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945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docx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docx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题专项训练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专项训练

1、(16分)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你的理由是什么?

(4分)

【材料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2)上面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

(2分)

【材料三】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为什么郭洙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1分)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5分)

(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

(4分)

解析:

本题通过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探讨了经济、政治、思想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要注意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

考查时段专题是广东命题特点之一,特别注意5大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二战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答案要点:

(16分)

(1)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1分)

最有价值:

长沙出土的铁锄。

(1分)

理由:

①第一手材料:

②实物史料。

(2分)

(2)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分)

(3)因为出现了“百家争鸣”(1分)

原因:

经济:

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分封制瓦解,周于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

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

社会转型期:

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丰十会。

(5分)

(4)春秋战国时期首先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2分)另一方面,诸侯争霸,战乱不断,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2分)

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

是冬大雪。

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

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

【材料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

——《齐民要术》栽树

【材料三】(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

【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请回答: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

(3分)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

试简要说明理由?

(4分)

解析:

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了罕见的冰雪灾害。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实际上变相的考查了现实热点问题。

回答问题注意充分提炼、综合分析利用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

同时本题最后一问属于开放型的设问,这也是新高考的特点,请注意。

回答第

(1)问要紧扣材料,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注重个人的历史文化修养。

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原之有理即可。

2、答案要点:

(1)材料一:

受害情况、冰雪等灾害、严寒天气、灾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材料二:

治灾措施、防灾措施(手段)、放火升温免霜(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材料三:

致灾原因、围湖垦田。

(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2)第一层次:

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植被;围垦河湖,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

(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

第二层次:

因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过度的封建剥削导致过度垦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2分,只要在第一层次上有所拓展,有所分析,即可得3分)

(3)不能(1分)。

因为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与脆弱性,它无法抵御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农耕经济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毕竟有限。

(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有组织化的语言,再加1分,共3分,围绕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皆可得分。

能(1分)。

因为自然灾害毕竟是外因,关键要采取措施减灾防灾;中央集权制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缓解灾荒;古代中央政府很重视仓储,以丰年之有余补灾年之不足。

(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有组织化的语言,再加1分,共3分,,围绕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作答,皆可得分。

(本问为开放性问题,不管答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同样赋分,此问共3分。

3、(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

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二】“凡荒政十有二:

一曰备祲(注:

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

发仓救济);五曰减;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

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

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

(不得摘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2分)

(3)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4分)

(4)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2分)

解析:

本题以救灾为主题展开考查,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设置,展现了一个与教材较少联系的新的信息平台,解答时注意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回答。

另,本题的缺点是提供的古文字过难。

(本题与上题都考查了与救灾有关的问题,是现实热点问题,因此要求我们要关注热点,把握高考的动向。

)回答第

(1)、

(2)问要紧扣材料,善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第(3)问要结合课本知识,围绕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弊端作答即可。

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原之有理即可。

3、答案要点:

(1)组织百姓竞渡,提供饮食;鼓励佛寺大兴土木。

(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措施多样;迷信色彩浓厚。

(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

(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破除迷信,科学救灾。

(2分,每点1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秦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近代英国和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英国政体结构示意图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示意图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根据雅典政治结构示意图提供的信息说明对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主要不同。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什么?

你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

(4分)

(4)某学生欲探究西方近代政治制度,请你为他拟定一个探究题目。

(2分)并提供两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点: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特点影响等。

如: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雅典的民主制度以及对当今民主制度的借鉴,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共和制。

)我国当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以及历史研究的方法等知识。

主要从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回答第

(1)问要紧扣材料和结合课本知识回答。

(2)、(3)问要紧扣课本知识,主要是基础知识的考查。

第(4)问是探究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要按照题目要求分数答题。

4、答案要点:

(1)影响:

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分)

启示:

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法,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分)

(2)不同: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共和制。

(2分)

(3)原则:

民主集中制。

(2分)区别:

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人大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分)

(4)题目要求:

切题,体现探究性,有探究价值,如西方政治制度初探等。

(2分)

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求教专家学者;观看音像资料等。

(答出任意两点给2分)

5、(12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2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分)

解析:

本题立意是文明史观,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着重考查在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相互影响。

思考角度应从现代化的角度入手,特别是第

(2)问,分析家庭伦理观变化的原因时,需结合梁启超那个时代的背景,寻找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的具体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同时还要注意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即民族危机。

第(4)问,则是凸现家庭观念的现实意义,通过设题引导考生认同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本题还考查了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5、参考答案:

(1)基础:

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2分)(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变化:

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

(2分)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2分)

(3)基本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2分)(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1分)

新变化:

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2分)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2分)

6、(19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对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盈。

机援声札札,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材料四】

【材料五】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末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问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材料六】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传统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材料一、二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

有哪些基本特点?

(5分)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种经济成分?

材料四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三次重大运动?

材料三、四之问有何内在联系?

(6分)

(3)概括材料五中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影响。

(4分)

(4)观察材料六,除了图中文字直接表述的三个“最需要”所表达的信息外,你还可以从中得到哪些重要信息?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点:

1、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想与实践;4、中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党的建设等热点问题;6、考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会议。

6、答案要点:

(1)时间:

春秋时期。

(1分)模式:

小农经济。

(或自然经济)(1分)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

(3分)

(2)经济成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分)

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分)。

联系: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在政治上、思想上要求民主;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民主又进一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3)基本思想: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2分)

影响:

解放了思想,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2分)

(4)重要信息: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在农村结出了丰硕果实,但是“三农”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十分必要;(2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党推进农村新一轮大改革大发展的号角,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会的部署,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大显身手,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2分)

7、(10分)阅读下列材料:

《儿女英雄传》,初名《金玉缘》,又名《日下新书》,又名《正眼法藏五十三参》,又名《儿女英雄传评话》。

燕北闲人著。

燕北闲人,真名文康,字铁仙,费莫氏,满洲镶红旗人。

生于道光年间,祖父为清大学士勒保,年轻时,“门第日盛,无与伦比”,晚年穷困的“除笔墨外别无长处”。

“缘起首回开宗明义闲评儿女英雄引古证今演说人情天理”

……悦意夫人和天尊对“儿女英雄’四个字的解释:

……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

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作个忠臣,这就是个英雄心,忠臣断无不爱君的,爱君这便是个儿女心;立志要作个孝子,这就是个英雄心,孝子断无不爱亲的,爱亲这便是个儿女心。

至于‘节义’两个字,从君亲推到兄弟、夫妇、朋友的相处,同此一心,理无二致。

……浅言之,不过英雄儿女常谈;细按去,便是大圣大贤身份。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鲁迅认为《儿女英雄传》内涵不及《红楼梦》,但却流传百年,请从上述材料中找出其流传甚广的原因。

(3分)

(2)《儿女英雄传》中第三十三回讲到满洲贵族入关后的圈地运动,安学海的考试生涯,可以将它作为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吗?

(1分)说明理由。

(2分)

(3)花都名人洪秀全,追随孙中山的朱执信是否是燕北闲人眼中的“大贤大圣”?

(1分)说明理由。

(1分)作为花都人,请写出洪秀全身上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要有事迹为证。

(2分)

解析:

本题属于研究性试题,立意颇为新颖,设问恰到好处。

(1)问注意文学和社会的关系。

《儿女英雄传》所以流传,与统治者、民众的欣赏口味有关,当然与其自身的写作风格也密不可分;第

(2)问注意文学作品和历史史实的差距和区别;第(3)问可从洪秀全和朱执信的主张切入,比较他们的主张的《儿女英雄传》主题就可得出答案。

7、答案要点:

(1)①打着“天理人情”、“忠孝节义”、“伦理纲常”的招牌,符合统治者心意。

(1分)

②标题是“儿女英雄”,离不开江湖豪客、儿女姻缘,实际上是英雄侠士加才子佳人的拼盘,适合小市民口味。

(1分)

③运用评话本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1分)

(2)不能。

(1分)小说由于文体所限,对事物描述有夸张之处,慎入史。

(2分)

(3)不是。

(1分)他们和正统政府---清政府作对,不符合“忠孝节义”、“伦理纲常”,大贤大圣的标准。

(1分)

洪氏捣毁孔庙,富有挑战权威和旧思想的精神。

(2分)(认真读书等,其他合理解释酌情给分,但不超过2分。

8、(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

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

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

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为1648万,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晋大康十年(289年),慕容硅率领部落迁居徙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

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

……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

……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在生产上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

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

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

——摘自《文化地理学》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什么?

有何积极作用?

(4分)

(2)在中国古代的自发移民中,主要趋向又有哪几种?

主要作用是什么?

(4分)

(3)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为什么在明成祖以后会出现一个高潮?

后来为何大幅度减少?

(4分)

(4)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3分)

(5)海外华侨历来非常关心祖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他们曾作出过哪些贡献?

(2分)

解析:

本题以移民为切入点,考察了我国自古代到近代、现代的殖民状况,实际是考查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出现移民现象的时代背景以及移民的作用。

题目的设置新颖,考察点新,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在解决相关问题时,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是解题关键。

8、答案要点:

(1)政府移民主要趋向:

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地区。

(2分)

积极作用:

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分)

(2)我国古代的自发移民有两种主要趋向:

第一种趋向是“北农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力,不断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

(2分)

第二种趋向是边疆(尤其是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发展。

(2分) 

(3)海外移民出现高潮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新航路,许多人出海外谋生。

(2分)

后来减少的原因:

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分)

(4)原因:

不平等条约“允许华工出国”,列强借此掠夺、骗拐华工。

(1分)

社会特征:

半殖民地性。

(2分)

(5)贡献:

支持并积极参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等(2分)

9、(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l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

((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界跨越、继往开采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其中第一部分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到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入相结合来实现自强,再到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这些复兴之路先后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1)请回答: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

(6分)

【材料二】2007年10月13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也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近800米的展线,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浓缩了一百年来的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

“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来自四川的八旬谭姓老者,一边重复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一边在开国大典巨幅图片前留影。

五名来自首都钢铁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也一起在这里留影。

他们说:

“站在这里我们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2)请回答:

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一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6分)

【材料三】2007年10月l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