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601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doc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  B.《潘先生在难中》 C.《火灾》  D.《倪焕之》

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A.周作人    B.胡适  C.陈独秀  D.鲁迅

3.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    B.《屐痕处处》 C.《西湖漫拾》 D.《湖上散记》

4.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其作者是(A)。

A.胡适   B.欧阳予倩  C.田汉    D.丁西林

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

雨》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

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和(ACD)。

A.吴趼人   B.康有为   C.刘鹗   D.曾朴

12.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ACD)等。

A.《沉沦》   B.《孔乙己》 C.《南迁》  D.《迟桂花》

13.后期新月诗派的主要诗人除徐志摩外,还有(ABD)等。

A.饶孟侃  B.陈梦家  C.孙大雨  D.方玮德

14.二三十年代在杂文创作中有重要作用的报刊主要有(ABC)等。

A.《新青年》 B.《申报·自由谈》 C.《语丝》   D.《时事新报·学灯》

15.所谓两个社团三个刊物一起,以鼓吹革命文学为共同目标,掀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

是指太阳社、创造社和(ABC)等。

A.《太阳月刊》 B.《创造月刊》   C.《文化批判》  D.《创造季刊》

16.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ACD)。

A.《春蚕》  B.《苦夏》 C.《秋收》  D.《残冬》

17.“东北作家群”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陆续流亡到关内的萧红、萧军、白朗(ABCD)等。

A.舒群    B.端木蕻良  C.罗烽   D.骆宾基

18.四十年代,茅盾先后发表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BC)等。

A.《腐蚀》    B.《霜叶红似二月花》C.《锻炼》  D.《从牯岭到东京》

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代女性文学作家主要有庐隐、石评梅、冯沅君和(ABC)等。

A.陈衡哲   B.冰心   C.凌叔华  D.张爱玲

20.在解放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中,产生了一批优秀民歌《东方红》和(ACD)等。

A.《十绣金匾》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C.《翻身道情》D.《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22.1925年11月,李金发的《微雨》出版,之后另外两部诗集也相继出版,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象征诗创始者的地位。

23.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是在1919年8月才出现的,李大钊的《五峰游记》应属现代美文的发端,最早引起广泛反响的美文则是冰心的《笑》。

24.田汉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一代盟主,还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

25.洪深最重要的话剧创作是《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和《青龙潭》),这是现代戏剧第一次全面反映农民的苦难和斗争的作品,其中又以《五奎桥》最为成功,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26.被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

27.施蛰存的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多数作品主要是怀旧,在淡淡的感伤中又蕴含着浪漫的诗意。

28.老舍、巴金、茅盾三大名家,创作了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批长篇小说,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29.张恨水的《八十一梦》用托梦的形式写了当时国统区的各种乱象,而《五子登科》则写了国民党在接受日产的过程中的各种丑行。

30.“新民歌体”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长篇民歌体叙事诗的创作上,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31.《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意义,前者倾诉的是对数千年之吃人民族与吃人自我的冷峻思考与“救救孩子”的热切呼唤,并且由此追问狂人最后的“回归”之蕴含何在。

后者则是以弱国子民的心态,迫不及待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

强起来罢!

”的呼吁。

B.两者的不同则在于,鲁迅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上,是时代的先行者如何唤起那些沉睡的国人,是重在理性的层面上进行灵魂的拷问:

郁达夫则是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向着最隐秘的性心理和性生理,进行深入的发掘,爆发出“赤裸裸的自我”,美丑杂陈,正误皆现。

32.赵树理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技巧、表现手法进行了扬弃和改造,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A.在扬弃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的前提下,保留了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对传统小说以及说唱文学的优点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和创造性的转化,比较好地适应了广大农村民众的阅读欣赏习惯。

B.将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在故事情节中展现人物性格,少有心理描写;叙事风格明快,简约。

C.小说的语言是在北方农民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质朴明快、简洁生动且富于幽默感。

五、分析题(30分)

33.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现代都市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使都市生活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们围绕着读者与市场展开新一轮争夺战的焦点。

而对都市生活的表现,在当时也成了各大流派文学创作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虽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批判立场和态度,但也各有特点:

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小说偏重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较多地看到了现代文明背后的道德沦丧和人的自私贪婪,偏重于暴露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而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则偏重于感觉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

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左翼小说与京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表现和贡献。

答:

茅盾从1921年起,就同时活跃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并在文学编辑和评论两方面显示出大家风范。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小说创作,由《幻灭》、《动摇》和《追求》组成的“《蚀》三部曲”,描写一批时代新女性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过程,体现了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中国革命复杂性的独特认识,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才华和个性,是茅盾写得最率真自然的小说,但也是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

《虹》(1929)试图改变《蚀》的暗淡基调,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但未能完成,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并由此成为茅盾史诤l生小说的一个标记。

《三人行》(1931)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

如果《蚀》、《虹》和《三人行》等都具有初期左翼创作浪漫谛克的某些特点,那么1933年前夕完成的《子夜》、《林家铺子》和《春蚕》等却表现出鲜明而冷峻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横贯时代风云激荡下的都市、集镇和乡村,众多的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社会具有紧密的联系,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

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

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

“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材。

都市题材是他以“乡下人”的身份对现实的直面,重点是道德批判;湘西题材则是他在成为都市人之后对乡村的缅怀,重点是理想化的歌颂,因此,自然地形成了“冷与暖”两种截然不同的色调。

沈从文小说中大量的性爱描写,最突出地表现出他对都市和湘两的不同态度。

他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特别是上层社会的“高等人”所患的“阉寺病”,想爱而不敢爱,甚至连说都不敢说,《八骏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绅士的太太》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丑行。

他的《边城》等湘西题材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及沅水流域的民风、民俗,洋溢着一种蛮野之气和赞美之情。

沈从文是把性爱当做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探讨不同的人的性爱观念,正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也正如苏雪林女士所说,沈从文的创作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对沈从文的意义,正在于通过“城乡的对照”,唤起了作者对湘西人生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新感觉主义最初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其主要作家有围绕在《文艺时代》杂志周围的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片冈铁兵、中河与一等。

他们都受到法国作家保尔·穆杭等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对立,否认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强调通过主观的感受和印象去表现“事物的本质”,强调个人的感觉和瞬间的真实,追求感性的奇特的表达方式,认为没有新的形式就没有新的内容,并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新的文学理论。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树了筚路蓝缕之功。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作者以他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

他的《礼仪和卫生》依据弗洛依德的学说描写了一伙在“唯乐原则”支配下的青年男女放荡纵欲的生活。

穆时英的《上海狐步舞》所展示的生活领域更为广泛,也更进一步揭露了“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的半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本质。

其他代表作还有施蛰存的《鸥》和《薄暮的舞女》。

34.40年代的艾青,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并获得了独立的创造品格,把历史使命感和艺术创新精神、诗歌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包容特征,这种包容体现了4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所能达致的丰富性。

艾青正是以这样大气的品格,成为众多青年诗人学习的榜样,鼓励、启发、引导他们朝着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诗歌的美学深度持续掘进,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

艾青一开始踏上诗坛,就表现出对现实的热情感应。

他写的第一首有名的诗歌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书写了他对大堰河这个普通的中国贫困农民的深情——一位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在一位朴质憨厚的农妇那里找到母爱,她却与自己的生活道路有着这么巨大的差异,这爱与痛、恋与怜、悲与悔的复杂冲荡嵌合,汇成了一股滔滔不绝的诗情之流。

当同一时代众多的中国诗歌在“走向社会”的道路上失去了自我的情感和思想,艾青的这首诗却以诗歌最重要的特质——自我之情唤起了人们阅读的快感,温暖了无数日渐干涸的诗心。

抗战开始后,艾青怀着“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的雄心壮志,投身到伟大的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开始了漫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从1932年4月,他留法归来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诗人由杭州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衡山、重庆、延安、、张家口、北京,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在这段时期,他的创作视野近到旧中国乡村的衰敝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远到现代西方的都市风情和畸形人生,显得异常广大;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现代中国饱经苦难的广土众民、民族抗战的悲壮历程、人民革命的滚滚洪流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祖国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都在其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和动人的表现;他的诗艺丰瞻华美,既有感时忧国之作,也不乏精微深湛的哲理感怀、恬静优美的田园写意、情味隽永的象征寄托之作。

诗人艾青左手取来了对现实、社会的密切关注,右手拿来了现代诗歌艺术创作技巧,而又能将之糅合成为一个具备崇高审美风格的结晶体,走上了独特的成功之路。

他的这些多姿多彩的诗篇最终“交绘成了一个连续而宏大的诗歌长卷,成功地塑造出了诗的‘现代中国’的总体形象。

艾青的诗歌创作执著于真、善、美的追求。

真、善、美,是艾青眼中诗神所驾着的纯金的三轮马车。

在这里,真、善是美的前提和基础,美是真、善得以表现的途径和手段,是这种人类最高智慧的体现者。

与诗人独特的诗学理想相呼应,在诗歌创作中,艾青不仅抒写苦难、悲剧,也抒写对自由、光明的渴求,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两大母题。

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补衣妇》、《乞丐》、《人皮》、《江上浮尸》等诗作,怀着对祖国与人民命运的关切,将备受统治者压迫蹂躏、惨不忍睹的形象活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对触目惊心的苦难与死亡人木三分的描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出于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民族苦难的自觉承担,艾青对苦难现实进行了血泪控诉。

艾青的诗行就是对苦难的呼喊,是对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的忧虑与感伤,而就在这种情绪的抒发中,诗人的忧郁风格得以形成。

在那个动荡万分的时代中,艾青就是这样,保持着特有的清醒与敏感,跟随着时代的步伐,用诗歌致力于呼唤和讴歌民族的觉醒与抗争,奏响了民族解放的洪钟大吕。

但是,诗人艾青并没有迷失自己,他始终强调诗人需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

一方面,艾青的诗“很少言自己”;另一方面,“大我”的声音始终没有淹没他的“小我”,他在“大我”与“小我”之间,在抒写“大我”的痛苦与欢乐、“小我”的独立意识与觉醒之间,艰难地寻找着平衡点,而结果证明,他的努力是成功的,他把诗写成了诗,而不是小说、散文或者报告文学,用诗歌说出了他由衷的话,而每个字都是他“脉搏的一次跳动”。

与此相关,在艾青的诗论与诗歌创作中,他始终强调形象、意象、象征、联想、想象等与诗歌形象思维有关的重要质素的地位,并在《诗论》中分别就形式、技术、语言以及创造等关乎诗歌质量的重要方面作出了独特的阐释。

1940年代的艾青,继续着他的诗歌理想和诗学坚持,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并获得了独立的创造品格,把历史使命感和艺术创新精神、诗歌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包容特征,这种包容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丰富性。

而诗人艾青,正是以这样大气的品格,成为众多青年诗人学习的榜样,鼓励、启发、引导他们朝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诗歌的美学深度持续掘进,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