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32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8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docx

《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docx

厦门大学生物化学真题解析

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二零一零年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新配制的单糖溶液会发生旋光度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

(1),这是因为可以互变的单糖环状结构的异头物不是

(2),而且在溶液中的含量不相等导致的。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一部分糖类,第1部分糖的定义、分类、性质、常见单糖。

(1)变旋现象(名词解释)指一个具有旋光性的溶液放置后,其比旋光度改变的现象,具有α-和β-异构体的糖才具有变旋现象。

(2)构型(与异头体概念有关)与旋光性(与对映体概念有关)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规律,每一种物质的旋光性只能通过实验来确定。

(2010年填空题第1道第2空考到相关知识点)

答案:

变旋,对映体。

2、人类和哺乳动物能制造多种脂肪酸,但不能向脂肪酸引入超过(3)的双键,因而不能合成(4)和(5),而这两种脂肪酸对人体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被称为(6)。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二部分脂类,第4部分自然界常见的脂类和衍生物。

(3)人体和哺乳动物不能向脂肪酸引入超过9的双键,因而不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

(4)一般多为不饱和酸包括亚麻酸(其次)、亚油酸(最多)(1996,2010)和花生四烯酸。

注意没有油酸。

(5)而这两种脂肪酸对人体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由膳食提供,因此被称为必需氨基酸。

答案:

亚油酸,亚麻酸,必需脂肪酸。

3、蛋白质肽链的骨架是由(7)序列重复排列而成的,组成肽基的4个原子和2个相邻的Cα原子形成多肽主链的(8)。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三部分蛋白质,第4部分肽和肽键。

(7)-NH-CHR-CO-

(8)组成肽键的4个原子和2个相邻的Cα在一个平面上(称为酰胺平面或肽平面,共有6个原子)即:

肽平面(名词解释,1994,1997,2010考到):

由于肽键不能自由旋转,形成肽键的4个原子和与之相连的2个α-碳原子共处在1个平面上,形成酰胺平面,另外蛋白质之所以出现各种内容丰富的构象是因为(Cα-N1)和(Cα-C2)能有不同的转动。

(1992,2010类似)

肽链:

可以看出肽链骨架是由-NH-CHR-CO-序列重复排列而成,称为共价主链。

N是酰胺氮,C是羰基碳,CHR的C是氨基酸残基的α碳。

酰胺平面:

 

答案:

-NH-CHR-CO-,肽平面。

4、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甘氨酸溶液时,在有1/mol甲醛存在下,滴定终点可以由PH12左右移至酚酞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即(9)附近。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三部分蛋白质,第3部分氨基酸的性质。

(9)氨基酸的α-氨基能与醛类物质反应。

氨基还可以与甲醛反应,生成羟甲基化合物。

由于氨基酸在溶液中以偶极离子形式存在,所以不能用酸碱滴定测定含量。

与甲醛反应后,氨基酸不再是偶极离子,其滴定终点可用一般的酸碱指示剂指示,因而可以滴定,这叫甲醛滴定法,可用于测定氨基酸。

由于甲醛能与氨基酸中-NH2作用形成羟甲基衍生物,使氨基酸向解离出H+的方向移动,表现为酸性增强,碱性减弱(约2~3个PH单位)。

(2010考到类似填空题:

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甘氨酸溶液时,在有1/mol甲醛存在下,滴定终点可以由PH12左右移至酚酞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即(PH=10)附近。

解析:

12-3=9,化学数据参考:

酚酞,无色,8.2-10.0粉红。

参考实验资料:

常温下,甲醛能迅速与氨基酸的氨基结合,生成羟甲基化合物,使上述平衡右移,促使—NH3+释放H+,使溶液的酸度增加,滴定终点移至酚酞的变色域内(PH9.0左右)。

因此,可用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

答案:

PH=9。

5、蛋白质变性的实质是蛋白质分子中的(10)被破坏,引起天然构象解体,变性蛋白质的(11)结构仍保持完好。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三部分蛋白质,第11部分蛋白质的性质。

(10、11)此题简单,为送分题。

天然蛋白因受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高级结构遭到破坏(次级键被破坏,蛋白质分子从有序紧密的构象变为无序松散的构象),致使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发生改变,但并不导致一级结构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变性,变性后的蛋白称为变性蛋白。

(2010考到填空)。

随记:

二硫键的改变引起的失活可看作变性。

从牛胰核糖核酸酶复性实验可知,在二硫键形成之前,蛋白质分子已产生了它特有的三级结构,即二硫键在三级结构的产生上不是必须的,但可起到稳定此三级结构的作用。

能使蛋白变性的因素很多,如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胍、去污剂、三氯乙酸、有机溶剂、高温、射线、超声波、剧烈振荡或搅拌等。

强酸和尿素都既可与肽链竞争氢键(与二硫键无关,巯基乙醇还原剂和过氧甲酸氧化剂都可与肽链竞争二硫键),也可增加非极性溶剂侧链在水中的溶解度即破坏疏水作用。

答案:

高级结构,一级。

6、SDS-聚丙烯酰胺电泳中,不同蛋白质的SDS复合物具有几乎相同的(12),并具有相同的(13),所以蛋白质的迁移率只与多肽链的分子量有关。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三部分蛋白质,第12部分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12、13)此题为实验题,在SDS和少量的巯基乙醇存在时,蛋白质分子解聚并处于完全展开的状态,SDS以其烃基链与蛋白质分子的侧链结合成复合物,每两个氨基酸残基相当于结合一个SDS分子,使得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完全取决于相对分子量而同本身所带的电荷及形状无关。

(2010考到此填空)

实验资料参考: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根据不同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的差异及分子大小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迁移率将蛋白质分离成若干条区带,如果分离纯化的样品中只含有同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样品电泳后,就应只分离出一条区带。

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打断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并按一定的比例和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其本身原有的电荷,掩盖了各种蛋白分子间天然的电荷差异。

答案:

电荷(带电性质和电荷量),分子形状。

7、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有消化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尽管催化的底物不同,但其活性中心都是由(14)、(15)和(16)三种氨基酸构成的催化三联体。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四部分酶,第4部分酶的活性中心的催化原理。

(14、15、16)此题是变通题,原题为氢键体系或电荷中继网,命题者创新为催化三联体。

所以复习切忌不求甚解。

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酶的活性中心:

Ser195—His57—Asp102(2010年考到此填空题),三者构成一个氢键体系,His57的咪唑基是Ser195的羟基和Asp102的羧基之间的桥梁,这个氢键体系称为电荷中继网。

通过电荷中继网,进行酸碱催化及共价催化。

Ser195由于His57和Asp102的影响而成为很强的亲核基团,它是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部位,Asp102、His57是活性中心的催化部位。

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部位:

丝氨酸;活性中心的催化部位:

天冬氨酸,组氨酸。

答案:

Ser,His,Asp。

8、RNA中假尿嘧啶核苷的特殊性在于核糖不是与嘧啶的第一位N原子相连,而是与第(17)位的C原子相连。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五部分核酸,第2部分核酸的一级结构和酸碱水解。

在tRNA中含有少量假尿嘧啶核苷(用Ψ表示),它的核糖与嘧啶环的C5相连。

(历年经常考,2010考到,2011不会再考)

核苷是戊糖与碱基缩合而成的。

糖的第一位碳原子与嘧啶的第一位氮原子或嘌呤的第九位氮原子以糖苷键相连,一般称为N-糖苷键。

戊糖是呋喃环,C1是不对称碳原子,核酸中的糖苷键都是β糖苷键。

碱基与糖环平面互相垂直。

糖苷的命名是先说出碱基名称,再加“核苷”或“脱氧核苷”。

真题宝库淘金回忆:

假尿嘧啶核苷分子中核糖与尿嘧啶的连接方式为(D)。

(1990,1999,2008,2010)A.C1-N1B.C1-N3C.C1-C4D.C1-C5

答案:

5。

9、将电泳后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的蛋白质样品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进行杂交,显影的方法称为(18)印迹法。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五部分核酸,第8部分核酸的理化性质。

(18)Western印迹法:

根据抗体与抗原可以进行结合的原理分析蛋白质。

(2010考到填空,所以2011可能考到Southern印迹法或者Northern印迹法或者简答题:

简述Western印迹法)具体一点就是:

Western使用的探针是抗体,它与附着于固相支持体的靶蛋白所呈现的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反应。

这种技术的作用是对非放射性标记蛋白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中的某些特异蛋白进行鉴别和鉴定。

蛋白质经单向电泳后分离后被转移到硝酸纤维滤膜上,然后用放射性或酶标记的特异抗体来检测相应抗原的存在。

意义:

将获得的蛋白质样品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进行分离,然后通过转移电泳将凝胶上分离到的蛋白质转印到固相支持物上。

答案:

Western。

拓展:

某研究生做关于植物方面的实验,遇到以下三种情况,请你给出实验方法(生化分子角度)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1)检测某一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上。

(2)检测某一目的基因是否转录为mRNA。

(3)检测某一目的基因是否表达为蛋白质。

(1)Southern杂交:

第一步,将受体生物DNA提取出来,经过适当的酶切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将不同大小的片段分开;第二步,将凝胶上的DNA片段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第三步,用标记了放射性同位素的目的DNA片段作为探针与硝酸纤维素膜上的DNA进行杂交;第四步,将X光底片压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在暗处使底片感光;第五步,将X光底片冲洗,如果在底片上出现黑色条带(杂交带),则表明受体植物染色体DNA上有目的基因。

(如果用植物学专业考试回答的话,可以将目的基因如抗虫基因以质粒为载体导入植物细胞,后培养植物细胞,中间可用目的基因探针检测或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是否基因已导入,而后培养植物细胞使之长成植株,通过观察其是否能在有特定虫的环境下能否抗虫,来检测植物是否表达抗虫蛋白。

(2)Northern杂交。

过程参考资料。

(3)Western杂交。

过程参考资料。

10、砷酸盐对糖酵解过程的影响是它是糖酵解过程的(19),使3-磷酸甘油醛氧化释放的能量不能被储存。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七部分糖类的代谢,第2部分糖酵解的定义、途径(限速反应,限速酶,3-磷酸甘油醛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的反应等)、能量变化、丙酮酸去向、生理意义。

(19)此题为难点,很多同学填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底物磷酸化抑制剂,底物磷酸化解偶联剂。

大家只知其一(解偶联剂为2,4-二硝基苯酚)不知其二(砷酸盐为糖酵解过程中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砷酸盐能使该步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酸而不是1,3-二磷酸甘油酸。

这里解释:

1、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直接干扰ATP的形成,因偶联而抑制电子传递。

如加入解偶联剂,可解除对利用氧的抑制。

代表物是寡霉素。

(2010考到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的填空,注意对比,建议举一反三底物水平磷酸化有关抑制)。

2、底物磷酸化抑制剂:

这题显然为氧化磷酸化,所以底物磷酸化抑制剂不对。

3、底物磷酸化解偶联剂:

更不对,底物磷酸化没有解偶联剂。

解偶联剂对底物水平磷酸化无影响。

所以要抓住题目中的“3-磷酸甘油醛氧化”、“释放的能量”、“不能被储存”这三个关键词便可知砷酸盐是糖酵解过程中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由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

这是第一次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反应,氧化磷酸化。

砷酸盐能使该步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酸而不是1,3-二磷酸甘油酸,导致葡萄糖氧化放出的能量不能用于合成ATP,所以砷酸盐起着解偶联剂的作用。

(2010考到填空题)

答案:

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最好填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解偶联剂也对,但是填底物磷酸化解偶联剂就大错特错)。

11、从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反应的第一步是由(20)酶催化的,合成一分子葡萄糖需消耗(21)个高能磷酸键。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七部分糖类的代谢,第5部分糖异生的意义、途径(发生部位、与酵解的逆转的不同的反应和酶,能量变化)、糖异生的原料,糖异生与糖酵解的协调。

(20)为送分题,酶或者辅酶永远是厦大的重点和考点。

糖异生主要发生在胞浆内,开始是在线粒体内,基本是酵解的逆转,但有三步不同:

其中第一大步为由丙酮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糖异生的第一步限速反应),第一大步的第一小步:

丙酮酸在丙酮酸羧化酶(受乙酰辅酶A和ATP的激活)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

此酶存在于肝和肾脏的线粒体中,需生物素和镁离子。

镁离子与ATP结合,提供能量,生成羧基生物素,再转给丙酮酸,形成草酰乙酸。

此酶是别构酶,受乙酰辅酶A调控,缺乏乙酰辅酶A时无活性。

ATP含量高可促进羧化。

此反应联系三羧酸循环和糖异生,乙酰辅酶A可促进草酰乙酸合成,如ATP含量高则三羧酸循环被抑制,异生加快。

(21)计算题,原来经常考葡萄糖彻底氧化生成ATP的数目,现在逆向思维考丙酮酸糖异生为葡萄糖消耗ATP的数目。

总反应为:

2丙酮酸+4ATP(由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产生)+2GTP(由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催化产生)+2NADH+2H++4H2O=葡萄糖+NAD++4ADP+2GDP+6Pi

所以合成一分子葡萄糖需消耗6个ATP数目/2分子丙酮酸等于3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

丙酮酸羧化酶,3。

12、进食后葡萄糖浓度很高时,(22)酶的催化作用保证了葡萄糖分子一旦进入细胞就有效的被捕获,不会再透出胞外。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七部分糖类的代谢,第6部分糖原的合成和分解(定义、过程、反应中所有的酶、糖原分解的糖基供体和能量变化、调节、影响糖代谢的激素)。

(22)糖原合成:

以葡萄糖或其他单糖为原料,合成糖原的过程。

包括6-磷酸葡萄糖的生成,1-磷酸葡萄糖的生成,UDPG的生成,以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聚合物的生成(反应酶:

糖原合成酶),具有分支的糖原的合成(反应酶:

分支酶,1996考到,切断α-1,4糖苷键,形成α-1,6糖苷键)。

1个循环需要消耗3分子ATP。

答案:

已糖激酶。

13、参与酵母丙酮酸脱羧酶脱羧反应的维生素是(23),参与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的维生素是(24)。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六部分维生素、辅酶、激素、生物氧化,第1部分维生素。

(23)维生素B1(硫胺素,抗脚气病维生素),脱羧酶和转酮酶的辅酶(2010考到,2011不再考,可能会考羧化酶的辅酶:

生物素或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

核黄素),缺乏会导致酶活性降低而使α-酮酸(2000考到)在血液中堆积,三羧酸循环受影响,造成神经共济失调和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脚气病。

多食糖类应补充。

(24)维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抗皮炎维生素),转氨、脱羧、消旋酶的辅酶。

(2007,2008,2010)缺乏维生素B6会导致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的症状,如呕吐、惊厥等,还会出现低血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多食肉类(蛋白质)应补充(命题难点)。

转氨酶是一类能催化转氨基反应的酶,它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是由VitB6衍生的。

答案:

硫胺素或者维生素B1,维生素B6。

14、糖酵解最重要的限速酶是(25),高浓度ATP是该酶的(26)剂,果糖-2,6-二磷酸是该酶的(27)剂。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七部分糖类代谢,第2部分糖酵解的定义、途径(限速反应,限速酶,3-磷酸甘油醛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的反应等)、能量变化、丙酮酸去向、生理意义。

糖酵解的十步途径中的第3步途径:

磷酸化即6-磷酸果糖被ATP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

(25、26、27)磷酸果糖激酶(PFK-1)是糖酵解的限速酶,该反应是整个反应最主要的调控位点。

(2010考到)该酶活受ATP和H+(柠檬酸,长链脂肪酸,NADH)的抑制,受AMP、ADP的激活。

F-2,6-2P是该酶最强的激活剂。

答案:

磷酸果糖激酶、抑制、激活。

15、氰化物的毒性在于阻断电子在(28)中的传递作用,使呼吸链完全被阻断,寡霉素是(29)剂,既抑制氧的利用又抑制ATP的生成;2,4-二硝基苯酚等酸性芳香化合物使线粒体内膜对H+的通透性增加,是(30)剂。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六部分维生素、辅酶、激素、生物氧化,第3部分生物氧化。

(28)抑制剂:

1.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

阻断电子从NADH到辅酶Q的传递。

鱼藤酮是极毒的植物物质,可作杀虫剂。

2.抗霉素A:

从链霉素分离出的抗生素,抑制从细胞色素b到c1的传递。

3.氰化物、叠氮化物、CO、H2S等,阻断由细胞色素aa3到氧的传递。

(29)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直接干扰ATP的形成,因偶联而抑制电子传递。

如加入解偶联剂,可解除对利用氧的抑制。

代表物是寡霉素。

(2010考到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的填空,注意对比,建议举一反三底物水平磷酸化有关抑制)

(30)解偶联剂(1995考到):

使电子传递和ATP形成分离,只抑制后者,不抑制前者。

电子传递失去控制,产生的自由能变成热能,能量得不到储存。

解偶联剂对底物水平磷酸化无影响。

代表如2,4-二硝基苯酚(DNP),可将质子带入膜内,破坏H+跨膜梯度的形成,又称质子载体。

答案:

细胞色素aa3到氧,氧化磷酸化抑制剂,解偶联剂。

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生物化学二零一零年试题

二、选择题(下列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选择正确答案的编号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30分)

1、2,3二磷酸甘油(DPG)可使

A.Hb在组织中易将O2放出B.Hb在肺中易将O2放出

C.Hb在组织中易与O2结合D.Hb在肺中易与O2结合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三部分蛋白质,第9部分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氧合过程中,氢离子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促进解离,2,3-DPG浓度升高抑制氧合,氧合曲线均向右移动。

所以DPG抑制氧合,即Hb在组织中易将O2放出(氧气利用在组织中,二氧化碳排除肺外)。

参考文献:

在生理和大多数病理状态下,2,3-DPG优先与脱氧Hb结合,不能广泛的与氧合Hb结合,2,3-DPG分子易于嵌入脱氧Hb两条逆向β-链空隙中,稳定脱氧Hb的构象,从而降低Hb和O2的亲和力,有利于组织中释放氧。

(名称:

红细胞生化特性与形态功能的关系,作者:

杜彦茹,赵砚丽,单位:

河北人民医院麻醉科)

答案:

A

2、脂肪酸生物合成

A.不需要乙酰CoAB.中间产物为丙二酰CoA

C.在线粒体中进行D.以NADH为还原剂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八部分脂类代谢,第4部分软脂酸的合成原料,过程以及和β-氧化的异同。

A.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原料:

主要是葡萄糖氧化产生的乙酰辅酶A。

A错。

C.乙酰辅酶A是在线粒体形成的,而脂肪酸的合成场所在胞浆中,所以必需将乙酰辅酶A转运到胞浆才能参与脂肪酸的合成。

C错。

D.电子供体或受体为NADPH,即NADPH为还原剂,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所需的NADPH大部分是细胞的葡萄糖经戊糖磷酸途径供给。

D错。

答案:

B

3、下列关于酮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肝脏可以生成酮体,但不能氧化酮体

B.酮体是脂肪酸部分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

C.合成酮体的起始物质是乙酰辅酶A

D.酮体包括alpha-羟丁酸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八部分脂类代谢,第3部分酮体的定义、合成部位和利用部位、酮体来源、合成酮体的反应限速酶、生理意义。

A.酮体合成的酶系都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基质中,肝外利用。

(2010考到选择)对比:

催化物质氧化的酶系存在于肝外线粒体中;脂肪合成的酶系存在于胞浆中。

A的意思是肝内生成,肝外利用,正确。

B.酮体是乙酰辅酶A除了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之外的另一去路。

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在肌肉和肝外组织中直接进入TCA,然而在肝、肾脏细胞中还有另外一条去路:

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酮体。

C.乙酰辅酶A在肝脏,肾脏中经过缩合,水解,脱羧或还原生成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为酮体,酮体为肝内脂肪酸代谢的正常中间产物。

C正确。

D.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为酮体。

不是α-羟丁酸。

D错误。

答案:

D

4、内源性甘油三酯主要由下列哪一种血浆脂蛋白运输

A.CMB.LDL

C.VLDLD.HDL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二部分脂类,第6部分血浆脂蛋白的分类。

血浆脂蛋白根据其密度由小到大(可用超速离心法)分为五种:

1.乳糜微粒(CM)转运外源性脂肪。

小肠上皮细胞中合成。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转运内源性脂肪。

肝脏中合成。

(2010)

3.中间密度脂蛋白(IDL)(2006)

4.低密度脂蛋白(LDL)又称β脂蛋白,转运胆固醇到肝脏。

β脂蛋白高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来自肝脏,富含胆固醇,磷脂。

转运磷脂、胆固醇。

血液中胆固醇的主要载体。

5.高密度脂蛋白(HDL)来自肝脏,其颗粒最小,脂类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

转运磷脂、胆固醇。

负责胆固醇逆向运输。

VLDL和IDL可能不再考。

2011年可能考CM或LDL。

答案:

C

5、下列化合物异生成葡萄糖时消耗ATP最多的是

A.2分子甘油B2分子草酰乙酸

C.2分子乳酸D.2分子琥珀酸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甘油彻底氧化和乳酸糖异生的ATP生成或消耗的数目相关计算题。

难点:

大部分同学都错选C!

A.第一步:

2分子的甘油在甘油激酶的作用下生成3-磷酸甘油,此步骤消耗2分子的ATP。

第二步:

3-磷酸甘油在脱氢酶的作用下经过两种穿梭方式生成磷酸二羟丙酮,此步骤生成3或5分子的ATP。

第三步:

磷酸二羟丙酮糖异生为葡萄糖的一系列过程,属于水解,没有激酶的作用,所以不消耗任何ATP。

结果生成1或3分子的ATP。

B.2分子草酰乙酸经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催化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该过程消耗2分子GTP,然后生成3-磷酸甘油酸,磷酸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该磷酸化过程消耗2分子ATP。

1,3-二磷酸甘油酸又消耗2分子的NADH,即呼吸链传递过程中消耗5分子ATP。

结果消耗9分子ATP。

C.2分子乳酸氧化为丙酮酸的过程中生成5分子的ATP。

2分子丙酮酸异生成葡萄糖要消耗6分子的ATP(4ATP+2GTP)和呼吸链传递过程中的5分子ATP。

结果消耗6分子的ATP。

D.琥珀酸氧化为草酰乙酸显然是净生成ATP的过程,所以有B选项存在就排除D此项。

2分子琥珀酸氧化为草酰乙酸要生成(1.5+2.5)乘以2=8分子ATP。

草酰乙酸异生葡萄糖又消耗9分子ATP。

结果消耗1分子ATP。

6、下列辅酶或辅基中哪一种含有硫胺素

A.TPPB.FMN

C.CoASHD.NAD+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六部分维生素、辅酶、激素、生物氧化,第1部分维生素。

维生素B1(硫胺素,抗脚气病维生素),脱羧酶和转酮酶的辅酶(2010考到填空题和选择题,2011不再考,可能会考羧化酶的辅酶:

生物素或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

核黄素),缺乏会导致酶活性降低而使α-酮酸(2000考到)在血液中堆积,三羧酸循环受影响,造成神经共济失调和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脚气病。

多食糖类应补充。

维生素B1的衍生物TPP是催化脱羧和转酮反应的一种辅酶。

答案:

A

7、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直接原料

A.甘氨酸B.天冬氨酸

C.一碳单位D.谷氨酸

解析:

参考研究生复习全书第十部分核苷酸代谢,第2部分从头合成和补救途径的特点和途径、嘌呤环和嘧啶环的元素来源、药物对核苷酸的影响(了解,注意记忆总结)

嘌呤环的元素来源(记住!

历年经常考1996等)

1N天冬氨酸的氨基;

3、9N谷氨酰胺的酰胺基;

2、8C甲酸盐;

6C二氧化碳;

4、5、7C甘氨酸。

(1996,2010)

答案:

D

8、DNA复制时,下列哪种酶是不需要的

A.D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