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处世doc.docx
《立身处世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身处世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身处世doc
立身处世
课堂互动1.师:
在《为政》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生: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2.师:
在《公冶长》一章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
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
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
生: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孔子讲的是以仁治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师:
在第二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章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生:
在《泰伯》(六)中曾子谈道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请老师为我们分析一下。
师:
孔子设想的君子人格中,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终生坚持自我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地做人;另一方面要具有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即关心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安居乐业。
前者,完善自我是条件的基础;后者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尽责,才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旨归。
曾参体认孔子之意,表达孔子之意。
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国家的重任,面临生死考验而不改变其志向,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
培养君子这种人格,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他对后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寄予的厚望。
4.师:
《泰伯》(七)中说,“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道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
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
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
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
知识分子应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天下归仁”为天职,这是一项重大而须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
为此,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对重任远道的认识程度和不断壮大朝着理想行进的队伍。
可以想见,孔子当时把担社会大任作为对他的弟子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宽的,他的思考是基于民众而达至天下的。
生:
历史证明,孔子倡导的承担社会大任,为国为民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并由此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民群众所3
2019-06-13
课堂互动1.师:
在《为政》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生: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2.师:
在《公冶长》一章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
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
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
生: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孔子讲的是以仁治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师:
在第二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章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生:
在《泰伯》(六)中曾子谈道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请老师为我们分析一下。
师:
孔子设想的君子人格中,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终生坚持自我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地做人;另一方面要具有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即关心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安居乐业。
前者,完善自我是条件的基础;后者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尽责,才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旨归。
曾参体认孔子之意,表达孔子之意。
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国家的重任,面临生死考验而不改变其志向,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
培养君子这种人格,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他对后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寄予的厚望。
4.师:
《泰伯》(七)中说,“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道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
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
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
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
知识分子应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天下归仁”为天职,这是一项重大而须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
为此,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对重任远道的认识程度和不断壮大朝着理想行进的队伍。
可以想见,孔子当时把担社会大任作为对他的弟子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宽的,他的思考是基于民众而达至天下的。
生:
历史证明,孔子倡导的承担社会大任,为国为民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并由此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民群众所3
2019-06-13
课堂互动1.师:
在《为政》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生: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2.师:
在《公冶长》一章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
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
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
生: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孔子讲的是以仁治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师:
在第二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章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生:
在《泰伯》(六)中曾子谈道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请老师为我们分析一下。
师:
孔子设想的君子人格中,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终生坚持自我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地做人;另一方面要具有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即关心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安居乐业。
前者,完善自我是条件的基础;后者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尽责,才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旨归。
曾参体认孔子之意,表达孔子之意。
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国家的重任,面临生死考验而不改变其志向,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
培养君子这种人格,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他对后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寄予的厚望。
4.师:
《泰伯》(七)中说,“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道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
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
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
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
知识分子应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天下归仁”为天职,这是一项重大而须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
为此,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对重任远道的认识程度和不断壮大朝着理想行进的队伍。
可以想见,孔子当时把担社会大任作为对他的弟子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宽的,他的思考是基于民众而达至天下的。
生:
历史证明,孔子倡导的承担社会大任,为国为民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并由此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民群众所3
2019-06-13
课堂互动1.师:
在《为政》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生: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2.师:
在《公冶长》一章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
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
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
生: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孔子讲的是以仁治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师:
在第二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章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生:
在《泰伯》(六)中曾子谈道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请老师为我们分析一下。
师:
孔子设想的君子人格中,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终生坚持自我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地做人;另一方面要具有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即关心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安居乐业。
前者,完善自我是条件的基础;后者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尽责,才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旨归。
曾参体认孔子之意,表达孔子之意。
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国家的重任,面临生死考验而不改变其志向,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
培养君子这种人格,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他对后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寄予的厚望。
4.师:
《泰伯》(七)中说,“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道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
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
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
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
知识分子应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天下归仁”为天职,这是一项重大而须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
为此,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对重任远道的认识程度和不断壮大朝着理想行进的队伍。
可以想见,孔子当时把担社会大任作为对他的弟子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宽的,他的思考是基于民众而达至天下的。
生:
历史证明,孔子倡导的承担社会大任,为国为民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并由此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民群众所3
2019-06-13
课堂互动1.师:
在《为政》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生: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2.师:
在《公冶长》一章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
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
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
生: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孔子讲的是以仁治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师:
在第二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章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生:
在《泰伯》(六)中曾子谈道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请老师为我们分析一下。
师:
孔子设想的君子人格中,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终生坚持自我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地做人;另一方面要具有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即关心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安居乐业。
前者,完善自我是条件的基础;后者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尽责,才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旨归。
曾参体认孔子之意,表达孔子之意。
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国家的重任,面临生死考验而不改变其志向,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
培养君子这种人格,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他对后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寄予的厚望。
4.师:
《泰伯》(七)中说,“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道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
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
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
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
知识分子应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天下归仁”为天职,这是一项重大而须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
为此,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对重任远道的认识程度和不断壮大朝着理想行进的队伍。
可以想见,孔子当时把担社会大任作为对他的弟子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宽的,他的思考是基于民众而达至天下的。
生:
历史证明,孔子倡导的承担社会大任,为国为民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并由此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民群众所3
2019-06-13
课堂互动1.师:
在《为政》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生: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2.师:
在《公冶长》一章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
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
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
生: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孔子讲的是以仁治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师:
在第二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章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生:
在《泰伯》(六)中曾子谈道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请老师为我们分析一下。
师:
孔子设想的君子人格中,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终生坚持自我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地做人;另一方面要具有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即关心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安居乐业。
前者,完善自我是条件的基础;后者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尽责,才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旨归。
曾参体认孔子之意,表达孔子之意。
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国家的重任,面临生死考验而不改变其志向,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
培养君子这种人格,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他对后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寄予的厚望。
4.师:
《泰伯》(七)中说,“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道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
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
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
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
知识分子应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天下归仁”为天职,这是一项重大而须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
为此,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对重任远道的认识程度和不断壮大朝着理想行进的队伍。
可以想见,孔子当时把担社会大任作为对他的弟子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宽的,他的思考是基于民众而达至天下的。
生:
历史证明,孔子倡导的承担社会大任,为国为民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并由此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民群众所3
2019-06-13
课堂互动1.师:
在《为政》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生: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2.师:
在《公冶长》一章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
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
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
生: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孔子讲的是以仁治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师:
在第二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章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生:
在《泰伯》(六)中曾子谈道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请老师为我们分析一下。
师:
孔子设想的君子人格中,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终生坚持自我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地做人;另一方面要具有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即关心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安居乐业。
前者,完善自我是条件的基础;后者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尽责,才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旨归。
曾参体认孔子之意,表达孔子之意。
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国家的重任,面临生死考验而不改变其志向,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
培养君子这种人格,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他对后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寄予的厚望。
4.师:
《泰伯》(七)中说,“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道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
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
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
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
知识分子应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天下归仁”为天职,这是一项重大而须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
为此,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对重任远道的认识程度和不断壮大朝着理想行进的队伍。
可以想见,孔子当时把担社会大任作为对他的弟子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宽的,他的思考是基于民众而达至天下的。
生:
历史证明,孔子倡导的承担社会大任,为国为民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并由此孕育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千百年来,为亿万人民群众所3
2019-06-13
课堂互动1.师:
在《为政》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生: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2.师:
在《公冶长》一章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怎么看待?
你认为他们的区别在于哪里?
体现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理想?
生: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
孔子讲的是以仁治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师:
在第二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
从本章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3.生:
在《泰伯》(六)中曾子谈道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托孤”,可以“寄命”,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请老师为我们分析一下。
师:
孔子设想的君子人格中,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完善自我,即终生坚持自我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地做人;另一方面要具有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即关心国家是否兴盛,人民是否安居乐业。
前者,完善自我是条件的基础;后者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尽责,才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旨归。
曾参体认孔子之意,表达孔子之意。
在先王去世之后佐幼主,受托管理国家的重任,面临生死考验而不改变其志向,这是真正的君子人格。
培养君子这种人格,不仅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期望,也是他对后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寄予的厚望。
4.师:
《泰伯》(七)中说,“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道出了读书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成了历代有志之士的人生鞭策。
这段话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令人荡气回肠。
历史上许多忠贞有为之士,为国家、民族立千秋功业,永垂史册,正是这种思想影响和鼓舞的结果。
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
知识分子应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实现“天下归仁”为天职,这是一项重大而须长期努力完成的任务。
为此,要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关键在于努力提高对重任远道的认识程度和不断壮大朝着理想行进的队伍。
可以想见,孔子当时把担社会大任作为对他的弟子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心地眼界是很宽的,他的思考是基于民众而达至天下的。
生:
历史证明,孔子倡导的承担社会大任,为国为民而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并由此孕育出“天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