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629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docx

《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docx

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

10条神奇的心理学规律

心理规律一: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闻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如此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

A组和B组,而且告知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超级伶俐;同时又告知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样。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觉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伶俐,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取得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

他来到了一所一般中学,在一个班里随意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知他们的教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伶俐。

过了一段时刻,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此刻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规律剖析:

“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发挥庞大作用

  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同意如此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踊跃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小孩最爱、最信任和最依托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若是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小孩的情绪受到阻碍,严峻的乃至会阻碍其心理健康。

相反,若是妈妈对小孩寄与厚望、踊跃确信,通过时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鼓励的语言来滋润小孩的心田,使小孩加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小孩以后的功效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

超限效应

  美国闻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感觉牧师讲得专门好,令人感动,预备捐钱。

过了10分钟,牧师尚未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尚未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终止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规律剖析:

  这种刺激过量、过强和作历时刻太久而引发心理极不耐烦或招架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小孩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乃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一样的批评,使小孩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显现“我偏要如此”的招架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小孩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付小孩“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若是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该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如此,小孩才可不能感觉一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二:

超限效应

  美国闻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感觉牧师讲得专门好,令人感动,预备捐钱。

过了10分钟,牧师尚未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尚未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终止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规律剖析:

  这种刺激过量、过强和作历时刻太久而引发心理极不耐烦或招架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小孩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乃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一样的批评,使小孩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显现“我偏要如此”的招架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小孩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付小孩“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若是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该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如此,小孩才可不能感觉一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

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如此一个寓言:

  有一群小孩在一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一个小孩10美分,对他们说:

“你们让这儿变得很喧闹,我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这点钱表示谢意。

”小孩们很快乐,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一个小孩5美分。

5美分也还能够吧,小孩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一个小孩2美分,小孩们勃然盛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明白咱们多辛苦!

”他们向老人立誓,他们再也可不能为他玩了!

  规律剖析:

  在那个寓言中,老人的方式很简单,他将小孩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欢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取得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那个外部因素,因此也操纵了小孩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

比如,父母常常会对小孩说:

“若是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若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们或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妥的奖励机制,将小孩的学习爱好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小孩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小孩对学习的情感和爱好,增加小孩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忙小孩收成学习的乐趣。

家长的奖励能够是对学习有帮忙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那么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

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那么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第一来一个冷风凛凛、严寒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牢牢的。

南风那么缓缓吹动,马上风和日丽,行人感觉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取得了成功。

  规律剖析:

  故事中南风之因此能达到目的,确实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这种因启发自我检讨、知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映,确实是“南风效应”。

  由此咱们能够明白,家庭教育中采纳“棍棒”、“要挟”之类“北风”式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夸奖,培育小孩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心理规律五:

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规律剖析:

   一个小孩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比如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那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

小孩良勤学习成绩的稳固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专门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

因此当发觉小孩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示小孩,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刻,做到“扬长避短”。

心理规律六: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的发觉来自一次失败的治理研究。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进驻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看对象。

在七个时期的实验中,主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刻、午饭、环境等因素,可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实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

  历时九年的实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单单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鼓励。

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尽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就如此,个人微妙的心理促使着她们的产量上升再上升!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发绩效或尽力上升的情形咱们称之为“霍桑效应”。

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

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智力考试,以智力考试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一般班。

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觉,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考试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倒置了,可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优秀班”明显高于“一般班”,本来一般的小孩被看成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以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

   规律剖析:

  霍桑效应告知咱们:

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假话和夸奖真的能够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以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够成什么缘故样的人.

心理规律七:

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

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爱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比如,许多销售员确实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老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规律剖析:

  咱们在评判小孩的时候不免将他的缺点和优势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纳“先褒后贬”的方式。

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睬想的评判方式。

在评判小孩的时候,咱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小孩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

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类因素的搀和,几礼拜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

一个极微小的起因,通过必然的时刻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能够进展成极为庞大和复杂的阻碍力。

  规律剖析:

 “蝴蝶效应”告知咱们,教育小孩无小事。

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置,正确和适当的,可能阻碍小孩一生;错误和武断的,那么可能贻误小孩一生。

心理规律九:

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军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

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路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只是量地进行说教,而专门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表达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悔改自新等。

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规律剖析: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若是咱们老是对着小孩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可不能做”等,时刻长了,小孩可能就会真的成了咱们所说的“笨蛋”。

  因此,妈妈必需戒除嘲笑羞辱、指责抱怨、要挟要挟等语言,多用鼓励性语言,对小孩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

登门坎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如此一种现象:

在你请求他人帮忙时,若是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受到拒绝;而若是你先提出较小要求,他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那么更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坎效应”。

  规律剖析:

  在家庭教育中,咱们也能够运用“登门坎效应”。

例如,先对小孩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依照要求做了,予以确信、夸奖乃至奖励,然后慢慢提高要求,从而使小孩乐于无停止地踊跃发奋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