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593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docx

《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docx

4讲稿第十一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概述

一、前几章总结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即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下,可以导致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解释:

供求均衡点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市场失灵

1、含义: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2、表现:

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

第二节垄断

一、垄断带来低效率和不公平

垄断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而垄断利润的存在通常被看成是不公平的。

1、垄断带来帕累托低效率:

(1)图形分析:

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垄断价格pm高于边际成本

P

d

Pm

P*AC=MC

 

OQmMRD

(2)提高效率、实现“帕累托改进”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消费者与厂商很难达成协议

二是消费者之间在如何分摊弥补垄断厂商利润损失的一揽子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能产生“免费乘车者”。

2、垄断带来不公平:

垄断产量qm上,垄断厂商获得了超额利润,即经济利润不等于0,全部利润大于正常利润。

二、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1、图形分析

 

P

MC

AAC

C

A’

MR

效率点--A点:

产量为qc,价格为pc,价格恰好等于边际成本,实现了帕累托最优;但仍有经济利润,不公平。

公平点--C点:

产量为qz,价格pz,价格即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零经济利润;但是这一点不是帕累托最优点。

2、讨论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三、自然垄断

1、自然垄断出现在平均成本曲线不断下降的情况下。

2、用图形分析(画图?

)。

P

AC

D=AR

在图中,指出并分析三个点:

(1)、垄断均衡点:

即MR=MC点。

当不存在政府管制时,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分别为qm和pm

(2)、帕累托最优点:

即P=MC点。

当存在政府管制时,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分别为qc和pc,此时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但是企业出现了亏损。

(3)、维护公平点:

即P=AC点。

零利润时的产量和价格分别为pz和qz。

3、上述三种情况的选择:

帕累托最优和政府补贴。

四、反托拉斯法

1、从1890年到1950年,美国通过一系列反垄断法案,其中以谢尔曼法(1890)为代表。

2、思考:

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问题。

五、寻租理论(管理专业略)

1、垄断与超额利润

由于垄断能使厂商获得超额利润,这样,对于垄断者而说,他便可能设法“维持和获得垄断”。

2、维持和获得垄断

为了维持和获得垄断局面,垄断者就需要向政府官员行贿或雇用律师去政府游说。

为此他便要将“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用于行贿或游说。

3、行贿与游说:

寻租活动

为了获得垄断地位而付出的“代价”对社会而言是一种损失(因为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产出)。

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开展的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被经济学界称为寻租活动。

4、寻租的代价

单个寻租者寻租的代价通常小于或者等于垄断利润(或垄断租金);

整个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常常接近全部垄断利润,或者说,整个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要远远超过传统垄断理论中的“纯损”三角形。

(5、补充:

寻租、设租和反腐败)

第三节外部性

一、外部性和市场扭曲

1、外部性概念:

是指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所产生的影响(好的和坏的),而且这种影响又没有在商品价格或成本中得到正确的反应,或者说其经济行为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不等于其行为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2、外部性的分类

(1)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

A、外部正效应或外部经济:

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

B、外部负效应或外部不经济:

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2)生产上的外部性和消费上的外部性:

A、生产上的外部性

B、消费上的外部性

3、外部性的后果:

(1)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假定私人利益为Vp,社会利益Vs,私人成本Cp,社会成本Cs

外部经济:

Vp

外部不经济:

Cp

(2)以具体例子来说明。

(3)图形分析:

污染问题的经济学。

 

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图形中社会成本MC+ME与私人成本MC之间垂直距离即ME为外部不经济

产量X**:

为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时即社会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成本时的产量;

产量X*:

为竞争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即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

因此,外部不经济造成产品生产过多,超过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X**。

4、讨论:

如何解决污染问题?

限产和征税。

新的问题,征税时厂商要不要提高价格?

如果提高价格,等于让消费者承担税收,这是否合理?

答案:

合理。

二、外部性问题的解决

1、传统经济学:

认为要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靠政策来解决

(1)外部正效应:

给私人补贴,消除外部差额

(2)外部负效应:

征税(庇古税)

(3)企业合并

(4)许可证买卖制度

2、现代经济学解决方法:

科斯定理

(1)前提:

产权明晰,交易成本为0

(2)内容: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且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则不管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都市场的力量可以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市场力量(产权买卖)能够解决外部性问题。

(3)举例说明。

3、讨论与评价科斯定理:

A、产权是否能够明确规定

B、已经明确的产权是否总能转让

C、明确的产权转让是否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四节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概念:

(竞争性与排他性分析)

1、定义

那种可得数量不随着他人对其消费的增加而下降的物品;或者说不具备消费或使用上的竞争性与排他性的物品,即公共物品。

反之为私人物品。

2、公共产品的特点: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1)是否排他的含义

指是否可以阻止别人使用这些物品?

可以:

方法如收费或支付价格的人有权消费;不可以:

无法通过收费等方式来阻止他人消费。

例子。

(2)是否有竞争性的含义

指有无必要阻止别人使用该物品?

有必要:

多生产一个产品或多一个消费者,MC大于0;无必要:

多生产一个产品或多一个消费者,MC则等于0。

二、物品分类:

私人物品、公有资源、自然垄断、公共物品

竞争性

 

排他性

 

私人产品

拥挤的收费道路

自然垄断

不拥挤的收费道路

公共资源(草地、环境等)

拥挤的不收费道路

公共产品

不拥挤的不收费的道路,国防、知识、基础研究、灯塔

三、公共物品的均衡分析法

1、回忆:

私人物品的均衡分析

 

关键知识点:

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量的水平相加;

均衡点时,每个消费者的边际利益等于边际成本。

2、公共物品的均衡分析

 

关键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相加--公共物品的非竞争特点。

均衡点是每个消费者边际利益之和等于边际成本。

3、对公共物品均衡分析的评价:

(1)分析公共物品均衡意义不大

(2)、原因:

A、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虚假:

消费者在享用公共物品时都想当“免费乘车者”,不支付成本获得利益,导致个人的需求曲线不会自动显示,所以我们不能将个人需求曲线加总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并进而确定公共物品的均衡点。

B、公共物品的供给线也成问题:

公共物品市场非竞争性,使市场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低于均衡数量,因此公共物品的提供不能靠市场解决,由政府通过公共选择来承担。

参见“公共选择理论”的有关内容。

四、公共物品的成本--收益分析法

即用“TR减TS”来分析公共物品的提供效益情况。

五、公共选择(或集体选择)理论(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管理专业略)

1、集体选择:

所有参加者依据一定的规则通过协商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集体选择理论:

研究那些与政府有关的集体选择问题。

2、集体选择规则及简评

(1)一致同意

(2)多数人同意

(3)加权规则

(4)否决规则

3、最优集体选择规则及其理论模型:

(1)、低成本模型:

不同的选择规则,决策成本和外在成本不一样;集体选择的规则应该遵循“决策成本和外在成本之和(即相互依赖成本)最小化原则。

(2)、概率模型:

集体选择的规则应该是,遵循“集体决策的结果偏离个人意愿的可能性最小化”原则。

4、公共选择机制的低效率:

缺乏竞争,机构庞大,成本昂贵。

(政府官员的官僚主义和经济人假定)

 

第五节不完全信息

一、信息的不完全性

1、市场类型与信息假定问题

完全竞争与完全信息假定;现实市场是不完全信息。

2、信息不完全的表现之一:

信息不确定。

主要讨论在有风险的情况下,或存在不确定性时,消费者的态度问题及对策。

3、信息不完全的表现之二:

信息不对称。

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并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众多问题。

(1)、逆向选择:

事前信息不对称所致。

(2)、道德障碍又称道德风险:

事后信息不对称所致。

二、信息的不确定分析(管理类专业略)

参见消费者行为分析。

涉及概率、风险、期望效用、期望值效用等问题。

1、重要定义

(1)信息不确定性:

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地某种决策的结果。

(2)信息不确定性衡量:

用概率、风险等来衡量某件可能事情发生的机会。

(3)概率:

事件发生的概率发生在0~1之间,0指不可能发生,1肯定发生,越接近于0不确定性越大

(4)风险:

蒙受损失的概率,不等于损失。

(5)期望效用:

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6)期望值:

事件不同结果下的消费者所拥有的货币财富量的加权平均数。

期望值效用:

预期收入的效用。

 

2、以彩票市场为例:

说明消费者的风险态度(见教材中的图形)

(1)风险回避者的效用函数(下图分析对吗?

对于风险回避者来说,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即曲线向下凹,斜率递减。

(2)风险爱好者的效用函数

对于风险爱好者来说,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即曲线向上凹,斜率递增。

(3)风险中立者的效用函数

对于风险中立者来说,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即曲线为一直线,斜率不变。

3、保险与分散风险

多样化:

消费者采取多样化行动,以降低风险。

购买保险:

使得在任何可能的损失时得到全部的补偿

获取更多的信息。

三、信息不对称分析:

次品市场(管理类专业略)

1、信息商品与普通商品区别

信息商品出卖前,由于功能保密,供给者不可能让其价值充分批露。

但买者对信息商品表示怀疑。

市场交换出现障碍。

2、商品质量信息不完全对需求曲线的修正

(1)商品质量信息:

保修期、企业规模、商品价格等。

(2)价格-质量曲线及其特点

 

A、向上方倾斜:

商品的平均质量将随着价格的上升而提高;

B、向上凸:

尽管商品的平均质量是随价格上升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减慢,即价格变动对平均质量的影响是递减的;

C、与横轴的交点大于零:

在价格下降到零之前,平均质量就将已经下降到“零”;

D、价格-质量曲线上点的连线斜率:

单位价格的质量,平均质量指标,即商品的价值。

是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上升,到达最高点之后,再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3)引入质量后的需求曲线

A、消费者追求的是商品价值最大化,这个最大“价值”在价格=p*时达到,需求量达到最大Q*。

B、若价格上升,质量降低,需求量减少,曲线点切线的斜率为负斜率。

见A点到B点的变化。

C、若价格下降,质量降低,需求量减少,曲线点切线的斜率为正斜率。

见A点到E点的变化。

D、总结:

引入质量后的需求曲线是-条向后弯曲的曲线。

3、引入质量后的供给曲线--不受影响,仍为原来的正斜率形状。

4、引入质量后的均衡分析:

次品市场均衡问题

(1)当供给线为S1时:

即供给线与负斜率的需求曲线相交时(见B点),这与以前的分析是相同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1和Q1,此时,不存在低效率或市场失灵问题。

(2)但是,当供给线为S2时:

即供给线与正斜率的需求曲线相交时(见E点),这时,会出现市场失灵。

因为:

E点虽为均衡点,但却不是最优点。

若涨价,即P2稍微提高点(如提高到P*),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都满意,A>E(需求价>供给价),产量会增加到Qd;这属于帕累托改进,

但是,若价格=P*时,则供给量增加到Qs,Qs>Qd,更加不均衡,这又违背了帕累托最优标准。

 

四、信息不对称分析:

保险市场

1、保险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即保险公司的信息不完全。

2、保险公司不能区分“高危人群”,进而导致不能通过“价格”(保费)来区别对待投保人。

3、若提高保险价格,会导致“好的投保人”退出;“坏的投保人”(高危人)留下。

(即“逆向选择”出现)

4、投保人结构的上述变化,会使保险公司的平均赔偿增加或亏损。

5、保险公司为此不得不进一步地提高保险价格,但会导致问题进一步地恶化。

6、结论:

若保险价格过低,保险公司亏损,保险公司不愿提供保险;但若提高价格(即保费),则会导致投保人结构恶化及公司亏损情况,也不愿提供保险。

故保险公司要研究最优价格或最优保费问题。

7、保险市场还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

五、信息不对称分析:

劳动市场

1、信息不对称影响招聘者的招聘工作:

招聘者无法区分工作效率高的人和低的人,不能按质论价。

2、如果降低工资,会导致“逆向选择”出现:

效率高的人退出;低的人留下。

职工队伍结构恶化。

导致平均效率下降。

3、平均效率将先于工资水平降到0。

即当工资过分低时(即使仍大于0),但也会导致无人应聘,效率为0。

4、但若提高工资,则会导致平均效率提高。

(高效率的人增加较多)。

5、工资水平提高虽会提高平均效率,但提高的速度是递减的。

高效率的人越来越少。

6、“工资—效率”指标:

指每单位工资水平上的效率。

招聘者应该追求最大的工资效率。

(7、委任—代理问题与激励机制建设问题。

 

微观经济学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