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学案.docx
《三年级数学下册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下册学案.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下册学案
2009-2010学年
小浪底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学案
二0一0年三月
2009-2010学年
小浪底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学案
一、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乘法3――24
∙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5――43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44――60
四、统计61――65
∙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66――73
∙
∙六、轴对称74――76
∙
∙七、总复习77――87
∙
∙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口算和估算
第一学时
自学提纲:
1.自学内容:
课本第1页至第3页例1、例2和相应的“算一算”和“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2.我的收获:
3.我的疑惑:
4.我的练习:
(课本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1、2题。
)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找出规律,能准确进行口算。
2.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学习流程:
一.复习检测
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的过程。
12×4=22×3=13×5=120×3=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明确问题,列出算式:
48×10
(2)探索算法,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算法。
①.10个10是100,48个10是480;
②.48×10,在48后面添一个0;
③.48×10=48×2×5=480;
……
2.学习例2.
同样方法交流25×30的几种算法。
1把30看成3×10,25×30=25×3×10=750;
2把25看成5×5,25×30=5×30×5=750;
3把30看成5×6,25×30=25×5×6=750;
4把30看成3×10,25×3=75,在75后面添一个0是750;
525×10=250,250×3=750;
3.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更好算?
三.合作交流
1.课本第2页算一算。
独立计算,组内交流方法。
2.课本第3页算一算。
独立计算,组内交流方法。
3.课本第3页课堂活动第1题。
同桌合作,互相出题,“对口”练习。
4.课本第3页课堂活动第2题。
1.看卡片算出积。
2.同桌轮流进行练习。
四.师生交流,我的收获。
五.检测反馈
1.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32×23×2111×5
32×2030×2111×50
2.填表。
因数
40
22
27
36
18
28
因数
8
40
20
30
50
40
积
3.连线。
12×4013×20
10×3610×76
76×1040×12
20×1336×10
六.教学反思
∙
∙第二学时
∙自学提纲:
∙1.自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3、例4和第5页“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2.我的收获:
∙
3.我的疑惑:
4.我的练习:
(课本第5页课堂活动中的1、2题。
)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探索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2.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估算方法,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估算过程,体验估算方法多样化,掌握估算方法。
∙学习难点:
∙解释估算过程。
学习流程:
一.复习检测
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和方法。
45×1023×1019×50
18×5022×4040×15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20×40=
(2)探索算法,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展示算法。
①.因为20×4=80,80×10=800,所以20×40=800;
②.因为2×4=8,所以20×40=800;
③.因为2×40=80,80×10=800,所以20×40=800;
④.因为20×10=200,200×4=800,所以20×40=800;
……
(4)总结第2种算法为最简便,即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4.学习例4。
(1)自学例4。
列出算式:
18×11≈
(2)独立思考,组内交流18×11的估算过程。
(3)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算法。
①买10个要180元,买11个要比180元多一些;
②因为18≈20,20×11=220,所以18×11≈220;
(4)同法估算35×19≈
三.合作交流
1.课本第5页课堂活动第1题。
同桌合作,做“猜一猜”游戏。
2.课本第5页课堂活动第2题。
小组做“看卡片估算”游戏,同时交流方法和结果。
四.师生交流,我的收获。
1.我的收获:
2.估算时注意什么?
五.检测反馈
1.猜一猜,积的末尾有几个0?
再算一算。
24×24=20×80=40×11=
25×40=50×20=80×80=
2.填表。
因数
10
20
20
40
80
70
因数
30
60
80
50
80
22
积
3.估算。
39×41≈68×29≈11×77≈
58×32≈23×88≈23×46≈
4.解决问题。
(1)一个书架有11层,每层放18书,这个书架大约能放多少本书?
(2)小明每分钟行88米,32分钟大约行多少米?
六.教学反思
第三学时
(口算和估算练习课)
练习内容:
课本第5页至第7页“练习一”。
练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及估算的熟练程度。
2.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师生回顾总结前两节学习内容。
二.宣布练习内容。
课本第5页至第7页“练习一”。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练习。
或独立计算,或小组共同练习,或同桌交流,或小组竞赛。
不理解的可以和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
四.拓展延伸
学习课本第7页思考题。
独立思考,教师提示,小组交流。
注意:
从1层到各层上台阶的层数始终要比楼的层数少1。
五.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第一学时
∙自学提纲:
∙1.自学内容:
课本第8页至第10页例1、例2和相应的“试一试”、“议一议”、“算一算”中的习题。
∙2.我的收获:
∙
∙3.我的疑惑:
∙
4.我的练习:
(课本第11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3.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学习难点:
两个因数相乘,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对齐。
学习流程:
一.复习检测
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13×2=16×4=23×3=
214×0=20×32=30×50=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12×14=
(2)独立思考,组内交流12×14=的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算法。
①.12×4=48,12×10=120,48+120=168
②.12×7=84,84×2=168;
③.12×2=24,24×7=168;
④.12×10=120,12×4=48,120+48=168;
……
(4)探究竖式算法。
12
×14
48……12×4
120……12×10
168……48+120
①.交流“0”前的“2”写在十位上的原因;
②.“0”可以省略不写。
(5)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更好算?
(6)做课本第8页“试一试”。
独立计算,指名板书。
3.同法学习例2,同时完成例2中填空。
三.师生交流,我的收获。
1.我的收获:
2.交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的注意事项。
四.检测反馈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24=89×30=36×25=
2.竖式计算。
17×34=36×13=55×50=82×35=
32×22=79×40=25×25=17×58=
3.解决问题:
苹果每箱26元,梨每箱30元,买25箱梨和30箱苹果分别需多少元?
五.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
自学提纲:
∙1.自学内容:
课本第10页例3和相应的“算一算”中的习题。
∙;2.我的收获:
∙
∙3.我的疑惑:
∙
4.我的练习:
(课本第12页练习二中的1、2、3题。
)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学会用交换两个因数位置再乘一遍验算方法的方法进行验算,养成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的习惯。
学习流程:
一.复习检测
∙1.口算。
∙13×30=23×10=22×4=21×20=
∙30×50=40×7=8×60=25×20=
∙2.笔算。
∙21×33=45×36=89×60=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85×41=
(2)尝试计算。
独立计算,对照课本结果是否正确。
(3)讨论:
百位上写4的理由。
(4)学习验算方法。
对比85×41=和41×85=的结果;得出验算方法是“交换两个因数位置再乘一遍”。
2.反馈练习“算一算”中的习题。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师生交流,我的收获。
1.我的收获: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什么?
3.怎样验算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反馈练习
1.完成课本第12页练习二中的1、2、3题。
2.竖式计算,并验算。
44×21=45×24=13×52=89×60=
3.你能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58×6049×2261×41
21×2948×6923×86
五.教学反思
第三学时
(笔算练习课)
练习内容:
课本第12页至第14页“练习二”。
练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估算的熟练程度。
2.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师生回顾总结前两节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
二.宣布练习内容。
课本第12页至第14页“练习二”。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练习。
或独立计算,或小组共同练习,或同桌交流,或小组竞赛。
不理解的可以和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
四.拓展延伸
学习课本第14页思考题。
独立思考,教师提示,小组交流。
五.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
第一学时
∙自学提纲:
∙1.自学内容:
课本第15页至第16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2.我的收获:
∙
∙3.我的疑惑:
∙
4.我的练习:
(课本第16页课堂活动中的1、2题。
)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发现简单数列中所隐含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表达、概括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
∙在观察、分析、推理中发现规律。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观察课本例1情景图,从中获取信息,列出算式。
60×1
60×2
60×6
60×12
(2)独立计算,并填表。
每小时行驶(km)
60
行驶时间(时)
1
2
6
12
……
行驶路程(km)
(3)观察推理、讨论、发现规律。
(4)全班交流规律。
2.学习例2。
(1)小组讨论、交流规律。
(2)全班交流。
(3)发现规律:
①.左、右两侧最外边的数都是1.
②.第5排填:
1、5、10、5、1;
③.第6排填:
1、6、15、20、15、6、1;
④.第7排填:
1、7、21、35、35、21、7、1;
……
(4)自学课本第31页“你知道吗?
”。
写出我的体会
三.师生交流,我的收获。
找规律时要注意什么?
四.反馈练习
1.完成课本第12页课堂活动中的1、2题。
2.找规律算结果,再交流算法。
3+7+5+15+3+7+5+15+3+7+5+15+3+7+5+15=
3.你能根据规律写出下面各算式的结果吗?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
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
五.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
(探索规律练习课)
练习内容:
课本第17页至第19页“练习三”。
练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体验发现规律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练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探索规律练习课
二.宣布练习内容。
课本第17页至第19页“练习三”第1题至第10题。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练习。
或独立计算,或小组共同练习,或同桌交流,或小组竞赛。
不理解的可以和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
四.拓展延伸
1.学习课本第19页思考题。
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
2.独立计算思考,教师提示,小组交流。
11×11=12×11=35×11=68×11=
3.总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4.反馈练习,按规律做题。
4×11=27×11=36×11=49×11=
课后反思:
解决问题
第一学时
∙自学提纲:
∙1.自学内容:
课本第20页至第2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2.我的收获:
∙
∙3.我的疑惑:
∙
4.我的练习:
(课本第21页课堂活动中的1、2题。
)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在具体情景中,能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流程:
一.复习检测,引入新课。
1.说出下面各数的近视数。
397468991744
2.估算下面各算式的结果。
28×932×2989×17
12×8447×1381×56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理解题意,明确问题。
(2)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多样化算法。
①18×4=72,72×22≈
把72看成70,或把22看成20。
②4×22=88,88×18≈
把88看成80,或把18看成20。
……
2.学习例2.
(1)理解题意,明确问题。
(2)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
36÷3=12(瓶)
12×25=300(瓶)
(4)写上答句。
三.师生交流,我的收获。
四.反馈练习
1.完成课本第21页课堂活动中的1、2题。
2.估算下面各题。
28×39≈11×38≈22×98≈
32×49≈48×59≈28×44≈
3.解决问题。
(1)黄山小学有19个班,平均每班42人,黄山小学大约有多少个学生?
(2)电影院每排有21个座位,一共有29排,电影院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五.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
自学提纲:
1.自学内容:
课本第22页至第23页例3,及课堂活动中的习题。
2.我的收获:
3.我的疑惑:
4.我的练习:
(课本第21页课堂活动中的1、2题。
)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能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1)理解题意,明确问题。
(2)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①7+5=12(辆),45×12=450(人),540+32=572(人);
②45×7=315,45×5+32=257(人),315+257=572(人);
③45×(5+7)+32=572(人);
……
(4)你认为哪一种算法更好算?
三.师生交流,我的收获。
四.反馈练习
1.课本第21页课堂活动中的1、2题。
2.小红上午写了14行毛笔字,每行12个,下午写了124个,她全天写了多少个?
3.筑路队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23天,每天修38米,还剩64千米没有修,这段公路长多少米?
4.水果店运来梨34箱,每箱重15千克,又运来苹果250千克,水果店共运水果多少千克?
五.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
第一学时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复习内容:
课本第26页“整理与复习”的第1、2题,第27页“练习五”的第1、2、3、4、5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估算的熟练程度。
2.体会进行整理与复习的必要性,学习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3.培养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和检查的良好习惯。
复习流程:
一.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点。
1.师生交流本单元所学知识。
口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笔算
解决问题(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探索规律(找规律)
2.本单元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明确本单元重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复习反馈
1.口算。
32×40=60×13=70×25=20×24=
78×10=90×26=40×20=50×30=
2.完成“练习五”的1题。
1观察每个算式含几种运算。
2独立口算。
3指名口答。
4全班交流。
3.复习乘法估算。
完成“练习五”的2题。
4.复习笔算乘法。
完成“练习五”的3题。
5.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4.5题。
独立审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师生交流,我的收获。
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四.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
(复习解决问题、探索规律)
复习内容:
课本第28页至30页“练习五”的第8——16题及“思考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学会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进一步学会找规律的方法,提高观察、对比归纳及表达能力。
复习流程:
一.宣布本节内容。
复习解决问题、探索规律。
二.复习反馈
1.复习探索规律。
①做练习“练习五”的第8题。
独立审题,找出规律,再填空,全班交流。
②反馈练习,按规律填空。
2,5,9,14,20.(),()。
1,5,4,20,16,80,(),()。
3.复习解决问题。
做练习“练习五”的第9、10、11题。
①独立审题,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②总结:
针对不同的问题,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注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拓展延伸
完成第30页“思考题”。
独立尝试,全班交流出75×65的积最大。
四.师生交流,我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一学时
自学提纲:
1.自学内容:
课本第32页——第34页例1、例2;第34、35页“课堂活动”中第1、2练习题。
2.我的收获:
3.我的疑惑:
4、我的练习:
课本第34、35页“课堂活动”中第1、2题。
学习目标:
1.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
体会计量面积最基本方法
学习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32页教学情景图,让学生观察。
并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本33页例1
(1)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如课本、黑板、数学书等,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
我们可以怎样认识?
生1:
摸一摸
生2:
比一比
……
(2)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
生1:
提一提。
生2:
比一比。
……
(3)概括面积的含义。
小组交流并总结。
与课本33页进行对比。
2.学习课本34页例2
小组探究比面积大小的方法。
(1)比贴瓷砖部分的大小
(2)比两片树叶的大小
生1:
用眼观察法
生2:
重叠比较法
生3:
数方格的方法
……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哪个物体的面积大。
三.合作交流
1.课本34页第1题。
同桌之间先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2.课本35页第2题。
学生先自己画,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师生交流我的收获
五.检测反馈
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
六.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
自学提纲:
1.自学内容
课本第35页——36页的例3;课本第37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2.我的收获
3.我的疑惑
4.我的练习
课本第37页课堂活动第1、2、3题。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会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学习重点: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学习难点:
建立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
学习流程:
一、复习检测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2.比较物体的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都有哪些方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课本第35页例3的A和B两幅图
提出问题:
A和B两个图形,哪个大一些?
小组交流。
总结:
让学生发现方格大小的不同,不能用方格的个数来直接比较。
2.认识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
1平方厘米究竟有多大?
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呢?
生1:
纽扣
生2:
色子
……
反馈检测:
(1)估计文具盒的上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2)课本36页的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3.认识1平方分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小组合作:
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