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551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docx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docx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阅读笔记

 

1、P9[1].....所以只有当劳动的边际产品,即劳动者在生产上能给企业家带来的利益至少等于他的实际工资时,企业家才会雇佣较多的劳动者.....

PS:

不仅如此,考虑到替代效应的话,企业家是可以使用机器替代劳动力的,即还要考虑使用机器从而增加的利益比增加使用人力获得的利益的大小关系;另外,如果考虑更加长远一点,即考虑到机器能够使企业家占有超额利润的时间更加长远,这样机器比人力能带来增加的利益是更大的,当然,如果把这种时间因素也考虑进去的话,则表明要素供应商要更多地开始分享企业家所获取的利益。

2、P9-11...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被认为是简单和明显的——奠基于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之上。

这两个假设前提是:

       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因为,根据有关的原理,当竞争和市场具有不完全性时,二者的相等会收到破坏。

       2.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

......第二个价格前提中所说的相等会由于劳动者联合成为公会组织而遭受破坏。

在这里,负效用必须被理解为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人或一群人宁愿失业而不愿接受被他们认为其效用低于某一最低限度的工资。

.......“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已经构成失业的全部范畴。

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不容许第三类失业范畴的存在,这个第三类范围将在一下被我定义为“非自愿”失业。

PS:

在这里,所谓“负效用必须被理解为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人或一群人宁愿失业而不愿接受被他们认为其效用低于某一最低限度的工资”,这种所谓由于公会而存在的特殊的负效用,所谓其效用低于某一最低限度的工资。

实际上,工资自然也是要超过必需品从而具有一定利息的或者说超额的,当然,情况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自然这个超额具体的量也就不同,但是它必然是要求大于等于平均人或绝大多数人(甚至体质最弱的人,当然这种生理差异在这里是微不足道的)生存的最低限度所要求的必需品的,这样,这里的效用就是这些必需品所能带来的效用,这里的最低限度的工资,就是能够购买这种必需品的最低限度的工资,既然这里的前提是一群人、是以公会为单位,这不过是指平均状况而已。

至于劳动者的这种出于求生本能的要求,从而要求一个能够购买最低限度的最低标准的工资(既然是最低,在这里也就不存在一般情况所要求的工资必须大于生活必需品),正是专注于这种表象,或者是出于对于这种危险情况的畏惧,因而他们并不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

其实造成劳动者这种工资与自身生存直接对立的,并不是人本身的问题,正是由于产业与产业之间利润差距过大,即如工业利润>农业利润,以致于这个超额远远大于工人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的程度,这样,货币工资或实际工资就直接表现为甚至开始威胁到人本身的生存。

3、P11根据以上,有可能增加就业量的方法仅有四种:

(a)改善组织机构和增加预见性,以便减少“摩擦”失业。

 (b)减少以实际工资表示的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从而在每一实际工资下,会有更多的劳动者愿意工作;这样会减少“自愿”失业。

 (c)工资品行业中的边际实物劳动生产率的增加。

(d)非工资品的价格相对于工资品价格的增加,与此同时,非工资收入者把开支从工资品转移到非工资品上去。

4、P13我们暂时假设,劳动者不准备接受较低的货币工资而工作,从而,现行的货币工资水平的降低会通过罢工或其他手段导致已经就业的一部分劳动者退出劳动市场。

这是否能证明现行的货币工资能准确地衡量劳动者的边际负效用?

不一定如此。

因为,虽然降低现行的货币工资会导致一部分劳动者退出就业,但如果工资品的价格上升,以致现行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工资品较前为少时,却不一定导致同一后果。

换句话说,实际的情况可能是:

在一定的范围内,劳动者所要求的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货币工资而不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实际工资。

....因为,如果劳动的供给函数不把实际工资作为它的唯一的自变量。

那么,古典学派的论点就会完全崩溃,从而使世纪的就业量不能得以确定。

他们似乎没有理解到,除非劳动的供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函数,他们的劳动供给曲线会随着每一次价格的变动而改变。

这样,他们的方法与其非常特殊假设条件是分不开的,从而不能被用来处理更加一般的情况。

日常的经验也毋庸置疑地告诉我们:

劳动者要求得到的(在一定限度内)是一定量货币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的情况远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正常事情的事例。

虽然劳动者通常会抵抗货币工资的削减,但,当工资品的价格上升时,他们并不拒绝工作。

人们有时说,劳动者抵抗货币工资的下降而不抵抗实际工资的下降是不合乎逻辑的。

由于下面(第18-19页)提供的理由......

PS:

“劳动者要求得到的(在一定限度内)是一定量货币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虽然劳动者通常会抵抗货币工资的削减,但,当工资品的价格上升时,他们并不拒绝工作”,其实,劳动者之所以在有的时候抵抗货币工资的削减,而在工资品的价格上升时,不一定会拒绝工作的原因在于,实际工资本身是有两种含义的,这是与劳动者的直接信息来源渠道是密切相关的,很明显,劳动者只能依靠两种途径发现自己的货币工资已经贬值,即实际工资已经降低,即物价上涨和同行业工人工资上涨。

这也就是说,劳动者抵抗货币工资的削减,是因为他看到自己的同行的工人工资已经开始上涨,而自己却没有上涨,当然这与物价上涨是不一定有直接联系的,就是说可能物价水平还比较低,劳动者的货币工资一样还可以买到足够的商品,但是与同行业平均工资的水平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当然,这还仅仅是个别劳动者的事情;另一方面,自当物价上涨,从而使得工资货币工资贬值的时候,他们立刻普遍察觉到,并要求增加实际工资。

这也就是说,所谓实际工资不仅仅只是同必需品比较,还要和同行业的平均货币工资比较,即实际工资不仅仅是个产业问题,而且也是个企业与同行业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表明,工资不仅仅是要满足个人生存的最低限度,而且还要超过这个限度,而后者对于个人来说,正是通过同同行业工资比较的结果来判断的。

所以凯恩斯才在P19说“换句话说,对货币工资的讨价环节主要是影响实际工资总量在不同劳动者集体之间的分配,而不是影响每一个就业者的平均实际工资”。

5、P14-15关于某一具体行业的变动情况,我们会期望实际工资的变动和货币工资的变动具有相同的方向。

但以整个的工资水平的变动情况而言,我设想统计考虑会发现:

货币工资的变动和其相对应的实际工资的变动通常远不具有相同的方向,而几乎总是方向相反的。

..........这是由于在短期内,下降的货币工资和上升的实际工资各自出于独立存在的原因而很可能与就业量的减少有关;劳动者在就业量减少时较易于接受工资的削减,而在同一的就业量减少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不可避免地要上升,其原因在于:

当产量减少时,劳动者在同一数量的资本设备下的边际生产率会增加。

PS:

第一,为了对事情做出必要的区分,现在我们可以认为实际工资就是指的必要消费品或者通俗的说“活着”,而货币工资指的是“活得怎么样”。

于是,实际工资表明的产业与另一个产业利润多少的问题,而货币工资反映的是企业和同类型企业的利润多少的问题。

所以才有,在具体行业,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对于劳动者来说都是同方向变动的;而当问题的对象变成整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变动的时候,企业当然希望实际工资高,而货币工资低,即自己的企业人力成本低,但是仍然可以满足甚至超过基本的生活要求,而另一方面,自己企业的劳动者拿到的工资又低于该行业的平均水平,即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行业整体上相对于别的行业,可以保持更久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企业在这个行业保持超额利润,即保持超额利润中的超额利润。

  第二,而在这里凯恩斯却在P15说“...这是由于在短期内,下降的货币工资和上升的实际工资各自出于独立存在的原因而很可能与就业量的减少有关”,这个“各自独立存在的原因”凯恩斯知不知道,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他说“很可能与就业量的减少有关”,即从供求的关系上去寻找原因,我们就先看看他是怎样分析的吧。

首先,在这里加上了一个供求,如“劳动者在就业量减少时较易于接受工资的削减”,这里显然指的是供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即保持基本不变,而需求却减少了,那么我们现在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需求的变化呢?

撇开一些次要的和短暂的因素,一般来说,如果主要原因在于先进的机器的广泛使用,造成了企业对劳动者需求的降低,这样均衡的结果,自然货币工资也就下降了,但在这里,这是相对于过去没有如此广泛采用机器时来说的。

就这一本身的情况来说,尽管货币工资下降了,但并不能说明实际工资也下降了,因为企业之所以追加不变资本而不是可变资本,正是出于对超额利润的追逐,但它能不能得到这一超额利润是另一回事,而不论它过去是否已经得到这个超额利润了,因为与此同时它的同行也有可能这么做。

这种情况对于行业和行业也是适用的。

因此,“劳动者在就业量减少时较易于接受工资的削减”只能说明,劳动者获得超过实际工资的利益相比过去减少了,当然,我们甚至可以说劳动者得到的利益根本没有超过实际工资,而且相比以前,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了,当然,至于说为什么此时的人们还活着而没有死亡,当然是 可以有很多外界的因素帮助的。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供求的变化,至多只是在说明货币工资相对于过去的增减而已。

其次,在这里凯恩斯继续说道“...而在同一的就业量减少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不可避免地要上升,其原因在于:

当产量减少时,劳动者在同一数量的资本设备下的边际生产率会增加”。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

确实,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工资确实要上升,而产量确实在减少时,边际生产率会增加。

因为,企业在这个时候更新机器(当然别的一切特殊原因也是可能的)从而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就是为了尽量缩短编辑报酬递减的时期,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持“正常的”利润,而在这个报酬递减阶段,企业的产量确实是逐渐增加的(但利润却降低,因为机器的生理问题导致的成本上升),因而经过这个生理期之后就是报酬低价阶段,企业产量会呈现生理性的减少,而实际工资确实是会上升,边际生产率也会增加。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造成这种边际生产率增加的原因如果是引进更先进的机器,那么这就会相应地减少本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表面上尽管实际工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货币工资会升高,但是这是对没有被辞退而仍然留下来工作的劳动者来说的,至于这个货币工资增加了多少,恐怕是难以说明的,因为一方面是以一部分劳动者被辞退,另一方面又可能是企业因此获得的该行业的超额利润甚至是还有该行业获得的对别的行业的超额利润的一部分。

而且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这个货币工资甚至仍然和实际工资差不多,甚至更少。

这就是说,这里的“实际工资不可避免的上升”实际上是说货币工资会上升,而且只是一部分留下来的劳动者同过去的货币工资相对比,在这里,还完全没有实际工资的事情。

当然,造成边际生产率增加的原因,如果不是引进更先进的机器,而只是机器的更新换代,或者说别的什么特殊原因,那么,情况还不会这么遭,但,无论如何,这里的“实际工资不可避免的上升”,都是仅仅指货币工资同他自身过去的情况进行对比。

总之,导致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出现反方向变化的那些独立原因,凯恩斯并没有具体说明,他认为的“与就业量的减少有关”,也只是谈到了在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货币工资同它自身过去的情况发生了怎样的不同。

6、P15....因为,按照现行的工资,即使工资品的价格上升,通常总可以雇佣到比现行就业数量还要多的劳动者;由此可见,实际工资是下降的。

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么,用现行的货币工资能购买到的工资品就不能准确地代表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从而第二个假设前提不能成立。

PS:

“,按照现行的工资,即使工资品的价格上升,通常总可以雇佣到比现行就业数量还要多的劳动者”,这说明在工资品上涨的情况下,货币工资仍然超过实际工资,这样才能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雇佣到比现行就业数量还要多的劳动者,但是这里新增的愿意被雇佣的人起初究竟是不是“非自愿”失业这是另一个问题,如果他们是“非自愿”失业,那么企业在现在是出于什么理由再次出于追求边际效益的情况下再次雇佣他们的。

满足这种“非自愿失业”条件的只能是:

起初引进的替代劳动力的更先进的机器,现在属于落后的生产力了,而另一方面,在此时人力更能替代这种机器;或者产业转型也有可能,起初主要是机器的产业,而现在转变为更需要人力的产业。

而如果推翻第二个假设前提,即要证明“用现行的货币能购买到的工资品就不能准确地代表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就是要证明当劳动力的价值提高了的时候,劳动力的价格却可能下降,即实际工资下降的时候,货币工资却可能上升。

当然,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的,当物价上涨而工资不变时,实际工资就下降了,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同行业平均工资也上涨了,则说明在货币工资上升的时候,实际工资却下降了。

这种情况确实是古典经济学所没有考虑到的,因为在他们那里,用现行的货币工资能购买到的工资品能不能准确地代表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其实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内部,劳动力是否与其效率成比例的问题,而现在我们分析到的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的反方向变动,实际上比较的是企业和企业,行业与行业的问题。

这样,工资的真实的一面被反映了出来,即工资不仅仅反映的是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效率的问题或者说单个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且它还反映着企业和企业的问题——即货币工资(或平均工资),以及产业和产业之间的问题——即实际工资(或工资品或必需品),当然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要通过第三个问题,并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被揭示出来的。

所以,古典经济学只是发现了第一个问题,而凯恩斯又逐渐讲经济学指引到后两个问题上。

所以这些经济学家才会认为P15“只要劳动者接受货币工资的削减,他们的实际工资便会降低。

7、P16简言之,传统的理论认为:

劳资双方的工资协议决定了实际工资,从而,假设在雇主之间存在这自由竞争,而在劳动者之间有没有限制性的工会组织,那么,如果后者愿意,后者可以使他们的实际工资等于在同一工资下雇主们提供的就业人数的边际负效用。

8、P16.....必须记住,古典学派的结论.....这一结论被认为可以同样被应用于封闭的和开放的社会,而并不受到开放社会的特点的影响,或者一个国家削减货币工资对该国的外贸的影响。

这些方然都完全处于本书所讨论的范围以外。

这一结论也不考虑一货币衡量的工资总额的减少对银行制度和信用状况引起的某些反映这种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将在第19章中详加论述。

他们的结论只是奠基于一个信念,即:

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当货币工资的一般水平降低时,至少在短期内,实际工资必将有某些下降,虽然下降的程度并不总是成比例的;也许会有例外,但例外情况并不重要。

9、P17古典理论引导我们来相信:

价格取决于以货币表示的边际直接成本,而货币工资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边际直接成本。

因此,如果货币工资有所变动,那么,按照古典学派的理论,价格会作出几乎相同比例的变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基本上与变动前一样。

劳动者所经受的任何少量的增益与损失会由边际成本中的其它部分的损失和增益来抵消,从而使边际成本保持不变(补1)。

古典学派之所以未能遵循这一思路追究下去,其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已经形成的新年,认为劳动者可以决定自己的实际工资,其另一部分的原因也许在于他们的先入之见,认为价格取决于货币数量。

而且,劳动者总是可以决定自己的实际工资这一命题,一旦被接受下来,又和劳动者总是可以决定他们自己愿在何种实际工资下达到充分就业(即在一既定实际工资下的最大就业量)混淆在一起。

补1:

照我看来,这个论点确实含有大量的真理的成分,虽然货币工资变动的全部后果较此为复杂,正如我们在下面第19章所说明的那样。

PS:

第一,“因此,如果货币工资有所变动,那么,按照古典学派的理论,价格会作出几乎相同比例的变动,从而使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基本上与变动前一样”,这说明,古典学派的逻辑是认为:

要求提高货币工资的是已经从业的人员而不是外部的劳动者或者说不是劳动的供给导成的,这样使得货币工资提高,从而企业家提高产品价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此时仍然是“就业水平基本上与变动前一样”。

但是我们要继续推论,为什么已经从业的人员要求提高货币工资,如果这种情况只是单个的企业的事情,这就说明他们同同行业比较从而得知自己现在货币工资的水平,要求提高,即要求分享超额利润,但这只是表明企业和行业的问题,而并没有涉及行业与行业的问题,丝毫不能证明此时的货币工资甚至是提高后的货币工资就是超过了实际工资的;如果说的是某行业所有企业的整体情况,那么此时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一般说来就是说物价上涨所要求的实际工资,此时的货币工资却没有达到(当然,对于劳动者来说,他们比较自己的货币工资是否合适,除了通过和物价对比,即实际工资对比,和同行业对比,还可以和整个社会整体的平均工资对比),但此时仍然不能说“实际工资基本上与变动前一样”。

而古典学派既然在此时仍然认为“实际工资基本上与变动前一样”,那么,“实际工资”这个词,在他们那里的意思,必然指的是货币工资没有和产品价格或者说劳动力参与的贡献度成比例的增长,甚至我们怀疑这原本是为了预防通胀货币贬值而制定的。

所以,在古典学派那里,“实际工资”这个词正是为了区分货币工资是不是按照劳动参与贡献度而出现的。

这样,古典学派在这里的价格与货币工资成比例变动,其实一方面考虑的是企业内部,不考虑外部供求,另一方面“实际工资”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和货币工资在时态上的区别。

第二,这是前面我们分析的那样,所以“他们.....认为劳动者可以决定自己的实际工资....”

10、P17-18综上所述,对古典学派的第二个假设前提,我们有两个反对意见。

第一个反对意见牵涉到劳动者的行为。

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上升而导致的实际工资下降一般不会使现行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

如果说会使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的话,那就等于说:

现在的失业者虽然愿意在现行的工资下就业,但却会在生活费用稍微上涨时,拒绝为现行工资而工作。

然而,这一古怪的假定却贯穿在庇古教授的《失业论》的全书之中,这也是正统学派的追随者们在暗中所假定的东西。

但是,另外一个较为基本的反对意见将在本书的以下各章加以发展。

这个反对意见来源于我们不同意工资协议可以直接决定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一假设条件。

就假设工资协议可以决定实际工资而论,古典学派暗中塞进了这个不恰当的假定。

因为,对于全部劳动者的整体而言,可能不存在任何办法来使相当于货币工资的一般水平的工资品等于现行的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也可能不存在任何途径,使劳动者全体能够通过它与雇主们对货币工资的讨价还价来把实际工资改变到某一既定的水平。

这就是我们的论点。

我们将致力于证明:

决定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的是某些其他的因素......

11、P20....这样,我作出定义如下:

如果当工资品的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作出微笑上升时,为了现行的货币工资而愿意工资的劳动供给总量和在同一货币工资之下的对劳动的需求总量都大于现行的就业量,那么,人们便处于非自愿失业状态。

另一个可供选择的、其实质内容完全相同的定义将在下一章中加以说明(下面第28-29页)。

    PS:

别的定义不说,仅这个定义,无疑表明凯恩斯实际上仍然坚持的古典学派的定义方式。

12、P20根据这一定义,第二个假设前提所假定的实际工资和就业的边际负效用的相等在现实的意义就相当于“非自愿”失业不存在的情况(补1)。

我们把这种没有“非自愿”失业的情况称之为“充分”就业。

......而古典理论最好应被成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分配理论。

只要现实复合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上述意义的非自愿失业是无从发生的(补2)。

因此,所有的失业必须来自“从一个工作转移到另一个工作之间的”暂时性的失业、或者来自对高度专业化的资源的时断时续的需求、或者来自工会的不让非工会人员就业的“雇佣限制”。

......即:

所有的失业(除了所承认的例外以外)归根结蒂是由于没有工作的生产要素拒绝接受同情劳动者对削减货币工资的抵抗,也可能承认,为了对付暂时性的局面而接受货币工资削减并非明智之举......

补1:

因为,这时的实际工资正好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从而意味着一切认为实际工资能够补偿他的劳动边际负效用的劳动者都已就业。

因此,此时的失业者只能归之于“摩擦”或“自愿”的范畴。

——译者

补2:

因为,第二个假设前提认为,实际工资总是和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相等的。

——译者

13、PS:

 

 

 

    14、P27...古典学派的理论依次取决于下列的假设条件:

(1)实际工资等于现行的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2)严格意义上的非自愿失业并不存在;

(3)供给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其意义为:

在产量和就业的任何水平,总需求的价格都等于总供给价格。

这三个假设条件在实质上可以说是同一事物........

    15、P29补2:

读者会看到,我已把使用者成本从既定产量的定价和总供给价格中减去......由于使用者成本显然取决于行业之间的联合程度以及企业家互相间进行购买的程度,所以如果把使用者成本包括在内,那么,就不能对购买者所支付的数额给出定义。

甚至在给单个生产者的普通意义上的供给价格下定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困难;而在全部产品的总供给价格的情况下,严重的重复计算的困难变会出现。

历来对这种困难并没有设法加以解决。

如果这一名词包括使用者成本,那么,只有按照生产消费品或资本品的办法来把企业家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对第一类型的联合程度作出特殊的假设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上述困难。

然而,这种区分企业家的办法本身是不明确的和复杂的,而且也与事实不符。

如果像上面那样,使总供给价格的定义不包括使用者成本,那么,这些困难便不会出现。

读者最好等待第6章及其附录,那时可以看到较为全面的记述。

16、P30一位必须决定实际生产规模的企业家当然并不单纯考虑既定产量的对销售卖价的肯定预期值,而是考虑几个具有不同概率和肯定性的设想的预期值。

.....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D的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

    PS: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总供给价格是已经减去了使用者成本的总供给价格——“我已把使用者成本从既定产量的定价和总供给价格中减去”,那么要使得凯恩斯的逻辑能继续成立,那相应地这个总需求价格也是要减去了消费者认为的使用者成本的总需求价格,但是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倘若消费者没有减去消费者认为使用者成本,那么就意味着使用者成本对于整个产品最终价格的成立是做出了贡献的,而预先双方都减去了这一部分,显然就彻底排除了这一点。

17、P31.....这句话也指:

当Z由于N的增加而作出相应的增加时,D必然与Z一样作出相同的增加。

换言之,古典理论假设:

总需求价格(或卖价)永远使自己同总供给价格相等;因此,不论N的数值为何,卖价D的数值等于相当于N数值的总供给价格Z。

这就是说,有效需求不是具有一个唯一的均衡值,而是具有一系列的无穷大个同样可被容许的均衡值;从而,除了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所规定的一个上限以外,就业量的大小是不能确定的。

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么,企业家之间的竞争总是会导致就业量的扩大,一直到整个产量的供给不再具有弹性时为止,即:

有效需求数值的进一步增加不再会导致产量的任何增加。

这一状态显然同充分就业是相同的事情。

PS:

第一,前面我们已经隐约谈到了,其实古典学派在这里的理论只是适用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情况,而错误是在于将这种情况推广到了整个社会。

   第二,整个问题的实际过程是这样的:

劳动者人数N的增加,在这里指的是可以实现的为了追求更大利润而造成的追加可变资本,从而使Z,即排除了使用者成本的利润得到增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单个企业家在仅仅考虑自身情况下假定的,即他们假定别的企业在同期仍然同过去一样没有丝毫变化,而自身提高了效率,这样可以相对的获得超额利润;这样,古典学派继续设想,在此时总供给价格D也一定是增加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然,因为D实际上是针对消费者来说的,而他们显然可以通过供求情况,看到的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别的企业也进行了追加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