汀州24,007,兴化军33,707,其中又当以泉、建二州增户最多,次为南剑、邵武、福州和汀、漳与兴化。

以此而观,分散入闽的户数应以建、泉二州最多,次为南剑、邵武、福州和汀、漳与兴化。

  其时,流入建州的人口应以江浙为多,主要是由婺、衢、处三州经今浦城而入;迁入泉州也由此路转南剑,再沿当时的进京古道经尤溪而入泉州。

另由海路乘船或经浙东陆路辗转福州、泉州和漳州,此路移民大多也当来自江浙。

移入邵武、汀州二地的,则当来自江西,主要是沿信、赣二水分别进入的。

  按今福、建、泉、漳与兴化早期所迁之民大多是为江浙人,此时又有光、寿二州之民的加入。

光、寿二州地处江淮间,  春秋战国时地属吴、楚,战国末,楚灭越,至西汉,又徙东瓯、闽越于江淮,可见光、寿二州的方言,当受吴、楚语言深刻的影响。

正因如是,所以遂使福、建、泉、漳与兴化此后的方言深受吴、楚语的影响,而形成相对统一的闽方言。

而邵武其地,曾属抚州(或临川郡),早与江西关系密切,此时移民又多来自江西,于是后来也就形成赣语区。

汀州自晋设新罗,至南朝宋废,即成蛮僚地,至唐开元再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始有政区的设置,这里地连江西,又为蛮僚地,迄唐才有较多江西人的进入,到了宋代,又有大批赣人的入住,深受江西的影响,于是也就使其后来形成与其赣语关系密切的客方言区。

 

 六、靖康之乱与宋末元初大规模的移民入闽与闽人的外徙

  历经唐五代再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入闽,至宋太平兴国间,福州有户94,470,南剑州56,670,建州90,492,邵武军47,881,泉州96,581,漳州24,003,汀州24,007,兴化军33,707。

到了元丰时候,各州军的户数又分别为:

福州211,519,建州186,566,泉州201,406,南剑州119,561,汀州81,454,漳州100,469,邵武军87,594,兴化军55,237。

至是福建自成一级政区,有州军8,县41,除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一些较高山地和较偏远的沿海地带外,都已有州县的设置,社会较安定,人力、物力富足,沿海的滩涂、山区的梯田纷纷被开辟,矿冶业、手工业、经济作物和商业也得飞速的发展,已使福建面貌大为改观,由其地旷人稀、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

诚如《宋史•地理志》所说,福建路“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

民安土乐业,川源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但又“土地迫,生籍繁多;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

至是,又使福建发生巨变,即开始既成全国接受移民最多、又成输出移民最众的地区。

此时,最大规模的移民入闽可分两次。

  1、靖康之乱至南宋初年的移民:

  北宋靖康元年正月,金兵攻到黄河北岸,京师告急,徽宗忙带亲信大臣南下避难,开封城内“男子妇人老幼,相携出东水门沿河而走者数万,遇金人杀掠者几半”,“又旬日,上皇移幸而南(赴镇江)。

自是京师士民来者日夕继踵”。

不久,宋军前来支援,金兵解围北撤,宋徽宗返京。

八月,金兵复分东西二路大举进攻,宋军失利,两路金兵进逼开封,沿途的官吏多弃城而逃,百姓也纷纷逃至汝、颍、襄、邓,迨金兵进入开封,军民十数万夺门而出,“有得脱者,悉走京西,聚为盗贼”。

金兵占领开封后,徽、钦二帝被俘,赵构就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县南)即位,重建南宋政权,改元建炎,是为高宗。

高宗即位,就把宋室移至江宁、镇江和扬州。

隆太后也在军队护卫下,亲率六宫与卫士家属南迁江宁避难。

此时,人心浮动,纷纷南迁,高宗原拟独留中原,与金人作战,只好也同百官登舟,沿着运河南下扬州。

后金兵进入淮南,高宗渡越长江,“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便形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

高宗南渡,金兵南下,兵锋直指江南,逼使宋廷再次退避,一支由其隆太后率退江西,一支另由高宗亲自带领,转向浙东。

后金兵渡江,从其大冶迳袭洪州,隆太后急沿赣江河谷而上,逃入虔州,金兵尾随其后,追击至太和;次年,隆返回两浙,跟随逃亡的难民多未北归,就都散处江西、岭南与汀州各地。

而在金兵追击下,高宗一支也由越州退至明州,又从明州下海逃入温州,跟随东迁的百官家属和大批流民,部分留居温、台,部分继续南徙,流入福建。

  其时,还有大批溃兵流民南下,纷纷组成武装集团。

其中,李成部进入江西,连陷数州军,几乎席卷江西整个地面。

进入江西的几支武装集团,也控制着不下百万的北方流民。

金兵南下,先是平江府城被屠,浙西七州仅存湖州;浙东的明州和越州也遭屠城,“明州无噍类”,又行搜山,“由是遍州之境,深山穷谷平时人迹不到处,皆为虏人搜剔杀掠,不可胜数”。

接着,流民武装为乱,马进长期包围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给当地人口带来巨大的损耗;“浙西七州,盗残者五,惟苏!

湖独存”,也使其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那时,“天下县州残为盗区”,只有四川四路与今闽广二地未遭战乱,特别是福建社会经济最称富庶。

于是,遂使江浙赣大批难民再次来此避难"时由浙西涌入闽地的难民,大多是经衢、信二州越过仙霞岭、武夷山来到浦城和崇安,然后再向南剑和福、泉、漳各地分散;浙东难民则由温、台乘船而至福、泉,或走陆路由其闽东北而至福州,或经处州龙泉进入建州,再由建州转往福、泉、漳和兴化。

  这次移民人数相当可观,此由下面所列几州户数的增长可见一般。

北宋元丰时,福州有户211,519,至淳熙间增至321,284,增加109,765;泉州元丰时有户201,406,至淳间增至255,788,增加54,382;漳州元丰时有户100,469,至淳间增至112,014,增加11,545。

倘若联系南宋初两浙路各府州军户数大减(详见《中国移民史》第4卷),而福建路的户数却由元丰时的993,087至绍兴三十二年增至1,390,566,嘉定十六年又增至1,599,214,再加上此间福建路已有大批人口开始外迁两广,又有返迁浙南各地(详见后述),则增户之多,就可看得更加明白。

  我们说,金兵南下,福建的闽方言区(福、建、泉、兴、漳等)接受的移民,主要当是来自两浙的原住民,除两浙地与其闽方言区相连,自古往来密切外,尚有以下事实可作其依据。

一是现代的闽方言古属吴语区,至今具有两个语言的层次,即上古层的语音多见于口语词,中古音多见于书面语。

按唐人谈到安史乱后江南的情况,曾经说过,“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盖至唐五代胡人大批进入中原后,北方的方言已有极大的变化,只有南方尚存较多的上中古的口语词和语音,即江浙二地的方言仍与闽地较相近,正因如是,方使闽方言自唐以来能获相对的统一和稳定。

另是从其人体特征看,据研究,中华民族乃是起源于古代两个不同特征的群体,大致约以北纬30度为界,北属北方型,南属南方型。

这一界线当最后形成于南宋时期。

盖因远古时候,长江以南乃属越人最为集中的居住地,至汉又有大批越人被徙江淮间,后经北方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至宋江南与淮南已被北方人所占领,而使原住江浙二地的古越人不断退居闽广,才使今天的江浙人无论是在人体特征上,还是语言和风俗都较接近北方人,而闽广二地居民的个体绝大多数则都较矮小,且至今还有保留许多古越人的口语词和语音。

所以南宋期间迁入闽方言区的难民,绝大多数自当属于江浙二地的原住民。

  至于邵武和汀州,迁入的则多是为江西之赣人。

邵武古为闽越地。

隋属临川郡(治今江西抚州市)。

安史乱后,已有较多赣人的移入。

宋初置邵武军,元丰时有户87,592,庆元四年增至142,100户。

南宋增户急速,盖因其时江西各地战乱,曾有大批难民的涌入,诚如《嘉靖邵武府志》卷5说:

“宋都杭,入闽之族益众,(邵武)始无不耕之地”。

到了宋末元初,蒙军南下,赣人移入邵武的更多。

据陈遵统调查,“我在邵武的八个年头中,差不多邵武各大姓的家谱都看过,可以总括的下个结论:

邵武的大部分人民是由中原移转而来,而迁徙的道路,十有八九由江西而来,考究它的年代,大部分是宋代,而宋代之中,南宋初期比北宋多,元兵围汴的前后,又比南宋初期多”。

迁徙路线主要当从南昌经抚州,再由资溪、黎川、南丰转入光泽、泰宁、建宁和邵武。

  汀州本来也属蛮僚地,唐开元二十一年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户4,680,乾宁间还发生“黄连洞蛮二万围汀州”。

北宋元丰时,有户81,454,南宋隆兴二年,户数急增至174,517,到了庆元间,又增至218,570。

至是,也使汀州“地狭人稠,至有瞻养无资,生子不举者”。

可见汀州人口急增,也从南宋开始。

此时,金兵南下,迳袭洪州,跟随隆太后逃入江西的南宋官兵和家属沿着赣江河谷而上,退至虔州,部分官兵和家属即避难汀州。

继后,又有溃兵流民武装集团进入江西,连陷数州军,又有大批江西的难民纷纷逃入,或由江西退避邵武,再由邵武辗转汀州。

正因如是,所以见之族谱资料都说,汀州的祖先原住中原,后迁江西,迨金兵南下,始入闽西。

  此外,尚有赵宋宗室与淮民的入闽。

赵宋宗室之入闽,有西外宗正司与南外宗正司二支。

前者原在泰州、高邮二地,至建炎三年,迁入福州,属其管辖的180名宗子也随迁至此,后一度转徙潮州,“绍兴三年,诏西外宗正置司福州”,盖当不久复自潮州迁回福州。

此后又有一些金朝的官吏被安置于此。

而南外宗正司原在镇江,也在建炎三年十二月被迁泉州,随行宗子349人。

还有一些士大夫如李  、杨炳、傅伯成也来这里定居。

而淮民之入闽,则在开禧兵变时,“自开禧兵变,淮民稍徙入于浙、于闽”。

  2、宋末元初的移民:

  宋端平二年蒙军攻宋,荆襄、淮南重新沦为战场,“淮民避兵,扶老携幼渡江而南无虑数十百万”。

德二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恭帝和太后降元,南宋灭亡。

不愿降元的臣相陈宜中逃归温州,驸马杨镇等人奉度宗子益王赵曰正、广王赵曰丙进入温州,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也来温州。

不久,这些人便自温州退入福州,立赵曰正为宋主,改元景炎,筹划抗元事项,得到闽、浙、粤各地南宋残余势力的响应。

后元军攻入闽地,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即奉帝曰正自福州乘坐海船经泉州、潮州、惠州逃入珠江三角洲的井澳,随行官兵和百姓约有二三十万人。

  元军攻宋进入江南两浙后,又使这些地方许多难民逃入福建,如上所说蒙军攻宋,赣人入迁邵武“又比南宋初期多”。

由是至咸淳七年,便使邵武的户数比庆元四年增多7万余户。

那时,文天祥部集聚力量于汀、赣二州抗元,也当有许多难民避难汀州。

如刘土熏《水云村稿》卷4《赵抚州传》说,时抚州知州赵戊巴山抗元失败,便在汀州隐居,即是其例。

  福建多山,耕地有限,至宋元丰时有户992,087,官民田数仅11,091,990亩,户均亩数只有11•2,是南方各路户均亩数最少的。

由于耕地不足,人们只得另谋出路。

早在南宋初年,曾丰就说:

“居今之人,自农转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而唯闽为多。

闽地褊,不足以衣食之也,于是散而之四方,故所在学有闽之士,所在浮屠老子宫有闽之道、释,所在圜有闽之技艺。

其散而在四方者固日加多,其聚而在闽者率未尝加少也”。

后经南宋初年及其之后再次大规模的移民入闽,至宝庆元年,户数增至1,704,186,口3,553,079,人均更地更少,人们更难维生,便开始转向对外移民,并成全国输出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

由是至元时候,人口不见增多,户数反而减为700,817,口2,935,014。

至是,人口纷纷外迁,主要如下。

  1•泉、漳之人入迁潮汕:

  《舆地纪胜》卷116引范氏《旧闻拾遗》:

“闽人奋空拳过岭者,往往致富”。

按潮、梅、汕地区唐天宝时有户4,420,至宋元丰间增至87,054,户数急增,盖因闽人大批入迁使其然。

  到了南宋,由于北人再次大批南渡,使福建人口急增,单是泉州一城“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出于人口压力,当有更多的泉、漳之人移居潮汕。

正因如是,所以遂使潮州“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土俗熙熙,无福建、广南之异”,“土俗熙熙,有广南、福建之语”,而使潮汕成为闽南方言的地区。

  2•汀州之人入迁梅州:

  《方舆胜览》卷36谈到南宋的梅州,曾云:

“业农者鲜,悉借汀、赣侨寓者耕焉”。

光绪《嘉应州志》卷12载客家先人的入迁,也说: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文信国引兵出江西,沿途招集义兵,所向响应,相传梅民之从者极众。

至兵败后,所遗余孑只杨、古、卜三姓,地为之墟。

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宁化石壁乡人”。

据此,是宋元时候当有很多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