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693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

《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

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

河西县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研究

搭建产业平台是区域进入产业集群化、要素集聚化、发展集约化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已形成河西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河西工业园三大区块和钱和、沙头、羊玢等一批乡镇工业功能区构成的“3+X”产业平台体系,但总体上仍存在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配套协作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不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

随着我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速、杭州都市经济圈加快推进,我县推进产业园区整合提升、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外部机遇凸显。

随着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宁杭高铁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我县产业平台建设的内外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完善。

因此,我县应立足发展阶段要求和县域发展实际,抢抓外部机遇、深挖内部潜力,着眼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聚力打造重大产业平台,使之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标杆、跨越发展新板块、开放发展新平台,全面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战略地位和综合竞争能力。

一、产业平台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一)准确把握重大背景变化带来的影响

1、省市空间开发上升到战略高度。

进入人均6000美元发展新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产业集聚区、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重大战略部署,并针对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相应提出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明确将在土地利用指标配套方面,优先满足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合理需求。

为全面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和建设,省发改委出台了《江左省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指导意见(试行)》,重点培育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集聚区块。

就河西周边区域产业平台发展来看,瓜州南湖特色新兴产业集聚区已经上升至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长河、沙口等地也正在加快产业平台建设。

因此,我县应抢抓全省产业集聚区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的契机,立足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实际,谋划建设产业大平台,明确平台空间拓展方向和产业发展重点等,为“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奠定基础。

2、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速。

为加快推进发展转型,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批政策文件,促进块状经济转型和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物联网、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开发、核电关联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升级的政策意见,瓜州市也相继出台了推动转型升级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推进全市转型升级平台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在此背景下,我县应积极对接省市转型升级有关政策,立足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加快产业平台建设,以此为抓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建材装饰等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金属制品、休闲用品、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提供高效发展载体。

3、要素集约化利用要求提高。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省市着眼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结合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土地要素集约化利用。

一是在新增空间开发上,进一步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标准。

二是发展导向上,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的要求。

如针对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省里专门制定了产业准入政策,从投资强度、单位用地产出、容积率、产值能耗、产值水耗等方面提出准入约束性指标要求。

瓜州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投资项目审批、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出台了明确的意见。

因此,我县在加快产业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省市相关政策,用好用足有限土地资源,严把产业准入关,突出高效、集约开发导向,尤其注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确保产业平台建设高效推进。

4、区域设施大网络趋向完善。

我县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拥有宣杭和宁杭(建设中高速铁路)铁路两条,申嘉湖杭、杭宁、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规划建设)、104国道等高等级公路,是苏浙沪大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

随着宁杭高铁建成运营和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动工建设,区位条件将进一步凸显,产业平台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支撑进一步强化。

随着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我县应结合宁杭高铁和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等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力争超前谋划、有序推进、早出成效。

在加快产业平台建设过程中,我县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集聚开发,即结合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和城市、城镇建设,整合空间资源,构建产业集聚大平台;二是品质开发,即借力产业平台建设,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产业提升大平台;三是集约开发,即新增开发与存量提升并重,着眼全面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明确产业导向、严格项目准入,构建集约发展大平台;四是联动开发,即统筹安排工业集聚、服务业集聚等功能区块,促进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构建协调发展大平台。

(二)科学把握产业平台发展基础和潜在空间

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3+X”产业平台体系,即河西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区等三大平台,以及钱和工业功能区、沙头工业功能区、羊玢工业功能区、雷甸工业功能区、禹越工业功能区、新安工业功能区等一批乡镇工业功能区。

2009年,县域产业平台规划面积合计近100平方公里,实际开发面积30多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合计达618亿元左右。

总体而言,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有效带动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就我县产业平台建设而言,存在三方面的潜在开发空间:

一是中部大体量低丘缓坡资源。

根据《河西县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全县低丘缓坡总面积达22万多亩,中部地区拟开发的武康城北区块和钱和城北区块,低丘缓坡面积达67000多亩,约占低丘缓坡总面积的30%。

目前,武康城北的经济开发区东北9500亩低丘缓坡区块已被列为全省低丘缓坡重点建设用地区块,开发条件较好,可作为河西经济开发区拓展用地。

二是农地置换后腾出的空间。

结合全省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可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山丘、低丘缓坡的耕地垦造工程,调整置换中东部平原耕地,用于产业平台开发建设。

三是存量土地利用空间。

主要包括村庄整治、废弃矿复垦及“退二进三”等用地。

羊玢西北部、钱和北部分布有较大体量的废弃矿山,今后可结合产业平台建设予以综合开发利用。

(三)产业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利用形势趋紧。

我县农保地相对较多,再加上近年来土地开发强度较大,未来土地利用形势将进一步趋紧。

一方面,土地指标相对不足。

目前我县年均土地指标不到2000亩,现有指标规模难以满足产业平台新增开发建设需要;而随着全省取消折抵指标,土地指标配套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低丘缓坡、平原农地等新增资源开发政策处理难度加大。

以临杭工业区为例,规划面积41.5平方公里,其中需要耕地调整18000多亩,涉及到12个行政村、4000多农户拆迁安置,实施难度较大。

2、高新产业培育不快。

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值110.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仅24.17%。

以承接杭州、温台、上海等地区产业转移为主,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数量不多。

据统计,截止2009年,引进杭资企业主要是杭州“退二进三”企业,传统五金机械和建材占总数的45%左右,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只占10%左右。

3、集群发展程度不深。

虽然我县主导产业优势较为明显,但产业集群效应仍不突出,尚未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延展的产业集群。

大部分制造业行业在县域内部的产业链比较短,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和协作,对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

如恒立数控面临配套企业不足、海久电池面临配套企业素质不高等问题。

产业配套体系不够完善导致企业交易成本增加,不利于技术创新和现代产业集群培育。

4、先进要素集聚缺乏。

全县集聚先进要素能力不强,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配套不足。

目前,全县硕博士仅有130多人。

虽然近几年每年引进人才保持在1700名左右,但大多数是本科生,而且涉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高、精、尖领军专业人才紧缺。

创新投入有待加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为1.4%,与经济强县地位还不相称;且县域目前还没有高水准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引进和培育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5、专业服务有待健全。

金融、商务、会展、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金融产业、金融机构还比较单一,金融工具还不能满足企业(个人)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现有担保公司规模较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比较突出。

政策制度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二、推进产业平台建设的着力点

(一)突出区域分工,进一步发挥产业特色优势。

随着长三角《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地位进一步凸显,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为河西抢抓机遇,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等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省加快都市经济圈和产业集聚区的谋划建设,瓜州着力在杭宁城市带加速崛起,进一步放大了河西的区位优势;随着杭州都市经济圈全方位、网络化的大都市开发格局加速形成,大都市郊区化带来的功能空间重组,有利于河西集聚高端要素,抢占发展先机。

“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县产业发展重点既要结合长三角地区产业区域化、省市产业发展新变化,也要着眼于与兄弟县市的差异化、互补化,围绕建设杭州大都市北区的战略要求,将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导向,以新型城市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发展研发经济、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楼宇经济等现代城市经济和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等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引领产业向高端化、都市化方向发展。

可以突出“三个着眼点”:

一是着眼于积极争取省、市产业政策支持,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着眼于谋求环杭州湾产业带大产业链配套,大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等主要产业转型提升;三是着眼于抢抓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商贸、金融会展、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

未来我县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全面再造优势产业竞争力、聚力培育新兴产业竞争力和提升发展特色产业竞争力。

在优势产业竞争力再造上,应突出“三提升”,即提升构筑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等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应突出“两大突破”,即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以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会展、文化创意、商务商贸为突破口,聚力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在特色产业提升上,应突出“一个基点”,即坚持差异化发展,有重点地发展食品加工、文化休闲用品、金属制品等特色产业,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产业附加值。

(二)突出空间整合,进一步加强功能区块建设

1、整合提升“3+X”产业平台。

为进一步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应进一步整合现有平台,聚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互促发展。

——产业平台整合导向。

产业平台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一方面要充分突出战略性,即从长期战略角度充分考虑县域土地资源开发实际,着眼于优化城市和产业布局,切实推进逐步整合;另一方面,也要突出实施性和操作性,即从近中期可操作性角度,立足空间相接、产业相近、交通相连、发展互动等实际,切实推进快速整合。

此外,还应突出高效性,即从二、三次产业融合角度,着眼于加快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统筹产业平台建设与城市发展,按照“建区与建城相融合”的思路,积极将现有产业平台周边潜力服务业发展区块纳入产业平台,切实推进高效整合。

——产业平台空间整合方案。

按照上述产业平台整合导向,结合我县现有各产业园区的空间区位、产业依托、交通联系等因素,建议产业平台整合“分两步走”。

第一步(近期2010-2015年):

力争通过5-6年努力,推进县域产业平台体系从“3+6”向“3+4+1”产业平台体系转变,即形成以河西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河西工业园三大平台为核心,以沙头工业功能区、羊玢工业功能区、禹越工业功能区、新安工业功能区等四个工业功能区为辅助,以科技新城为创新支撑的平台体系。

为强化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可将城东新城纳入河西经济开发区平台,将站场新城纳入临杭工业区平台;

第二步(中远期2016-2020年):

力争再通过5年左右努力,推进“3+4+1”产业平台体系向“3+1”大平台体系提升,即在县域形成河西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河西工业园三大工业平台和科技新城服务业大平台,合计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2、有序拓展产业平台开发空间。

按照产业平台整合方案,我县近期将形成“3+4+1”平台体系,中远期将形成“3+1”产业平台的布局结构,未来在空间开发和用地安排上应以上述平台为核心。

需结合产业平台整合“两步走”策略,分为近期(2010~2015年)和中远期(2016~2020年)两个阶段。

——河西经济开发区。

近期以经济开发区北翼低丘缓坡、东面秋北区块和城东新城开发为主。

经济开发区北翼低丘缓坡重点包括四个区块:

第一块位于开发区长安桥北侧,武洛公路两侧,即阜溪以北、新丰路向北延伸段以东、余英溪以西的低丘缓坡一、二期地块,可开发建设用地约2700亩;第二块位于开发区东北侧,秋北、王母山区块,可开发建设用地约3000亩;第三块位于低丘缓坡二期北侧,可开发建设用地约1900亩;第四块位于新丰路向北延伸段以西、规划莫干山大道以南、阜溪港东北侧地块,可开发建设用地约2600亩;总计可开发建设用地10200亩。

城东新城重点开发河西大道南侧区块,争取开发约2平方公里(3000亩),着重发展总部经济、文化休闲、品质居住等现代服务业。

中远期开发以羊玢砂村周边为主的石矿集中开采区及其余的低丘缓坡资源和城东新城其余区块。

——临杭工业区。

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四个区块:

第一块为规划的港东装备制造业组团(启动区),预计可开发面积4500亩;第二块为钱和新材料区,预计可开发面积3000亩;第三块为雷甸物流园区,预计可开发面积2500亩,以上三块合计可开发建设用地10000亩。

第四块为站场新城杭宁高铁站口周边区块,即站前核心区,争取开发建设1平方公里(1500亩)左右,着重发展商贸流通、商务经济、品质居住等现代服务业。

中远期开发临杭工业区内钱和综合工业组团、高新产业组团、港西装备制造业组团等区块及站场新城其余区块。

——河西工业园。

近期重点向东北拓展,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征地拆迁安置等工程实施,着重开发约3000亩;中远期推进开发其他区块。

——科技新城。

近期重点开发环城南路以南的启动区块,争取开发3平方公里左右,着重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总部商务、教育培训、品质居住等现代服务业。

中远期开发塔山以西其余区块。

(三)突出产业引导,进一步推进产业联动发展

1、明确各区块产业发展重点。

立足各产业平台发展现状,发挥比较优势,有选择的培育产业发展重点产业。

以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为核心,完善现代服务业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和用地方式,推动园区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2、提高准入条件和产出要求。

工业项目标准主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鼓励引进“大、好、高”项目。

乡镇引进的大(外资项目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或者注册资本2000万美元以上、内资项目总投资2亿元以上的项目)、好(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直接投资项目或引进一家能够带进3家及以上相配套生产企业的具有集聚效应的项目)、高(科技含量高、投入小、产出大的项目或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项目)项目,统一集聚于三大工业发展平台。

单体规模较小、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项目一般落户其他有关乡镇工业功能区。

二是现有企业因搬迁、新建等需要异地投资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原则上进入三大工业发展平台。

三是有利于上下游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项目,统筹安排进入三大工业发展平台。

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准入标准主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影响大、辐射力强,在本行业或本地区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

三是项目与工业联系度紧密,对工业配套协作能力强。

此外,考虑到产业平台可持续发展需要,可设定“十二五”时期环境容量的相关指标。

2009年,我县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6吨标准煤左右,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率9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8%。

需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广节能技术等,力争到2015年末每万元增加值能耗在2009年基础上降低1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率超过98%,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四)突出项目带动,进一步强化选商引资重点

顺应各产业平台发展重点,结合推进开发时序,谋划实施一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助推产业平台建设。

1、河西经济开发区。

侧重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谋划。

生产性服务业以城东新城为重点区块,谋划实施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休闲、金融会展等项目。

总部经济主要吸引本地企业总部和长三角企业总部的管理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开发区北翼低丘缓坡为重点区块,着重吸引杭、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项目,争取纳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链重点环节。

2、临杭工业区。

侧重于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物流项目谋划。

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主要吸引杭州、上海企业入驻,加强与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军工、国企等企业联系。

现代物流业主要依托临杭物流园区,吸引杭州、上海等一些大规模、经营成熟的专业物流企业,并鼓励本地优势企业剥离企业内部物流业务,联合投资兴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3、河西工业园。

侧重于品牌化、规模化企业项目谋划。

积极引进上海、杭州具有知名度的食品、服饰、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企业投资项目,依托品牌化企业市场网络,带动园区特色产业提升。

4、乡镇工业功能区。

侧重于吸引有兼并重组倾向、与园区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带动能力强的杭州、温台规模企业入驻。

5、科技新城。

侧重于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项目谋划。

主要吸引县内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国内重点高校分支机构、科研院所专业研发平台、企业大型培训机构、公共创新孵化基地和杭州、上海等地的股份制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创投机构、农村金融组织、省级金融机构后台处理中心、地理信息处理中心等入驻。

(五)突出龙头示范,进一步提升集群发展水平

1、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科技创新中的示范作用。

在加快产业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提升、科技攻关、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其加快高、精、尖技术研发,带动行业整体转型提升。

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市场网络优势。

在产业平台建设中,可突出依托龙头企业发达的市场网络,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强化产业链整合,鼓励龙头企业将中小企业纳入销售渠道及开展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提供咨询帮助等方式,拓展国内外市场。

2、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从延伸制造业产业链角度出发,培育一批具有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能力的中小企业。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信用担保扶持,加大技术开发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用地难、融资难、担保难问题。

在资金支持上,每年安排不少于30%技术创新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特色优势技术创新项目补助和技术改造项目贴息。

二是从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功能角度出发,在城东新城、站场新城、科技新城和新市镇集聚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

重点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培育检测认证、广告咨询、营销策划、专业会展、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引进电子商务、专业网站等产业展销和信息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本土物流等专业化物流企业。

(六)突出设施支撑,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投入

1、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各产业平台近远期推进时序要求,提前谋划交通、能源、电力、给排水、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交通工程。

随着产业平台开发提速,交通设施依然有待完善。

需结合产业平台整合方案,加快优化产业平台配套交通网络。

一是对外交通方面,提前谋划杭州到河西轻轨线路选址,着力配合省、市部署加快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宁杭高铁及站场建设,积极推进京杭大运河疏通及雷甸内河港口提升,与宣杭铁路、杭宁高速、申嘉湖杭高速公路、104国道、09省道共同组成对外通道体系。

二是内部交通方面,重点强化东西向交通网络组织及产业平台整合通道建设。

其一,结合河西经济开发区与羊玢工业功能区整合,推进莫干山大道规划建设和武洛公路扩能工程;其二,结合河西经济开发区整合城东新城、临杭工业区整合站场新城,加快09省道扩能改造;其三,结合临杭工业区整合雷甸、钱和工业功能区,着力推进临杭大道建设;其四,结合河西工业园整合沙头、禹越、新安工业功能区,推进新五公路等建设。

通过上述道路建设,拉近各产业平台空间距离,强化要素对流。

——能源工程。

需结合产业平台建设,加快电网优化和改造,重点实施220千伏临杭变、220千伏英溪变增容、110千伏禹越变、上柏变、联星变、施宅变等重大工程,至2015年实现河西电网110千伏系统与大电网的多点连接和完善的110千伏主干电网,形成灵活优化的35千伏供电网和成熟完善的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提高配网运行管理水平和供电能力。

通讯方面,考虑启动园区信息化网络工程,建设3G网基站、移动通信网、数据IP城域网等。

——给排水工程。

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厂,完善产业平台污水处理管网。

随着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增多,需新建水厂,近期重点加快建设钱和日产10万吨水厂和延伸供水管线。

——生态环境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谋划实施产业平台范围内河流治理和污泥固废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等项目。

2、提高设施工程建设效率。

产业平台开发时间紧,任务重,需提高设施工程建设效率,主要考虑在引资方式和运作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其一,创新引资方式。

除政府性投资之外,要按照“能市场化运作的尽量市场化,能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的尽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能向上争取资金的尽量向上争取资金”的原则,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的放大效应和杠杆作用,带动社会性资金投入。

重点梳理出一批“大、好、高”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资金等政策支持;放宽投资渠道,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开发,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其二,创新运作机制。

健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完善项目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项目推进协调会,专题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分解落实考核指标,不定期进行项目现场和推进情况督查。

三、加快产业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

1、合理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确保产业平台用地需求。

立足当前实际,解决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产业平台建设、重点区块开发等方面的倾斜力度。

科学评估2010—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着力增强土地利用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突出结合临杭工业区、河西经济开发区和河西工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推进时序,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拓展用地空间。

结合县域低丘缓坡资源丰富的实际,明确经济开发区北翼、羊玢西片等重点区块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导向、开发规模等,推进县域西部低丘缓坡资源耕地垦造,置换临杭工业区等产业平台开发涉及农地,有序引导县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2、有机融合城镇总体规划,强化建区与建城相统筹。

推进产业区块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融合。

结合河西经济开发区、临杭工业区、河西工业园、科技新城等产业平台建设,按照产城融合、并进发展的思路,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将产业平台潜力用地空间(如经济开发区北部低丘缓坡、钱和镇北部低丘缓坡等区块)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产业建设用地。

促进园区与城镇功能相协调。

结合产业平台发展导向,突出城镇特色塑造,分类型、有重点地布局城镇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等功能,加快武康城东新城、站场新城、科技新城及新市小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