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智慧在中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278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方的智慧在中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东方的智慧在中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东方的智慧在中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东方的智慧在中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东方的智慧在中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方的智慧在中医.docx

《东方的智慧在中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方的智慧在中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方的智慧在中医.docx

东方的智慧在中医

东方的智慧在中医

中医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密切,我始终认为,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理论的最全面体现,所以要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

如果不了解中医的哲学或者中医的智慧,也是无法深刻的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的。

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我是很认同的。

就是说中医这个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智慧宝库的一把钥匙,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是先有了中医,还是先有了中国哲学智慧呢?

你比如说像中医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天人相应,这个理念当然是中医在实际中间是在运用这样的一个理念,强调这个天人相应,但是可能总结到这个天人相应这样的哲学高度,我想大概还是哲学家。

那么这个最典型的就是汉代著名的哲学家叫董仲舒。

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

“人”,一个人的结构,跟天地是相同的,比如人头是圆的,脚是方的,那么就象征着天圆地方,人有360根骨头,那就象征着着360天,人有四脚,就象征着四时,这样一些观念,当然我想哲学家们就把它提高到在“天人相应”,“人副天数”,即人按照天的那个自然的模样构建。

那么这样一些总结呢,就中医把它发挥,就把它运用,然后再提升。

下面是中国古人留下的一些著名的话语:

庄子曰:

“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这个话怎么来理解呢?

即万物负阴而抱阳,然后冲气以为和。

所以这个气它是阴阳之气的相聚,那么这个聚在一起呢,它就有了生命了。

那么后来,庄子的这个话到中医里面,就很明确这个气就是阴阳之气。

阴阳之气相合,《黄帝内经》里面有那么一句话,叫做阴平阳秘,精神用治,阴阳决离,精气乃绝。

精气就绝了。

精气绝了,生命就没有了。

所以气之聚是很重要的,生命之本。

其实我们平日,也常常有这个口头语,就是人活一口气,你有气,你就有生命,你气一下子没了,那生命就结束了。

《黄帝内经》:

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就是这个阴阳之气,天是指阳,地是指阴,那么天是盖在上面的,地是在底下承载的。

万物就是在天地之中生生不息了。

当然这个中间,万物中间最为贵的是人。

中医其实是什么呢?

就是生活常识,生活常识什么概念?

那么有心的人,成为了一个大夫,很多不是当大夫的,我们有一句话叫:

“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什么意思?

其实你知道春秋时期有诸子百家,其中有一家就是指的“医家”。

那么,他通过吸取别人的经验,把不同行业的各种经验来怎么办,来为我所用。

所以他跟道家、佛家,他都有接触,所以阴阳,我们说其实本身也是美学。

你比如说今天在场的那个茶具,壶旁边左右有两只杯子,它是阴阳的平衡。

另外,你二位坐呢,讲课的百分之百是才子,不是说二十出头少年才是,您是很漂亮,我们称佳人。

才子、佳人坐在一起,其实就通过男女、声音的高低就完全体现阴阳的平衡。

中医的总的原则,就是调节阴阳的平衡。

怎么叫平衡呢?

我们刚才说感冒,我们中医法跟西医治法很大不同。

西医的方法,比如高烧,我拿冰袋一下糊上,那么这个热有的时候当时退,表面退热了,这是一种物理疗法,但是有的时候它在身体其他部分会有所体现,其实有的时候很危险,容易直接演变为脑炎。

那么中医怎么办呢?

我们叫让自己体内和体外和什么和自然去最接近。

怎么叫接近呢?

北方人吃冻柿子,冬天的柿子冻成一个冰坨了,那按西方的这个疗法是拿热水浇最快,但是如果你试试,如果拿热水浇,这个柿子就是一滩呢,你吃不了,应该是用冷水泡解冻才快。

冷水泡的目的就把冰拔出来。

目的是什么?

就是让它用最简单,最平缓的方法达到一种和谐。

所以阴阳平衡主要指的是这样,就我们中医感冒怎么办?

通过宣发,通过肃降。

第一,风寒感冒喝姜汤是对的,发汗就是宣发出来,解表,然后同时大小便,让你的内热通下来,这样的话,就是你的体内和自然宇宙达到最和谐统一,这样治病的方法,首先不痛苦,第二不伤人。

中医对于人的生命,有着怎样的独特理解,有了气我们才有生命,但是有了生命是不是就仅仅靠气可以维持呢?

那不一样。

那不要有精、有神。

所以我们常常讲到精、气、神。

如何看待中医及哲学中阴、阳的概念,老子书里面就有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和。

我们如何来理解中医对生命的理解,在中医的眼中生命是什么?

当然中医理论里面,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气是基本,气是基础,气是生命的基础。

这个大家是没有问题的。

大家都一致那么认同。

那气作为一个基础,有了气我们才有生命。

但是,有了生命是不是就仅仅靠气可以维持呢?

那不一样,那还要有精有神。

所以我们常常讲到精、气、神。

如果一个人光有气,没有精,没有神,那么这个气先是一个肉体,那么当一个生命形成,一定是包括精、气、神这三个方面,那么通过气,我们来提升他的精和神。

那么通过神来指导他的气,所以它是那么一个相互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不能分开的。

一查资料,大家就说到,世界上的古老医学有中国的中医,还有就会提到印度的古老的的吠陀医学。

在印度古老的传统当中,他们对医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来理解的?

印度最古老的就是里面有四大,即:

韦达就是吠陀,其中一个吠陀是专门从事医学的吠陀,就是公元前1500年之间已经记载了。

吠陀在古印度语中什么意思?

就是整个印度哲学的一个经典《吠陀经》的吠陀,印度人叫它韦达。

中文翻译过来叫吠陀。

有四大吠陀里面第四个即《阿达波吠陀》,它主要整个就讲印度古代的美容和身体保养。

印度的传统医学有两派,第一就是强调美容方面,主要是古代的美女。

包括现在印度新娘结婚,她可能结婚之前三个月必须在印度以印度方式、传统方式的美容里面院里面呆着,这样皮肤可能会一下子白了。

后来就是发现了瑜伽,它主要是预防你生病而不是你生病以后给你开药。

所以印度传统药里面从来没断,只要用印度传统药的人,他一辈子与他的下一代绝对不换西药。

在传统的印度吠陀医学中,像我们中医的这种气,对生命的这种气的概念的解释呢?

在瑜伽里面,有很多中国的太极拳、气功之类的东西,就是中国的那些道教的哲学和传统的哲学都已经影响了印度。

在中医当中的一些哲学智慧,可能与佛教传入中国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后来中医里面也吸收了很多佛教的这些方法。

所以,佛教的许多的理念和方法,吸收到中医里面。

前面讲到的瑜伽,还有禅定这些方法在医疗里面也用。

因为气息,刚才讲气息就是一个生命一呼一吸,才能够维持生命。

所以,这个调气瑜伽、祥定,它们都是通过调息,让呼吸从急促到缓慢,从浅到深,从精到细。

这么一个过程中调息调整你的呼吸。

从阴阳的概念,说到沼中讲阴阳的平衡,对阴阳的问题,那么这个实际上老子书里面诮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观察到了有阴有阳,那么这个阴阳最简单的就是日常生活中间有阳光照明就是阳,没有阳光照射的就是阴。

所以《周易》里面有一个阴字现出,叫鸣鹤在阴,一个在那儿叫的那个鸟儿,在山的没有太阳照的地方,山阴这个地方就有了阴字出现,但《周易》里面就整个的卦爻词里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阴字,还没有阴阳的概念。

那么阴阳之间的一些很复杂的一个关系,通过中医学家的实践,把它找到了,找到了阴阳之间互相的依赖,互相的为根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含,那么到了中医里边,就可以讲到那个阴阳的转化。

当然,这个就促进了《周易》的发展,所以到了《易传》里面就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发展了。

中医养生要诀饮食怎样的哲学智慧?

如果一个人能够尊重这几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的话,那么可以度百岁而去。

中医认为:

什么样的医生才是最好的?

上医:

最高明的医生是治未病。

中等的医生是治将病,下医才治已病。

《黄帝内经》在开篇《素问》当中,黄帝问我们历史上的一位神医叫做岐伯,说古人活到100岁的时候还身形矫捷,身体健康,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年纪轻轻的,身体就已经不行了?

当时岐伯给他的回答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

第一就是要法于阴阳,即第一个就是要顺从这个阴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阴阳变化来养生的方法,所以叫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然后接下就讲了,食饮有节,饮食要有节制,起居有居,那就是我们的生活要有规律,然后不妄劳作,不要随便地耗掉自己的精力、精气,所以他说,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守这几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能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的话,那么可以度百岁而云,可以活到一百岁。

可是他说现在的人不是,就是说饮食也不节,而且还随意地浪费自己的精、气、神。

所以不到50岁就不行了。

所以,中医的一个核心精神理念应该说就是《黄帝内经》里面提出来的一个精神。

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中医最核心的就是治未病,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开展了一个治未的工程,当然这个在西医里就称为预防。

在元代的一位医学家,他就很明确的表示,他说有了病再去治已经晚了,所以一定要让他没有病。

所以,中国去过古代也讲“上医,最高明的医生是治未病;中医,中等的医生是洁将病,下等的医生才治已病。

当年扁鹊很有名,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个医生,他说我是下医,我的大哥是上医,我的二哥是中医,我才是下医。

我专门给人看病,所以病看好了,大家才觉得我这个人了不起。

但是我的二哥呢,是让人刚有病了,他就让他没有病了。

我的大哥是根本不让人得病,所以他的名气就没有我大。

其实我是一个最低级的医生。

所以现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医学理论,叫做自然疗法,这个提法是从日本开始提出来的。

日本提出的这个“自然疗法”,它就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提出来的,然后影响到了西方,西方现在西学界的自然疗法理念是什么一个理念呢?

自然疗法就是说它的一个核心的说法就是叫做医生不是给人开药的,医生是指导人们如何健康都是,这个就应该是“上医”,就是自然疗法,是根据中国中医的理念,就是要做一个让人不得病的,指导人们健康生活的,这么一个医生才算是医生呢。

在《黄帝内经》这本书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黄帝问岐伯,他说我看古人人们治病,根本不那么复杂,他们用移精变气法,祷告一下就好了。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治病又要吃药,又要扎针,古代那种移精变气法,为什么没有被传承下来呢?

这不是没有传承下来,是传承下来,只是我们现在可能把它排斥了。

因为在中医里面一直有这个科,叫“祝由科”。

“祝由科”就是通过移精变气。

什么叫“移精变气”?

比如说让你的注意力转移,让你的恐惧心解除,让你有心理的寄托,这个有一点相当于巫术,通过一种外在的形式,来让你得到一种信念。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怎么来解释这样的事情?

现在有一种病叫做带状疱疹,是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而且这个挺痛苦的,就是疼。

过去,这个带状疱疹叫什么?

叫做缠腰龙。

它经常大部分是长在腰部的,也有的现在长在背上也有,那么缠腰龙,就说这个泡,如果这个水泡围起来了,把你那个接上轨了,那就把你缠死了,所以很恐怖,又很痛苦。

这样的东西,过来叫做祝由科,那么他就给你,比如让你坐在这个中间,然后他拿稻草给你围一个圈,给你念念有词,念念有词以后,然后用一个砚台上面磨的墨,然后拿毛笔蘸这个墨,在你的水泡上面涂上,冰凉冰凉的,涂好了,告诉你,我一叫出去,你就赶紧跑出这个草圈。

他把那个草拿刀给它斩断,那就没有问题了,你就肯定能好的了。

缠腰龙,缠不死你了。

这个信念就是很强的。

信心很强了。

那是一种心理暗示,这个心理暗示,配合他涂的这个墨,你知道这个墨是什么东西做的,一个是陈年的雪水,另外这个墨是药墨,不是我们平时写字的墨。

它里面有冰片等等大凉的药。

凉性的药在里面,解热毒的。

然后解除你的精神负担,又给你很凉的敷上了,能够很安稳的睡觉。

这个神经一紧张一过去,慢慢它就好了。

我们常讲人活一口气,这个气有的进修,就要靠精神支撑着,才能够把这口气维持下去。

如果你精神一垮了,这口气就散了。

木、火、土、金、水,中医相生相克的五行观,有何深刻内涵,不是绝对化的,不是孤立的。

生只能生,克只能克,克里面有生,生里面有克,从中医看,中医中的东方智慧,一个根本的理念是:

强调人离不开自然,就所谓的天人相应。

第二个呢,就要强调动态的平衡,第三个呢,中医是强调自然合理。

谈到这里,中医当中的五行的相生相克一个制约,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共同来作用。

五行的相生相克,其实就是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五行是干什么的?

因为五行最早实际上是五种材料,最早出现在《尚书》里面的。

五行这概念是指五种材料:

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材料是人们生活中间不可缺的东西,所以五行也叫五材,五种材料,慢慢地又看到五种材料,有它自己不同的性能,看到这个说法,还是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来的。

董仲舒提到天有阴阳、四时、五行,行者就是运行,而这个运行中间就有了相生相克,有相制相化这样一个关系,主要是相生相克。

那么五行中间这个可以生那个,所谓生就是助长它。

比如说木生火,就是木能够助长火的生长,助长,生长的意思。

克呢?

如金克木,克就是给它遏制。

遏制掉的意思。

所以,,它的这种性能,再加上它的变化,就有了这样一些复杂的关系,这就是我国中医实际上充满了辩证的思维,不是绝对化的,不是孤立的,生只能生,克只能克,克里面有生,生里面有克,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就要把握它不能过,一过了生会变成克,克会变成生。

如果从顺时针就叫相生,顺时针就是由木而生火,中医的理解认为相生是最正常的,互相之循环往复。

相克就是间接一个,比如木、火、土、金、水。

木克土就隔了一个它就相克。

总体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古书的翻译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认识,我们谈这些,就是揭示中医的根本性的东西。

不完全是谁生谁,谁克谁,它是相互之间一定是共生的。

所以中医治疗五脏,比如说:

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是虢、心、脾、肺、肾。

六腑是胆、小、胃、大、膀。

说我们颜色青、赤、黄、白、黑。

按方位是:

东、南、中、西、北。

不是说就一个,比如说肝独立存在,它跟西方的有些区别。

就是说,西方认为肝独立存在。

包括我们中医对于肾的理解,都不是单纯的一个脏器。

所以,这种五行相生相克,还有相乘相侮的关系。

我认为它永远是循环不息的。

就跟宇宙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中医的脏腑跟西医的解剖的脏腑,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中医强调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而不是一个一个给它分开,以上讲到的五行里面的生克,也是这个问题,生克又叫做生,相生又叫做母子关系,所以有的时候是你心脏里面的病,但一定在这个心脏本身,是在别的地方引起的。

这个时候,你不是要去治你的心,而是要去治你别的方面,就是说看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不是仅仅从这一脏器本身来看,现在叫χ疗法。

χ疗法这是谁起的,很多这样的说法,χ疗法就是左病右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这就是χ疗法,就是从相反的方面入手。

现在很多垢病中医,说中医不科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中医没有解剖学,就生理解剖学作为基础没有到一个实物。

西医的生理解剖学它只能在死人身上做,你活的人能给它解剖开吗?

当然不行了,所以它只能在死人身上做,那么,西医是很直观,而且一个一个可以分得很清楚,也可以看到病灶在什么地方,一个器官上的病在什么地方。

但是这个东西在中国是不是就没有呢?

不是那样的,中国古代也有,也解剖过。

但是,中国中医没有走这一条生理解剖的道路,而走了一条什么道路呢?

走的是内观解剖学这个路。

反视,自己反视,反视自己的内脏里面的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当然生理解剖学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的,一个尸体摆在那儿,谁都可以去刺,而内解剖,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你没有一定的修养,没有达到一定的心境,能够宁静到如此能够看到自己内部的五脏六腑的运行,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少数人才能够做到。

就像经络,经络你在尸体身上你永远找不到。

如果想尸体去找经络,那就是误入歧途。

没有那根筋,没有,根本就没有。

它就是人的一种气血的流通的一个通道。

所以,它是一个气流的感觉。

所以你只有在活体身上才能够找到经络,在尸体上是找不到的。

所以,我们讲,人的先天是肾水,人的后天是脾胃。

这个胃是储藏。

脾是运化,吃进去的食物通过胃来消化,通过脾来运化到全身去,所以脾胃一丧失,何病不起,何疾不起。

人一有病,最先开始就是倒胃口,没有胃口,吃不进去,所以人要身体恢复健康,首先要开胃,开胃口,让他能够吃得下去,吃得下去才能消化的能力,才有恢复健康的能力,中医提到的一个根本精神是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二,根本精神强调机体,生命机体自我痊愈的能力,而不是用外力把它消除掉,而且通过自己自身的这种平衡的关系,让它达到一种和谐。

最后总结一下,在中医当中,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怎样的一些哲学理论。

如果说通过中医的智慧来看中华文明的话,很突出的几个特点:

一是我们根本的理念是强调人离不开自然,就是所谓的“天人相应”。

这是根本。

那么,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人类用的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构架呢?

是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我们人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自身的一个理论架构。

因为阴阳是讲每一个事物它都不是孤立的,不是单一的,就像董仲舒讲的,凡物必合,所以的物,所以的东西都是有合的。

什么叫合?

上、下、前、后、左、右、里、外,没有一个东西说是我只有外没有内,没有一个东西我说只有上没有下,凡物必有合,这就是阴阳的根本的理念,就我们来认识世界、认识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对立的统一,或者是相反相或,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整个的认识,那么也就是世界是一个整体。

世界所以的事物之间都是相互有关的,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而且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个可以转化成那个,那个可以转化成这个。

五行首先是归类,把我们说的千丝万缕的事物通过五行把它归类。

这些东西属于木,这些东西属于火,这些东西属于土,把它归类,从归类再让他认识到事物它的性能,然后再来探求它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说生克制化的关系。

所以从中医里面,可以看到中国的智慧,是强调一个整体的关联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重要的。

第二个,就是要强调动态的平衡,那么,中医最根本的是什么呢?

我们如果看《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都是讲中医的书籍的,讲的内容是什么呢?

就讲的中医的治疗目标都通痹解塞,推齐致平,故都是达到平衡。

平衡了就健康了,推动平衡了就有疾病了。

而这种平衡不是一个刻板的,不是一个僵化的,而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

你这个时候平衡了,那个时候又不平衡了,你还要再平衡。

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得到平衡,那个地方还没有平衡,又要去新的平衡。

这个第二点也是中国东方哲学的一个根本的目标。

第三个中医是强调自然合理。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注重差异个性化,注重体质的不同,注重地域的不同,注重季节的不同,它不是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治疗,就符合你这个体质,符合你这个时令。

符合你这个地域的,它就是合理的,这就叫做自然合理,就是非常注重差异、个性,则不是用一个统一的方法,让大家都吃这个药。

大家感冒了都吃感冒一号,北京吃感冒一号,广州吃感冒二号,不是这个。

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就是尊重差异,尊重个性,而不是去要求一个统一,所以就觉得在中医这个文化里面,我们可以体会以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精神。

整体的关联,动态的平衡,自然合理。

有个中医,在临床中治过一个病例:

就是一个妇产科大夫,她本身怀孕,单侧输卵管已经切除,还剩一侧,好不容易怀上了,在五、六个月的时候,一照B超(彩超)一看胎儿肾积水、脑积水,按西医的理解,一定要把孩子给做掉,不能够再生,生下来一定是畸形儿或者死胎。

怎么办,按我们中国的理论,这个母子关系补其母、壮其子,就给这个孕妇吃药,一直坚持到她生,这个孩子最后生下来,八斤二两,一个男婴。

因为婴儿的营养吸收是靠母体通过脐带而变成营养吸收的过程,给他母亲吃完药以后,就把这个孩子的很多症状同时解决了,这就是中医的神奇。

生活中,不要有怀疑心、恐惧心和悲观心,信念的力量对于的健康是有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健康?

健是强化,康是安宁。

关于中医的哲学思想及东方智慧,在大学的课本中超过三十行,我们在这方面上关于中医的用哲学思想来在各个领域上治病,包括在阴阳五行当中,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中国的书中没有写出来。

其实,我们的大学教育部门正在探讨专门成立一个中医哲学的研究机构,我们有些学者经过探讨、收集、整理、编写出中医哲学的书,中医里面作为中华民族更需要推广的是人文的养生,所谓一种人文的精神来养生。

比如说中国古代一直有这个讲究:

“仁者寿”。

那么关于仁者为什么会寿呢?

为什么会长寿呢?

因为他心里面没有一天到晚围自己来想,总是心胸很开阔地去关心别人。

我们关心中医,一定要去看看《汉书·艺文志》里面的、《方技略》它是总结了那个时代(即汉代)医疗的书,它分成四大类:

一类叫做《医经》,讲医学的道理,原则的。

一类叫做《经方》,讲怎么样用药。

第三类是《房中》。

第四类是《神仙》。

那么《神仙》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呢?

就是让你能够看破生死,生死同欲。

有生就有死,我们为什么怕呢?

就是因为我们贪生,所以怕死。

我们为什么贪生,因为我们怕死所以贪生。

如果你能够把生死看得很平淡,生死都一样,有生就一定有死,死了也是正常的,生也是正常的,那就从整个思想高度,我们也可以叫做哲理。

你从哲理上面搞通了。

其实它又告诉我们,中医包括了生理的问题、心理问题、哲理的问题,所以它在生理的问题,提出来一个,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大概中医最早的概念是在这里。

要理解这句话,就中医的精神在哪儿呢?

中医的精神就在有病治,有病不治治什么?

治没有病吗?

不治有病,有了病再治,而是治没有病。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更重要的还有一句话,即清代有一位学者叫做钱大照,他说:

不服药为中医。

所以中医更多的药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

我们在《经方》里面看得很清楚,《经方》首先要辩明药性,辩明药性它是阴还是阳,它是水还是火,它是木还是土,要经常辨别药性,然后看你身上缺什么东西,拿它来补。

所以就叫做推齐致平,就这意思。

所以不是靠这个,主要是靠你自身,一定要服药,所以不服药为中医,所以中医认为:

参透这两句话,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中医。

我们常讲,一个人在对待自己生命,对待自己身体,不可存三种心。

第一叫做不要有怀疑心,老怀疑我这儿怎么了,那儿怎么了,怀疑,怀疑说不定就怀疑出来病了,不要有怀疑心。

第二个不要有恐惧心,得了一点病就恐惧,吓得不得了,我们知道癌症病人85%是吓死的。

不要有恐惧症:

恐惧。

吃五谷杂粮,有病是正常的,阴阳失调是正常的,我们只要把它怎么样恢复了平衡,调整我们的饮食,调整我们的起居,调整我们的心情,打开我们的思想,不需要去恐惧。

第三个不能有悲观心。

一有悲观心能治的病也治不好了,你已经自己把自己给送上了死亡的道路上去了。

信念的力量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重要作用的。

健康,什么叫健康,什么叫健?

健是强壮。

《周易》里面有一卦,叫乾卦,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健是强壮,康是什么?

康是安宁、安乐。

我们一讲健康,不要说光是身体健康,不对。

应该是身心健康,身健心康。

身要强壮,心要安宁快乐。

以上所谈到的,其实是东方哲学当中的一个,可能很多普通人都难以面对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问题,通过以上智慧的解读,实际上在中医古老的智慧当中,会有很多的一些智慧,可以让我们获得解脱,不仅解决我们肉体的痛苦,也能够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放松。

以后我们在吃中药时,要把药吃到肚子里,我们更要把这种智慧吃到脑子里。

在中医的世界当中,让我们慢慢回味,慢慢品味中华文明的美好与博大精深。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