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871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37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docx

《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docx

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5套高考模拟卷

高考语文冲刺作文训练要贯穿始终

高考进入倒计时,如何在最后一段时间拿到该拿的分数并完成突破,长郡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王衡保进行了解答。

他建议,首先应该重读《考试说明》,关注考试范围与要求和题型示例部分。

其次是回归课本,重点突破阅读部分。

对作文的训练应该是贯穿整个冲刺阶段的。

第一阶段的时间为5月13-19日,重点突破现代文阅读。

对文本阅读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时间为5月20196日:

重点突破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除外)。

回归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基础知识迁移;结合相关资料写一到两篇古诗鉴赏性文章。

第三阶段时间为5月27-31日:

重点突破语言文字运用。

要求学生更多地重看已做练习,发现规律找到思路。

第四阶段是最后的6月1-6日:

这属于保温训练时期。

教师不用再讲课,全天为学生答疑。

每一个时间段的复习内容相对集中,要求学生能自设高考题(以改编为主),前三个时间段结束后,做到人手一份自编高考试题。

第一、二段时期复习阅读内容,是整个复习的重中之重,主要是加强考点间的知识关联。

第二阶段是现代文不同文体间的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思维能力;第三阶段是古诗文阅读,重点是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回顾已有知识和能力。

作文训练贯穿在四个时段当中,设置六道模拟题,以四天为一个周期,要求完成两项任务:

立意和选材。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周期的最后一天,互批互改,必须全员参加,每个同学可任选其中三道题目写成整篇作文并进行交流。

小锦囊制定个性化语文攻略

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要使全体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是不现实的,但对学生个体而言,成绩提高一个层次,却是有可能的。

这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查漏补缺。

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学生自主完成。

可以让有需要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语文攻略,充分利用老师答疑时间,重点突破。

同时鼓励学生建立学伴关系,从邻近发展区中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瓶颈问题。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我国的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把原来一个法学院拆分为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律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等等。

这样的设置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避免知识领域不够广泛的弊端,教师长期在这样的专业分工下从事教学和研究,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愈来愈狭窄的缺陷。

著名法学家杨兆龙教授,在《新法学》月刊1948年第1期上发表了《法学界的贫乏》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

中国学法律的人最容易犯两种毛病。

一是对于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缺乏必要的了解。

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与法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

二是对于法学科目仅有局部的研究。

法律的分门别类,本为研究之方便,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

学法之人应该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

杨兆龙先生对上个世纪40年代法学界的批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由于目前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杨先生过去批评的“法学界的贫乏”更有可能愈来愈严重。

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已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等。

所谓“古今通”,就是要打通中华法系到今日中国依法治国的隧道,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

所谓“中外通”,就是要进行中国和西欧法治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试图弄清楚中国和西欧的法治究竟是一种文明类型的差异,还是一种发展阶段的差异。

而且,西欧的历史在世界范围才是特殊的,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社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中世纪采邑分封制、城市制度和教权、王权二元并立制度,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母体里正常“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道路,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

正是因为如此,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富强起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成功者甚少。

所谓“交叉通”,就是打通法学与其紧密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等隧道。

所谓“名实通”,这里的“名”指理论,“实”指实际。

“名实通”就是强调要从实践中提升理论。

西方法学总体上给人一种重视逻辑假设、忽略历史论证的感觉。

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史学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研究精神,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对那些不能被历史证明的逻辑假设,虽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盲目推崇,只能把其视为一种理念,而非历史事实。

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比逻辑推理更可靠一些。

(摘编自2018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其弊端已现,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

B.当今法学教育分工过细,会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领域不广泛,教师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狭窄的缺陷。

C.法律的分门别类,原本为研究之方便,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

D.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原因是重视理论假设、忽略实践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针对这一新问题,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B.文章在论证中引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一文,意在阐明学法之人应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管窥蠡测。

C.对于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文章先指出现状,接着引杨教授的文章分析,最后指出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

D.文章在分析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这一观点时,对“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都做了详细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古今通”就是指要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就是要通晓中国古今法治的联系,把握法治发展变化的规律。

B.我们希望每个学法之士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都应有一定研究。

C.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对今天缺乏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了解或仅研究法学局部的学法之人,仍有借鉴意义。

D.“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等的研究精神是应该借鉴的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史学家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梁 衡

人类是从森林中走来,森林是人的家。

遗憾的是,正如社会上有对老人的虐待,也有对老树、古树的遗弃。

在我对古树的探访中,竟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古树养老院。

园子的主人叫王相泽。

他生在农村,小时家有大树,粗如圆桌,绿阴满院。

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种下了永远的爱树情结。

他大慈大悲,爱吾老以及树之老,企业稍有余钱便开始收养古树。

那天在园子里,我边走边听他讲救死扶伤收养古树的故事。

十八年前的一天,他到外地出差,车子在公路上走,远处正在开山取石,山上隐隐有树。

他就绕路来到山下,一棵从未见过的大树有合抱之粗,满树白花,灿若霜雪,屹立于石崖之畔。

那粗壮的老根如老人青筋暴突的手指,正顽强地插入石缝,抓住每一处可借力存身的石块。

但是脚下炮声隆隆,烟尘已经淹上树身,窒息着它的绿叶白花。

眼看就要地动山摇,扑身倒地。

此地名黄巢关,据传当年黄巢起义曾驻兵于此,还在树上拴过马。

王相泽上去说:

“反正你们要开山,这棵树也存不住了,不如卖给我。

”结果他花了6000元把树带回了家。

后来一查,是棵毛梾树,山茱萸科,果可榨油,木质极硬,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就用这树做车梁,所以又名车梁木。

现在这棵老树就舒舒服服地挺立在园中的一个小坡上,正时交6月,序属初夏,满树白花笑得十分灿烂。

老王收树有几条规矩。

一不收山上野生的大树,二不收正常生长的树,三不收小树。

反正一个原则:

不干预树的正常生活。

他只扶孤助老,做绿色慈善。

人总是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而树却不同,它除了供人物质享受外还帮人记录历史、寄托精神。

可惜我们目光太浅,只讲实用,对树用则植,不用则弃。

园中有一棵柿子树十分惹眼,浑身堆满大大小小的疙瘩,像一个长满老年斑的老人。

它来自陕西,树上的瘤体是一种病,主人早已将它遗弃。

老王收来后仔细调理,现在树头已发出五尺长的新枝,去年又重新结果,挂满了一树的红灯笼。

疙瘩树身倒显得更加古拙可爱。

一次某司机告他某村有遗弃之树,他急去察访。

只见一处院内有两棵三百年的老紫薇,墙颓草长,满目荒凉。

一棵已经枯死,还有的一棵也被垃圾埋到半腰,奄奄一息。

经辨认树下废弃的井台和井石上的刻字,知道这是一处高家的旧祠堂。

他找到村委会,谈好价格。

人和树还未离村,就听见村主任在大喇叭上喊话:

“各家派人到村委会来领钱,每户10元。

”这真是物有其值,所见不同。

紫薇,又名百日红。

杆粉白,叶翠绿,花朵繁密,娇红明艳,百日不谢,向为名花奇树。

现在这棵紫薇成了老王的镇园之宝。

每有客来必领至树下,奇树共欣赏,好花相与析。

在园中看树是一道风景,听老王讲育树经更是一种享受。

他说移树最怕露根透气,所以每移之时必先将树根蘸满泥沙各半的糊浆,再小心培土。

对有的树则要在外围斩根一次,如是三年,为的是刺激新根的生长。

别人移大树要剃树冠,他却尽量不剃,免伤元气。

他指给我看两行对比的樱花树,那剃过头的竟十年不长,愈来愈瘦。

但柳树移栽时则必须剃头。

那年他从福建漳州买得两棵大榕树,时已入冬,车进山东界已飘起小雪。

到家后他急挖一暖窖暂埋,唯留少许枝叶透气,又放进一个电热器加热。

一过年就为它建了个20米高的保温大棚。

现在这榕树气根如林,枝繁叶茂,一派南国风光。

我一生不知看过多少天然林、人工林、植物园,但还从未见过这样一座古树养老院。

园内约有500多棵古树,有来自河南的乌桕、安徽的黄连、山西的皂角、陕西的苦楝……每棵树都是一本大书,各有各的故事,而且它们来时都不忘随身带了自己的身份证——年轮,这是数百年来的活记录啊,是一部中国生态史、文化史。

老王爱树,但并不小气。

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

他张口就捐出了108棵古树。

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我想如果黄巢地下有知,那迁居远走的高家有知,那些分家卖树的弟兄有悟,那些扩城砍树的主政者们醒来,都能到这个园子里来走一走,他们一定会感恩老王在遥远的地方为他们本乡本族存了绵绵一脉。

我能体会到老王的爱树之心。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树养老院的主人做收养古树的慈善,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及由此而来的爱树情结。

古树之“古”,自有其价值,它与生态相关,与文化相关。

B.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看重现实的物质利益,收买移栽古树,有利则行,无利则弃,只讲实用,目光短浅,与古树养老院主人的情怀形成对比。

C.园中的毛梾古树,据传周游的孔子用它做过车梁,起兵的黄巢用它拴过马,这表明古树是历史的活记录,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增强了可读性。

D.文末委婉传达出这样的期盼——这座古树养老院,会给寻常百姓以警醒,也会给主政者们以警示;同时还传达出了对园子主人的赞美之情。

5.请赏析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

                                    

                                    

6.文中强调“心有敬畏,方能行事”,这种敬畏之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兴起的所谓“农家乐”,到现如今相对高端的“民宿”,乡村旅游产业向着更大的规模和更广的市场发展。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32.0%和26.2%。

2018年,乡村旅游游客接待已达24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4.4%;营业总收入达48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2.2%。

预计到2020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实现总收入2.3万亿元。

——(新华数据新闻)

材料二 

如今,很多乡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贫困户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俨然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25个省(区、市)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30万贫困户、7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经,进而逐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力量。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报告》显示,2018年,乡村旅游带来的农民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39.4%,贫困村通过乡村旅游脱贫人数达264万人,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8.3%。

此外,乡村旅游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近90%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高于农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仍然面临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来临,乡村旅游也有待于在创新中开拓新思路,发掘新价值。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互联+”的发展,“乡村旅游众创”也在近几年迅速地发展起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创业项目,民宿客栈、艺术村落、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形式层出不穷。

(摘编自《发展乡村旅游 让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材料三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指出,2018年集中采取一批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

具体来看,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行动方案强调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在优化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长效机制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促进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与旅游电商、现代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织本地从业人员参加乡村旅游食宿服务、管理运营等技能培训,重点培养1000名以上乡村旅游带头人;在推动乡村旅游区域差异化发展方面,将鼓励和引导中小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等。

(光明·旅游频道)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2018年间,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均呈现出递增趋势,前景非常乐观。

B.2018~2018年间,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呈M状,两项内容增长率最高年份在2018~2018年。

C.图表显示,接待人次的多少决定着营业收入的高低,而接待人次的增长率制约着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D.图表显示,在2018~2018五年间,接待人次增长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有三年超出了年均增长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叫“农家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高端的“民宿”,成效十分显著。

B.乡村旅游是扶贫的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省市区的大部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C.我国乡村旅游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延伸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因此乡村旅游有待于开拓新思路。

D.国家将拿出专项资金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厕所及污水处理、停车场、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乡村旅游都有哪些好处。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

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

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

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

帝大奇之,谓近臣曰:

“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

可置之翰林。

”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

帝曰:

“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

”钜夫顿首谢曰:

“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

”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

“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

”帝嘉纳之。

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

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

“钜夫南人,且年少。

”帝大怒。

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

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

钜夫入朝,上疏曰: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

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

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

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

”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

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

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

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

皇庆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

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

“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

”钜夫建言:

“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

”命钜夫草诏行之。

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

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

居三年而卒,年七十。

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

(节选自《元史·程钜夫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B.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C.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D.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代称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后来也用于敬称在世尊长的名字。

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叫避讳。

B.至元,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多为帝王所用,如至元、康熙。

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时期。

改换年号叫改元。

C.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台。

行台,指中央政府设在京师以外的行政机构,也指地方大吏的官署或居所。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

谥号有美谥和恶谥两种,如文宪、周厉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钜夫聪慧有才识,甚得元帝赏识。

钜夫跟随叔父脱宋降元,在元帝诏问时,他应对十分详尽,让元帝惊叹不已。

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深得元帝的信任,屡得升迁。

B.钜夫建议重用南人,得到元帝采纳。

他向元帝建议寻访江南名人逸士,并让他们与元人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要职。

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

C.钜夫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体恤百姓。

他为民请命,弹劾宰相桑哥专权苛政敛财伤民;他出任地方官职,兴学明教,为民除害,深为官吏民众敬畏和爱戴。

D.钜夫不恋官位,却得享殊荣。

他因病请求辞官归里,但遭拒绝。

他一再坚持,才被允许,离京之日,元帝命设宴,让百官送行;敕令地方官员要常问候,死后追赠官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

译文:

                                    

                                    

(2)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

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

B.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C.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15.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被贬而与琵琶女有着相同的命运。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胸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朋友就是我可以与其________的人;在他面前,我可以________。

终于,我来到了这样一个人面前,他是如此真诚、无私,以至于我竟然可以抛开遮掩、客套和________;我们之间的相处那样简单、纯粹,仿如一个化学原子遇到了另一个化学原子。

真诚就像王冠和权杖一样,是最高尚的情感才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只要拥有这种情感的人才可以讲真话,因为在此之上再没有什么可追求和遵从的了。

对待友谊的态度应该是虔诚的。

我们经常谈论如何选择朋友,但友谊其实都是顺其自然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尊敬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要把朋友当做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道风景。

他的许多优点当然是你所不具备的,如果你偏要________地依附于他,你就无法尊重那些优点;(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