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427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docx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docx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

王宁自考古代汉语古文翻译

原文:

子产论为政

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

“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

“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

“善哉!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之以宽也。

‘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纠之以猛也。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又曰:

‘不竞不,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

简介: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临终前告诫他的继承人子太叔:

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宽缓的政策是老百姓服从,一般人治民应该以严厉为主。

孔子赞赏资产的观点,认为治民应该刚柔相济,宽严结合。

为政:

执政,治理政事。

译文:

郑子产生病了,对子太叔说:

“我死了之后,你一定会治理政事的。

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用宽大、松缓来使百姓臣服,其他的人都不如用严厉的方法来治民。

火猛烈,百姓看了就害怕,所以很少死在火里的;水柔弱,百姓轻视它玩弄它,很多人都死在水里,所以用宽大松缓治民是很难的。

”子产病了几个月就去世了。

子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采用宽缓的政策治民。

郑国的强盗很多,在萑苻泽劫取他人财物。

子太叔很后悔,说:

“如果我早听子产的话,就不会这样。

”于是他发动步兵去攻打萑苻的强盗,把他们全部杀了,强盗才渐渐少了。

孔子说:

“好啊!

政策宽缓了百姓就会懈怠,百姓懈怠了就要用严厉去纠正。

施政严厉百姓会受到损害,百姓受到损害了就要用宽缓的政策。

用宽缓弥补严厉,用严厉弥补宽缓,政事因此而和谐适中。

《诗经》中说:

‘老百姓真是辛劳啊,希望能得少许安宁;京城之中施仁政,来安抚四方诸侯。

’这是施政宽和。

‘不要放纵欺诈者,来警戒不善之人;制止抢夺残暴者,他们从不惧法度。

’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

‘怀柔安抚远人和近邻,用此安定我王室。

’这是用宽和来安定国家。

又说:

‘不急躁不舒缓,不刚猛不柔弱,施政宽和,百种福禄全都聚集。

’这是宽和达到了极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流着眼泪说:

“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原文: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公子宋与子家将见。

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

“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

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

公怒,欲杀子公。

子公与子家谋先。

子家曰:

“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

”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局。

夏,弑灵公。

书曰:

“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权不足也。

君子曰:

“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简介:

选自《左传宣公四年》。

郑灵公因为食鼋小事与大夫公子宋斗气,,最后阴谋弑君。

公子家不能及时制止,仁而不武,最终背上弑君恶名。

译文:

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癞头鼋。

公子宋和子家将要朝见晋灵公。

(去进见的途中),公子宋的食指自己动了起来,他就把它给子家看,说:

“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

”等到进去以后,厨师正准备切开鼋,两人互相看着而笑起来。

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

等到郑灵公把癞头鼋赐给大夫们吃的时候,把公子宋召来但却不给他吃。

公子宋发怒,用手指头在鼎里蘸了蘸,尝到味道后才退出去。

郑灵公发怒,要杀死公子宋。

公子宋和子家商议先下手。

子家说:

“牲口老了,尚且不忍心杀它,何况是国君呢”公子宋就反过来诬陷子家。

子家害怕就跟着他干,夏季,杀死了郑灵公。

《春秋》记载说:

“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这是由于子家的权力不足的缘故。

君子说:

“仁爱而不勇武武断,是不能实现仁爱的。

”凡是杀死国君,如果只记载国君的名字,这是由于国君无道;如果记载臣下的名字,这就是臣下有罪过。

原文: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曰:

“子其怨我乎?

”对曰:

“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

“然则德我乎?

对曰:

“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

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

“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

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

“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

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

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

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

“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简介:

选自《左传成公三年》。

鲁宣公十二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晋国战败,晋大夫知被俘。

成公三年,双方交换战俘,楚王释放知,故意询问他对自己的态度,知不卑不亢,据理应对,赢得了楚王的尊重。

知,是荀首的儿子。

译文:

晋国人将楚国公子谷臣连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知。

这时知的父亲荀首担任中军佐了,所以楚国人就答应了他们。

楚共王为知送行,说:

“你大概怨恨我吧?

知回答说:

“两国交战,下臣无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因此作了俘虏。

君王的侍从不以我的血涂鼓,使我回国受死,这是君王的恩惠。

下臣实在无能,又敢怨恨谁呢?

楚王说:

“既然这样那么你感激我吗?

知回答说:

“两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设法)谋求缓解自己百姓的痛苦,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求得相互谅解。

双方释放战俘,用来达成友好关系。

两国友好,下臣不曾参与其间,又敢感激谁呢?

楚王说:

“你回去,用什么来报答我?

知回答说:

“下臣不承受怨恨之名,君王也不承受恩惠之名,下臣无恨,君王无恩,不知道报答的事。

”楚王说:

“虽然如此,也一定要告诉我。

”知回答道:

“凭借您的威信,拘囚之臣得以将骸骨带回到晋国。

敝国国君如果将下臣加以诛杀,死了也是忠于晋国的。

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得到赦免,将下臣赐还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将会请示敝国国君,而将下臣在宗庙加以诛杀,死后也是忠于晋国的。

如果得不到敝国国君的批准,仍让下臣继承祖宗的职位,依次轮到下臣参与国事,率领一部分军队去守卫疆界,那时即使遇到您,也不敢回,将竭尽全力去拼死,没有二心,以尽到臣下的本分,这就是下臣所要报答您的。

”楚王说:

“晋国不可与它相争。

”隆重地为他举行了礼仪,把他送回晋国。

原文: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称解狐,其仇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

“午也可。

”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

“孰可以代之?

”对曰:

“赤也可。

”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

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

《商书》曰: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其祁奚之谓矣!

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

夫唯一善,故能举其类。

《诗》云:

“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祁奚有焉。

简介:

选自《左传襄公三年》。

晋国中军尉祁奚告老退职,晋悼公向他询问继任者。

祁奚不避亲仇,唯贤是举,受到世人称赞。

祁奚,就是祁黄羊,晋国大夫。

译文:

祁奚请求告老还乡。

晋悼公问祁奚谁可接任,祁奚推荐解狐,解狐是他的仇人。

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

晋悼公又去征求意见,祁奚说:

“(我的儿子)祁午也可以。

”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

晋悼公问道:

“谁可接任?

”祁奚答道:

“其子羊舌赤适合。

”晋悼公便让祁午做中军慰,羊舌赤佐助他。

有德行的人称赞祁奚,说这件事足可说明他很能推荐贤人。

推举仇人,不算是诌媚;拥立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直属的下级,不是为了袒护。

商书说:

“没有偏爱,没有偏袒,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

”大概说的就是祁奚了。

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

立了一个中军尉而做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

正因为自己为善,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贤人。

《诗经》上说:

“只有自己有美德,因此才举荐和自己才能相似的人。

”祁奚有这样的美德。

原文: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公曰:

“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

“和与同异乎?

”对曰:

“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碇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i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故《诗》曰:

‘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简介: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

晏婴认为,“同”与“和”是不同的。

执政更需要“和”。

“同”是同一,没有差别;“和”是和羹,像和乐,是经过调剂以后形成的适中和平和。

译文:

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音“团”)台随侍,梁丘据驾着车赶来了。

齐景公说:

“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

”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

“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

”晏子回答说:

“有差别。

和谐就像是菜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

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

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

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

去掉不可以的。

因此。

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

所以《诗经》中说:

‘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完备又适中。

敬献神明来享用,当时上下和睦不争斗。

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

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

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

所以,《诗经》说:

‘美好音乐没瑕疵。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

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

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

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宋人献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

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

“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

”于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简介:

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得到一块宝玉,想献给子罕(宋国司城,掌管国家的工程)。

子罕不要,认为对方以玉为宝,而他自己是以不贪为宝。

可是宋人怕身藏宝玉被人抢劫,子罕就请人把他的宝玉加工成玉器,让他把玉器卖掉后返回乡里。

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了子罕。

子罕不接受。

献玉的人说:

“我给雕玉的人看了,他认为是宝贝,所以才敢献给你。

”子罕说:

“我把不贪当作珍宝,你把玉当作珍宝。

如果把玉给了我,那

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珍宝,不如咱们都拥有着自己的珍宝。

”献玉人叩头说:

“小人带着宝玉,不能带着它穿越乡里,献出它是为了请求免于一死。

”子罕把宝玉留在了乡里,让玉人给他雕刻加工,卖玉富有后再让他回老家去。

景公所爱马暴死

原文: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

“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

”公矍然曰:

“从寡人始。

”遂不支解。

公曰:

“以属狱。

”晏子曰:

“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

”公曰:

“可。

”晏子数之曰:

“尔罪有三:

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

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

“夫子释之!

夫子释之!

勿伤吾仁也。

题解: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晏子春秋》,战国末年齐人搜集晏婴轶事及民间传说,托名晏婴之作。

分内、外编,公八卷215章,每章均由短小故事构成。

晏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人,与管仲齐名的名相。

本篇记载了景公喜爱的马死了,景公要肢解养马人,晏子委婉劝谏,使养马人得以活命。

在保全养马人的性命的同时,也保全了景公的“仁”。

译文:

齐景公让养马人饲养他喜爱的马,马突然死了,景公大怒,命人拿刀肢解养马人。

这时,晏婴在旁边侍立。

手下的人拿了刀上前,晏婴叫住了他们,问景公说:

“尧舜帝肢解人,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开始的?

”景公脸色惊恐,四处张望说:

“尧舜帝不肢解人,肢解人是从我开始的。

”于是就不肢解养马人。

景公说:

“把他关进监狱。

”晏婴说:

“这么做的话他不知道自己的罪就死了,我来替您列举他的罪状,让他知道自己的罪,然后再把他关到监狱去。

”景公说:

“可以。

”晏婴就列数他的罪状:

“你有三大罪状:

景公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判你死的第一条罪状。

你又养死了景公最喜爱的马,这是死罪第二条。

你让景公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说了,一定会怨恨我们的君王;诸侯听说了,一定会看不起我们的国家。

你养死了景公的马,却使得老百姓对景公积聚怨恨,使兵力被邻国削弱,这是叛你死的第三条罪状。

现在把你关进监狱。

”景公感慨地叹道:

“您放了他吧,您放了他吧!

不要损害我的仁爱之心啊。

景公出猎

原文: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

”晏子曰:

“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题解: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景公出猎,遇到蛇虎,怀疑不吉祥。

晏子告诉他,对于治理国家来说,不知、不用、不任贤人才是三不祥。

译文:

齐景公出去打猎,上山时看见老虎,到沼泽地看见蛇。

回去后,叫来晏子问他道:

“今天我出猎,上山看见老虎,到沼泽地看见蛇,大概就是所说的不祥吧?

”晏子回答说:

“国家有三种不祥(的情况),这些不在其中。

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是一不祥;知道(贤能)但是不任用,是二不祥;任用了但是不信任,是三不祥。

所谓不祥,就是像这种情况。

今天您上山看见老虎,(那山)是老虎的家;到沼泽地看见蛇,(那沼泽)是蛇的巢穴。

到了老虎的家,到了蛇的巢穴,看见它们,为什么不祥呢?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

原文: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

景公不说,召而免之。

晏子谢曰:

“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

”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

景公说,召而赏之。

景公问其故,对曰:

“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急门闾之政,而淫民恶之;举俭力孝弟,罚偷窳(yǔ),而惰民恶之;决狱不避,贵强恶之;左右所求,法则予,非法则否,而左右恶之;事贵人体不过礼,而贵人恶之。

是以三邪毁乎外,二谗毁于内,三年而毁闻乎君也。

今臣谨更之,不筑蹊径,而缓门闾之政,而淫民说;不举俭力孝弟,不罚偷窳,而惰民说;决狱阿贵强,而贵强说;左右所求言诺,而左右说;事贵人体过礼,而贵人说。

是以三邪誉乎外,二谗誉乎内,三年而誉闻于君也。

昔者婴之所以当诛者宜赏,今所以当赏者宜诛,是故不敢受。

”景公知晏子贤,乃任以国政,三年而齐大兴。

题解: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晏子两次治理东阿,方法不同,景公听到的毁誉也不同。

晏子向景公说明了毁誉变化的原因,得到了景公的信任,请他主持齐国政事。

译文:

齐景公派晏子担任东阿的地方长官,三年后,晏子的恶名传扬于国都。

景公不高兴了,把他召回来要免他的职。

晏子谢罪说:

“我知道我的过错了。

请您允许我再治理东阿三年,我一定让好名声传扬于国都。

”景公不忍心撤了他,又让他治理东阿三年,(果真)晏子的好名声传扬于国都。

景公很高兴,就召见晏子并且奖赏他。

景公问晏子(声誉变化的)缘故,晏子回答说:

“从前我治理东阿,堵塞小路,严格把守城门,邪恶之民就讨厌这种做法;任用那些节俭、身体力行、孝顺长辈和尊重兄长的人,惩罚苟且懒惰之民,懒人就讨厌了;断官司不躲避地方权贵豪强,权贵豪强就讨厌了;君王您身边的人所求之事,合法就办,不合法就不办,您身边的人就讨厌了;对待朝中的显贵,体制不超过规定的礼节,显贵们就讨厌了。

因此淫民、惰民、贵强这三种邪恶的人在朝外坏我名声,您身边的人和显贵们在朝内坏我名声,治理三年,坏名声就被您听到了。

现在我改变我的做法,不堵塞小路,而放松城门守卫,邪恶之民就高兴了;不称举节俭、身体力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的人,不惩罚苟且懒惰之人,惰民就高兴了;断官司迎合权贵豪强,权贵豪强就高兴了;您身边的人要我办事我都答应,您身边的人就高兴了;侍奉朝中的显贵,体制超过规定的礼节,显贵就高兴了。

这样三种邪恶的人在朝外传扬我的好名声,您身边的人和显贵们在朝内传扬我的好名声,我治理东阿三年,好名声就被您听到了。

从前我受罚,其实应该奖赏,现在我得到奖赏,其实应该受罚,因此我不敢接受。

”景公知道晏子贤能,就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三年之后齐国国力大增。

晏子为齐相

原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题解: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晏子御者因为替相国驾车而洋洋自得,他的妻子因为他的浅薄而要求离去。

御者改变了自己的志向态度后,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译文:

晏子做了齐相,一次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中偷偷看(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替相国驾车,环抱着大的车盖,扬鞭赶着驷马,意气扬扬,非常心满意足。

不久,他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

丈夫问其中的原因,妻子说:

“晏子身高不到六尺,身为齐相,名声显扬于诸侯。

今天,我看他外出,志向和思想是那么深沉,常常表现出谦下的神情。

你身高八尺,却替别人驾车,但是你的神情却自以为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开你。

”从那以后,她丈夫就变得克制、谦虚起来。

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把实情告诉了晏子。

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

原文: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

“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

请更诸爽垲者。

”晏子辞曰:

“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矣。

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

敢烦里旅”公笑曰:

“子近市,识贵贱乎?

”对曰:

“既窃利之,敢不识乎?

”公曰:

“何贵?

何贱?

”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者。

故对曰:

“踊贵而屦贱。

”公愀然改容。

公为是省于刑。

君子曰:

“仁人之言,其利博哉!

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诗》曰: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其是之谓乎?

题解:

本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景公想要更换晏子的狭窄、低湿、环境脏乱的住宅,而晏子以“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为由推辞了,并趁机讽喻景公减轻刑罚。

译文:

齐景公想更换晏子的住宅,说:

“你的住宅靠近市场,低湿、狭窄,喧闹、多尘,不适合居住。

请替您换一所地势高而干燥、明亮高爽的房子。

”晏子辞谢说:

“您的先臣我的祖父辈就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人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

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方便呢。

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

”景公笑着说:

“你靠近市场,知道物品的贵贱吗?

”晏子回答说:

“既然私下里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

”景公说:

“什么东西贵?

什么东西贱?

”当时,齐景公滥用酷刑,有人出售假脚。

所以晏子回答说:

“假脚贵,鞋子贱。

齐景公听了露出忧惧的样子,脸色都变了。

景公因此而减少了刑罚。

君子说:

“仁义之人的话,它的利益博大啊!

晏子一句话,齐侯就减少了刑罚。

《诗经小雅巧言》说:

‘君子如行福佑,祸乱差不多就可以很快停止了。

’说的大概就是这类事情吧!

北冥有鱼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题解:

本篇选自《庄子逍遥游》。

通过对大鹏与蜩及学鸠的描绘和对比,说明客观事物的相对性及各适其性的生存状态。

由于它们都有所待,因此都不是逍遥游。

作者认为只有“无己”才能达到“无待”的境界,才能实现真正的、绝对的自由,即“逍遥游”。

北冥:

北方的大海。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很大,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鼓起翅膀起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这本书上记载说: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三千里的波涛,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天野外林泽中的雾气,飞扬的尘土,都是大自

然里各种有生命的物质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湛蓝湛蓝的,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

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

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

然后就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