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528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docx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docx

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九章美洲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高大山地偏居太平洋一侧的地形结构使其经济活动长期指向大西洋区域

绵长高峻的科迪勒拉山系偏居于太平洋岸一侧,不仅成为美洲自然地理分异的突出地理界限,而且也成为人类活动东西间联系的巨大屏障,加之山系以东平原、高原面积广大,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充分的地理空间,以及历史上东部地区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欧洲殖民者最早落脚和开发之地,遂使美洲国家经济活动长期以来都是指向大西洋区域,并与其对岸的欧洲一起共同支撑了大西洋区域200多年的繁荣。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东孟国家、中国的崛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区域经贸活动的加强,以及美国国内“阳光地带”的勃兴,这样就促成美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重心开始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

如1992年,美国跨太平洋的贸易比跨大西洋的贸易高50%。

对拉丁美洲来说,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仍面向大西洋一侧,且与欧盟国家的关系不断加深。

如1996年南方共同体市场与欧盟的贸易总额达到400多亿美元,超过了该集团同美国的贸易额,曾引起了美国的不安。

而且与此同时,拉美加入APEC组织的国家却只有墨西哥和智利两国。

(二)拉丁美洲的矿物资源对其经济成长的方式、水平,聚落与交通运输网的形成等有着明显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有重大影响。

正是拉丁美洲的白银开采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也正是作为拉丁美洲银矿开采者——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过于热衷于积累财富而轻于工业技术开发,使得欧洲近代经济的重心最终由南欧诸国转移到勤于技术开发的英国。

拉丁美洲的许多中心城市,如智利的圣地亚哥、玻利维亚的波哥大、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秘鲁的利马等都曾作为采矿中心或矿业服务中心而发展起来。

拉丁美洲现有的陆上交通网基本上都与采矿区相联系,表现为一个典型的以对外输出物资为宗旨的伞骨状路网(即以沿海港口为顶点和输出点,向内地矿区呈辐射状延展)。

由于丰富的矿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欧洲资本,使拉丁美洲形成了较普遍分布的大型采矿区及与其相联系的城镇和商品粮种植区,这对其以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最后,也正是拉丁美洲矿物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供给才保障了欧、美对有色金属和铁矿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近代工业革命在欧、美的扩散。

(三)如果说金属矿物资源是拉丁美洲对世界经济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么石油资源则是影响其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美国

一、人文地理特征

(一)历史、民族与文化

1、美国开疆拓土的历史

关于美国的历史,一般都认为是从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的1607年开始的。

当年,英国一家享有特权的贸易公司在内北美东海岸建立了第一个城市——詹姆斯城,之后发展为弗吉尼亚殖民地。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时,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北起加拿大边境,南至佛罗里达边界的全部土地划归美国,并入13个州,面占现在美国本土的30%。

从19世纪开始,美国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并大规模向本土毗连的西部扩张领土。

除直接掠夺和吞并印地安人的土地外,还通过战争和强行购买等手段兼并了英国、西班牙法国等在北美的殖民地和墨西哥的大片领土。

美国在向大陆西部扩张的同时,也进行着海外扩张。

其中,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于1959年正式成为美国的第49和第50个州。

2、多元民族与文化趋势

美国作为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移民国家,在以后的开发建设中,大批移民的进入对美国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使美国在种族、民族与文化方面日益呈现出多元特征。

从建国至今,按其国际移民的来源个规模来说,大致出现了三次移民高潮。

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在18-19世纪。

伴随着罪恶的奴隶贸易,来自非洲的黑奴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人口。

从19世纪末叶起,美国出现第二次移民高潮,进入20世纪初达到高峰,移民大部分来自东欧和南欧各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期是第三个移民“高峰”,与以前移民相比,在移民的来源方面有明显不同。

随着西裔、亚裔及其他移民的大批涌入,美国的民族和种族构成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在“新移民”之前,美国的文化就已经是多元的。

(二)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口在城乡地域分布的表现形式。

靠移民建立起来的只有200多年历史的新大陆国家——美国,其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移民的影响,从这一特定层面上说,不同时期国际国内人口流动是美国城市化的接力推动力量。

1、殖民地时期——城市的兴起

2、建国至1920年——城市化时期

3、1920年至今——大都市化时期

4、郊区化与中心城市的复兴

(三)美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1、以知识为基础

2、以信息为主导

3、以全球市场为导向

4、以网络为载体

二、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

美国濒临两个大洋,远离旧大陆,其南北两面均以弱国为邻。

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辽阔的海洋虽不能阻碍它和旧大陆的联系,但却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干扰,为它提供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平环境。

在当代,美国虽然没有欧盟那样的一体化的区域大市场,但是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NEFTA)和邻近的拉丁美洲,利用一个面积更大的“亚太地区”,美国还是可以借助它的地缘优势取得足够的国际市场空间。

(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1)地形。

美国地形的多样化以及平原山地的广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气候。

美国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

(3)水文。

美国有庞大而完整的水系,密西西比河纵贯大平原中部,它同北部美、加国界上的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有运河相沟通并且可以出海。

(4)矿产。

美国拥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

(三)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

(1)“外部节约”是许多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条件。

这里所说的外部是指美国在历史上没有在创造资本主义工业和商业制度上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自欧洲的移民为它带来了“现成的资本主义”。

(2)大量的和廉价的黑人奴隶为美国开发其种植园经济提供了劳动力保障,为它在农业上取得资本积累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条件。

(3)原住居民的数量稀少和滞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使美国在其辽阔的土地上没有遇到落后的土地制度的阻碍,使它很容易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农业开发。

(4)也是由于土地的辽阔和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机械化的和大农场农业成为必然,这不仅使美国取得了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创新,而且由于工业化初期的国际市场对农作物的巨大需求使它的农业为美国创造了可观的财富。

(5)两次世界大战又为美国提供了“外部节约”——军事订货刺激了其国内的生产和技术更新,使美国在工业技术上取得了明显的优势;美国产品从此大批进入国际市场;外国的战争移民则为它带来了众多的科技人才,等等。

(四)雄厚的经济性资源

(1)高等教育与人才资源优势。

(2)雄厚的政府财政能力。

(3)庞大的金融产业。

(4)科技信息遥遥领先。

在信息技术方面,美国一直执全球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之牛耳。

三、主要产业及其分布

(一)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1、产业进一步“软化”

产品“软化”,是指在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服务业这一非物质(软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更大,而农业和工业等物质(硬的)生产部门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

此外,制造业正在非物质化,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

表161958-1998年美国三大产业收入和就业比重(%)

年份

总计

农业

工业:

其中制造业

服务业

收入

/亿美元

1959

4143

4.0

44.930.1

52.2

1989

42708

2.3

33.019.2

64.0

1998

70044

1.5

29.716.5

69.0

就业

/万人

1959

6287

11.7

38.726.5

49.6

1989

11734

2.7

32.418.4

64.9

1998

13308

1.6

24.413.8

74.4

资料来源:

甄炳禧.美国新经济.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产业信息化

产业信息化表现在三方面:

①在服务业中,信息技术设备投资日益增多。

②服务业中,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其他电信服务业、电影业、法律事务所、保险公司、银行业、证券和商品经纪、医疗照顾、投资咨询公司、批发商、房地产商等信息密集型服务业的产值、就业人数和收入水平都早已超过传统服务业。

③无论是在工业还是服务业,电子商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3、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4、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二)主要产业及其地域分布

1、高技术产业

根据联合国和一些国家的分类,高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

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航天航空业。

几乎完全集中在洛杉矶和西雅图。

其他还分布在得克萨斯州(最大中心是达拉斯和沃斯堡)和堪萨斯州(维奇托和堪萨斯城)等。

(2)电子工业。

近年来,美国高新技术的开发重点仍然是世界竞争最激烈的电子工业尤其是微电子工业。

美国西海岸硅谷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此外,东海岸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28号公路两侧的林地也布满了高技术工业园,形成了一个以发展微型电脑为中心的高技术区,并使当地因传统工业衰落而萧条的经济得以了复苏。

(3)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技术就其影响来说,是仅次于信息技术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它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它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或原子水平上揭开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这必将推动医药、农业、生命科学和环保业等的发展。

(4)环保产业。

近20年来,随着美国政府和民间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以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环保产业应运而生。

2、汽车工业

汽车制造业是美国支柱产业之一。

汽车制造业的分布特别集中在中西部区,主要是在以布拉罗、辛辛那提和珍妮斯维尔(在芝加哥的西北)为顶点的三角地形区。

底特律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业中心。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总部都设在底特律。

3、钢铁工业

美国的钢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钢铁业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

美国钢铁业起死回生的秘诀在于:

一是发挥大钢铁集团的优势。

二是小钢厂依靠技术创新。

美国的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以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为中心的大湖带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消费区。

随着各地小钢厂的纷纷涌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美国过去钢铁工业高度集中的状况,分散趋势进一步加强。

4、农业

(1)美国农业的新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农业大国,尽管农业人口比重小,但平均一个农民能养活128个人。

(2)美国农业与环境发展。

过去一个世纪,农业电气化、机械化、化肥化、和专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产量大为提高,然而它却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问题。

物种的多样性、天然牧场、沼泽地、林地与原始森林、鱼类和动物都在减少,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地下水的污染和害虫的抗药能力在加剧。

农业发展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产生了矛盾。

5、对外贸易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跨国公司同它的国外子公司或附属单位之间进行的跨国界贸易——亦称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重要性上升。

(2)服务贸易的比重上升。

(3)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进口和出口两方面都呈上升趋势。

(4)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增长加快。

6、对外贸易

(1)证券投资在美国对外投资中明显加强。

(2)对外直接投资出现新变化。

一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投资额居世界之首。

二是投资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

三是投资转向以服务业为主。

四、城市经济地域体系

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深刻揭示出美国的区域开发与城市的建立是同步进行的,而且也是自东向西依次推进,最后遍及北美大陆本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开发特征,并最终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地域体系。

(一)20世纪中叶东北部和中西部城市经济的“鼎盛期”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铁路建设高峰期的到来,国内市场联系渠道通达,一方面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更强;另一方面20年代的美国城市形成了大的地区性分工。

从新英格兰的梅里马克河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这些专业化城市构成了美国制造业带;从缅因州的沃特维尔向西到明尼亚波利斯市,再向南到圣路易斯,之后经路易斯维尔、辛辛那提、巴尔的摩回到大西洋沿岸。

这一地区的地理面积不到美国的10%,但在20年代其制造业就业人数和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

在这个工业布局心脏地带的所有城市中,纽约是无可争议的首府。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规模在当时世界大城市中仅次于伦敦。

最重要的是,纽约是全国经济的“神经中枢”。

这里有主要的股票交易所、最大的银行、收费最高的律师事务数量最多的出版社和最受欢迎的广告公司。

此外,从1920年美国成为一个城市化国家以来,大都市区在美国得到长足发展并居于主导地位。

同大都市区,尤其是大型大都市区的发展相联系,6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大都市连绵区(或称巨大城市带),它是由数千英里高速公路联接的绵连不断的数个大都市复合体。

最先成型的如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特区,沿大西洋沿岸跨越10个州;中西部即大湖区巨大城市带,它以芝加哥为中心,东起匹兹堡、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西达圣路易斯,中有密尔沃基、哥伦布,南绕五大湖呈半月形。

它们分别构成了美国“经济地理的纵轴”和“横轴”。

(二)二战以来“阳光带”城市异军突起

同20年代大都市区的兴起同步产生的是美国区域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从二战到冷战期间,巨额的国防和军事开支被分配到西部和南部,再经60年代高科技革命的刺激,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带”城市异军突起,而传统工业中心——中西部和东北部却处于衰退的困扰之中,被冠以“冰雪带”之称。

但是,对于“阳光带”的概念,应慎重使用。

所谓“阳光带”泛指美国本土37°N以南的地带,以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而闻名。

“阳光带”的崛起,集中反映在城市化方面。

截至1980年,美国西部人口的83%居住在城市,而全国的相应比例为73%。

这表明,尽管西部人口分布不如东北部和中西部那样稠密,城市化水平却更高一筹。

因此,很多美国学者都认为,美国西部的历史其实就是城市化的历史。

南部城市化水平一直远远落在全国其他地区后面,但60年代以后,城市人口也急剧增长,到1980年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7%。

正是从这一本质现象出发,可以说,“阳光带”的崛起,就是“阳光带”城市的崛起。

根据1990年人口规模重新划定的全国十大城市为“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休斯敦、费城、圣迭戈、底特律、达拉斯、菲尼克斯、圣安东尼奥”,其中有6个位于西部和南部。

在美国排行前50位的最大城市中有31个也分布在西部和南部。

应该指出的是,相对于“阳光带‘的崛起,东北部和中西部依然拥有雄厚的实力,执美国经济之牛耳,尤其在财政方面更是如此。

纽约仍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全国各大公司的1/4将总部设在这里,各跨国公司、银行、全国新闻网、大出版社、广告公司和法律事务所等都云集于纽约。

洛杉矶、休斯敦等城市的崛起还不能与纽约向匹敌,更不能取代其首屈一指的地位。

五、美国的知识经济

(一)美国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2、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角。

4、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二)知识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2、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提高。

(三)美国政府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举措

1、确定技术开发重点。

2、大力发展信息技术。

3、加强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

4、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5、资助并鼓励科研机构、大学与私营企业高新技术研发合作。

第一节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

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北美洲,范围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以及巴哈马群岛,面积为270多万平方千米;但就人文地理而言,它们又属于拉丁美洲。

早期主要受西班牙等国的殖民统治,后期美国在这里的政治影响很大。

一、墨西哥

(一)资源环境评价

首先,墨西哥位于墨西哥平原上,北部因其地势较高且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而具有温凉、干燥的气候;南部为低地,气候湿热。

耕地占国土面积13%,草场和森林面积广大,分别占国土的38%和21%,发展农牧业条件较为优越。

其次,矿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尤以油气和银矿突出,工矿业一直是墨西哥经济的主要支柱。

第三,墨西哥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玛雅文化、托尔特克文化、阿兹特克文化,成为旅游业主要吸引因素。

第四,美、墨之间长达3100km的边界,成为墨西哥进入北美经济圈的地利条件。

(二)走进北美经济圈的墨西哥经济

1994年1月1日,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后,贸易投资持续增加。

美国在墨的直接投资已占墨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墨的出口额翻了一番,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三)主要产业及其分布

1、工矿业

墨西哥工业部门门类比较齐全,但发展不平衡,制造业占首要地位。

以墨西哥城为中心集中着全国绝大部分的机械、冶金、电子等工业。

2、农牧业

农业发展不快,制约因素有小农经济、运输设施严重落后,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低等。

3、旅游业

旅游业是墨西哥继客户加工业和石油工业之后的第三大外汇来源。

墨西哥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来该国旅游的人每年达300万~400万人次。

二、中美地峡

(一)北美大陆的热带“盲肠”

中美地峡是科迪勒拉山系自北美大陆向南延伸的部分,狭长,多山地、丘陵。

境内多火山分布,地峡中的地层陷落带,便于修建道路和开凿运河,巴拿马运河就建在巴拿马陷落带上。

(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出口

中美地峡共七国,除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伯里兹外,其他四国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经济均以农业为主,其中以咖啡、香蕉、棉花、甘蔗、可可、烟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出口地位尤为突出,而粮食则需要进口。

加之矿产不多,工矿业不发达,而成为美洲几个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

(三)具有特色经济的三国

地处加勒比海沿岸的伯利兹,因小国寡民,且境内有石油分布,可以选择“石油经济”道路。

工农业国巴拿马,利用本地甘蔗原料建有制糖厂,利用运河的便利条件进口石油、矿石建炼油厂、小钢铁厂。

生态旅游胜地哥斯达黎加,是南美洲开展生态旅游颇有成效的国家。

三、加勒比海地区

(一)特殊的地缘关系

加勒比海地区地处地纬,在两列岛弧、南美大陆与中美地峡间,是南、北美大陆,美洲与太平洋地区海上联系的必由之路,因而有人称之为“美洲的地中海”。

加勒比海地区是西、葡殖民者最早到达美洲的落脚点,以后英、法殖民者接踵而至,从这里展开了对美洲的争夺。

作为贩卖非洲黑奴的中转站,在历史上“三角贸易”的作用下,这里与非洲和欧洲的关系同样都很密切,一直到今天,从而成为这个地区在地缘关系上的突出特征,由此决定了这里的政治文化多元性以及经济的多边开放性。

(二)政治文化多元性

(三)经济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热带岛国的自然风光与上述地缘政治关系相结合,使这里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特点。

在部门构成上,甘蔗、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种植业,铝土、油气的开采业以及旅游业和金融等服务业,均作为地区专门化部门,同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关系密切。

临近美国的地理位置又使美国的石油资本将其本土污染严重的炼油业向这里转移,从而使这里成为美国石油工业的一个环节。

第四节南美洲

一、地区总论

(一)20世纪末南美各国的经济改革

1、外资政策的调整及存在的问题

1982年南美国家曾经爆发了举世瞩目的债务危机,此后又爆发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南美国家一方面同国际金融机构、西方发达国家谈判解决债务问题,另一方面对经济结构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使国际资本重新流入这一地区。

南美国家外资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外资的投资领域。

(2)简化外资审批手续。

(3)向外资提供优惠政策。

(4)放宽对外资利润汇出的限制。

2、金融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3、贸易制度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南美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着手于进行二战后最深刻最广泛的外贸制度改革。

一方面是为了扩大本国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偿还外债;另一方面,不再对进口进行过度保护。

通过对外开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抑制通货膨胀,刺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的现代化进展。

归纳起来,各国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在单方面的贸易改革方面。

(2)在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

(3)积极参加多边贸易谈判。

南非国家所采取的贸易制度改革措施,促进了各国贸易的增长,提高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但也存在诸如贸易逆差不断增大、失业人数增加、沿海与内陆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等问题。

(二)产业及其分布

1、农业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各国农业政策的不同,其农业经济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热带南非。

各国多利用本国优势自然条件先发展用于出口的经济作物,如巴西、哥伦比亚的咖啡,玻利维亚的水果、甘蔗,圭亚那的甘蔗等。

然而在南美热带地区,为毒品制作提供原料的非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及其出口收入都大大超过合法作物。

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山区为集中产区,从而使这里成为全球最大的毒品生产中心。

(2)温带南美。

各国都很强调谷物自给而十分重视本国粮食种植,且政府肯于提供补贴。

其中,乌拉圭和阿根廷由于拥有自然条件优越的潘帕斯草原,并形成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和其他加工、服务设施,而成为包括谷物在内的多种农产品输出地区。

2、工矿业

(1)采掘业(包括采矿业和森林采伐业)。

一是采矿业。

从成因上分属两大类国家,在岩浆活动条件下生成的多种有色金属、贵金属矿物的开采集中在玻利维亚、秘鲁、智利等安第斯山区国家。

属沉积矿床的铁、石油、天然气的开发集中在圭亚那、委内瑞拉、巴西等国。

(2)制造业。

主要分布在巴西、阿根廷等国。

巴西的制造业不仅促成了其东南部发达的工业区,而且可以满足国内对绝大多数产品的需求。

阿根廷的制造业居南非第二位,部门较完备。

3、建筑业和服务业

(1)建筑业。

建筑业的发展与南美各国城市地域急剧膨胀有关,成为部分国家经济的主导部门之一。

(2)服务业。

服务业在南美国家地位很重要,表现为大城市地区公用事业、商业服务、交通通讯、日常生活服务、政府活动以及各种智力密集型产业的迅速成长。

(三)南方共同体市场

一、巴西

(一)自然条件特点与环境评价

1、高原与平原为主的地形

巴西国土面积851×104km2,国土大部分为高原和平原,海拔500m以上的高原和200m以下的平原各占国土的40%。

巴西高原为世界最大的高原,面积达500多万平方千米。

亚马孙平原由亚马孙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占巴西全境的1/3。

2、水热资源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

巴西河流众多,主要属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圣弗朗西斯科河三大水系。

3、热带雨林广布,环境效益突出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0多个国际组织和团体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共商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大计。

巴西后来也提出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