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925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docx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 消化道出血.docx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十九章消化道出血

第十九章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其上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下的消化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粪、血便等,并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是临床常见急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1a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常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虽然近年诊断及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在高龄、有严重伴随病患者中病死率仍相当高,临床应予高度重视。

【病因】

上消化道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引起的出血亦不少见。

血管异常诊断有时比较困难,值得注意。

现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归纳列述如下:

一上消化道疾病

1.食管疾病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食管损伤物理损伤: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又称Mallory-Weiss综合征、器械检查、异物或放射性损伤;化学损伤:

强酸、强碱或其他化学剂引起的损伤。

2.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胃泌素瘤Zollinger?

Ellison综合征,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胃血管异常血管瘤、动静脉畸形、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又称Dieu?

laroy病变等,其他肿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息肉、淋巴瘤、神经纤维瘤、壶腹周围癌,胃黏膜脱垂,急性胃扩张,胃扭转,膈裂孔疝,十二指肠憩室炎,急性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胃手术后病变吻合口溃疡、吻合口或残胃黏膜糜烂、残胃癌、其他病变如重度钩虫病、胃血吸虫病、胃或十二指肠克罗恩病、胃或十二指肠结核、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胃或十二指肠异位胰腺组织等。

二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脉高压性胃病

三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1.胆道出血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术后胆总管引流管造成的胆道受压坏死,肝癌、肝脓肿或肝血管瘤破入胆道。

2.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癌,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3.主动脉瘤破入食管、胃或十二指肠。

4.纵隔肿瘤或脓肿破入食管。

四全身性疾病

1.血管性疾病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Rendu-Osler-Weber病,弹性假黄瘤Gr?

nblad?

Strandberg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等。

2.血液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凝血机制障碍。

3.尿毒症。

4.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或其他血管炎。

5.急性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6.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stress-relatedgastricmucosalinjury各种严重疾病引起的应激状态下产生的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乃至溃疡形成统称为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可发生出血,发生大出血以溃疡形成时多见。

【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及出血速度。

一呕血与黑粪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粪。

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

若出血量较少、速度慢亦可无呕血。

反之,幽门以下出血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因血反流人胃腔引起恶心、呕吐而表现为呕血。

呕血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如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有血块。

黑粪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内推进快,粪便可呈暗红甚至鲜红色。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急性大量失血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

一般表现为头昏、心慌、乏力,突然起立发生晕厥、肢体冷感、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等。

严重者呈休克状态。

三贫血和血象变化

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的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

在出血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一般须经3~4小时以上才出现贫血,出血后24~72小时血液稀释到最大限度。

贫血程度除取决于失血量外,还和出血前有无贫血基础、出血后液体平衡状况等因素有关。

急性出血患者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在出血后骨髓有明显代偿性增生,可暂时出现大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则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即见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轻至中度升高,血止后2~3天才恢复正常。

但在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

四发热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3~5天后降至正常。

引起发热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五氮质血症

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一般于一次出血后数小时血尿素氮开始上升,约24~48小时可达高峰,大多不超出14.3mmoI/L40mg/d1,3~4日后降至正常。

【诊断】

一上消化道出血诊断的确立

根据呕血、黑粪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呕吐物或黑粪隐血试验呈强阳性,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下降的实验室证据,可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但必须注意以下情况:

1.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因素

1排除来自呼吸道的出血: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诊断可参阅《诊断学》有关章节。

2排除口、鼻、咽喉部出血:

注意病史询问和局部检查。

3排除进食引起的黑粪:

如动物血、炭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

注意询问病史可鉴别。

2.判断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呕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粪大多来自上消化道出血,而血便大多来自下消化道出血。

但是,上消化道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此时如不伴呕血,常难与下消化道出血鉴别,应在病情稳定后即作急诊胃镜检查。

胃管抽吸胃液检查作为鉴别上、下消化道出血的手段已不常用,因为胃液无血亦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病情严重不宜行急诊胃镜检查者。

高位小肠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时间久亦可表现为黑粪,这种情况应先经胃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后,再行下消化道出血的有关检查详见本章第二节。

二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和周围循环状态的判断

据研究,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现黑粪。

胃内储积血量在250~300ml可引起呕血。

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时,因轻度血容量减少可由组织液及脾脏贮血所补充,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

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昏、心慌、乏力等。

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急性大出血严重程度的估计最有价值的指标是血容量减少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而周围循环衰竭又是急性大出血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

因此,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将对周围循环状态的有关检查放在首位,并据此作出相应的紧急处理。

血压和心率是关键指标,需进行动态观察,综合其他相关指标加以判断。

如果患者由平卧位改为坐位时出现血压下降下降幅度大于15~20mmHg、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于10次/分,已提示血容量明显不足,是紧急输血的指征。

如收缩压低于90mmHg、心率大于120次/分,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则已进入休克状态,属严重大量出血,需积极抢救。

应该指出,呕血与黑粪的频度与量对出血量的估计虽有一定帮助,但由于出血大部分积存于胃肠道,且呕血与黑粪分别混有胃内容物与粪便,因此不可能据此对出血量作出精确的估计。

此外,患者的血常规检验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虽可估计失血的程度,但并不能在急性失血后立即反映出来,且还受到出血前有无贫血存在的影响,因此也只能供估计出血量的参考。

三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上消化道大出血经过恰当治疗,可于短时间内停止出血。

由于肠道内积血需经数日一般约3日才能排尽,故不能以黑粪作为继续出血的指标。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继续出血或再出血:

①反复呕血,或黑粪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伴有肠呜音亢进;②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未见明显改善,或虽暂时好转而又恶化;③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继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四出血的病因

过去病史、症状与体征可为出血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确诊出血的原因与部位需靠器械检查。

1.临床与实验室检查提供的线索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多提示出血来自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在出血前疼痛加剧,出血后减轻或缓解,更有助于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或应激状态者,可能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过去有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或酗酒病史,并有肝病与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者,可能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还应指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即使确诊为肝硬化,不一定都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出血,约有1/3患者出血实系来自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或其他原因,故应作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病因诊断。

此外,对中年以上的患者近期出现上腹痛,伴有厌食、消瘦者,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肝功能试验结果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有助于肝硬化诊断。

2.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

胃镜检查在直视下顺序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直至降段,从而判断出血病变的部位、病因及出血情况。

多主张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检查,称急诊胃镜检查emergencyendoscopy。

一般认为这可大大提高出血病因诊断的准确性,因为有些病变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在短短几天内愈合而不留痕迹;有些病变如血管异常在活动性出血或近期出血期间才易于发现;对同时存在2个或多个病变者可确定其出血所在。

急诊胃镜检查还可根据病变的特征判断是否继续出血或估计再出血的危险性,并同时进行内镜止血治疗。

在急诊胃镜检查前需先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改善贫血。

如有大量活动性出血,可先插胃管抽吸胃内积血,并用生理盐水灌洗,以免积血影响观察。

3.X线钡餐检查X线钡餐检查目前已多为胃镜检查所代替,故主要适用于有胃镜检查禁忌证或不愿进行胃镜检查者,但对经胃镜检查出血原因未明,疑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小肠段,则有特殊诊断价值。

检查一般在出血停止数天后进行。

4.其他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胶囊内镜及小肠镜检查等主要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详见本章第二节。

由于胃镜检查已能彻底搜寻十二指肠降段以上消化道病变,故上述检查很少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如患者处于上消化道持续严重大量出血紧急状态,以至胃镜检查无法安全进行或因积血影响视野而无法判断出血灶,而患者又有手术禁忌,此时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可能发现出血部位,并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五预后估计

据临床资料统计,总的来说,约80%~85%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除支持疗法外,无需特殊治疗出血可在短期内自然停止。

仅有15%~20%患者持续出血或反复出血,而主要是这类患者由于出血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如何早期识别再出血及死亡危险性高的患者,并予加强监护和积极治疗,便成为急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处理的重点。

提示预后不良危险陛增高的主要因素有:

①高龄患者60岁;②有严重伴随病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③本次出血量大或短期内反复出血;④特殊病因和部位的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⑤消化性溃疡伴有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或近期出血征象stigmataofrecenthemorrhage如暴露血管或溃疡面上有血痂。

【治疗】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情急、变化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抢救。

抗休克、迅速补充血容量治疗应放在一切医疗措施的首位。

一一般急救措施

患者应卧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

活动性出血期间禁食。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观察呕血与黑粪情况;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与血尿素氮;必要时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对老年患者根据情况进行心电监护。

二积极补充血容量

立即查血型和配血,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尽快补充血容量。

在配血过程中,可先输平衡液或葡萄糖盐水。

改善急性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关键是要输血,一般输浓缩红细胞,严重活动性大出血考虑输全血。

下列情况为紧急输血指征:

①改变体位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和心率加快;②失血性休克;③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血细胞比容低于25%。

输血量视患者周围循环动力学及贫血改善而定,尿量是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应注意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快、过多而引起肺水肿,原有心脏病或老年患者必要时可根据中心静脉压调节输入量。

三止血措施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本病往往出血量大、再出血率高、死亡率高,在止血措施上有其特殊性。

1药物止血:

①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

通过对内脏血管的收缩作用,减少门脉血流量,降低门脉压。

血管加压素的推荐疗法是0.2U/min静脉持续滴注,视治疗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至O.4U/min目前国内所用垂体后叶素含等量加压素与缩宫素。

研究证明,只有达到上述较大剂量,该药才能发挥止血效果,但此剂量不良反应大,常见的有腹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绞痛,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

因此,应同时使用硝酸甘油,以减少血管加压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硝酸甘油还有协同降低门静脉压的作用。

用法为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根据患者血压来调整剂量。

也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6mg,每30分钟1次。

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者忌用。

②三甘氨酰赖氨酸加压素又名特列加压素,terlipressin:

为加压素拟似物,与加压素比较,该药止血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2mg/次、4~6小时1次、静脉推注,然因价昂目前国内未推广使用。

③生长抑素及其拟似物:

可明显减少门脉及其侧支循环血流量,止血效果肯定,因不伴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故短期使用几乎没有严重不良反应。

该类药物已成为近年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最常用药物。

14肽天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用法为首剂250μg静脉缓注,继以250μg/h持续静脉滴注。

本品半衰期极短,应注意滴注过程中不能中断,若中断超过5分钟,应重新注射首剂。

奥曲肽octreotide是8肽的生长抑素拟似物,该药半衰期较长,常用量为首剂100μg静脉缓注,继以25~50μg/h持续静脉滴注。

2气囊压迫止血:

经鼻腔或口插入三腔二囊管,注气入胃囊囊内压50~70mmHg,向外加压牵引,用以压迫胃底,若未能止血,再注气入食管囊囊内压为35~45mmHg,压迫食管曲张静脉。

用气囊压迫过久会导致黏膜糜烂,故持续压迫时间最长不应超过24小时,放气解除压迫一段时间后,必要时可重复充盈气囊恢复牵引。

气囊压迫止血效果肯定,但缺点是患者痛苦大、并发症多如吸入性肺炎、窒息、食管炎、食管黏膜坏死、心律失常等,由于不能长期压迫,停用后早期再出血率高。

鉴于近年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的进步,目前已不推荐气囊压迫作为首选止血措施,其应用宜限于药物不能控制出血时作为暂时止血用,以赢得时间去准备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

3内镜治疗:

内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或组织粘合剂至曲张的静脉前者用于食管曲张静脉、后者用于胃底曲张静脉,或用皮圈套扎曲张静脉,不但能达到止血目的,而且可有效防止早期再出血,是目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

一般经药物治疗必要时加气囊压迫大出血基本控制,患者基本情况稳定,在进行急诊内镜检查同时进行治疗。

并发症主要有局部溃疡、出血、穿孔、瘢痕狭窄等,注意操作及术后处理可使这些并发症大为减少。

4外科手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急诊外科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应尽量避免。

但在大量出血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时唯有进行外科手术。

有条件的单位亦可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该法尤适用于准备做肝移植的患者。

2.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之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习惯上又称为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中以消化性溃疡所致出血最为常见。

止血措施主要有:

1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血小板聚集及血浆凝血功能所诱导的止血作用需在pH6.O时才能有效发挥,而且新形成的凝血块在pH5.O的胃液中会迅速被消化。

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具有止血作用。

临床上,对消化性溃疡和急性胃黏膜损害所引起的出血,常规予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后者在提高及维持胃内pH值的作用优于前者。

急性出血期应静脉途径给药。

2内镜治疗:

消化性溃疡出血约80%不经特殊处理可自行止血,其余部分患者则会持续出血或再出血。

内镜如见有活动性出血或暴露血管的溃疡应进行内镜止血。

证明有效的方法包括热探头、高频电灼、激光、微波、注射疗法或上止血夹等,可视各单位的设备及病情选用。

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也可视情况选择上述方法进行内镜止血。

3手术治疗:

内科积极治疗仍大量出血不止危及患者生命,须不失时机行手术治疗。

不同病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具体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各有不同,详见有关章节。

4介入治疗:

患者严重消化道大出血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既无法进行内镜治疗,又不能耐受手术,可考虑在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找到出血灶的同时进行血管栓塞治疗。

第二节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1ow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的患病率虽不及上消化道出血高,但临床亦常发生。

其中,小肠出血比大肠出血少见,但诊断较为困难。

近年来由于检查手段增多及治疗技术的提高,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急性大出血病死率亦有所下降。

【病因】

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甚多,列举如下:

一肠道原发疾病

1.肿瘤和息肉恶性肿瘤有癌、类癌、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等;良性肿瘤有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囊性淋巴管瘤、黏液瘤等。

这些肿瘤以癌最常见,多发生于大肠;其他肿瘤少见,多发生于小肠。

息肉多见于大肠,主要是腺瘤性息肉,还有幼年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病及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

2.炎症性病变引起出血的感染性肠炎有肠结核、肠伤寒、菌痢及其他细菌性肠炎等;寄生虫感染有阿米巴、血吸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所致的肠炎,由大量钩虫或鞭虫感染所引起的下消化道大出血国内亦有报道。

非特异性肠炎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肠非特异性孤立溃疡等。

此外还有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3.血管病变如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畸形其中结肠血管扩张常见于老年人,为后天获得,常位于盲肠和右半结肠,可发生大出血、静脉曲张注意门静脉高压所引起的罕见部位静脉曲张出血可位于直肠、结肠和回肠末段。

4.肠壁结构性病变如憩室其中小肠Meckel憩室出血不少见、肠重复畸形、肠气囊肿病多见于高原居民、肠套叠等。

5.肛门病变痔和肛裂。

二全身疾病累及肠道

白血病和出血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Behcet病等;淋巴瘤;尿毒症性肠炎。

腹腔邻近脏器恶性肿瘤浸润或脓肿破裂侵入肠腔可引起出血。

据统计,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为大肠癌和大肠息肉,肠道炎症性病变次之,其中肠伤寒、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坏死性小肠炎有时可发生大量出血。

不明原因出血虽然少见,但诊断困难,应予注意详见下述。

【诊断】

一除外上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为血便或暗红色大便,不伴呕血。

但出血量大的上消化道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大便;高位小肠出血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较久亦可呈柏油样。

遇此类情况,应常规作胃镜检查除外上消化道出血。

二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病因诊断

1.病史

1年龄:

老年患者以大肠癌、结肠m管扩张、缺血性肠炎多见。

儿童以Meckel憩室、幼年性息肉、感染性肠炎、血液病多见。

2出血前病史:

结核病、血吸虫病、腹部放疗史可引起相应的肠道疾病。

动脉硬化、口服避孕药可引起缺血性肠炎。

在血液病、风湿性疾病病程中发生的出血应考虑原发病引起的肠道出血。

3粪便颜色和性状:

血色鲜红,附于粪表面多为肛门、直肠、乙状结肠病变,便后滴血或喷血常为痔或肛裂。

右侧结肠出血为暗红色或猪肝色,停留时间长可呈柏油样便。

小肠出血与右侧结肠出血相似,但更易呈柏油样便。

黏液脓血便多见于菌痢、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特别是直肠、乙状结肠癌有时亦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4伴随症状:

伴有发热见于肠道炎症性病变,由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及风湿性疾病引起的肠出血亦多伴发热。

伴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常见于克罗恩病、肠结核、肠套叠、大肠癌。

上述情况往往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而不伴有明显腹痛的多见于息肉、未引起肠梗阻的肿瘤、无合并感染的憩室和血管病变。

2.体格检查应特别注意:

1皮肤黏膜检查有无皮疹、紫癜、毛细血管扩张;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

2腹部检查要全面细致,特别注意腹部压痛及腹部包块。

3一定要常规检查肛门直肠,注意痔、肛裂、瘘管;直肠指检有无肿物。

3.实验室检查常规血、尿、粪便及生化检查,疑似伤寒者做血培养及肥达试验,疑似结核者作结核菌素试验,疑似全身眭疾病者作相应检查。

4.内镜及影像学检查除某些急性感染性肠炎如痢疾、伤寒、坏死性肠炎等之外,绝大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及病因需依靠内镜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1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大肠及回肠末端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其优点是诊断敏感性高、可发现活动性出血、结合活检病理检查可判断病变性质。

检查时应注意,如有可能,无论在何处发现病灶均应将镜端送至回肠末段,称全结肠检查。

2X线钡剂造影:

X线钡剂灌肠用于诊断大肠、回盲部及阑尾病变,一般主张进行双重气钡造影。

其优点是基层医院已普及,患者较易接受。

缺点是对较平坦病变、广泛而较轻炎症性病变容易漏诊,有时无法确定病变性质。

因此对X线钡剂灌肠检查阴性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进行结肠镜检查,已作结肠镜全结肠检查患者一般不强调X线钡剂灌肠检查。

小肠X线钡剂造影是诊断小肠病变的重要方法。

x线小肠钡餐检查又称全小肠钡剂造影smallbowelfollow?

through,SBFT,通过口服钡剂分段观察小肠,该检查敏感性低、漏诊率相当高。

小肠钡灌可一定程度提高诊断阳性率,但有一定难度,要求经口或鼻插管至近段小肠导入钡剂。

X线钡剂造影检查一般要求在大出血停止至少3天之后进行。

3放射性核素扫描或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必须在活动性出血时进行,主要用于内镜检查特别是急诊内镜检查和X线钡剂造影不能确定出血来源的不明原因出血。

放射性核素扫描是静脉推注用99m锝标记的患者自体红细胞或胶体硫进行腹部扫描,在出血速度0.1ml/min时,标记红细胞在出血部位溢出形成浓染区,由此可判断出血部位。

该检查创伤少,但存在假阳性和定位错误,可作为初步出血定位。

对持续大出血患者则宜及时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在出血量0.5ml/min时,可以发现造影剂在出血部位溢出,有比较准确的定位价值。

对于某些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和血管瘤、血管丰富的肿瘤兼有定性价值。

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项新技术,可提高常规血管造影的诊断率。

4胶囊内镜或双气囊小肠镜检查:

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小肠病变所致的消化道出血一直是传统检查的“盲区”。

近年发明了胶囊内镜,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后,内镜在胃肠道拍摄的图像通过无线电发送至体外接收器进行图像分析。

该检查对小肠病变诊断阳性率在60%~70%左右。

传统推进式小肠镜插入深度仅达幽门下50~150cm,近年发展起来的双气囊小肠镜具有插入深度好,诊断率高的特点,不但可以在直视下清晰观察病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