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808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docx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docx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1说课稿5篇修改版

第一篇:

北师大八下公式法

(1)说课稿

《4.3公式法

(1)》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因式分解是代数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整式乘法的逆向变形。

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广泛。

如:

将分式通分和约分、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解方程、函数都将以它为基础。

因此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在因式分解中体现了数学的众多思想,如:

“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等。

因此,因式分解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章介绍了最基本的两种分解因式的方法:

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

因此运用公式法因式分解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是现阶段的学习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提公因式因式分解,初步体会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公式(平方差)【下称公式法

(1)】的结构特征,会运用公式法

(1)因式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渗透整体思想;

3、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究新知,体验获取新知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运用公式法

(1)因式分解;

2、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灵活运用公式法因式分解。

二、学法与教法分析

1、学法分析:

①注意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两者是互逆的。

②注意公式法

(1)的特征。

2、教法分析: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堂课采用对比,探究,学练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所选例题和练习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避免复杂的题型,直接用公式不超过

1两次。

采用观察、类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思路,灵活地运用“整体”和“化归”思想把问题中的多项式转化成适当的公式形式。

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助学生,学生教学生,师友互助学习,最终实现师友互助学习,实现互助共赢。

教学流程设计:

(一)回顾思考;

(二)探究新知;

(三)例题探究;

(四)阶梯训练;

(五)归纳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回顾思考

1、我们学过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整式乘法的公式?

回顾因式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法)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探究如何分解a²-b²类的二次二项式。

学生从类比整式的乘法去探索因式分解方法,可以感受到这种互逆变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课件展示以下问题,由学生在7分钟时间内独立预习课本完成:

1、还记得七年级学过的整式的乘法公式吗?

2、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平方差公式吗?

22a-b=(a+b)(a-b)

3、如果将平方差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请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一公式。

4、思考:

什么样的多项式可以用这一公式因式分解?

(1)公式有什么结构特征?

(二次二项式)

(2)两个平方项的符号有什么特点?

(3)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什么?

师友三分钟内交流答案,徒弟没有明白的知识点请教师傅,把师傅解决不了的难点归纳总结出来。

解决不了的由老师帮忙解决。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适时适度。

师友交流中,教师不是游离之外,而是时刻观察并时刻加入师友活动中。

对弱组多帮扶,指点;对交流不当的组多纠正,指导,确保师友互助积极良好的进行。

2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出公式法

(1)。

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经历了探究新知的过程,既形成了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又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再通过对公式法

(1)的结构特征的探究,初步认识具有平方差形式的多项式,为接下来的例题探究和练习作铺垫。

通过一组练习及判断,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公式法

(1)的结构特征,既突出了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例题探究

(A)自学例1:

抽取个别组师友展示,徒弟讲解,师傅补充,教师最后进行方法总结,知识点拔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归”思想。

要让学生明确:

(1)要先确定公式中的a和b;

(2)学习规范的步骤书写。

通过自学例1,学生掌握用公式法

(1)因式分解的方法,设计一组配套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公式法

(1)因式分解的能力。

(B)自学例

2、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其中的疑问,通过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解答。

加深对公式法

(1)的理解,同时感知“整体”思想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由,题

(1)中明确:

结果要化简;分解要彻底,体会其中的整体思想;题

(2)中明确:

有公因式要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体会综合应用的思想。

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无论好坏,要及时给与点评,指出不足,肯定优点,让学生从评价中反思,有所收获,促进下次的有效发言。

(四)阶梯训练

1、小试牛刀: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b2-m2

(2)9 x2-1(3)-16x2+81y2练习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或幻灯机展示学生的做题过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应用意识,加强了知识落实,突出了重点。

2、挑战自我

(1)(m-a)2-(n+b)2

(2)x2-(a+b-c)2(3)a3b-ab

(1)16(x-1)2-(x+2)

23、勇攀高峰

(2)x4-y4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进行阶梯训练,力求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所获。

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突破难点。

安排的习题题型不复杂,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习题难易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

(五)归纳小结

通过归纳小结,形成知识体系。

先通过师友讨论本节课所学到的的知识及注意问题,然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进行点评,提炼。

既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又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采用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

板书设计:

4.3公式法

(1)

1、公式法

(1):

a2-b2=(a+b)(a-b)

2、特征:

(1)多项式为两项;

(2)这两项的符号为异号;(3)可化为平方差的形式:

a

3、例题探究:

4、一般步骤:

一提二套三检查

2-b2

第二篇:

因式分解(公式法)说课稿

因式分解公式法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分解因式与数系中分解质因数类似,是代数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整式乘法的逆向变形。

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应用广泛,如:

将分式通分和约分,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以及解方程都将以它为基础。

因此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在因式分解中体现了数学的众多思想,如:

“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等。

因此,因式分解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章介绍了最基本的两种分解因式的方法:

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

因此公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现阶段的学习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初步体会了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已经建立了较好的预习习惯,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渗透整体思想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善于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3、易错点:

分解因式不彻底。

二、学法与教法分析

1、学法分析:

①注意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两者是互逆的。

②注意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特点。

2、教法分析: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本堂课采用对比,探究,讲练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所选例题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避免复杂的题型,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1、计算:

(1)x+2x+1

(2)(3x+y)(3x-y)利用一组整式的乘法运算复习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为探究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打下基础。

2、你能把多项式:

(x+1)、9x-y分解因式吗?

学生从对比整式的乘法去探索分解因式方法,可以感受到这种互逆变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a²-b²=(a+b)(a-b)

(1)用语言怎样叙述公式?

(2)公式有什么结构特征?

(3)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既形成了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又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判断:

下列多项式能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1)1+9x

(2)-9x2+y2(3)25-16x2(4)-a2-1/4通过这一组判断,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既突出了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例题探究,体验新知

(A)通过自学例1:

分解因式

(1)25-16x2

(2)9a2-1/4b2引导学生得出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

要让学生明确:

(1)要先确定公式中的a和b;

(2)学习规范的步骤书写。

(B)例

2、分解因式9(m+n)2-(m-n)2例

3、分解因式2x-8x

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同时感知“整体”思想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A)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b2-m2

(2)-9x2+y2(3)49-25x2

32

222(4)4a2-9b2练习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应用意识,加强了知识落实,突出了重点。

(B)分解因式:

(1)(m-a)2-(n+b)2

(2)49(a-b)2-16(a+b)2(3)a5-a3(4)x6-4x4例2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由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由,明确:

结果要化简;分解要彻底,体会其中的整体思想。

然后练习

(1)

(2)两个同类型的题目。

例3由学生分析方法,明确:

有公因式要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体会综合应用的思想。

然后练习(3)(4)两个同类型的题目。

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安排的习题题型不复杂,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习题难易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

(五)归纳小结,形成体系先通过小组讨论本节课的知识及注意问题,然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我进行修正、精炼阐述。

这样,小结既梳理了知识,又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最后剩余5-6分钟进行当堂检测。

(六)作业分层,全面提升:

采用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

第三篇: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第四章

因式分解

3.公式法

(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会用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分解因式(指数是正整数);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提公因式法是分解因式的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通过整式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逆向得出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良好行为,体会因式分解在数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让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因式的方法。

学习难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多项式的特点,恰当地安排步骤,恰当地选用不同方法分解因式。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咸阳道北中学翟肖锋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学习新知

活动内容:

提问:

1.整式乘法中的完全平方公式是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

回顾完全平方公式,直入主题将完全平方公式倒置得新的分解因式方法.

注意事项:

在上一课时平方差公式倒置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此课时的学习铺垫内容.

a2–2ab+b2=(a–b)

2a2+2ab+b2=(a+b)2

活动目的:

总结归纳完全平方公式的基本特征,讲授新知形如a2±2ab+b2的多项式称为完全平方式.

注意事项:

举例说明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归纳总结,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第二环节

落实基础活动内容:

1.判别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

(1)x2+y2;

(2)x2+2xy+y2;(3)x2-2xy+y2;(4)x2+2xy-y2;(5)-x2+2xy-y2.2.请补上一项,使下列多项式成为完全平方式.

(1)

(2)(3)(4)(5)x2+_____+y2;4a2+9b2+______;x2-_____+4y2;1a2+_____+b2;4x4+2x2y+_____.结论:

找完全平方式可以紧扣下列口诀:

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相乘两倍在中央;

完全平方式可以进行因式分解,

a2–2ab+b2=(a–b)

2a2+2ab+b2=(a+b)2

活动目的:

加深学生对完全平方式特征的理解,为后面的分解因式做能力铺垫.注意事项:

由于有了七年级的整式乘法的学习基础,同时对照口诀,大多数学生能顺利识别完全平方式,但少部分同学由于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的理解模糊,不能很好地掌握完全平方公式,这需要老师更加耐心地引导和启发.

第三环节范例学习活动内容:

例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14x+492(3)(m+n)-6(m+n)+9

(2)4a2-12ab+9b2(4)(m-2n)2-2(2n-m)(m+n)+(m+n)2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能力;

(2)让学生理解在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与b不仅可以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

注意事项:

灵活掌握完全平方式的特征成为运用公式法进行分解因式的关键,在运用整体法时,注意去括号后的符号变化和系数变化。

活动内容:

例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ax2+6axy+3ay2

(2)-x2-4y2+4xy活动目的:

对一个三项式,如果发现它不能直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时,要仔细观察它是否有公因式,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提公因式法(包括提取负号)是分解因式首先考虑的方法,再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注意事项:

在综合应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分解因式时,一般按以下两步完成:

(1)有公因式,先提公因式;

(2)再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第四环节

随堂练习活动内容:

1.判别下列各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若是说出相应的a、b各表示什么?

(1)x2-6x+9;

(2)1+4a2;(3)x2-2x+4;(4)4x2+4x-1;(5)1+m-m;4

(6)4y2-12xy+9x2.

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m2–12mn+36n2

(2)16a4+24a2b2+9b4

(3)–2xy–x2–y2

(4)4–12(x–y)+9(x–y)2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是否清楚,对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运用是否得当,因式分解的步骤是否真正了解,以便教师能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注意事项:

当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与b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时,学生运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结合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给学生以有效的学法指导.2第五环节

自主小结

(1)形如________________形式的多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通常先考虑______________方法。

再考虑____________方法。

(3)因式分解要_________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103页1.2题

三.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第二种方法,即逆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使用该方法的关键就是观察完全平方式的结构特征:

两数的平方和与这两个数的乘积的2倍,具体应用时要特别关注第二项的符号。

把一个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一般方法是:

先看有无公因式可提取,然后再尝试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直到最终结果再也不能分解因式为止。

运算类型的课往往比较枯燥,学生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算能力的提高。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做了平实无华,将新知教学层层深入,适当的巩固练习,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感觉不吃力。

同时设计过程中注意题型的变化,引导学生暴露学习中的问题,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拓展,从而达到强化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四篇:

八下说课稿

《藤野先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依据这一原则,并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弃矿从医,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弃医从文,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老师阔别二十年后,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

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

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

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

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从文学常识的积累、主题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赏析到拓展、迁移、运用,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读、思、品、说、写,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在独特的体验中去品味语言、揣摩内涵与反思人生,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问题“对于鲁迅和《朝花夕拾》,你了解多少?

”,让学生结合文学常识的积累了解鲁迅先生的原名、籍贯、地位及代表作品,尤其是《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的性质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本文做情感铺垫。

(二)

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

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

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大都是一波三折的,更何况是大手笔的鲁迅,从而激发学生感悟名篇、深刻探究的学习激情。

第二出示问题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这里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

思考问题如下: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

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

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从哪里领会到的?

这里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明确问题。

通过第一题来给课文划分段落,使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通过时间、地点的变换来叙述事件的好处,从中学习构思布局的写作方法;通过第

二、三题明确认识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明线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通过第四题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爱国之情,使学生能够在自我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等),抓住典型事件(如“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至此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突破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

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你认为最让鲁迅感动的是什么?

说说理由;

(3)、那段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是什么?

请你带着感情复述一下这件往事。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

在第二题中则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

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

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三题则结合《鲁迅自传》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完成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五)探究补疑

为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挖掘教材,设计一些出乎学生意料的疑难问题,促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以活跃课堂气氛,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问题如下:

1、本文是赞美藤野先生高尚品质的,却写了他的“掌故”,这样是否有损于他的形象吗?

2、日本学生给鲁迅的信,以托尔斯泰的话开头,隐含什么内容?

3、藤野先生向鲁迅泄露了题目吗?

如没有,你有何依据?

4、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敬佩、感激之情,为何分别时,却向藤野先生说了谎?

(六)布置作业

抓住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