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155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免费

绝密★启用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

(二)

语文(新课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的。

所以,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

像这样公平、和谐相处,达到全人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到的。

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汉字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

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

其次是“德”。

“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

“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

“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

我们讲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

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

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

人们怎么样才能达到“仁”和“德”,走到规范的制度当中呢?

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化”。

“化”字很了不起,篆书的“化”字,无论怎么看都是两个人,一个倒着,一个正着。

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倒不了了,怎么看都是正着。

这个“化”,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化和、化解,想办法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成立。

这应当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种渠道,有许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决。

我们一直在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原则。

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大,越来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首先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其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

因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碰撞的。

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

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让,一种是抢。

抢的没有好结果,今日的胜者,明日可能又是败者,今日失败者明日可能又是胜利者。

打打抢抢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不如一个“化”字,通过一个“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

我们“化”过来的东西很多很多,靠着“化”,我们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字——“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和,是两个事物,或者不同的许多事物很协调、很和谐地相融,比如各种乐器,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很好听的旋律,但它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各自失去了自己。

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要尚仁德,尊礼法,要通过“化”的办法,最终达到“和”的境界。

(摘编自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

1.下列关于“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篆书的“化”字怎么看都是一个倒着、一个正着的两个人,怎么看都是正着,反和正都可以。

它意味着在各种情况下想办法都可以化解、化和。

B.要使人们达到“仁”和“德”,走到“礼”“法”等规范的制度当中,“化”是最好的一种办法。

C.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要利用并遵循“化”的规律,问题就能解决,就能走向美好境界。

D.中国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与我们“化”过来很多很多东西是密切相连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仁”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仁”就是爱。

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B.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如果我们都做到了正直向上,那么我们的言行就符合了中华文化“德”的要求。

C.碰撞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的解决办法在于协调,抢是没有好结果的。

D.好听的旋律是由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的,各种乐器在旋律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并没有失去自己。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

B.中华文化能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与我们民族一直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密不可分。

C.体现协调、和谐的“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在“和”上下工夫,花大力气去做,其他的一般对待就可以了。

D.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对待外来文化,能够做到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

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

“二人罪不当死。

”上曰:

“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

”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

“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

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

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

且张释之有言:

‘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

’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

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

”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

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

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

“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

”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

“吾辈岂可不自愧乎!

”遂相与辑睦。

春(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

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

宫成,上徙御之。

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

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

“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

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

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着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仁杰密奏:

“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

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

“我狄使君活汝邪?

”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选自《资治通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法不信于人也信:

信任

B.擢仁杰为侍御史擢:

提升

C.本立竟得罪竟:

竟然

D.仁杰密奏密:

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二人罪不当死②擢仁杰为侍御史③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④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⑤请弃臣于无人之境⑥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

几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

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都觉得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

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

狄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最终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

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州父老迎劳之曰:

“我狄使君活汝邪?

”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横塘①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

①横塘:

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8.全诗写了怎样的景色?

请简要说明。

(5分)

9.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含意?

(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25分)

村庄

田鑫

在一个清晨,我踩着露水上山了。

只有在那里,我才能看到整个村庄。

一路上,风一直吹着树哗哗地响。

风每吹一次,树就斜一次,连续几次以后,树明显的和被吹之前大不一样了。

它像我的村庄一样,被风吹出老相来。

我想,应该就是这些多情的风把我的村庄吹老了吧。

这个世界上,风是除人为之外,最有可能使村庄变老的因素。

在我的村庄,它们没日没夜地吹着。

高兴的时候,它们将村庄东边的土吹到西边,再将西边的土吹到东边,一遍又一遍地玩弄着那些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强大。

不高兴的时候,它们会把屋子上的瓦吹下来,把旷野地里仅有的一棵树吹折,把在风里赶路的人吹得东倒西歪,还会把埋藏着种子的肥土吹得一干二净。

真的,我对风毫无办法。

它们就这么在我的眼皮子底下一直吹着。

它们肆无忌惮地贪婪地吹着我的村庄,吹着我的心。

时间都被它们吹落了,何况我的瘦弱的村庄呢。

继续往山上走,就能看清楚整个村庄了。

村庄被一些树包围着。

这些树,比村庄里的任何建筑都高大。

它们用宽大的叶子遮住我的视线,不让我看到村庄苍老的面容。

我越想看清楚村庄,树就越肆意地用它高大的身躯和宽阔的叶子遮蔽我的视野。

我开始怀疑,树的这种行为似乎是一个阴谋,它们好像故意不让我看清村庄,故意不让我找到村庄变老的原因。

于是,我不再上山了,开始往回走。

在下山的过程中,我已经想好了对付树的方法。

风之所以叫我束手无策,是因为它们诡秘、无形,而树,只要它们还长在村庄里,我就有办法对付它们。

我找来斧子和锯,找来火柴,找来能对付一棵树的所有工具,开始对一棵树进行报复。

我挑了村庄里最高最大的一棵树,照准它最脆弱的部位就是一顿乱砍。

它在斧子的作用下,开始晃动。

我砍一次,它就晃动一次,树屑就掉一次。

当我在它的身上砍出一条缝子来的时候,我发现树哭了,我发现它的眼泪像泉水一样汩汩地流了出来。

看到树流出泪水,我以为它疼,它已经被我征服了,于是我的心里便生出一丝的快意来,谁叫你把我的村庄弄成这样,疼死活该。

砍到一半的时候,我看见树身上一圈一圈的年轮整齐地在斧子下面一点一点变成碎屑。

它们在树身下越积越多,堆不下的时候,它们便向树的周围蔓延,却始终没有离开过树。

它们挤在一起,似乎想告诉我什么。

但是要命的是我怎么会听懂一些树屑的话呢。

我停下手里的斧子,看着它们。

或许真的是我错怪了树。

细细想想,树怎么能让自己生活的村庄变老呢,要是村庄老了甚至死了,树自己岂不是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再说,要是没有这些树,风不知道会把村庄吹成什么样子呢。

看来,是这涝坝的水让村庄变老的。

以前的涝坝,水满满的,还清,还美。

现在只剩下浑浊的一滩,泊在干涸的河床里。

于是,我捡起涝坝周围的土块往涝坝里扔。

扔一次,浑浊的水泛一次圈,那些圈一圈接着一圈地向岸边漾。

它们用最大的力气将一些小水珠漾到岸上来了,这些水一下子就让岸上的土湿润起来。

我继续扔,水继续漾,直到岸上的一片土被水浸湿时,我发现这一涝坝水其实也不想让它身边的土干涸,也就说,涝坝里的水不会是村庄变老的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让我的村庄变老了呢?

不是风,也不是树,更不是水。

我像打了败仗的堂·吉诃德,头低低地往回走。

我想到一户开着门的人家去看看,那家屋子里冒着烟,似乎有人。

我敲了一下门,屋子里没有动静。

再敲,就见一个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屋子里出来。

他看见我时,没了牙的嘴突然张开了,脸上的表情就像见到他多年不见的老友似的。

他把我迎进屋子。

坐下,然后把炉子上的热水递给我。

我们边喝水边聊了起来。

他说,娃,看你的样子,你好久没有在村子里转了吧?

我说,差不多四年了。

我一直是在外面的。

他没接我的话,左手手指在右手手指上数来数去。

我明白,他这是在计算这四年的光阴。

数了一会,他说,四年,这村子里就走了一茬人啊。

他又说:

这四年走了不止一茬人。

先是孙子辈的从村庄里出去了,接着是孙子辈的父亲辈,然后是孙子辈的爷爷辈。

你看是三茬人吧?

这人一茬一茬地往外走啊,村子就空了,村子一空下来,就会慢慢地老去。

面对老人,我默然无语,随即也恍然大悟。

当我再次把目光投向村庄的时候,我知道,我应该可以立即为村庄做一些什么。

(选自《散文》2010年10月,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用“高兴”和“不高兴”写风,“高兴的时候”意味着风要大一些,“不高兴的时候”意味着风要小一些。

B.“我”之所以挑了村里最大的树乱砍,是因为“我”怀疑树有阴谋,故意不让我找到村庄变老的原因。

C.看着树的碎屑在树的周围蔓延,始终不离开树,作者说“我怎么会听懂一些树屑的话呢。

”说明作者很迟钝。

D.“我”捡起涝坝周围的土块一次次往涝坝里扔,这个特定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我”对水的极度怨恨。

E.当作者最终明白了自己也是使村庄变老的原因之一之后,他准备为村庄做一些有益的事,这种态度是诚恳的。

(2)文章怎样写风、树、水对村庄的影响的?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分)

(3)请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发现村庄变老的原因的。

(6分)

(4)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默然无语”?

他“恍然大悟”到了什么?

他可能为村庄做一些什么?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25分)

迈克尔·法拉第

王波

185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准备册封一人为爵士。

不过,这个名叫迈克尔·法拉第的人拒绝受封。

同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选法拉第为会长,这也遭到法拉第本人的谢绝。

法拉第的心里只有科学。

法拉第的父亲是位铁匠。

铁匠前后有10个子女,家境困顿。

短短上了两年学后,法拉第不得不中断学业,去做装订学徒。

利用装订书报的机会,他接触了多方面的知识。

年轻人越来越相信科学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要纯洁和高尚。

他想做一名科学家。

只是,这条路对一个21岁的学徒来说,似乎太过遥远。

一切因为一位好心顾客赠送的门票而改变。

1812年,法拉第拿着获赠的贝克林讲座最后4次演讲的门票,赶到英国皇家学会,聆听了英国著名化学家汉弗里·戴维的讲座。

他把讲座内容做了详细记录,并精心为其加入彩色插图,一本386页的笔记很快成形。

在装订好之后,它被送给学会会长。

法拉第最终没能等来会长的答复,只好把笔记寄给皇家研究所的戴维本人。

因感染伤寒正在疗养的戴维,看到笔记颇为感动。

一番等待之后,次年,法拉第拿着比学徒还低的薪水,成为研究所的实验助手。

戴维夫妇周游欧洲时,法拉第以化学家助手和秘书的身份随行。

但在戴维太太眼里,法拉第不过是一个年轻的仆人,赶路时他需要坐在马车外,吃饭时则需要和佣人一起。

这次感觉不舒服的旅行结束后,法拉第利用自己的实验天分,协助戴维发明了矿工安全灯。

有人称这灯和滑铁卢战役为“1815年英国的两大胜利”,但在法庭上宣誓作证时,法拉第毫不客气地指出灯还有一些缺点。

这令戴维颇为不满。

研究改进后,这种后来挽救了无数矿工性命的灯,被称为“戴维灯”,很少有人意识到,在灯光背后,也曾有法拉第奉献出的光和热。

1821年,新婚的法拉第给人类带来了第一台电动机,并为此发表了论文。

不过,他很快就后悔了,他意识到在论文中没有提及戴维和威廉·沃拉斯顿。

后者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只是他失败了。

被助手忽视,戴维有些难以容忍。

3年后,法拉第在被提名选举为皇家学会会员时,只有一人投票反对。

反对的正是会长戴维,提名的却是当年同样被法拉第疏忽的沃拉斯顿。

不过,在戴维去世之前,有人问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时,这位发现了15种元素的“无机化学之父”说:

“我一生最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

”

当选会员后,法拉第依旧像往常一样,埋头在实验室里。

在那里,液态氯、苯等化学物质先后被发现,发电机、变压器等陆续被发明,而电化学的两大基本定律、电学和磁学的相关理论也一一确立。

除了皇家研究所主席的邀请,他通常回避其他交际活动。

而每周日,他总会去教堂。

在那里,他与妻子相识相爱。

1860年,法拉第再次拒绝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在这个学徒出身的铁匠儿子眼里,“上帝把骄矜赐予谁,那就是上帝要谁死”。

可转身去了教堂,那些崇尚“简单、和平与谦卑”的教友,第二次选他当教会长老时,他立即接受了。

他担任时间最长的职位,是港务局科学顾问,负责维护水路安全和检查灯塔。

从1836年被提名,他一直做到1865年,这也是他最后辞去的一个职位。

他一生的信件,有10%与这个职位有关。

“当我读到您在科学上的发现,我深感遗憾,我过去的岁月浪费在太无聊的事情上了。

”在一封来自圣赫勒拿岛的信里,犯人拿破仑写道。

法拉第也曾有机会做“无聊”的事情。

1853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英国政府询问法拉第可否制造用于战场的毒气,科学家回答,技术上可以,但本人绝不参与。

尽管一再被拒,皇室和政府仍旧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旁,给法拉第预留了墓地。

这次,法拉第还是拒绝了。

1867年8月25日,已经失去记忆的法拉第在椅子上安然离世。

在他的葬礼上,妻子莎拉宣读了他的遗言:

“我的一生,是用科学来侍奉我的上帝。

”而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的出生年月和名字。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法拉第拒绝维多利亚女王的“爵士”册封,主要是他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还不够多。

B.法拉第把自己听戴维讲座的记录精心装订好并送给学会会长,是想博得会长的好感,为自己寻找出一条捷径。

C.法拉第在法庭上宣誓作证时,毫不客气地指出矿工安全灯还有缺点,主要是因为科学在他心中比导师(戴维)更重要。

D.戴维去世之前说“我一生最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表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虽然曾经有些小气,但终究还是胸襟开阔。

E.除了皇家研究所主席的邀请,法拉第通常回避其他交际活动,这从侧面体现了法拉第自命清高的性格特点。

(2)你认为戴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6分)



(3)文章说:

“法拉第的心里只有科学”,请用相关事例具体说明。

(6分)

(4)法拉第拒绝了皇室和政府给予的哪些荣誉?

为什么要拒绝?

他主要担任过哪些职位?

为什么会愿意担任?

(8分)

绝密★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

(二)

语文(新课标)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广泛深入,导向正确,光怪陆离,极大地拓展和增强了上海世博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B.老张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C.红段子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并将主旋律以喜逐颜开的形式展现出来,因而能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

D.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文字的操控,写得极是幽默机智,常常让人忍俊不禁,但在让人笑的同时又禁不住心头一酸。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全景展示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清朝政府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

B.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C.学生沉溺于网络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力的结果,也是学生缺少与外界交流的原因。

D.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播,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择本。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1月2日,胡锦涛等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

登记结束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请这两位普查员转达对全国广大普查员的亲切问候。

①胡锦涛对两位普查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②普查员告诉总书记③并关切地了解这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的情况④目前整个登记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⑤从昨天开始,全国共有600多万名普查员深入到各家各户进行人口普查登记⑥总书记听后感到满意

A.①②⑤④⑥③B.①③②⑤④⑥

C.②④⑤①③⑥D.②⑤④⑥①③

16.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5分)

一所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要寻找答案,我们不妨先看看钱学森的求学经历。

我一直认为,要培养出善于创新的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

钱先生当年在美国留学时,①经常接受他的老师冯·卡门教授“一对一”教育。

我所谓的“一对一”,②不是说一个老师③能教一个学生,④是说一个老师可以教多个学生,⑤必须抽出时间进行“一对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