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76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docx

《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docx

山师附中第03讲先秦文化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2021届高三历史复习(通史版)

第03讲先秦文化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学生需掌握: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2.重点掌握儒、法、道三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是考察的重点。

3.理解为何儒家思想在该时期为得到重用的原因。

4.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

【知识内容】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

(根本)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崛起和被重用。

思想文化: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影响:

(1)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各家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二)早期儒学

(1)孔子

①主张:

“仁”(核心)、“德”、“礼”、“中庸”和教育思想

②地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

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

强调仁义、“王道”,认为“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提出“礼法并用”思想。

【问题探究】荀子“仁义王道”与“礼法并用”二者关系:

仁义,王道是指为君者要施行仁政,王道就是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这两者的核心都是“仁”,“爱人”.荀子所认为的“礼”的范围很广,在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中这样写道“大约包括所有礼仪,传统的行为规范和一些他所认为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规定的贵贱、尊卑、贫富等阶级身份的制度”.荀子主张“礼治”,重视风气习惯的养成,辅以刑罚和庆赏.重礼,轻法.礼法并用是一种统治天下的方法.“仁义、王道”和“礼法并用”都是统治天下,教化百姓的方法.同时,仁义是王道的核心,礼法并用是王道的具体方法.

(三)其他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内容

影响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无为”,顺其自然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有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韩非子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

(注释:

天道:

天是大自然的意思,道是规律的意思。

自然:

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

无为:

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即是无为。

【课外知识】庄子的三种逍遥(摘自《庄子——追求人生的三种逍遥》)

第一种逍遥——安于当下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蜩与学鸠(斑鸠)笑之曰: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斥鴳(chìyàn一种小鸟,飞不到一尺高)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它将飞到什么地方)!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很快活啊!

),而彼且奚适也!

’”。

蜩(tiao,蝉)、学鸠、斥鴳都知道自己的局限所在,并且安于自己的命运,各适己性,就体型大小和飞翔能力而言,它们自知比不上“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但在安命适性之上,与鲲鹏无异,各自逍遥。

第二种逍遥——寻求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鲲与鹏是同一种生物的两种形态。

这种生物代表着中国人的变通精神。

为了适应天空,化身为鹏;为了适应海洋,化身为鲲。

面对同样的外部客观世界,蜩、学鸠、斥鴳安于当下,以自身的局限为逍遥,不寻求突破,并且嘲笑不断变化的鲲鹏。

鲲鹏则并不安于自己的局限,而寻求变化以在世界中获得逍遥,这就是两者之间不同的态度,且两者之间并不能相互理解。

三、第三种逍遥——物我合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此时庄周与胡蝶物我两忘,非物非我,无物无我,不依赖于自我也不依赖于世界,此时的逍遥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物与我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甚至摆脱了时空限制,让时间变得永恒,空间变得无边广阔。

此时的逍遥,是追求到绝对自由的逍遥,完全摒弃了凭借与依靠,在无限的时空中自由地畅行。

逍遥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对于世界和宇宙的一种朴素的认知,是中国人希冀获得生命自由的最原初的美好向往。

对于逍遥境界的追求,也构成了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生的不断精进修行。

人生最可贵之处在于追求精神的自由,不被功名利禄捆缚。

当我们失意之时,或许可以用庄子的思想来治疗心灵的创造...

当我们遇到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时,或许可以用庄子的思想来找到某种平衡.

二、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夏朝

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战国

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2.汉字

(1)起源:

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

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

(1)分类:

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工笔与写意。

(2)成就

①远古时代: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②战国时期:

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4.文学

《诗经》

地位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

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特点

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影响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楚辞

创始者

屈原

特点

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代表作

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

[学科素养培养]

【合作探究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

【合作探究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史料 《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

《硕鼠》《伐檀》等诗讽刺了腐败的统治者,表现了人民反抗的心声;《采薇》《君子于役》等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忧伤;《七月》等诗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天人和谐的意识。

——梁珂《论文化的时代性》

依据史料概括指出《诗经》的文学特色。

【解析】

史料指出《诗经》反映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年的社会生活,并以《硕鼠》《采薇》《七月》等著名诗篇为例,指出了所描绘的社会现实。

答案:

具有时代感和人民性(具有现实主义和关注百姓生活的特点)。

[历史阐释]

1.“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强化训练

1.(2020山东卷)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考点】百家争鸣

【解析】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才建立的,材料涉及的是战国时期,尚未成为中央集权的政治准则,排除A。

材料主要意思是君臣上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等之间的关系,不是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排除B。

统治阶层固然要讲究行为规范,但不是问题的实质,排除C。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涉及“义”的问题,是讲上下级之间、君臣之间要讲求礼、义等,实质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确定答案为D。

【答案】D

2.(2020江苏卷)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考点】文化史诸子百家之墨家

【解析】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答案】B

3.(2018北京卷)“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4.(2020全国Ⅱ卷24题)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

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

【考点】古代体育游戏五育并举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闰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

【答案】B

5.(2019全国卷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答案C。

选项A.B无关,排除;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文化政策是专制政策,独尊儒术,非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故选C。

6.(2019北京文综)《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7.(2018江苏卷)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解析】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8.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解析】B题干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从而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项错误。

9.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

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

【解析】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

10.(2017·全国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A [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所辖之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

11.(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析】A [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项。

]

12.(2018·全国卷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C 考察点知识:

以《墨子》记载的科技成就,突出科技创新和文化自信

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A项错误;《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易错知识点】

1.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否。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2.荀子在治国方面倡导法的思想,为什么仍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

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但是治国方面仍是以礼为主,礼法并施,体现了对儒家“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老子倡导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韩非子的“法治”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一样吗?

否。

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君主利用刑律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5.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天与人,不相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背诵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背景

2.“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如儒、法、道)主要主张。

加深理解。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