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335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6 大小:6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6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讲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一、升和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简单周期

三、观察物体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一)

●运动与身体变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可能性

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八、垂线与平行线

●怎样滚得远

九、整理与复习

附录混合运算

 

 

 

 

 

 

 

 

 

 

 

 

 

 

 

 

 数学 学科 四

(2)班教学计划

 

1.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 41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

上学期及格     人,占     %。

班平均    分。

2.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智育目标:

期评及格率达到  95%,班平均达到  80分  。

(3)基本技能: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月考试  4   次。

(5)作业批改:

详批 全部 次,略批   次,查    次。

(详批、略批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X  kB  1.c  om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1升=1000毫升。

(2)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

的方法试商和调商;理解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正确解答连除的实际问题。

(3)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4)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⑸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

⑸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⑺了解角、垂线、平行线的特征,会画角、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难点:

(1)掌握用“四舍”法或“五入”法试商后需要调商的除法笔算方法,能根据简便计算的过程确定除法计算的余数。

(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像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3)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⑸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⑹理解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初步建立无限的概念;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

(1)研究(参与研究)课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操作活动的实效性探究                      

(2)参与集体备课 10 次,互相听课 20 节,上教研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3)帮助同年级组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同年级组老师指导,或与同年级组老师互相听课。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充分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向每一节数学课要效率。

 ◎与家长联系,双管齐下,共同督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平日教学实行过关制,做到段段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好每个知识点。

 ◎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在学生中建立竞争型学习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数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时  间

周次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周 课 时

备注

9.1~9.5

升和毫升③  机动①

4

 

9.6~9.12

第一单元测试与讲评②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①

3

 

9.13~9.19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④

4

 

9.22~9.28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④    机动①

5

中秋节放假

9.28~10.2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②

2

国庆节放假

10.3~10.9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④新-课 -标-第 -一-网

4

 

10.10~10.16

简单的周期①   第二单元测试与讲评②    机动①

4

 

10.17~10.23

观察物体④

4

 

10.24~10.30

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

(一)④

4

 

10.31~11.6

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

(一)② 运动与身体变化①  第三、四单元测试①

4

 

11.7~11.13

十一

第三、四单元讲评①   机动①   期中测试与讲评② 

4

期中考试

11.14~11.20

十二

解决问题的策略④新-课 -标-第 -一-网

4

 

11.21~11.27

十三

第五单元测试与讲评②   可能性②

4

 

11.28~12.4

十四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④

4

 

12.5~12.11

十五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①   第六、七单元测试与讲评②    机动①

4

 

12.12~12.18

十六

垂线与平行线④

4

 

12.19~12.25

十七

垂线与平行线④

4

 

12.26~1.1

十八

垂线与平行线② 怎样滚的远①    机动①

4

元旦放假

1.2~1.8

十九

第八单元测试与讲评②   整理复习②

4

 

1.9~1.15

二十

整理复习③  期末复习①

4

 

1.16~1.22

二十一

期末复习④

4

 

1.23~1.29

二十二

期末复习④xKb  1.Com   

4

 

1.30~2.5

二十二

期末考试

4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1课时:

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

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

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

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

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

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

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

(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

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

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

验证过程中提问:

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

(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

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

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

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

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

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

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

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

(出示例3)

师: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

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

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

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

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

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

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

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

1000毫升=1升      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

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

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3.填空:

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五、全课小结:

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

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

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

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

有什么技巧?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

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

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

比1升多吗?

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

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全课小结。

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黑板出示)

⒈笔算:

 48÷4=      65÷6=    93÷3=

⒉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

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

⒉学习口算方法:

⑴提问:

60÷20等于几?

你们会口算吗?

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⒊完成“练一练”。

⑴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⒋学习笔算方法:

⑴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⑵订正:

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⑶练习:

80÷40。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说说笔算过程。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96÷20  150÷3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3)提问:

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

怎样验算?

     学生们验算,注意格式的讲解。

三、巩固算法练习。

⒈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题)。

120÷20  70÷10  300÷60  320÷40  350÷70  720÷90

学生口算。

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⒉练习二第2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

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⒊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什么方法做?

如何列式?

⑶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第2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商是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

教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黑板出示)

⒈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新授。

⒈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

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

学生列式。

⒉提问:

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⑴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

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⑵笔算出结果。

①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指导。

(提示:

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吗?

②提问:

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

这个1要写在商的什么位上?

为什么?

商的个位是几?

怎么来的?

③组织验算。

让学生独立进行验算。

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使学生明白两者的相互支持作用。

④小结笔算方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可以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3.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进一步明确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⒉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⒊练习二第7题。

⑴出示三组题,让学生一组一组计算。

⑵让学生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

 

教学后记:

 

 

 

 

 

 

 

 

 

 

 

 

 

第3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练习课(练习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8-15题。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黑板出示)

1.计算下面各题。

360÷30=           310÷30=          421÷40=

720÷60=           340÷20=          523÷5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1.口算下面各题。

(练习二第10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道题的联系。

2.练习二的第11题。

⑴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⑷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⑸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⒈练习二第12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每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指名四位同学进行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4题。

学生独立审题。

提问:

卡车要运走哪些水果?

解答这道题时要先求出什么?

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学生列综合算式时的运算顺序)

3. 练习二第13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8、15题。

 

 

 

 

 

 

 

 

 

 

 

 

 

 

 

 

 

 

 

 

 

 

 

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⒉口答

 42≈(  ) 31≈(  ) 69≈(  ) 75≈(  )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⒉笔算96÷32。

⑴提问:

是不是3天正好看完呢?

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⑵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

你是怎样想到商3的,有什么好方法?

⑶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1.完成“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质疑:

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

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小结: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2.完成练一练。

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四、巩固训练。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数试商的。

(3)学生们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练习三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练习三2-6题。

教学目标: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