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混合运算.docx
《附录混合运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录混合运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附录混合运算
宝应县实验小学有效教学框架备课人盖国娟
课题: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课时数:
5-1
教学
目标
A类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B类
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C类
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预习
作业
预习:
第107页~第108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板块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
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
你们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
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你的购物经验,你能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结合信息,提出问题。
第二板块:
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
小军说:
“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提问:
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板书:
5×3+20
3.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5×3的积表示什么?
20又表示什么?
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
得数是多少?
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4.提问:
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
20+5×3,可以吗?
明确:
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
得数是多少?
为什么也要先算5×3?
5.比较5×3+20和20+5×3
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并讨论和交流。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捕捉错误资源。
学生讨论交流。
第三板块:
探讨含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
(同时课件出示:
小晴说:
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
2.谈话:
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
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应该怎样计算?
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3.小结:
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注意些什么?
第四板块:
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辨析“想想做做”第2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第五板块:
课堂小结(略)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
为什么?
学生尝试计算。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
比较每组中两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进行脱式计算。
投影展示答案,共同订正。
课后反思:
宝应县实验小学有效教学框架备课人盖国娟
课题:
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课时数:
5-2
教学
目标
A类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B类
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C类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
预习
作业
预习:
第109页~第110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板块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
交流自学情况,揭题认标。
1.交流预习作业
2.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出示学生中的典型错误纠错。
第二板块:
目标驱动、自主学习。
出示例题
1.出示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道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
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
(1) 学生列式计算;
(2) 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学生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
(1)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 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第三板块:
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列题组
集体校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各个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弄清“乘除混合运算”与其他题目在运算顺序上的区别;
3.分组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4.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按照题意列式解答,指名2位学生板演,计算完成后集体校对,根据图意适当说明运算顺序。
5.“想想做做”第5题实际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
完成习题,校对结果。
指名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任意选一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估计哪个算式的得数大一些,然后计算比较验证;
交流看法,校对结果。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
第四板块:
全课总结。
(略)
课后反思:
宝应县实验小学有效教学框架备课人盖国娟
课题: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时数:
5-3
教学
目标
A类
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B类
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C类
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
作业
1.预习:
第111页~第11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2.阅读“你知道吗”。
教学板块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预设2分)
1.板书课题。
2.宣布任务。
1.明确课题。
2.认定目标。
第二板块:
目标驱动、明确算法。
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预设28分)
1.确定计算方法。
可能一:
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可能二:
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
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完成“试一试”。
学生讨论:
解决例题中问题。
应该先算什么?
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
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
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第三板块: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2题。
2.“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想想做做”第4题
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4.“想想做做”第5题:
5.介绍:
你知道吗?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
独立完成,说说想法。
第四板块:
总结。
学完本节课,你知道在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反思:
宝应县实验小学有效教学框架备课人盖国娟
课题:
练习
(1)
课时数:
5-4
教学
目标
A类
通过练习、巩固有关运算的运算顺序。
B类
通过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类问题在数量关系上的联系和区别。
C类
预习
作业
在书本上完成第113页的第1——5题。
教学板块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板书课题。
2.宣布任务。
1.明确课题。
2.认定目标。
第二板块:
交流预习作业。
1.交流预习作业(也就是练习第1题)。
采用抢答的形式。
同桌互改,并分析错误原因。
第三板块:
巩固运算顺序。
1.第2题。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组算式,让学生交流每组习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点。
明确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最后校对结果。
2.第3题。
逐题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交流计算结果;
让学生先分组进行计算,选择3位学生板演;
选择4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并要求4位学生板演;
第四板块:
实际应用。
1.第4题。
(1)独立解题
(2)说说每小题的数量关系
(3)结合数量关系解释算式的意思。
2.第5题。
独立解题、解释算式的含义。
3.各人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练习,以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第五板块:
全课总结。
(略)
课后反思:
宝应县实验小学有效教学框架备课人盖国娟
课题:
练习
(2)
课时数:
5-5
教学
目标
A类
通过练习体会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B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推理能力。
C类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发展应用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
预习
作业
预习教科书第113页第6题、第114页。
教学板块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
体会减法和除法的性质
1.第6题。
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观察两组题的结果,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结果相等;
根据学生所说的话,引导学生总结:
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与从这个数中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结果是一样的。
组织学生自己也举例说明除法的性质,集体交流。
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运算,要求4位学生板演;
2.第7题。
(1)不计算,独立完成比较大小。
(2)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自己在判断时的
想法。
第二板块:
解决问题。
1.第9题。
(1)交流算式及含义。
(2)讨论第2小题,说说你的想法,再独立完成后交流。
2.第10题。
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完成后交流,体会其简便
学生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第1小题。
学生同桌互相讨论。
第三板块:
内化提升(预设10分钟)
思考题:
学生独立尝试。
摆一摆或者画一画,填出表格。
第四板块:
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