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989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docx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docx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科目名称

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

基础性课程

设计人

宋家宝吕雅青

课程名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学校

石岗二校

适用年级

三年级下学期

总课时数

68课时

日期

2017.04

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1、数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课程目标

编写

要领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24时计时法;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会计算简单的小数和分数加减法。

3.认识毫米和千米;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4.经历简单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适当估计和估算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2.在辨认方向,比较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估计、测量图形面积等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探索和推理等过程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猜想。

4.在解答简单推理的过程中,会独立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5.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各单元课程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12计时法之间的关系,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并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过时间问题,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并尝试解释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3.能探索并发现月历表中的一些数学规律,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并解决有关日期的实际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进一步感受时间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1.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

2.在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几位数、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的过程中发展数感,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会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1.结合现实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记录在方向板中、观察示意图描述物体的方向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了解用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感受方向和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了解指南针的作用,知道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毫米;了解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在运用适当的数和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估测并用自己的方式测量长度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了解速度,能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4.积极参与测量活动,有与同伴合作测量和解决问题的体验。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知道可以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能用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整理和简单的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3.了解可以用数据调查统计的方法,分析、决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4.了解数据可以描述和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5.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会用小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读、写小数;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在把商品的价钱、物体的长度改写为以“元”或“米”为单位的小数,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以及安排快餐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能从给出的情境中提出小数加减计算的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了解小数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小数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能用合适的单位测量图形或物体的表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图形的面积。

2.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估计、测量以及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同分子或同分母),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

2.在借助图形面积大小认识分数及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体会分数和平均分图形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几何观念

3.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可以用分数描述,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有关分数的问题。

4.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分数的特点,了解分数的意义,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1.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算并解决相关问题。

2.能用画方格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获得初步的进行逻辑推理的思路和方法。

3.在探索规律和推理判断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4.积极参加探索活动,了解可以用数字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体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价值,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能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3.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乘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常见的量

1.了解24时计时法。

2.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年、月、日有关的简单问题。

探索规律

1.探索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2.探索日历表日期排列隐含的规律。

图形与几何

测量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2.结合实例认识面积,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图形与位置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统计与

概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

综合与

实践

1.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内容安排

单元

序号

单元主题

知识块

知识点

补充材料

课时

安排

一一

年、月、日

24时计时法

1、24时计时法

2、同一天内经过的时间

3、经过若干天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和自传时间。

“神舟”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飞行时间记录。

平年、闰年的来历。

判断整百年份的方法。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

2

2

2

2

年、月、日

1、年、月、日

2、平年、闰年

两位数乘两位数

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节水资源教育。

格子乘法。

自强不息的数学家华罗庚。

2

2

2

2

2

1

1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估算

乘法估算

连乘

连乘

整理与复习

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

名山一日游

辨认方向

辨认方向

1、认识东南西北

2、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大自然中可以辨认方向的现象和事物。

认识指南针。

河北省地级城市分布情况。

2

2

2

读图

1、观察城市分布示意图。

2、能描述社区路线图

毫米和千米

 

认识毫米

认识微米、纳米

了解“万里长城”

上网查找我国七大江河长度

2

2

2

2

1

实际测量

体会并认识千米

解决速度问题

整理与复习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调查统计活动

观察生活中可以统计的数据进行统计

2

2

1

测量统计活动

阳光体育运动会

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

1、人民币与小数

2、长度与小数

3、比较小数的大小

认识多位小数

2

2

2

2

2

2

1

简单加减计算

1、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

2、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解决问题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

单元综合复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1、认识面积

2、测量面积

3、认识面积单位

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阅读“数学与环保”

2

2

2

2

2

2

1

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1、长方形的面积

2、正方形的面积

整理与复习

周长和面积的综合复习

综合与实践

铺地面

分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分数

1、认识几分之一

2、认识几分之几

3、分数大小的比较

 

分数的产生

2

2

2

2

 

2

1

简单分数加减法

1、得数是1的分数加法和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整理与复习

单元综合复习

课程实施

实施建议

实施方法

教材举例

重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1、先学24时计时法再学年、月、日

2、利用学生已经认识商品标价的知识背景认识小数

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使数学学习成为快乐的生活体验

1、认识千米前测量自己一步的长是多少厘米,一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2、学习辨认方向让学生走到教室外去

3、阳光运动会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实例学习数学

1、神舟七号绕地飞行时间,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掌握计算经过时间

2、通过万里长城认识“里”

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并体会数学

1、学生动手测量自己的橡皮,引出使用毫米的意义

2、请几个同学站到一平方米的纸上,体验一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建构数学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总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认识几分之一

重视数学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

1、结合公路牌上的有关速度的内容,解决乘车出行问题

2、运用小数加法、估算,解决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用餐问题

综合与实践活动

1、名山一日游

2、铺地面

重视数学思维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设计开放的“问题讨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划分成不同的小方格来比较面积大小,培养条理性和推理能力

2、3个高低粗细不一样的杯子都放着½杯饮料,理解分数的意义

设置“探索乐园”,强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1、探索图形摆放的规律,培养发现、归纳、概括、演绎推理能力

2、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做出结论,发展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兔博士网站”呈现多元化内容

扩展数学知识

地球自转,格子乘法,微米、纳米

介绍古今中华民族的创举

神舟系列,四大发明,指南针

培养环保意识

1、计算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两个月浪费多少水

2、废旧电池对土地资源的污染

课内

资源

实施

1.教材:

除情景导入、学习新知、练一练、议一议、等内容外,教材中安排的兔博士网站等拓展内容,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充分、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2.导学案: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

课前预习型:

在进行新授之前发给学生,学生完成后进行新授,难度和内容广度较原教材要有所提升。

课后总结型:

在新授完成后,针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归纳总结提升的学习资料或表格或流程图,教师收回后要讲评。

课外

资源

实施

1、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日常生活,并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1)、学习第一单元年月日期间要求学生每天记录上学和回家的时刻,计算自己完成数学作业的时间。

(2)班级户外活动之前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安排租车门票用餐事宜。

(3)学习第三、四单元时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指认、感知和测量。

(4)运动会前布置观察数学问题的作业,结束后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教师在活动课上讲评,后在班级展览。

2、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

具体详见前面“内容安排”,“补充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自己讲解。

3、学生或家长提供的有关数学的书籍、绘本或补充知识

由学生独立完成一节小小数学课堂,课前教师参与共同备课。

4、内容与数学有关的家长课堂

邀请从事教师行业或有讲课经验的家长,内容以有趣为主。

课程评价

编写

要领

1、与课程目标匹配,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过程作业与模块、单元测试。

2、课程评价方式包括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则要力求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评价内容

评价方式(采用分项占比等级)

数与代数

 

1、关于数的认识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对数的认识、理解、掌握和应用如何。

2、关于计算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在某一学习期是否能够达到这一学习期的速度要求。

1、计算的评价方式可分为平时的练习评价和竞赛式的评价,评价既要有横向的比较,也要看个人纵向的发展。

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2、其他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基本体现在练习中:

包括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平时测验等。

3、在期末的纸笔测验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

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基本技能的应用等。

图形与几何

1、图形方面:

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对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有正确的感知;知道它们间的进率。

2、计算、测量方面:

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测量和计算;能否将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进行估测与测量,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与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四个方向,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对空间与图形的评价要结合直观素材和生活情境评价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1、通过认一认、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对测量及计算的掌握。

3、通过纸笔测验,了解学生的全方面的学习水平:

包括对面积的认识、计算、测量、估测

统计与概率

通过统计活动看学生能否把数据填写到分段统计表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中,能否用数据说明问题。

结合课堂交流讨论活动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能否倾听别人意见,尊重调查结果。

结合生活情境考察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通过根据具体数据填写统计表来评价;

2、通过对统计表的分析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评价其分析、解决能力;

综合与实践

关于综合与实践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反之是能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1、在具体的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评价学生能否把握数学与生活的简单联系。

2、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自主探索和协作的能力,是否学会初步用数学

综合

评价

(采用分类描述)

1、学习兴趣及状态的评价、学习自主性的评价、操作实践活动的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指平时的考察和期末的测试)等;

2、评价的方式也应是多种评价相结合:

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

3、本学期要进一步锻炼小组合作,做好对小组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做好生本课堂的评价。

4、口算和笔算、综合实践性学习的考察可以在平时进行,期末测试可以包括计算、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等几项内容,建议测试可以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用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