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407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同步测试学习专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单选题(共17题;共34分)

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阶段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 “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 籼型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2.有人说,袁隆平鼓起了中国人的“米袋子”,王乐义(山东寿光人,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

这主要说明农业科技有利于

A. 提高蔬菜产量                B. 增加农民收入                C. 提高粮食产量                D.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

“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

”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 “东方红一号”卫星                                           

B.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D.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4.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

》(单位:

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

1988年

1985年

1980年

1960年

科研经费

93

83

53.3

22.7

基建经费

25

18

11.3

11.1

总额

118

102

64.6

33.8

A. 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                                           

B. 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C. 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                                           

D. 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

5.从嫦娥奔月的古代神话,到明代万虎尝试以火箭为动力飞行,翱翔太空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

“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标志着我国航天工程又迈进了一大步,对此,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①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航天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②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质的飞跃,这离不开科技发展量的积累 ③杰出科学家的工作成果对文明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④科学家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是个人价值的成功再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20世纪50-60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A. 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B. 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D. 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7.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理由是她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其研究工作在“文革”时期得到长足的进展。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④载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人曾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

西方记者称中国“有弹无枪”。

打破这一预言的是中国(  )

A.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9.据新华社电:

“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航天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行业                             

B.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 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中国开始打破大国对垄断空间技术的垄断

10.有学者认为,科学的进步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闲暇”,不为生活而奔彼。

而中国古代生活上有保障的富人不屑于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真正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是工匠、失意的文人。

按该学者的理解,古代科技存在的不足是(    )

A. 社会环境相对紧张         B. 知识阶层的贫困化         C. 主流意识认识不足         D. 生产力发层较落后

11.“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份颁奖词赞誉的科学家是

A. 钱学森                                

B. 钱三强                                

C. 袁隆平                                

D. 邓稼先

12.被国际上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

A. 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C.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3.2019年9月18日,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中国核学会在北京举行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2周年座谈会。

会上回顾了世界上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时间。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苏联用了4年,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

这主要表明(  )

A. 新中国的核技术正赶超世界                                

B. 第三次科技革命威胁着世界安全

C. 原子能的研究遍及世界各国                                

D. 新中国已开始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14.在中国地质研究方面,李四光打破了两个“洋神话”,推翻了洋人的哪些断言?

①“中国贫油论”   ②“中国不存在第三纪冰川”   ③“中国贫铀论”   ④“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15.从人文精神角度来看,下列科技成就中最有价值的是( )

A. 网络技术                         

B. 籼型杂交水稻                         

C. “两弹一星”                         

D. 火药

16.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

“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

”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

A. “东方红——1号卫星                                        

B.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C.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D.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材料二  “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

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北京电《嫦娥二号:

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

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这两种卫星有哪些大的区别?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说:

“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

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

”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①公元9年,西汉时期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

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②14世纪末,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

结果,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

③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2019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2019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2019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请回答: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

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教师读书摘抄及心得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期末冲刺100分完全试卷答案(3)结合材料三简析“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

答案解析部分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一、单选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免费下载1.【答案】A

时间像小马车教学反思【解析】【分析】“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所以B错误。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④时期取得的。

所以C错误。

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培育成功的,所以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是A。

【点评】科技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措施的导向密切相关,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材知识思考总结。

2.【答案】D

【解析】【分析】分析选项,A和C两项都没有全面概括题干现象,故排除A和C。

而题干描述袁隆平和王乐义科技带头影响时都是从全国人民的角度阐述的,不单纯是从农民角度阐述,所以B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全面理解问题。

3.【答案】C

【解析】【分析】从题中信息“在太空轨道升起”“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可知是中国首次邀游太空,而且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

符合这些信息的显然是C项。

教师名言4.【答案】C

教案的格式【解析】【分析】材料提供的是关于科研中基建支出的数据,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经济建设,而且数据是在缓慢增长的,不是萎缩,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出是否浪费,故B项错误;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科学研究中的基建支出逐渐增加,体现了国家在逐步改善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没有涉及使用率的问题,故D项错误。

5.【答案】C

教师教育理念一句话【解析】【分析】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进步,如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等,这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质的飞跃,这离不开科技发展量的积累,是我国航天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研究,报效祖国的见证。

因此①②④正确,故选C。

③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对文明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点评】此题是借助新中国特别是今年航天技术的进步考查新中国的科技发展的情况。

建国后,我国在国防、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世纪60、70年代,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威胁,在艰苦的环境下,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和太空时代,也改善了我国的安全环境。

进入新世纪,神舟系列飞船连续发射成功,探月工程稳步发展,这些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与此相关的新中国的其它的科技成就也需要掌握。

6.【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20世纪50-60年代的时间限定,回顾该时期中国国际国内背景进行分析。

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对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需要和平和安全的社会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因而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是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目的。

故选C。

7.【答案】A

教师评语小学【解析】【分析】文革的时间是1966年到1977年。

结合所学,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于1964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于1970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是1974年,载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时期的科技成就。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依据我国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干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机械工程师工作内容8.【答案】B

【解析】【分析】据材料提到,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人曾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说明中国有运载工具,打破这一预言,故B正确。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与运载工具无关,故A排除。

“东方红一号”,“神舟”飞船都不是原子弹的运载工具,故排除CD。

9.【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中并未提到航天业在经济行业中的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中国是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航天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说明了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中国打破大国对空间技术垄断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科学的进步应具各的条件之一就是“闲暇”,不为生活而奔彼”和“真正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是工匠、失意的文人”可以看出我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比较贫困,故本题答案选B项。

A项中的社会环境与题干无关;材料没有体现主流意识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CD不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分析】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因此选C。

其他三项都属于“两弹一星”工程的科学家。

【点评】预计在2019年的高考中有可能在此出题。

复习时重点:

①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并联系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成就,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②联系“神舟5号”“神舟6号”“神舟7号”,理解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方面的作用.

12.【答案】D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取得重大成就。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故选D。

【点评】还可以考查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制度前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2)政策支持: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制定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

(3)主观因素: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4)人才基础: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5)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提高。

(6)外部因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13.【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核技术。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中国的核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即新中国的核技术正赶超世界,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自身不会威胁着世界安全,选项B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核技术的发展,并不能表明开始成为世界科技大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4.【答案】C

【解析】【分析】李四光推翻了外国人作出的“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在他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大型油田,推翻了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

故答案选择C项。

【点评】关于杰出科学家,除了李四光外,还要注意詹天佑、冯如、钱学森等,考查点集中在他们的主要贡献。

15.【答案】B

【解析】【分析】“从人文精神角度”,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性,由此分析备选项可知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体现了人文精神,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A项容易导致网络犯罪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等不良现象,C、D两项容易导致战争,均与题目中的信息“人文精神”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试题难度不大,紧扣“人文精神”等信息,联系备选项去分析排除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6.【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是指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开始正式进入太空,中国成为即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这一事件的主要标志,答案选B,A项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要航天成果,这与材料中的时间特征不符(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成为美国的重要航天对手),CD两项是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重要表现。

【点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这是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防科技所取得重大成就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所产生影响的系统总结,这应该成为我们必须牢固掌握的话语。

二、材料分析题

17.【答案】

(1)国内: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

处于冷战时期。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2)“东方红一号”是地球卫星,“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东方红一号”是围绕人类自身所处天体运行,“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体运行)。

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

【解析】【分析】

(1)东方红一号是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于酒泉发射的。

通过时间可以得出此时的国内国际背景。

国内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国际上仍然是两极格局,美苏争霸。

同时可以知道此次的卫星发射对于中国来讲是进入了航天时代。

故答出上述采分点即可。

(2)只要答出这两个卫星的关键对比点即可,东方红是地球卫星,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答出这两点即可,不必赘述。

通过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可知最早是天圆地方的想象,故答出经历的变化即可,从想象到对外太空的探索。

【点评】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新中国科技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进步。

18.【答案】

(1)含义:

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影响: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原因:

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4)条件:

领导重视,决策科学,科研队伍努力,经费大量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

关系:

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分)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航天和农业领域的突出成就与国家政策及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学生在审题时应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点评】科技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史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