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446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一章第三节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比较多。

教材以“地球的运动”为标题。

先讲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活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

而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

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可以先把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意义讲完,再讲公转的知识。

第15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

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1.14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并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要注意讲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

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等。

在讲授计算方法之后,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进行教学,如宾馆大堂墙壁上反映世界主要城市时间的挂钟、打国际长途电话给亲友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乘坐国际航班到达目的地要“倒时差”等,一方面提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与日期的差异,可以从180°经线东、西两侧分别是地球上时间最晚和最早的地方,并结合例子(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少了一天的记录)来说明。

至于“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在本章不必涉及,留待第二章学习。

“黄赤交角”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可以从“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掌握它的概念:

“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度26分,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度33分,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度。

“三个基本不变”是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度26分;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两个变”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黄赤交角在确定太阳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等方面的意义,结合第20页的活动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对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应充分利用实验、图像、动画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过程,归纳其变化规律,重点是掌握两分两至日的情况,但切忌忽略过程而只是死记结论。

最后明确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理解其实质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大小、强弱的关系。

本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通过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如日出与升旗时间、物体影子的长度、楼房间距等)或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如地球运动方向改变、黄赤交角改变等),让学生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此外,日照图的判读技能和时间计算的方法也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可以专门用一节课,以专题训练的形式进行教学。

知识结构

内容分析

地球运动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球运动自转规律一般从地轴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1)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材设计了一个“读图思考”,让学生想象在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会是怎样的,把“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留给学生自已思考得出。

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2)周期: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般用于科学研究,人们比较陌生;太阳日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但是由于太阳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十分熟悉。

鉴于它们各自的重要性,教材既引入了恒星日,又引入了太阳日。

用图解的方式,简要说明恒星日和太阳日时间差异的原因。

(3)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示。

图1.13的设计富于立体感,比较好地展现了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大小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低(高)纬向高(低)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教材留给学生思考、总结。

2、地球运动公转规律:

(1)公转示意图:

用了一幅按照真实比例绘制的地球公转轨道图,分析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运动速度的不同;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概念。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教材采用图文配合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重点在于摆出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事实(图旁的一组数据),而不去过多地探询原因。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形状,以及日地距离变化有关,这一点不难理解,学生理解到这个层面就可以了。

由学生得出地球围绕地球的公转是不等速的,近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快一些,而在远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慢一些。

3、“活动6”的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一个有梯度的活动,围绕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从演示到比较、分析、归纳特点,最后到运用规律解释问题

4、自转的意义:

(1)昼半球和夜半球图示。

这幅图上显示了黑夜、白天、夜半球、昼半球、晨昏线等概念;造成了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位置在不断更替。

(2)时间的计量。

教材讲了三种计时的方法。

①地方时。

教材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地方时的产生;二是在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不同;三是地方时差与经度差的关系。

②区时。

主要讲了区时是人为制定的计时办法,以及具体的时区划分。

“时区”内容的设计。

时区的知识是采用研讨的方式设计安排的。

图1.18表现了世界不同地区所在的时区。

对于时区和区时的划分,以及时间的差异,教材设计了一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

前三题是关于时区和区时基础知识的题目,尤其是对两个特殊的时区——中时区和东西十二区,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后两个题目是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对时区和区时知识的应用。

③特别的计时方法。

不少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理论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了变通的办法计时,如教材中讲到的美国和中国。

这三种计时方法的产生,之间有一定的连带关系,从使用的角度看,由不便利到便利,由理论走向实际。

(3)应用:

“活动7”的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对日界线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5、公转的意义:

(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图1.21解析。

地球公转最重要的地理意义在于形成了季节的变化。

而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又与黄赤交角的存在有关。

按照这样一个逻辑线索分析,这幅图便承担了最为基础,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原理分析任务。

这幅图由三幅图组合而成。

“黄赤交角”一图。

“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的位置”一图及隐藏的“太阳的视运动随季节变化图”。

从宇宙空间看地球的公转,更加宏观和全面。

可以更直观地分析出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纬度的关系。

(2)分析季节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太阳高度,二是昼夜长短。

教材正是抓住了这两点来加以分析。

教材中设计了图1.22,以及读图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情况

(3)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中讲的季节是由天文因素(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天文季节。

气候的形成因素很多,其中之一是太阳辐射。

因此气候与天文季节既有关系,又比天文季节变化更为复杂。

考虑到气候因素划分的季节,是气候季节,在时间上与天文季节略有不同。

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展示图片、导入:

(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图)上两节,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处于银河系中太阳系的金星和火星之间,它与其他的行星、小行星一样,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着。

而地球的运动是复杂的,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会绕太阳公转,那么自转和公转分别具有哪些的特点,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生:

略)。

那大家知不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情况。

我们一起看他演示的对不对呢?

然后思考:

从侧面看地球的自转是什么方向的,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呢,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手里有地球仪可以自己转转,试一试。

然后再完成黑板上的几幅图:

请同学们在图中恰当的位置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请同学完成,下面的同学自己也动手画图,加深理解。

得出结论: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

交给大家一个记忆方法:

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好了,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地球自转的周期如何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页,了解什么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内容。

我想先问一下大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三点一线:

地心,太阳/恒星,P点

注意交代:

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看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

花了多少时间?

(360°。

23小时56分4秒)。

一个太阳日呢?

(360º59¹。

24小时)。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太阳日还是恒星日?

为什么?

因为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的角度恰好是360°所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而不是太阳日,但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是指太阳日。

由于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地球多自转了59¹,所以在时间上多出3分56秒。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太阳日和恒星日这两个概念,注意理解记忆:

(1)概念:

恒星日:

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

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24小时。

(天体每天经过观测者所在的子午圈平面两次,离天顶较近的一次叫上中天。

离天底较近的一次叫下中天。

(2)二者的区别:

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作为测定地球自转的参照物,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

太阳日以距地球较近的太阳作为参照物,所以周期为地球自转360°59′的时间间隔,故为假周期。

若太阳日为24小时,则恒星日比太阳日少3分56秒。

(3)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以平均每日东进59′的速度公转,而太阳又距地球较近,如图所示,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与观测者P位于同一直线上,地球自转360°后,到达E2,P又位于恒星与地心的连线上(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可看作平行光)。

E1-E2为恒星日。

此时太阳还未回到此线上,(即还未到达上中天)地球还需多花3分56秒的时间才能运行到E3才又位于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上。

E1-E3为太阳日,该段时间内地球已转过了360°59′。

(4)意义: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反映。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地球自转的速度,思考:

通常我们如何描述某一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速度呢?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速度描述要从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进行。

请看图:

假设上图中线段OBA绕点O沿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经过时间t后,运动到OB¹A¹位置,此时点A运动的距离为AA¹弧长,点B运动的距离为BB¹弧长。

此时,我们说点A的线速度VA=AA¹弧长/t,点B的线速度VB=BB¹弧长/t,显而易见,VA>VB,而点A和点B的角速度ωA=ωB=ɑ/t.角速度: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线速度: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也有角速度和线速度之分,我们先来看地球自转过程中经线位置的变化。

讨论:

1.在同一条经线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等吗?

同一纬线呢?

2.在同一条经线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等吗?

同一纬线呢?

3.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如何?

4.如何描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球的自转,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球的公转。

请两位同学一位做太阳不动,另一位手拿地球仪绕其进行“公转”。

讨论:

刚才两位同学的演示是否正确?

如不正确,存在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思考:

地球公转的方向?

周期?

轨道?

速度?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下面我们来观察地球的公转轨道,看看其有何特征。

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

1.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2.地球公转的周期:

相对于认为无限远处的一恒星来说,地球绕日转过了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恒星年。

相对于太阳公转一周,即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运动,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1回归年。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形a.角速度:

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b.线速度:

近日点(1月初)较大远日点(7月初)较小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补充知识:

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行星的向径(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

因此,在近日点附近,地球的向径短,公转的距离长,角速度大,在单位时间内地球公转速度会快些,而在远日点附近这相反。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成分的叠加。

完成思考题和活动。

第二课时:

地球自转与时差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教学重点:

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地球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2.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轨道

太阳光线

太阳光线

新课讲授

引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

我们同学喜欢看欧洲足球联赛,喜欢看NBA,若想看直播现场,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N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17内容思考什么是晨昏线?

地方时又是如何计算的?

一、晨昏线(圈)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

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

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

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昏线(圈)把经

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色虚线)。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晨昏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昏线的画法(图2)A

 

学生练习:

在上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

讲解:

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

1.侧面图:

夏至日(6.22)冬至日(12.22)

N

N

 

2.北极上空图:

N

N

 

3、南极上空图

S

S

 

学生活动:

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

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

当北京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北京是12点时,纽约还是黑夜。

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下一个问题:

二、时区和日界线

1.地方时

讨论:

请学生看教材P16~17页思考:

我们看NBA直播现场,为什么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

学生回答: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提问:

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

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

教师指图讲解:

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

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让同学看书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提问:

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

教师指图讲解:

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

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提问:

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

135°E75°W)

请同学们做一做教材P17读图思考题5(备注:

教师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会计算时间)(出示投影片:

区时计算图解)

教师指图讲解计算方法: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l小时。

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

因此,出国旅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

(出示投影片:

例题当莫斯科是5点时,伦敦、华盛顿各是几点?

教师带学生解题:

提问:

1.伦敦、莫斯科各在哪个时区?

2.伦敦和莫斯科相差几个时区?

几个小时?

3.伦敦在莫斯科的东边,还是西边?

4.伦敦的时刻比莫斯科的早还是晚?

5.当莫斯科是五点时,伦敦是几点?

(华盛顿同理)

教师总结计算方法:

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

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备注:

出示投影片:

练习题当北京是21点时,东京、开罗、纽约各是几点?

介绍: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并讲解)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

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

;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

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课堂小结

提问:

1.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已知某区区时,如何计算另一时区的区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地球自转→地方时→时差→时间混乱→时区的划分和区时计算。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与季节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2.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教学重点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对于二者对地球的影响是否孤立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构成地球的运动,那么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球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表示。

演示:

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读图:

《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

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

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

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

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

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

球面上只有一个

直射点。

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

演示步骤:

(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

(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