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50064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八专题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x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第八专题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2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

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下笔呢?

首先是称谓问题。

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

“执事”,左右的人。

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枢密韩太尉,即韩琦。

当时掌管全国军事。

当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

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入手,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

文中,苏辙提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的文学理论。

1.读准字音

(1)称其气之小大(chèn)     

(2)见乎其文(xiàn)

(3)汩没(ɡǔ)(4)召公(shào)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虽

(2)生

(3)然

(4)顾

(5)以

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古义:

古代五百家为党。

今义:

政党、集团。

(2)向之来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向。

(3)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古义:

曾经。

今义:

辨别滋味,品尝。

(4)其居家所与游者

古义:

交往。

今义:

游泳。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名词用作动词,表现,显露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广自”

(2)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闻一言以壮自”

(3)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

定语后置句

(4)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定语后置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译文: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译文:

 

答案 

(1)我住在家里时所交游的人,不过是邻里同乡这一类人。

(要点:

第一个“其”代指“我”;乡党,乡里人。

(2)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向慕大的方面,即使知道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要点:

志,名词用作动词;何为,宾语前置。

1.文章第1段,作者提出了关于文章写作的一个什么观点?

引用孟子的话和太史公的事例,想说明什么?

答:

 

答案 

(1)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具体来说就是: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作者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充实内在,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2)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养气”有两个途径:

一是加强内在修养,二是增广外在阅历。

2.文章第2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这一段作者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紧承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文中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重要意义,可以看出在上文提到的两种途径——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这就为作者后文中表达自己求见的意图打下了基础。

3.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

答:

 

答案 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

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的难以拒绝。

4.除了求见这个实用目的之外,你觉得本文中哪些方面的内容能对你的学习或生活有所启发?

答:

 

答案 学习上:

本文提出了“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明确指出文章是由“气”形成的,强调“养气”对写作的作用,更突出强调了写作者尤其要增广外在阅历,把写作与参加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这种唯物主义的看法,应该说是苏辙在文艺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

这对我们正确把握写作的规律很有启发意义。

生活上:

即便是求见一代名臣,作者也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胸怀高远,朝气蓬勃,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让人觉得没有一丝一毫的庸俗感,这对我们今后步入社会、努力追求上进很有指导意义。

苏辙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答:

 

答案 刚十九岁的苏辙写了这封信求见韩琦,以期得到他的赏识提拔。

然而作者没有把他写成一篇“干谒文字”,故通篇之中少见为求幸进而谀颂显达,为得功名而摇尾乞怜的俗相。

相反,他以“百氏之书”为“古人之陈迹”,意欲施展才具追配古人的岸然自命之气溢于言表。

文章行间茂密,无懈可击,风格纡徐淡泊、秀杰清落。

有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合称四夷。

发:

动。

这里是侵扰的意思。

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周公,指姬旦;召公,指姬奭。

二人都是周初重臣,辅佐周武王灭商,又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

方叔,周宣王时的卿士,曾受命助宣王南征。

阅读养气

杨泽文

从青年到中年的几十年间,除亲朋好友之外,接触和交往过的人也不算少了,但能让人长久记住者,大都是那些知书达理而谈吐不凡的气质优雅者。

正是他们的学问和修养,使其拥有了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或者说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这自然让我坚信读书界常说的一句话:

阅读养气。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动词的“养气”是指“培养品德;增进涵养功夫”。

由此不难理解,“养气”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作风习气。

养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立德修身的过程。

“养气”当然贵在于“养”,而“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

唯有学习,才会让我们不断地“懂得”,而为了使我们能够不断地“懂得”,就必须走近一个又一个智者,聆听其教诲,沐浴其光辉。

这些众多智者,虽然大都已经远在天国,但也时常近在我们眼前,因为他们更多的是以著作(书本)的形式留存在我们身边,问题只在于我们能否发现而亲近,是否接纳而领悟。

每一部经典著作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写作者。

他们在著书为文时,无不释放出自己的学养之气。

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曹丕就曾经说过“文以气为主”的作文名言。

由于写作者把自己的学养之气注入所写的文字之中,读者阅读时也就有可能吸收写作者的学养之气。

因此,无论写作者采取什么方式在其著作中隐退自己,我们都不难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智者的真实存在。

只要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启开一部经典之书,我们的面前就会适时有一个引路者、交流者乃至对话者。

故而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从来都不会寂寞的,因为他时常有智者的陪伴,或者说他始终有与智者进行交流的机会。

而这种可能的沟通与对话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阅读者不断睿智自己和升华自身的美好过程。

只要一个阅读者保持足够的吸收学养之气的能力,其气色自然也就能始终保持绝佳状态,乃至让人感到其心理年龄要小于其生理年龄,而那些郁郁寡欢和未老先衰的不幸之事,在一个阅读者身上是绝少发生的。

作为一个中年阅读者,回望几十年的阅读生活,我不能不生出诸多感慨来。

感慨之一就是自己竟然能够面对谋生艰难而始终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感慨之二就是自己竟然可以放弃太多但却始终没有放弃可能的阅读生活;感慨之三就是自己竟然能够通过对许多书本的阅读而一直保持身心的平衡;感慨之四就是自己竟然能够在别人谈论财富生活时可以坦然地走进书店或躲进书斋;感慨之五就是自己竟然能够通过生活的节俭而先后购买并收藏了几千册图书……这些诸多感慨,既是一个阅读者的自在表现,也是一个人通过阅读养气的自信体现。

对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来说,其实阅读并没有明显的终极目的或目标,即便有目的或目标,也往往是阅读过程或者说阅读本身。

既然阅读能养气,那阅读好书自然能养正气。

一个人只有养了正气,才能充分体现出作为一个人的意义所在;反过来讲,阅读能养气,但这“气”并非邪气而是正气,那阅读才有价值和意义。

古人云:

“气者,人之根本也。

”这说明“气”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既指表现在生理机能上的“气”,也指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气”。

前者是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因此对人体而言它是基础,是传统中华医药最为关注的一个物理单元;而后者则是指人体的精神单元,是人体通过感知认知和自在自信的一种状态。

这两者并非独立存在而相互隔绝,更多的是具有互通互化而相得益彰的神奇关系。

不过,通过阅读所养之“气”,往往更能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态势。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其《和董传留别》一诗中,开头两句这样写道: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意思就是“虽然衣服粗陋朴素,但学问深厚、知识渊博,气质自然会高雅光彩”。

由此我们可以作如此理解:

通过阅读养气,气盈身心,自然就会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阅读养气,养气能保持生命的鲜活。

一、基础巩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气可以养而致:

 

(2)称其气之小大:

 

(3)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4)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答案 

(1)修养 

(2)相称 (3)曾经 (4)谦辞,表示承蒙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观其容貌之秀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 A

解析 A项助词,的;B、C、D三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闻寡人之耳者

C.则修文德以来之

D.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答案 D

解析 D项是形容词用作动词,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4.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辙也未之见焉

B.王问:

“何以知之?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 D

解析 D项是判断句,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溢:

表露

B.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见:

看见

C.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乡党:

乡里

D.将以益治其文治:

研习

答案 B

解析 见:

表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的东西”/处所。

A项在。

B项就是。

C项而且。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B.过秦汉之故都

C.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且夫人之学也

答案 C

解析 A项能够、凭借。

B项旧都。

D项“且”和“夫”一起解释为“况且”;“人”,一个人。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太尉执事: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