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949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6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x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docx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人文地理

(人教版)

第一章人口变化

·第一节人口数量变化

一、人口自然增长

1、一种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一种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2、人口增长历史阶段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因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

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进,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进,死亡率逐渐减少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国家

增长水平

增长特点

因素分析

变化趋势

举例

办法

发达

国家

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转变等

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

俄罗斯

德国

日本

勉励生育;

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

较高水平

增长不久

政治独立;

经济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

趋于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印度

巴基斯坦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增长模式

原始型

老式型

当代型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人口增长

极为缓慢

迅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不断增长→

分布

原始森林等地区落后民族

较落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或地区

亚、非、拉丁美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或地区

重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

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1)趋势:

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老式型,继而向当代型转变。

(当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正在从老式型向当代型转变)

(2)转变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奉。

 

·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

一、人口迁移

1、一种地区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

类型

时间

因素

特点

路线

国际迁移

二战前

①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②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①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①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②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③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①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到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长

①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②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③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国内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①筹划经济体制

②户籍管理制度

有筹划、有组织

①国家从东部都市抽调各种人员增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

②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①内地到沿海

②山区到平原

③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3、美国人口迁移

时间

因素

方向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都市化发展

由乡村流向都市

20世纪20~60年代

自然灾害、农业危机

由南部迁往北部和西部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新资源、新兴工业发展

由东北部工业区迁往西、南部

4、人口迁移影响

(1)对迁出地:

①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和人口对环境压力;

②人才、劳动力流失。

(2)对迁入地:

①人才流入和提供便宜劳动力,有助于经济发展;

②人口密度增长,人口对环境压力增长。

5、人口迁移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增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别。

二、人口迁移影响因素

1、重要因素

(1)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诲及婚姻家庭等)。

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

(3)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变化

2、其她因素:

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迁移因素

(1)古代:

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2)近几十年:

重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

一、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环境能持续供养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种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时期内,运用本地区资源及其她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至少资源数量。

(2)影响因素

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重要因素(正有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正有关);

③地区开放限度(正有关);

④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有关)。

二、合理人口容量

1、概念:

按照合理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水平,同步又不妨碍将来人口生活质量前提下,一种国家或地区最适当人口数量。

2、意义:

对于制定一种地区或一种国家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急迫性:

日益严峻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都市化问题、都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办法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也许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5、国内解决人口与环境问题必要坚持基本国策

实行筹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爱惜和合理运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6、国内人口政策合理性

(1)国内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运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挥霍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2)国内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当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3)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突出。

第二章都市与都市化

·第一节都市内部空间构造

一、都市形态

1、都市区位选取

区位因素

分布与因素

举例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大多数都市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便于农耕

利于交通联系

节约建筑投资

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都市带(大西洋沿岸平原);

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都市带(西部沿海平原);

芝加哥-匹兹堡都市带(中部平原)

高原

热带地区都市

热带高原地区气候较凉快

巴西都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

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

地势平坦,临近水源,利于交通

西安(渭河平原),太原(汾河谷地)

气候

气候适中中低纬度临海地带区

世界三大都市密集地

河流

河运起点

货品在此转运

江西赣州

汇合处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

宜宾(岷江、长江);重庆(嘉陵江、长江);武汉(汉江、长江)

河口

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

上海和广州

曲线处

运用天然河流防卫

瑞士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岛

运用天然河流防卫

法国巴黎(在赛纳河上)

自然资源

煤炭

英国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匹兹堡,国内大同、鹤岗、抚顺、开滦

石油

英国阿伯丁;国内大庆、玉门、克拉玛依

金矿

南非约翰内斯堡

铁矿

国内鞍山、包头、攀枝花

社会经济

因素

交通

马车

北方大多数都市在大道会合处

古代邯郸城(两条驿道交点)

帆船

南方多数都市在河流汇合处

铁路

国内在京广线上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宝鸡,京广线株洲等;

运河

扬州和济宁等运河都市(大运河开凿通航,发展比较快;大运河淤塞,海上运送发展和京沪线建成,发展缓慢)

政治

古代首都,当代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

合肥(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

专门新建都市作为首都

巴西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宗教

沙特阿拉伯麦加和麦地那、国内拉萨、梵蒂冈

其她因素

因科技而兴起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张家界,黄山等

2、都市形态概念:

都市占据一定空间,有着特定外部轮廓形态。

3、都市形态类型

都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

影响因素

平原地形,用地规整,形态集中

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控制

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分布

示意图

都市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丘陵)、浦东新区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二、都市土地运用和功能分区

1、都市土地运用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用功能区

功能区

形态

特性

区位选取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带状

CBD:

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化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并趋向于沿交通线分布

都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都市重要职能,工业化后浮现分化

高、低档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档住宅区

都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低档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三、都市内部空间构造形成与变化

1、都市地区构造类型

类型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图示

特性

由5个同心圆构成

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在远离市中心郊区浮现新核心

2、影响都市内部空间构造因素

(1)重要因素:

经济因素——地租

①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限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

②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商业区:

在地租最高市中心、地租次高道路相交处形成;

住宅区:

在地租较高道路两侧形成;

工业区:

在地租较低其她地方形成。

(2)社会因素:

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

(3)历史因素:

初期土地运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都市内部空间构造随都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1)初期:

功能区别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汇集

(2)后期: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公司向外搬迁,都市内部空间构造发生变化。

·第二节不同级别都市服务功能

一、都市不同级别

1、都市级别划分

(1)根据:

都市人口规模

(2)级别划分:

集镇、都市、大都市、特大都市

(3)国内划分

特大都市(百万以上)、大都市(50~100万)、中档都市(20~50万)、小都市(20万如下)

2、都市服务范畴:

都市自身、都市附近小城乡和广大农村地区

3、都市级别与服务种类、范畴关系

都市级别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畴比较小;

都市级别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畴比较大。

4、影响都市级别因素:

地理位置、交通、资源

5、上海都市级别提高条件

(1)上海位于国内南北海岸线中点以及长江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分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二、德国南部都市级别体系启示

1、都市级别体系:

都市空间分布、服务种类、服务范畴与都市级别相相应,同一种区域内,不同级别都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种地区都市级别系统。

2、中心地理论

(1)基本概念

①中心地:

是指为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场合。

②中心地服务范畴:

是指中心地提供货品和服务作用范畴。

③中心地级别:

A.划分根据:

提供职能种类多少和中心地服务范畴。

B.划分:

低档中心地和高档中心地(包括和被包括关系)

④门槛人口:

维持一家公司生存所需最低人口数,门槛人口越大,服务范畴越大。

A.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获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B.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档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档商品

(2)核心内容

①正六边形原则:

中心地服务范畴环绕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分布。

②同级独立排斥:

相似级别中心地服务范畴彼此独立和排斥,呈蜂窝状分布

③不同级互相嵌套:

高档中心地服务范畴涉及低档中心地服务范畴,面积是其三倍。

(3)应用:

区域规划、都市建设、商业网点布局等。

·第三节都市化

一、什么是都市化

概念

人口向城乡集聚和都市范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乡过程

标志

①都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②都市人口不断增长

③都市人口比重上升:

衡量都市化水平高低重要指标

动力

农村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都市拉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限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意义

带来了聚落形态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变化;它是一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必然成果,是社会进步体现

二、世界都市化进程

1、都市化发展阶段和特点

阶段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图示

特性

都市化水平低、发展慢

都市化速度不久、人口和产业向都市迅速汇集

都市化水平高,增长缓慢或停滞

问题

处在都市化低水平时期,问题少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中心城区衰落、市中心空洞化

趋势

郊区都市化

逆都市化现象

国家

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

发达国家

2、逆都市化

(1)时间: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2)地点:

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3)因素:

人们对环境质量规定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乡基本设施日益完善

(4)体现:

都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乡回流,大都市中心萎缩,中小城乡发展迅速

3、世界都市化地区差别

国家

特点

产生差别因素

发达国家

起步早,当前速度趋缓;

都市化水平高,浮现逆都市化现象;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处在后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当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都市迁移

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

起步晚,发展速度快;

都市化水平较低;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处在初期、加速阶段

都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

三、都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

1、都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

(1)有利影响: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压力。

(2)不利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量和循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

2、都市环境问题

污染类型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都市居民生活排出烟尘;工矿公司排放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尾气

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都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

交通运送、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3、改进都市环境办法

(1)发展低污染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都市污染。

(2)使都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章农业地区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区位选取

一、农业区位因素变化

1、农业

(1)概念:

人类运用土地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产品。

(2)特点:

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投入:

自然条件:

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4)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2、农业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种类分布、耕作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当发展种植业;

坡度>25°山地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

土壤

不同土壤适当不同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当种植茶树

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发展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

社会因素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后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规定以便快捷运送条件

政策

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畴内发展农业

机械

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经营方式

科技

①扩大农业区位选取范畴:

高海拔小麦、江淮以北推广双季稻

②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

③变化农业生产方式:

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

生活习惯历史因素

影响农业地区类型及其构造转变

区位因素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

发展变化快

①市场需求变化使都市周边农业生产重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

②交通运送条件改进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发展,使农产品市场范畴扩大。

自然

因素

比较稳定

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

②东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③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

④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

⑤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工程办法和生物办法排盐,改造土壤

农业区位选取实质:

对农业土地合理运用

二、农业地区形成

1、农业地区: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运用农业土地成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1)农事安排

小麦

犁地(忙碌)

播种(忙碌)

生长季节

收割(忙碌)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季节

夏季

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绵羊

在牧场上放牧

配种(忙碌)

剪羊毛(忙碌)

收割后麦田上放牧

(2)区位优势分析

分布

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

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

气候温暖,光照充分,降水较多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

地广人稀,租金低,本地消费量少

交通

交通发达便利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府勉励扶持

重要特性

生产构造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混合农业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长处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农事安排有效合理;生产选取灵活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农业地区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亚洲为例)

1、区位优势分析

分布

亚洲季风区(涉及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地形

平原、三角洲地带,地形平坦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水源充分便于灌溉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分

需求

耕地少,产量高,缓和土地压力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偏好

稻米是居民爱慕重要粮食

2、生产特点

生产特点

因素

发展办法

小农经营

家庭经营,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水平低

以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科技水平低

凭老式经验耕作

加大科技投入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水旱灾害频繁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为例)

分布

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

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

地形

开阔平坦(中央大平原)

土壤

深厚肥沃(三大黑土区之一)

水源

水源充分(五大湖、密西西比河)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优势大

交通

航运、公路、铁路,四通八达

工业

发达,提供机械、电力、化肥等

科技

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市场

辽阔,世界上最大谷物出口国

重要特性

经营方式

家庭经营

美、加、澳、俄、廷、乌等

国家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西北

长处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农业办法

①在商品谷物地区兴修水利,发展灌区;

②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土地肥力,稳产高产;

③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农业商品化增进了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获得最佳效益。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地区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为例)

分布

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适当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社会经济条件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限度高、商品率高

发展办法

①改进交通运送条件(如修建铁路)

②合理运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③种植饲料

④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⑤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二、乳畜业(西欧为例)

分布

五大湖周边、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布局原则:

①以生产牛奶为主乳畜业分布在大都市附近

②乳制品加工业可以分布在离都市较远地方

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生长;

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都市化水平高

饮食习惯影响,市场辽阔

生产特点

机械化限度高、集约化限度高、商品率高

小结:

两种畜牧业农业地区类型比较

地区类型

乳畜业

大牧场放牧业

气候

温和湿润

干旱半干旱

草场

人工草场为主

天然草场为主

分布

都市人口密集区

地广人稀地区

产品

牛奶、奶制品为主

肉、皮、毛为主

机械化限度

较高

市场

以本地市场为主

以外地市场为主

小结:

五种农业地区类型比较

农业地区类型

种植业

畜牧业

混合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分布

地区

东亚、东南亚、南亚

美、加、俄、阿根廷、澳、乌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五大湖、西欧、中欧、澳、新

欧、北美、澳、新西兰

气候

类型

热带、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

温带海洋性、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热带草原气候

区位

因素

水热条件好

人多地少

种植历史悠久

自然条件优越

交通便利

地广人稀

工业发达

科技先进

优良天然草场

地广人稀

交通便利

市场需求

饲料供应

自然条件优越

地广人稀

生产

特点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生产规模大,

专业化限度高

商品率高

机械化限度高

集约化限度高

商品率高

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农事安排有效合理;生产选取灵活

问题

办法

加大科技投入,恰当扩大种植规模

农业成本高

耗能大

改进交通条件,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养良种

动物疫病防治

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附:

农业地区类型分布图

第四章工业地区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区位选取

一、工业区位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