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816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1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docx

成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体育产业首次列入新兴产业规划

比肩主要发达国家,2020年体育产业产值占GDP2%

据介绍,2004年至2008年,成都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以20%勺速度递增,比同期GDP增长高出6个百分点。

目前成都市产业发展水平在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按照《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成都市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将达到2%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1%g3%体育及相关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市的比重达1%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员体系。

同时,成都市将新建1—

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1—2家体育企业上市;并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单项特色体育赛事,培育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

重大项目为龙头,“五大重点”构建产业高端

体育健身休闲游。

近几年来,成都初步形成了配套齐全的休闲体育产业体系。

据统计,2008年成都体育健身休闲业收入59.35亿元,占体育总收入的80%规划要求,为加快群众健身设施健身和大力开展群众健身娱乐活动,成都市将着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企业。

体育竞赛表演业。

《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以赛事为龙头,突出赛事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打造3—5项品牌赛事,将体育娱乐市场、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产品市场、体育中介市场进行链接,逐步建立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的体育服务新格局。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要求配合第13届全国运动会申办工作,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现代化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为成功申办和举办全国运动会及高等国际赛事、发展赛事经济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体育旅游业。

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旅游资源,开放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项目。

体育培训业。

成都现有几百家国家级培训基地(中心),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通过继续引进、建立品牌体育培训企业和品牌体育培训学校,发展高端体育培训业。

融合“田园城市”理念,“一核一圈六区”首次亮相

成都按照“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要求和国际化体育产业区域中心城市的新目标,提出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核、一圈、六区”。

这也是成都市第一次对体育产业及功能区进行规划。

“一核”是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和体育传媒及创意产业。

建立和完善覆盖中心城区的体育生活化社区网络,建设市民身边的体育场

地、建立市民身边的体育组织、开展市民身边的体育活动(赛事)。

弓I入国内外著名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特许和连锁经营,建立高、中、底档并存的商业化连锁服务体系。

“一圈”是在郊区(市)县的自然乡村,建立环抱中心城区的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利用丰富的环境,打造国内最具有特殊的环都市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圈。

“六区”是在郊区(市)县打造六个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有都江堰龙池虹口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双流高端体育赛事集聚区、温江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新津水上运动集聚区、锦江龙泉赛车运动集聚区、和大邑西岭雪山冰雪运动集聚区。

为了促进成都市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0

—2020)》还提出了加强领导、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积极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无形资产的开发和保护、加快信息化建设等八项保障措施。

责任编辑:

常江

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只停留在好高骛远的经济概念游戏上。

中国有

体育竞技、无体育传统;有众多的体育品牌,无深厚的体育文化;

有潜力巨大的体育市场,无架构井然的体育产业

举国体制成体育产业枷锁社会需求才能推动其发展

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达到两千多亿美元,是

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GDP的2%;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1%;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的体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柱产业;英国体育产业年产值达70亿

英镑,超过汽车制造业、烟草业的产值。

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

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8-2009年,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20%,高于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在2009年,体育产

业在GDP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0.5%,展示了很大的潜力。

体育服务业在中国大多数省市区已经成为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则主要分布于沿海及东部省份。

中国体育产业已形成以体育服务业和体育制造业为主导、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地区差距很大,体育产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远不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意见》要求到2020年,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

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和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体育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格局;形成与国际接轨、管理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服务贸易较快发展,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结合、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填报时间:

2010-11-17责任单位:

市体育局

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2009年一2020年)

一、前言

体育产业是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总称,它是以体育健身休

闲、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为主营业务(包括8大

类57小类),同时对旅游、商业、会展、建筑、通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游戏动漫、网络等产业具有显著拉动和辐射作用的综合产业链。

当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水平跃升、环境、资源和人的素质约束度不断加大、国内和国际竞争环境日

益复杂的关键成长期。

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发展的难度显著加大。

大力发展成都体育产业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扩大经济

总量新的挖掘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着力点;是完善和拓展城市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力点;也是保民生、促就业,提咼全市人民健康素质和生活品质,构建

“和谐成都”“宜居成都”“魅力成都”的实施点。

因此,抓住当

前十分有利的发展时机,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区

位优势、良好的体育基础和氛围,进一步吸纳和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打造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新成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加快

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强对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推

动成都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背景

(一)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体育的职业化、商业化、大众化、消费化进程不断加快,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门类开始进入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并在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国民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全球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超过8000亿美元,西

方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一般都占本国GDP的1%—3%

(见图1)。

图1部分国家体育产业产值占本国GDP的比例

从整体实力上看,目前世界各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体可

分为三档:

第一档是美国和欧盟。

2000年美国体育产业总产值

达到2125.3亿美元,占该国当年GDP的2.4%;欧盟在2007年发布的《体育白皮书》中揭示,2004年欧盟各国创造的体育增加值达到4070亿欧元,占欧盟当年GDP的3.7%,在体育产业从业人数1500万,占欧盟当年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为5.4%。

第二档是除美国和欧盟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它们的体育产业产值一般都在500

-1000亿美元之间,整体实力与美国差距较大,但也有自己的特色或优势行业,如英国的赛车产业、加拿大的冰雪产业、日本的体育用品业、澳大利亚的赛事产业、韩国的体育电子竞技和游戏产业。

第三档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和部分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它们都是体育产业的后发国家,产业基础薄弱、企业素质较低、市场规模和消费水平有限,但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体育产业尽管在整体上还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与

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初步实践,体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个消费和投资热点,体育市场日渐活跃,各类体育企业不断涌现,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联合统计调查,2006年

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980.32亿元,占GDP的比重0.46%,2007年1266.10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约0.49%;2006年我国在体育产业中的就业人数270.69万人,2007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266.10万人。

(注:

不包括台港澳地区)。

表12007年我国部分省市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情况

省市排序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就业人数

(亿元)(%)(万人)

福建省

1

253.28

2.74

53.20

江苏省

2

197.04

0.77

31.56

:

广东省

3

186.57

0.60

64.44

浙江省

4

109.08

0.58

22.56

r湖北省

5

20.77

0.22

7.18

安徽省

6

12.98

0.18

5.22

黑龙江

7

11.13

0.16

2.98

四川省

8

10.06

0.10

3.96

河南省

9

9.78

0.07

3.09

云南省

10

9.26

0.20

2.82

山西省

11

7.88

0.14

--

r重庆市

12

4.97

0.12

--

青海省

13

1.18

0.15

--

资料来源: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

从结构上看,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是在地域上呈现显著的东强西弱的特点。

目前我国

体育产业发展明显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梯度发展的差序格局。

其中东强突出表现在三大经济带的“极化”现象:

即以北京为中

心的京津冀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而中西部则处

正起步阶段。

二是在行业内部结构上,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省市体育产

业的发展都存在核心行业滞后的问题,以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

赛表演为主体的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业相比,无

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增加值一般都只占总体的1/6至1/8。

三是在

所有制结构上,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随着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的逐步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在所有制结构上开始呈现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新格局。

北京市国有和集体企业资产所占比重仅为18%,而非国有企业的资产所占比例高达82%。

其中在非国有企业中港澳台企业资产所占的比重最咼,达

39%,中外合资、合作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占13%,私营有限

责任公司占6%。

浙江省体育服务业中按单位数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含事业单位)占13.2%,非国有企业占86.8%;按营业收入分,国有企业占9.3%,集体企业占9.6%。

四是在体育经营项目上,大众普及型的运动项目是主体。

表2反映出当前我国体育服务业在经营内容上主要是以大众普及型运动项目为主。

尽管近年来各地也上马了一些高档项目,如高尔夫球、航海航空

项目、冰雪项目和大型运动休闲度假村,但这些高档经营项目尽

管发展较快,但所占的市场份额还较低。

表2部分省市体育经营中列前5位项目

省份第1位第2位第3位第4位第5位

浙江省

台球

棋牌

乒乓球

游泳

保龄球

辽宁省

保龄球

健身健美操

乒乓球

棋牌

网球

福建省

乒乓球

羽毛球

游泳

健身健美

篮球

云南省

棋牌

台球

乒乓球

羽毛球

篮球

四川省

棋牌

游泳

乒乓球

羽毛球

健身健美操

资料来源:

根据5省市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报告整理

总之,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其中东部发达省

市,特别是“三大经济带”的体育产业发展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体育产业已经客观上成为了中国经济中一个新的投资和消费热点,它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和提咼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显著的

作用。

(二)成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成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体育产业呈现较快

发展格局。

2008年,我市体育产业收入73.34亿元,增加值13.83亿元,从业人数36173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0.36%。

(参见表3)2004年至2008年,我市体育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比同期GDP增速高出六个百分点,一个以体育为特色的综合产业链初步形成。

尽管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区域首位型城市相比,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仍有明显的差距,但与

中西部的其他一线城市比,成都已经确立了龙头地位,具备了进

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表3成都体育产业收入及构成

大类名称

体育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

增加值

从业人数

(亿元)

(亿元)

(人)

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

相关产品的销售

50.31

68.49%

6.23

8820

其他体育活动

&92

12.14%

1.47

4124

体育健身休闲活动

4.64

6.32%

2.92

11280

体育场馆建筑活动

3.64

4.96%

0.99

1121

体育组织管理活动

3.08

4.19%

1.09

1998

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及

1.90

2.59%

0.46

1262

相关产品的制造

体育场馆管理活动

0.76

1.04%

0.64

7452

体育中介活动

0.21

0.28%

0.13

253

合计

73.46

100%

13.93

36310

当然,目前我市体育产业还于起步阶段,总量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速度和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服务供给与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特别是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发展体育产业的物质条件基础较薄弱,重大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体育基础设施分布不均。

二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国有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动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

三是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善,对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不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企业和产品品牌,专业人才不足。

四是体育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引进国际体育资源能力不强,缺乏国际间的体育资本运作,与国际体育企业的合作有待加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市政府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发展战略和四川省申办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以国际化、标准化、市场化为发展路径,实施以重大产业项目为依托,竞赛表演为龙头,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为基础的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国内外一切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延伸产业链,推进体育

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发展体育产业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服务。

要充

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提升城市形象,增添城市活力、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作用,切实把发展体育产业的过程变为创造性地实践“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发展理念的过程,变为打造城市营销新亮点,助推高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联动、城乡一体,增创产业、环境新优势的过程,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服务。

——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加大对体育事业的

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为重点,创新发展体育事业,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体育需求。

同时,通过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进一步引导大众体育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

多样化的、更高层次的商品性体育消费需求,促进体育事业与体

育产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要充分利用成都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理清和整合比较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坚持体育与其它产业互动。

围绕打造“一核、六区、一

圈”的战略布局,串联和整合全市的自然、生态、人文和旅游资源,创新发展内容、发展机制,推动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旅游的互通和联动,大力发展运动休闲产业、体育赛事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

――坚持打造区位特色、产业特色和体制特色的三统一。

区位特色、产业特色、体制特色是成都体育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这一产业,必须坚持产业开发项目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统一、产业开发项目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的统一、产业开

发项目与扩大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统一。

——坚持整体规划、规范运作、分步实施。

要根据《成都市

经济社会发展^一五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整体谋划成都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结

构布局和功能布局,并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规范运作,力求规模与质量的统一、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谋实绩,求实功。

(二)发展目标

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将成都打造成为国际化体育产业区域中心城市,初步建立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具有成都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

到2020年,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年均增长率达到20%;

2、体育及其相关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1%;

3、形成以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体系;

4、再创建1-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1-2家体育企业上市;

5、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单项特色体育赛事,培育和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赛事,将成都打造成为全国体育赛事中心城市;

6、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三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四、发展重点与规划布局

(一)发展重点

1、体育健身休闲业

体育健身休闲业要大力推进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体育用品销售、场馆组织、管理活动、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形成体育健身休闲与旅游、娱乐、餐饮、房地产等配套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体系。

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的合作,建立一批国字号培训基地,同时积极与国际体育机

构合作,创办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国际体育学校,发展高端体育培

训业。

2、体育竞赛表演业

构建以“赛”育“市”,以“市”促“赛”的产业发展机制。

以赛事为龙头,突出赛事经济,通过市场机制,打造3-5项品牌赛事,将体育娱乐市场、体育健身市场、体育产品市场、体育中介市场进行链接,逐步建立以赛事聚集产业要素的体育服务新格局。

充分发挥成都丰富的文化、科技、媒体资源优势,推动以体育出版、影视、动漫、网络传媒、电子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

化创意和传播产业集群发展。

3、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配合申办第13届全国运动会,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兴建国际化、高标准、多功能的现代化体育

场馆及其配套设施,为成功申办和举办全国运动会及其它高等级国际赛事,发展赛事经济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4、体育旅游业

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

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与旅游企

业合作,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

度假升级。

(二)规划布局

依据成都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和品牌优势,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国际化为标准,引进国际著名企业,抓住产业高端和重大项目,扩展区域合作,着力培育和打造支撑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由内及外、点面结合的“一核、六区、一圈”。

“一核”:

城市核心区。

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和体育传媒及创意产业。

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率先建立和完善覆盖市区的体育生活化社区网络,建市民身边的场地、组市民身边的组织、搞市民身边的活动(赛事),弓I入国内外著名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特许和连锁经营,建立高、中、低档并存的商业化连锁服务体系。

同时,依托主要传媒机构集聚的中心城区和数字化企业、人才集

聚的区域,重点发展体育传媒、体育广告营销、体育咨询策划、体育游戏、体育动漫、电子竞技,做大做强成都数字化的体育媒体和体育创意产业。

“六区”:

在城市近郊打造六个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

即双流高端体育赛事集聚区、温江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都江堰----

龙池•虹口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新津水上运动集聚区、锦江、

龙泉赛车运动集聚区和大邑西岭雪山冰雪运动集聚区。

双流高端体育赛事集聚区:

以申办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契

机,依托已有的场馆和新建场馆,打造以举办高端体育赛事和大

型节庆活动为主的体育竞赛功能集聚区。

温江时尚运动体验休闲集聚区:

依托金马河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优势,以成都金马河国际体育城为

龙头项目,建设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的时尚运动体验和休闲功能

区。

都江堰——龙池•虹口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

依托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一一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优质的人文山水资源,打造以都江堰虹口•龙池

为核心,带动周边五市县的山地户外运动集聚区。

新津水上运动集聚区:

依托新津五河汇聚的资源优势和“水城新津”的总体规划,以新津水上运动基地为中心,整合周边的河网和特色水产资源,打造以水上运动体验和水文化休闲为主题的“四季水上运动中心”。

锦江、龙泉赛车运动集聚区:

以锦江区金港赛车场和龙泉驿

区汽车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集汽车赛事、汽车营地、汽车

品牌展示、车友嘉年华、赛车文化交流、名车品鉴为一体的赛车

运动集聚区。

大邑西岭雪山冰雪运动集聚区:

依托全球地理位置最特殊

(东经102°5432〃—03°7‘20〃、北纬30°6‘30〃—50°9'

54〃)中国距特大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