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702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docx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docx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

常见急救技能之心肺复苏

第一节概述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者生命的医学方法,可以通过徒手、辅助设备及药物来实施,以维持人工循环、呼吸和纠正心律失常。

至今,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已走过50年历程,全球已有3亿多人学习了这项技术,实际应用则超过上千万次,数以百万计的心搏骤停者因CPR而获得新生。

第二节急救医疗服务系统与“生存”概念

一、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通过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可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这个急救系统实际是由许多急救机构和急救环节结合组成的,包括院前急救中心、急救站和医院急诊科,以及救护员和患者身边人员。

通过以上环节共同构建了现场急救链,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被打断或者削弱,都会使有效救治的目标无法实现。

我国EMSS由两部分组成:

①院前急救承担预防急症发生,识别心博骤停,实施现场复苏及其他医疗救护,将患者转送到相应医疗机构的服务。

②医内急救承担对送来急诊科的患者即刻进行高级生命支持,以及心肺复苏后综合性危重症的持续救治服务。

二、心肺复苏生存链的概念

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提出“生存链”的基本概念,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以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继续强调,有效基本生命支持是高级生命支持成功的基础,复苏开始尽可能减少中断高质量CPR,在数分钟内对室颤/无脉室速的患者进行电除颤并提出新“生存链”的第五个环节即心搏骤停后多学科综合优化救治的重要性。

第三节生存链

1.第一环节一一早期识别、求救

早期发现心源性猝死的征兆,如胸痛、气短等。

做好宣教工作,让人们懂得在出现症状时及时向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求救是这一环节的关键。

一旦发生心搏骤停,必须快速采取行动:

(1)及时发现患者心搏骤停,出现“无反应、无呼吸、无循环指征”,快速求救EMSS。

(2)通过电话快速呼叫急救医疗小组。

(3)急救调度员应意识到患者出现心搏骤停的可能性。

(4)快速向EMSS急救小组发出指示,并指导他们快速找到患者所在位置。

(5)EMSS急救小组快速到达指定位置。

(6)EMSS急救小组携带必备的急救设备到达患者身旁,确认心搏骤停。

EMSS通常由经过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两种培训的急救人员组成。

2.第二环节——早期心肺复苏

现场急救人员发现心搏骤停者后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如在院前急救人员到达前,救护员就已开始心肺复苏。

生存率会成倍增加。

现场人员对电击伤、溺水及婴幼儿和儿童的早期心肺复苏的意义更大。

3.第三环节——早期电除颤

如果可以多些人懂得使用自动体外除器(automaticexternaldefibrillators,AED),对提高院外心搏骤停者的生存机会起关键性作用。

大多数成人突发心脏骤停的原因多为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速。

4.第四环节——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另一个关键环节。

一般需由2人以上组成的院前急救小组对心搏骤停者提供更有效的生命支持。

5.第五环节——心搏骤停后综合救护

即使已出现自主循环恢复,仍要强调多学科综合救治,从心搏骤停识别开始,经CPR后一系列救治,直至患者存活出院。

对应急救护而言,第一、二环节非常重要和关键。

未经培训的现场人员,可以在电话指导下直接做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受过急救培训的救护员可使用AED在现场实施电除颤。

后两个环节由专业急救人员或在医院内进行。

第四节基本生命支持的顺序

基本生命支持是一系列复苏操作,包括对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向EMSS求救,实施基本的循环、呼吸支持和电除颤等措施。

在CPR中所指A、B、C、D,即:

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循环支持;D—电除颤。

现场急救人员首先对患者有无反应、意识,呼吸和循环体征做出基本判断。

只要发现无意识、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立即向EMSS求救,之后开始CPR。

如果有2名以上急救人员在场,一名立即实施CPR,另一名向EMSS求救。

一、识别判断

只要基本识别判断患者无意识、无反应、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立即将患者置于心肺复苏体位(仰卧位)。

按C—A—B顺序(溺水的本人采取A—B—C)做CPR。

准确地判断患者心跳、呼吸停止需要急放人员具有迅速反应的能力,判断必须迅速,不可超过10秒钟。

只要发病地点不存在危险,并适合实施CPR,应就地抢救。

判断成人意识:

现场急救人员在患者身旁快速判断其有无损伤和反应,可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叫:

“喂你怎么了?

”患者无动作或应声,即判断为无反应、无意识。

判断婴儿意识:

采用拍击足底。

二、呼叫、求救

发现患者无反应、无意识及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如果只有一人在现场,发现淹溺或其他窒息原因所致心搏骤停者,应立即进行2分钟急救(约5组CPR),再去打电话。

如有2人以上时,一人拨打电话,另一人马上实施CPR。

打电话的人要保持平静,不要慌张,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需急救患者发生的地点(标志性物体)。

2.现场联络人联系电话、姓名。

3.发生什么事件,严重程度,如心脏病发作或交通事故等。

4.所需急救的人数,患者的一般情况。

5.已给予患者何种急救措施(“正在行CPR”,“正在止血包扎”,“正使用AED”)。

6.未经过CPR培训者,在无其他经CPR培训者在场的情况下,可在EMSS接线员的电话指导下行CPR。

三、心肺复苏体位

如果急教人员判断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或是叹息样呼吸,将患者置于心肺复苏体位,注意对怀疑有颈椎受伤的患者,翻转身体时要使其头颈背部呈轴向转动,以免导致脊髓损伤。

(一)救护员位置

现场急救人员位于被复苏者的一侧(宜于右侧),双膝与肩同宽,近胸部部位。

(二)复苏体位

如果被救者处于俯卧位或其他不宜复苏体位,急救人员应在被救者的一侧,将其双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将对侧小腿放于同侧的小腿上,呈交叉状。

急救员再用单手托住被救者的后头枕部,另一只手放置其对侧腋下,使被救者整个身体转向急救员一侧,并置于仰卧位后,放置双上肢于身体两侧。

四、徒手心肺复苏

1.胸外心脏按压。

如果急救人员判断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立即将患者放置心肺复苏体位后,立即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再行开放气道。

2.开放气道。

检查患者口中有无异物,如有异物将其取出,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使患者下颌角、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3.人工呼吸。

4.反复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

2)。

5.五组后,检查呼吸/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钟。

6.如仍未恢复,继续重复CPR,尽量减少胸外心脏按压停顿时间。

AED一旦到达,立即使用AED电除颤。

停止徒手心肺复苏的条件:

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复、医务人员到场接替、现场救护环境危险需转移。

第五节心肺复苏的操作技术

一、开放气道

患者意识丧失时,因肌张力下降,舌和会厌后坠把咽喉部阻塞;有自主呼吸时,吸气过程气道内呈负压,也可将舌或会厌吸附到咽后壁,造成气道阻塞。

当无头颈部创伤时,可以采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怀疑有头颈部损伤时,可采用托颌法。

仰头举颏法

完成仰头动作应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小鱼际部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处,使下颏向上抬起,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避免可能造成的气道梗阻。

气道开放后有利于患者呼吸通畅,也便于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如果患者口腔有可视异物应清除,如义齿松动应取下,以防其脱落阻塞气道。

二、人工呼吸

(一)检查呼吸

开放气道后,观察胸部有无起伏,一经观察确定无呼吸或出现叹息样呼吸,即判断为呼吸骤停。

(二)人工呼吸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人工呼吸时应使用人工呼吸面膜。

人工呼吸面膜是一种方便携带及使用的人工呼吸辅助工具,可以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口鼻,以利于保护自己,减少感染机会。

人工呼吸面罩是透明密封式面罩,可作口对面罩或连接复苏器,用来人工吹气,面罩上气孔应连接上单项阀门及过滤装置,以防止患者呼出的气体或液体喷向救护员。

若面罩设有氧气输入阀门,也可以作为氧气面罩使用。

采用人工呼吸时,每次通气必须使患者的肺脏能够充分膨胀,可见到胸廓上抬,每次通气时间应持续约1秒钟,连续2次通气。

1.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

实施口对口呼吸时,要确保患者气道开放通畅。

救护员手捏住患者鼻孔,防止漏气,用口把患者口完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约1秒钟,确保通气时可见胸廓起伏。

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人,推荐500~600ml潮气量;对于建立人工气道者,400ml潮气量即可满足要求。

2.口对鼻人工呼吸

口对鼻呼吸适于那些不能进行口对口呼吸的患者,如牙关紧闭不能开口、口唇创伤等。

救治淹溺者尤其适用口对鼻呼吸方法。

3.口对气管套管人工呼吸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需人工呼吸时,可采用口对套管呼吸,对套管主动吹气,被动呼气。

此法易于操作。

4.口对面罩呼吸

选用透明有单向阀门的面罩,急救者将气吹入患者肺内。

用面罩通气时双手把面罩贴紧患者面部,使闭合性好,通气效果也好。

口对面罩通气时有两种方法:

(1)头位法:

急救人员位于患者头顶部,此法可用于心搏骤停患者,可以看到胸廓起伏,或2名急救人员在行CPR时通气位置,托下颌时多用此法。

(2)侧位法:

仰头举颏法时多用此法,一人行CPR时既可通气,又可胸外按压。

5.球—面罩通气

使用球囊面罩时,通常挤压1升成人球囊1/2量可提供满意的潮气量。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标准

按压位置必须准确。

按压要快速、有力。

●成人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按压深度5-6cm

●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按压与放松比大致相等

●尽量避免胸外按压的中断(应少于10秒)

●避免过度通气

1.胸外心脏按压要点

(1)确定按压部位:

①两乳头连线中点;②难以准确判断乳头位置时(如体型肥胖、乳头下垂等),可采用滑行法,即一手中指沿患者肋弓下方向上方滑行至两肋弓交汇处,食指紧贴中指并拢,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于第一只手的食指平放,使掌根横轴与胸骨长轴重合,即胸骨中下1/3处。

(2)将双手十指相扣,一手掌紧贴在患者胸壁,另一手掌重叠放在此手背上,手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确保一致,有力压在胸骨上。

(3)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位于手上方,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

如果按压时用力方向不垂直,影响按压效果。

(4)按压胸壁的下陷幅度5-6cm,为达到有效的按压,可根据体型大小增加或减少按压幅度,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5)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廓恢复到按压前位置。

(6)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7)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1:

1,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2.单纯胸外按压的CPR

做CPR时,有些人不愿意对患者行口对口呼吸,即行单纯胸外按压。

研究表明,成人CPR最初6~12分钟,并非一定需要正压通气。

3.单人CPR

非专业急救人员常只接受单人CPR的训练。

通常情况下,单人CPR应按下述方法操作:

(1)判断意识即确定患者有无反应(拍打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及有无呼吸或异常呼吸。

(2)及时求救EMSS。

(3)若有需要将患者翻转为心肺复苏体位(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

(4)对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者,立即在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垂直按压30次

(5)观察患者口中有无异物,如有,将异物取出。

(6)仰头举颏法将气道打开。

(7)口对口吹气2次,以30:

2的按压/通气比例,进行5个周期CPR,重新评价。

(8)如患者无反应、有呼吸、无脊柱损伤,将其置于恢复体位,保持气道通畅,随时观察生命体征。

单人CPR的再评价:

被抢救者自主呼吸及心博已经恢复;复苏操作已达30分钟以上而患者意识、自主呼吸、心跳一直未恢复;心电图波一直呈现直线。

4.双人CPR

(1)双人CPR操作法:

一人位于患者身旁,按压胸部,另一人位于患者头旁侧,保持气道通畅,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并进行人工呼吸,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通气比例为30:

2。

气管插管前,每次通气时间为1秒钟,当按压胸部者疲劳时,两人可相互对换。

(2)双人CPR中的再评价:

急救人员必须监护患者的情况,以评价急救效果,进行通气的急救人员负责监护呼吸和循环体征。

为评价胸外按压的效果,一人做胸外按压期间,另一人负责检查脉搏,以确定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

先行2分钟按压/通气,然后停止按压进行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

(四)儿童CPR操作流程

(1)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平卧面呈60°角。

观察口腔,如有异物进行清除。

(2)心脏按压:

按压部位为胸骨下1/2处,采用单掌或双掌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幅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每次按压后胸廓复位。

(3)人工呼吸:

可采用口对口或气囊—面罩人工通气,通气频率12~20次/分钟,每次通气时间约1秒钟,可见胸廓起伏。

(五)婴儿CPR操作流程

(1)开放气道采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不要过度后仰头部,宜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平卧面呈30°角。

观察口腔,如有异物,进行清除。

(2)心脏按压部位为紧贴胸部正中乳头连线下方水平,采用双指按压法,频率至少100次/分钟,按压幅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每次按压后胸廓复位。

按压/通气比例在新生儿为3:

1,婴儿为30:

2。

(3)人工呼吸可采用口对口鼻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通气频率为12~20次/分钟,每次通气1秒钟,可见胸廓起伏。

行2分钟CPR评估一次复苏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