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444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docx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docx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

第九课时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抒情)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时能从抒情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

2、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抒情方式

3、通过练习,能规范表述抒情手法及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抓关键词句,准确判断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习难点:

通过具体诗歌阅读,区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一、真题再现

1、(07年)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11年)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4分)

答: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二、方法与积累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具体解析: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问:

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答案:

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

2、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

《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2)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咏物抒怀,常常借助于所咏事物的一些特性,来寄托、传达的志向、抱负和操守等。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5)用典抒情:

用典:

也叫用事。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

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例:

王勃《滕王阁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贾谊、梁鸿,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叙事抒情: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

如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区别几组概念】: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

(1)、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问: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

试略作分析。

答:

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评)

(3)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

司春之神。

问: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

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

(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评)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例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三、当堂演练

2、阅读下面二首唐诗,完成相应试题。

(4分)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

[注]①徂:

消逝,流逝。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2分)

(2)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2分)

答案:

(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或间接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

(每小点1分,共2分)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每小点1分,共2分)

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6分)

忆 昔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

①西园公子:

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

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③莫愁:

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乐府诗《莫愁乐》云:

“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

”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3分)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分)

[答案]

(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糜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的名字“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挽,行将覆灭的悲伤。

(从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感,亦可。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

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表达方式。

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学生总结归纳:

(广东卷)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螟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

遥远。

②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

清明前后卖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

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

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答案:

(1)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2)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为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不能参加,增添愁情,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会想起苏堤“折柳”送别断肠景,更添思念之愁苦,因此不是苏堤也皱眉。

(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

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

杜鹃:

又名子规。

‚息机:

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尾联进一步设想有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江西卷)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

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诗。

‚“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案:

(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情操。

(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子康,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四、本节课有何收获?

 

五、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

此诗是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

(4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

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

答: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4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

前三句写六,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

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

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4分)

4、一轮资料:

P118T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