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5104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的。

孔子是儒家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的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生可以根据教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生主动探究,并对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盛况的习,使生对祖国文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重点难点:

重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四.教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生逐句分析教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建议教师向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

教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生梳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

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五、教方法

1.案导:

见后面的案。

2.新授课教基本环节: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生的习准备:

填写预习案

2.教师的教准备:

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生的疑惑,使教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

1.孔子

(1)政治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

儒家派创始人,教育家,文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

孟子继承了孔子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

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代表

主要内容

影响

老庄

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思想

李悝

在魏国变法: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

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论系统;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的主张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指导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

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把握各家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

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

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生在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等方面的发展史实解。

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

引导生构建知识络并对所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

下节课我们一起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九、板书设计

一.孔子和早期儒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二.其他主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十、教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案,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生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前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老子、庄子、韩非子的主张。

二、预习内容

(一)、孔子和早期儒

1.孔子创立儒

(1)政治思想:

“”为核心;“”,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

创办私,主张“”。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

(2)在伦观上,主张“”,通过实行仁政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和“”,“”。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观点。

(3)主张“”,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

(二)、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派的创始人。

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③提出“”的政治主张。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提出了。

(2)影响: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

(1)墨子主张“”;宣扬“”;提倡节俭;主张“”

(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三、提出疑惑

同们,通过你的自主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案

一、习目标

1.说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2.说出老子、庄子、韩非子的主张。

3.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影响。

4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习重难点: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二、习过程

(一)自主习

1.说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2.说出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的主张。

(二)合作探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

①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术领域发生变,出现了私人讲。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

墨子。

(4)法家:

商鞅、韩非子。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术文、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发展的基础

(三)精讲点拨

时期

人物

主张

贡献

儒家

春秋

孔子  

(1)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4)首创私人讲,主张“有教无类”

创立 儒家派

 战国

孟子

荀子

(1)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主张“性本善”

(1)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观点。

(3)主张“性本恶”,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1) 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体系更加完整

(2)战国后期,儒家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2008海南历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荀况D.韩非子

2.(山东临沂一中)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

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3.(山东师大附中)在某中历史探究课上,生从“如何遏制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

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解。

甲生说:

“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

”乙生说“这是

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

“这是无意识的,要让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

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一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

.甲一墨,乙一法,丙—道D.甲—道,乙一墨,丙—儒

4.(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

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

“如果人类要在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