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331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逐题专练第27题新课标卷解析版

2021高考历史逐题专练——27题(50题)

一、单选题

1.(2021·福建泉州市·高三二模)1567年,隆庆帝宜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

有学者考证,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明王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同时期全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这表明当时中国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B.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C.外贸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D.有效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答案】C

【详解】

隆庆帝解除海禁后,海外大量白银流入国内,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由此形成了入超的态势,故选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明代时中国经济结构尚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B;隆庆时期中国尚未遭受西方殖民侵略,排除D。

2.(2021·河北石家庄市·高三二模)明朝时期,宋应星在《野议》中写道:

“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功运旋而出者也。

”又说:

“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该观点

A.强调自然界孕育社会财富B.蕴涵着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

C.深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D.总结升华了农耕经济的经验

【答案】B

【详解】

材料“夫财者,天生地宜,而人功运旋而出者也”体现的是劳动对于财富创造的重要性,B正确,A排除;材料与程朱理学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农耕经验的总结,D排除。

故选B。

3.(2021·宁夏固原市·固原一中高三一模)有学者认为:

“明制是‘有卿而无公’,明朝政府既是一个无头政府,又是一个多头政府”下列最能佐证此观点本质的是

A.太监掌握政府的决定权B.巡抚变为省级行政长官

C.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D.内阁有参与决策的权力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最能从本质上佐证明代“有卿无公”,是一个无头政府,也是个多头政府这一观点,C项正确;明代掌握政府决定权的是皇帝而非太监,A项错误;巡抚变为地方行政长官不能从本质上说明明代中央政府有卿无公,B项错误;为服务皇帝专制设立的内阁一直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其参与决策的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存在不能佐证明朝中央政府是一个无头政府也是一个多头政府这一观点,D项错误。

4.(2021·吉林长春市·高三三模)随着“黄泥脱色制白糖法”的发明,清代白糖大量出口,甚至进口印度糖的传统贸易区也输入中国白糖。

明清用发酵法制作的红茶和乌龙茶,逐渐被外国人广泛接受,成为世界性饮料。

这表明当时

A.技术革新促进国际市场开拓B.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社会转型

C.闭关锁国政策受到强烈冲击D.经济结构变动瓦解自然经济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随着‘黄泥脱色制白糖法’的发明,清代白糖大量出口,甚至进口印度糖的传统贸易区也输入中国白糖。

明清用发酵法制作的红茶和乌龙茶,逐渐被外国人广泛接受,成为世界性饮料”可知,说明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商品的质量,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故A选项正确;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代表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且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白糖和茶叶的出口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受到强烈冲击,且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开设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C选项错误;题干未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相关信息,且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发生于鸦片战争后,D选项错误。

5.(2021·江西鹰潭市·高三一模)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比较表,据表可知

年代

田赋

盐课

厘金

关税

岁入

比重(%)

岁入

比重(%)

岁入

比重(%)

岁入

比重(%)

1842

29,575,722

76

4,981,845

13

4,130,455

11

1885

32,356,768

48

7,394,228

11

12,811,708

19

14,472,766

22

1894

32,669,086

43

6,737,469

9

13,286,816

18

22,523,605

30

1903

37,187,788

38

13,050,000

13

16,252,692

17

30,530,699

32

1911

48,101,346

27

46,312,355

26

43,187,097

24

43,139,287

23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所发展B.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日渐恶化

C.晚清的财政近代化转型完成D.近代以来中国农业衰退严重

【答案】A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知,晚清财政收入中田赋的比重逐渐降低,盐课、厘金、关税等工商业收入比重不断增长,说明晚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所发展,故选A;根据财政收入结构无法说明清政府财政状况日渐恶化和完成近代化转型,排除BC;田赋收入比重降低,但总数并没有减少,因此不能说明近代中国农业衰退,排除D。

6.(2021·全国高三二模)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在养蚕、缫丝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因而湖丝的质量闻名天下。

世界上多数丝织业发达的国家都向中国进口湖州生丝。

即使在中国,生丝市场也被湖丝垄断。

据此可知

A.湖丝垄断国内市场不利于丝织业的发展

B.手工业技术先进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C.中国的丝织业在世界市场占有主要份额

D.海外贸易发展促进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由于湖州在养蚕、缫丝方面具有独特技术优势且质量好,垄断着国内市场,而且吸引世界很多国家进口湖州生丝,这说明了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故选B;材料只提及湖丝垄断国内市场,但没有说明其带来的利弊影响,故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丝织业在世界市场占有主要份额,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到政府经济政策,故排除D。

7.(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高三二模)下表反映的是清代湖北部分县农业的生产情况。

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地区

概况

松滋县

田内冬春季种麦或豆,夏季秋季产面或稻

英山县

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芸苔或小麦,地中则以棉花、蕃芋、豆菽、芝麻、芦粟等与小麦轮种

石首县

棉花、黄豆、绿豆、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

A.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程度较高B.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较突出

C.粮食生产开始出现精耕细作D.轮作技术打破南北农业格局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冬春季种麦或豆,夏季秋季产面或稻”“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棉花、黄豆、绿豆、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等信息,说明湖北部分地区农业实现了集中种植、区域种植和轮作现象,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农产品投入市场的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种植方式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北方作物种植,排除D项。

8.(2021·安徽蚌埠市·高三三模)明代的土地卖产契文中大体包括卖产人姓名、田土来源和性质、座落、卖产原因、买主姓名、价格、中介人等21项内容。

此类契文如果加盖官印,即为“红契”,否则就是“白契”,两种契约都被认可。

这种做法

A.体现了土地买卖制度化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带有资本主义萌芽色彩D.推动了小农经济瓦解

【答案】A

【详解】

材料中的“红契”和“白契”体现的是当时土地买卖的规范化、制度化,A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B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C排除;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D排除。

故选A。

9.(2021·辽宁锦州市·高三一模)黄宗羲认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有三大问题:

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却要转卖为货币交税,并受商人盘剥;历代税赋改革,都不断加重农民负担。

据此推断,黄宗羲主张

A.政府实行合理的赋税制度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以均田制代替土地私有制D.禁止商品流通以稳定社会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黄宗羲认为古代赋税制度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说明的是黄宗羲主张政府实行合理的赋税制度,A正确;B说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及黄宗羲的阶级属性不符合,排除;均田制在唐中叶就走向瓦解,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10.(2021·陕西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三其他模拟)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秩表”。

该表反映的明朝政治的特点是

官员

职权

品秩

六部尚书

批答奏章的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

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

批答百官奏章,兼管六部,商承政务

正五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

巡按州县,考察官员

正七品

知府

掌一府之政

正四品

A.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国家监察体系日趋完备D.机构设置重叠臃肿

【答案】A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大小和品秩高低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品秩低的官员可以利用职权制约品秩高的官员,从而形成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并非只是反映监察体系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机构设置叠床架屋的特点,不能说明机构设置重叠臃肿,排除D项。

11.(2021·陕西西安市·西安中学高三其他模拟)清朝有人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

这表明当时

A.人口与土地间矛盾日益突出B.三省交界处工商业市镇出现

C.高产作物推动农副业商品化D.区域差异造成市集贸易兴盛

【答案】C

【详解】

材料中的“包谷”指的是玉米,而农民利用包谷养猪贩卖的行为说明的是高产作物推动农副业商品化,C正确;材料未涉及人地矛盾尖锐化,A排除;材料未涉及工商业市镇,B排除;材料未涉及区域差异,D排除。

故选C。

12.(2021·河北高三二模)清初,广东地区的谷物普遍达到一年三熟的水平,甘薯等高产作物又普遍种植,但广东还是“民富而米少”.结果“所产之米,年岁丰收,亦仅供半年之食”,其他一半或大半“专仰给于广西之米”。

这反映了,当时广东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

C.农业经济发展日益凋敝D.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削减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

材料背景是清初广东地区由于经济作物、果品生产种植、渔业、桑蚕养殖等的扩大,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外地大量输入。

这是广东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的反映。

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是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的结果,故B项正确;当时虽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是种植经济作物受自然经济条件的约束,只是辅助性的农家副业,A项错误;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直接导致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些体现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并且经济作物仍属于农业经济的范畴,C项错误;当时除了粮食生产以外,外来高产农作物如烟草、甘薯等不断传入,导致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增加,D项错误。

13.(2021·山东临沂市·高三一模)15世纪中叶以后,苏、湖二州及太湖流域由以前的余粮区逐渐变为缺粮区。

“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所取代。

这主要是由于苏湖地区

A.粮食生产技术落后于湖广地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强

C.长期战乱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D.海外贸易使粮食大量外流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了15世纪中叶后,“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苏湖地区棉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强,排挤了粮食生产,所以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取代的局面,故选B;苏湖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扩大,而非粮食生产技术落后,故排除A;此时没有长期的战乱,故排除C;海外贸易使粮食大量外流,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14.(2021·江苏高三其他模拟)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

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15.(2021·安徽池州市·高三一模)“民以食为天”。

下表是明清时期人均粮食(未经加工的毛粮)占有量的有关统计,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代

人口数

(亿)

耕地总数

(万市顷)

平均粮食亩产

(市斤)

粮食总产量

(亿市斤)

人均耕地数

(市亩)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明万历时

1.2

760

243

1446

6.3

1205

清雍乾之际

1.6

900

300

2295

5.6

1434

鸦片战争前夕

4.128

1147

310

3022

2.8

732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经济作物种植进一步发展

C.封建统治危机曰益显露D.土地经营分散的趋势加强

【答案】C

【详解】

根据表格的统计数据看出,鸦片战争前夕,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下降,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清朝的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明显,故选C;材料是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数据统计,无法体现社会贫富差距,排除A;材料信息与经济作物种植无关,排除B;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土地经营分散的趋势,排除D。

16.(2021·河南安阳市·高三二模)清朝乾隆时期的《杭州府志》记载:

杭州塘栖镇,“宋时所无”,元时“运道(运河)改移”此处,遂致“日益繁盛”,而今为“市镇之甲”。

这说明,塘栖镇的发展得益于

A.棉纺织业的兴盛B.交通条件的改善

C.经济重心的南移D.政府政策的扶植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元时‘运道(运河)改移’此处,遂致‘日益繁盛’,而今为‘市镇之甲’”可知,材料反映了由于元代运输河道改移到了塘栖镇,从而由宋代的尚无城镇到元代日益繁盛,最终在清初成为巨镇,说明交通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塘栖镇的发展,即塘栖镇的发展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棉纺织业对塘栖镇影响,无法得出塘栖镇的发展得益于棉纺织业的兴盛,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扶植政策,材料主要体现了塘栖镇的发展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D项错误。

17.(2021·福建漳州市·高三二模)读如图清朝(部分时期)平均每石米价变化示意图(单位:

两),据此判断,18世纪30年代后米价加速上扬的主要原因应是

A.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B.生产力提高促进社会的进步

C.列强侵略引发物价上涨D.人口增长与外贸的持续出超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30年代后既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国内米价加速上扬主要是人口增长与外贸的持续出超,使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和白银大量流入所致,D项正确;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不是造成米价上涨的原因,A项错误;18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的生产力并未明显提高,B项错误;我国遭受列强侵略始于1840年代的鸦片战争,C项错误。

18.(2021·湖南常德市·高三一模)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其中第一条规定对活佛转世的认定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该条文说:

“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

”这一制度

A.是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的体现B.解决了西藏各教派之间的矛盾

C.确立了佛教在西藏至高无上的地位D.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理

【答案】A

【详解】

根据“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今后遇到寻认灵童时,……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

”可得出金瓶掣签制度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体现的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矛盾仍然存在,没有解决,排除B;C项不符合主旨,排除C;这一制度并不是西藏归属中央的标志,排除D。

19.(2021·陕西高三一模)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广州商人在北京建立仙城会馆。

会馆首事李兆图、马时伯在谈到“厥馆所由”时,李兆图说:

“由利。

乡人同为利,而利不相闻,利不相谋,利不相一,则何利?

故会之。

”马时伯说:

“由义。

乡人同为利,而至利不相闻,利不相谋,利不相一,则何义?

故会之。

”据此推知,会馆的成立

A.缓和了商人内部的矛盾B.践行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

C.旨在协调经营共同发展D.体现了商帮贾儒结合的特点

【答案】C

【详解】

由材料“乡人同为利,而利不相闻,利不相谋,利不相一,则何利?

故会之”“乡人同为利,而至利不相闻,利不相谋,利不相一,则何义?

故会之”可知,成立会馆是为了乡人利相闻、利相谋,即在同乡商人之间进行协调,以求共同逐利、发展,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虽然提到了“义”和“利”,但不能体现重义轻利的思想,也不能反映贾儒结合的特点,排除B、D两项。

20.(2021·山西长治市·太行中学高二期末)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问答集《传习录》中最有名的一句话“满街皆是圣人”,在王阳明看来,无论是庶民还是圣人都有同样的心,但是他们都在私欲前止步,毫不怀疑圣人的权威性。

而16世纪后半期的思想家李贽却把圣人的权威看作是问题,论述“夫圣人亦人耳……不能无势力之心;虽盗跖,不能无仁义之心”(《道古录》),努力把圣人平民化。

两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D

【详解】

王阳明认为庶民和圣人都有同样的心,李贽则主张把圣人平民化,说明他们都力图推动儒学的世俗化。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观念的出现发展是受到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故选D;他们的思想都不是近代民主思想,没有体现反对君主专制,排除AB;“彻底打破”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21.(2021·辽宁葫芦岛市·高三一模)明代以来,戏曲的特征之一是“传奇以表异”。

从明清戏曲“尚奇”来看,戏曲之“奇、美”既出人意表,又在人情物理之中。

戏曲“不奇不传”,“奇”成为明清戏曲的特点。

这种“尚奇”之风的出现

A.推动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追求B.推动了京剧艺术发展到顶峰

C.动摇了传统理学的社会地位D.根源是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详解】

在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人们渴望冲破传统理学的束缚,追求自身价值,这是当时社会变化的根源所在,故D是正确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判断,“尚奇”之风的出现是人们在理学的长期束缚下,追求自我的一种体现,而不是人们追求自身价值的推动力,故A选项不正确;明代没有出现京剧,京剧是清代中期出现的,顶峰出现在同光年间,时间不符,故B选项不正确;“尚奇”思想反映了人们对理学束缚的冲击,但并不能动摇理学的社会地位,故C选项不正确。

22.(2021·云南昆明市·高三二模)明永乐年间,在殿试之后增加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考试,所选庶吉士来源于全国各省。

此后又实行各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并对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充分照顾。

这些措施意在

A.扩大政府统治基础B.提高官员行政能力

C.兼顾各地经济差异D.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答案】A

【详解】

由题意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中注重考生的地域出身,意在兼顾不同地区的利益,从而扩大政府的统治基础,故选A;这些措施意在兼顾地区利益,并非是提高官员的行政能力、兼顾经济差异和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BCD。

23.(2021·河南郑州市·高三二模)乾隆十二年,盐邑(浙江海盐县)城狭人众,力耕不足糊八口,比户养蚕为急务……蚕或不登,则举家聚哭。

盖农家全持蚕以为耕耘资,蚕荒则田芜,揭债鬻子,惨不免云。

由此可见,当地

A.自给性的粮食生产有待于加强B.粮食的供求影响人民生活

C.农业生产受制于经济作物种植D.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海盐县农户以养蚕为主,养蚕代替了农耕,蚕茧收成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反映了当地自给性的粮食生产有待于加强,A项正确;粮食的供求影响人民生活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没有体现材料主旨,B项错误;农业生产受制于经济作物“种植”与“蚕或不登,则举家聚哭”不符,C项错误;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是材料背景,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D项错误。

24.(2021·安徽合肥市·高三二模)《唐诗画谱》由明代书商黄凤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

诗选唐诗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为之挥毫,画请名笔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之手,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

A.体现当时艺术名家辈出B.折射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C.反映了时人的审美取向D.说明印刷技术的创新突破

【答案】C

【详解】

根据“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包含了多种元素为一体,更强调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艺术名家,排除A;新经济因素出现于明朝,排除B;材料主旨没有强调印刷术的突破,且印刷术的突破是在宋代,排除D。

25.(2021·四川成都市·高三二模)某学者考证了康熙中期(17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年收入的分配概况(如下表所示)。

这可以说明当时

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

生产性群体

商人

农、工等群体

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单位:

%)

1.09

2.31

96.6

户均财富分配额(单位:

两白银)

201.58

139.8

40.56

备注:

当时全国户均人口数为7.84人。

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五口之家的普通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白银32.6两,其中76%为食物支出。

A.商品经济发达B.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阶级矛盾激化D.社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答案】D

【详解】

表格数据表明,非生产性群体户均财富分配额最多,而占96.6%的生产性群体农、工等群体户均财富分配额很低,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其财富额的90%,且主要为食物支出,说明清代贫富不均严重,生产性群体农、工等群体生活水平较低,这不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故选D;A、B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说明清代贫富不均严重,容易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但材料数据无法体现阶级矛盾激化,排除C

26.(2021·湖南怀化市·高三一模)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医院在中国大量开设,人们只有在遇到外科、眼科疾病时,才倾向于向西医求助,而内科疾病一般是在中医诊治多次无效后,才去尝试西医。

这从侧面反映了

A.中国人“华夷之辨”的心理防线B.西医的疗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C.国人对外来侵略强烈抵制的心态D.“西学东渐”深刻影响国人生活

【答案】A

【详解】

社会民众认为“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人们在遇到外科、眼科疾病时,常倾向于向西医求助,说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疑惧心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华夷之辨”的心理防线,故选A;人们遇到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