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668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0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docx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礼举要李炳南 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docx

常礼举要李炳南老居士地讲解记录簿

 

(注:

本《讲记》是台湾大德李炳南老居士的讲解记录)

讲前勉辞

先立根本

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

中国的学问才上来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

孔圣人说过这个,在道路上走着听见什么,这一趟街还没走完,碰见熟人、说我有了学问,听见什么、听见什么等等,还没走完,再接上又弄出去了,这是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枝叶什么还不明白,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已扔掉了。

中国学问讲究根抵,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

譬如说佛家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要是懂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懂了,这是实在话。

这一本你还不懂,其他如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你也不懂得,这是说读书。

就是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

从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的一些老人,当木匠、铁匠,不论干什么,他刚学的时候,苦头就吃了不少,不如此,便扎不住根的。

扎不住根,老师就不让他出师,怕的是出去到外面出丑,出丑倒还罢了,头一句是骂:

「什么人教你的?

」你听这句话吧。

没上学、在家里,你是谁的孩子?

孩子有了坏事,外人先骂父母。

上了学以后,出去无礼,就先骂老师,听明白了吗?

所以是老师当不得,父母也当不得,一当就得尽上十二分力量。

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变了也不是原则变,这一点孔圣人书上有「百变不能离乎宗」的说法。

譬如佛家讲万法皆假、皆空,但本性却是不生不灭,也是常的,这是佛家的主张。

老子有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圣贤主张都一样。

可是现在变了吗?

现在变了,竟然也有人杀父母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

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

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系。

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你看,都是现在的书啊。

畜牲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牲还做不出来。

我给诸位说,咱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问为什么要学儒家?

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以学佛。

可是现在呢?

要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中国文化就没了,我们学佛也就没根底了。

学儒学佛约之以礼

你诸位自己看看祖师注解的佛经,可知他们对中国六经及历史都熟。

从前,我跟大家说过,我觉得我不错,我到现在才觉悟,觉悟得也已不早了,那一条也不行!

从前那些和尚,真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

从前是读了中国文化再学佛,现在啊,是学佛没法子了,再学中国文化,你学了中国文化就会帮助你学佛。

所以我们又学论语,下个学期论语我们接着办。

其次,我们学佛,大家都知以戒律为本。

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了则以戒为师。

戒律,大家知道有几个呢?

我也受过戒,对于戒我也不很外行,可是我知道我这个戒是有名无实。

中国文化、孔子这一套,大家听听,「博我以文」,这些学问教你很多,怎么个学法?

「约之以礼」,从礼上来实践。

这本常礼举要是咱编的,诸位果然要是能懂常礼举要,现在受益就不小,「约之以礼」就能懂人情事故,不至于在社会上妨碍人。

你把中国的四库全书都念通达了,处处于人有害,处处妨害人,这个书就不如不念。

怎么呢?

是愈念愈害人,念它干什么?

你不论学什么大学问,就要知道这一个世界是群众社会,不是你一个人,你、我要一律共享共荣,这才能以行啊!

学常礼受尊重

这本常礼举要,还是吾来讲,虽然是吾编的,但都是把书上抄下来的。

「举要」是把人家要紧处举出来、都是前人有的,吾只是把要紧处编了编给大家说说。

大家能记住,在社会上最低限度会得到别人尊重,人家看了看会说这人真是君子。

怎么呢?

现在有一些外人看我们这一班人就是不一样、特别!

怎么特别法呢?

他们杀人、害人的很多,我们也不杀人也不害人,我们多少规矩些。

你要是约之以礼,学佛也会进步。

你如受了戒,要常念戒,念戒是怕你忘了,但念的很熟,不照样办,有什么用处?

常礼举要课程

下一个课程讲常礼举要,讲到暑假就完了。

讲完了还怎么样呢?

今年暑假不休息,为什么不休息啊?

吾没有几天的活头了,这是真的,九十三岁了、可以了。

要是三十九岁嘛也还可以,它又没有给吾倒过来。

三十九岁,岳武穆就是三十九岁死的,人家办了什么事啊?

咱三十九岁办了什么?

九十三岁办了什么?

我的话都有根据,随便说个三十九岁,你看也逃不出历史,你们没看有什么法子?

尤其是今年,今年是壬戌,壬戌吾都知道,你知道吗?

吾的讲法是语无伦次吗?

吾怎么讲着岳武穆,忽然又谈到壬戌,这是怎么回事?

你查查有什么关系,吾不问、吾也不讲,查查历史今年与岳武穆有什么关系?

常礼举要

咱讲常礼举要,常礼就是现在的常礼,现在还用得着。

为什麻呢?

为何不说修身?

修身是教育的范围,而常礼举要是人对人,这不是自修。

懂得这个礼你才能行得通,不妨碍别人。

孔圣人说过,你学一种东西,要「博之以文,约之以礼」。

 

总之,先从礼上下手,礼上你做个大概,渐渐的那些范围就能以懂,这是天理人情!

古人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得容易,做得难啊,就是要不妨碍人。

先说家庭里头,要教年青人受正当教育。

不念孔子书的也得这么办,你不这么办,一到街上就碰钉子。

现讲在家里。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作者:

菡萏[资料]

文集:

头衔:

短信:

来自:

柳州

第2楼[修改/删除]

Re:

菡萏(2009-5-1917:

23:

25)

子、居家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一、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一個人要不妨礙人,自己得有團隊精神,自己能振作、能控制。

早晨誰不願意多睡幾個鐘頭?

「不晏」,是指一定的鐘點就得起來。

吾到這裏多少年了,春夏秋冬吾都自己整理被子帳子。

以前家裏有人,吾還是自己整理,吾來到這裏也是一樣,可是現在老了,疊棉被就很費事了。

所以說衣被自己整理,到軍隊還是教你這樣。

我們到一個地處就要處理這個環境,使之井井有條、整整齊齊。

吾有一個毛病,譬如東西未放定位,吾一看那個樣子,就必須整理才出門,吾都讓這些東西有一定位次。

你把這個練習成了,功課也一定能做,念佛也一定一心,也能往生,你亂七八糟,一切隨隨便便,連點整齊沒有,這能行嗎?

從前內地商店,商品都有一定位子,你不信可以去問老輩的人。

門口寫的牌子就跟標語似的,果真是童叟無欺,就寫上大字「童叟無欺」!

還有一個,就是物歸原處,在商店裏頭你要拿某樣東西,拿那裏就放那裏,假如你從這裏拿到那裏,再找就找不到了。

東西藏在那裏,一百年也不會消失,它不會長翅膀,它上那兒去了?

找不到東西,沒這個道理。

為人子的起床後,整理衣被完,先見父母、早晨看父母起來了嗎?

晚上臨睡覺,先到父母處,看父母再回去睡覺,這就是定省,這個日久天長就常了,不必教孝啊。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二、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現在的常禮,是說「坐桌子、椅子」,你怎麼不說坐椅子、坐板凳呢?

現在請客、入席,席在那裏?

席都擺好了,請入席啊。

開會也叫入席,到了屋裏也沒席,怎麼叫入席呢?

現在都叫入席,就不許我這樣說入席嗎?

這也是隨大家的方便。

古時候原來就是在地下鋪上蓆,當中這一段供客,主人或在前頭或在旁邊。

為人子者不能坐在當中,這是恭敬客人的地處,沒客人也不能在那裏坐著,即使沒客人來,家裏還有主人呢!

就是家裏的主人家長,都不待在那裏坐著,位子是虛著,你坐在那裏,你是要當客人嗎?

現在不那麼講法了,現在沒有蓆子了嘛!

假若是屋子裏,譬如臺灣舊式的房子當中有一張方桌,旁邊兩把椅子,這是平素擺設。

要是吃飯,把椅子架開、六個人一桌,後頭這兩個是當中,旁邊那兩個是兩旁在左右,這是方桌。

圓桌要看擺的縫子,這很講究!

從前客廳擺設是一個弓字形,為人子的就坐在兩旁。

廟裏講經的人,在那裏講開示,穿衣打坐在正當中。

行不中道,你看看祭祀,祭祀的功夫,上台子的功夫是在這邊上在那邊下,沒見在正當中走的呀!

為人子的就是在學生地位上,不能在當中走。

進去大門、二門,不在中央走,在旁邊走,這是規矩。

從前連正門都不走,你上廟裏去不走正當中,這個你學了得記住,但是你會了不許你教人,去教你的子弟去。

為什麼現在不許你教人呢?

因為現在不興這一套了。

有人說,現在人見了長輩,是用叫的:

「喂、喂,你這個老頭子上那裏去呀?

」現在興這個!

你講這個常禮不合潮流。

你要講這個就是找倒楣,你會了不許也不能教人,吾把話說明白,你自己做,做得對不對也不必教別人說,一切就是自己不行,這是第二條。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三、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這條很要緊,你上外頭去,必得向家裏老人說,我要上那裏去,老人就放心了。

「反必面」,在外頭辦完事回來,先到老人跟前說我回來了,你再上你的屋裏去。

現在這一條可是特別要緊,為什麼呢?

你出去了,家裏人也不知道、有人找你,老人還到屋裏找你!

沒在家,走了還是沒走都不知道,這是不行的。

這裏頭如果出了若干亂子,說話就不好聽了。

再者,回來也不說,老人也不曉得你回來還是不回來。

或者你到外頭被扁鑽插了一刀,走不動了,或被車子碰傷說不話來,你姓啥名誰大家都不知道,老人也照顧不到,那你又該倒楣了。

你要是出去有說,老人有注意到,到時沒有回來,老人會「依門依閭」,母親靠著門等你。

怎麼等法?

鐘點一到還不回來,趕緊到你去的地方問去,若是沒有在那個地處,又沒有再上別的地處,這就出了岔了,趕快找警察,走的路線被警察一查,才知道有個人碰傷了腿已送到醫院,父母就可以馬上去醫院照顧。

有人說,給父母這樣照顧照顧,與我有什麼關連?

你倒沒關係,你不在乎這個,你父母可不行,他就連飯也不吃,也吃不下,你或可說他不吃飯他該餓死,那我就不能講了,就不必上這兒來聽。

那有什麼辦法?

那是合乎現代潮流,吾這一套不合乎現代潮流,好潮流吾就隨、不好的潮流吾就不隨。

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第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上來講了三條,現在講第四「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

為什麼寫這麼簡單?

因為容易記才好用。

這裏說的「長者」,按著禮記上講,年歲比我們大五歲,或十歲,或加倍,都是長者。

今日之下不大講長者,譬如,大家都是同學,你同學家裏的子姪就是你的晚輩。

同學裏頭,也有交情厚與交情薄的。

交情厚的,禮可以變通變通,不必過分呆板,過於講禮倒顯得疏遠,你要是明白這個就可以從容了。

要是交情夠不上,總而言之要恭敬人!

就是比我們年輕、或是同等,他要拿東西來,我們就得雙手接,這樣沒什麼不好之處。

即使國家對國家,國家對國家怎麼樣呢?

孟子說,以大事小,以小事大。

小國事候大國,這是理所當然,我們的力量抵不住他們嘛!

大國事候小國?

這是什麼道理?

仁也!

這個大家要懂得,吾講吾的。

你們要悟啊!

吾沒法子,只有你們大家聽了,你自己悟。

這個「悟」說過多少次,無論什麼事情必得自己悟。

現在講華嚴經,講到「方便」,你要不懂方便、不會變化,學了就是書呆子,好處你用不到。

這個要記住!

「長者與物,須兩手奉接」,不管長者他給你時,他是兩手還是一手,他是長者,我們就必須兩手接。

平輩或晚輩可以通融通融,他要單手、你也可以單手接,可以不必兩手接。

你要兩手接也行,總而言之,恭敬人就好。

你要雙手接,跟他客氣點,他會想:

長者就是跟我不一樣嘛!

他如果聰明或可有點覺悟,無形中受了教育。

從前下生以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都是教育,現在都不是教育,情形改變了!

也有人認為:

「你太呆板,太老古板了!

」他不以為然。

但是你要聽明白,他不一定是壞人,他只是沒有學習禮,他的心地或許很好只是沒有禮貌。

這個大家要知道,無論幹什麼都不是簡單的,有的人很禮貌,他還是壞人呢!

譬如王莽,謙恭得不得了,但很壞。

他念的書也多,恭敬人也很自然,看不出是假的來。

這些變化,你要學這著悟啊!

吾稍微一講,你或能舉一隅而以三隅反,你自己就進步多了,必得到那個樣子,我就希望大家這樣。

這一條就講過去了。

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第五、徐行後長,不疾行先長。

徐行,就是散步,慢慢地。

徐行後長,慢慢地走在長者後面。

要這麼講,誰也會講,徐行後長是對了,難道快行就不後長了?

徐行,是沒事、逍遙自在地在那裏走路,若有緊急事情,你還在後頭慢慢悠悠地,那裡能行啊!

吾在這裏講,講不明白,咱講個故事給你聽!

從前某人沒了門,幹什麼也不會,只好給人家當差,當差不必有本錢也不必學。

在臨上工有人教他規矩:

走路別在主人前頭,記住了嗎?

記住了!

另一條也要緊、也有好處,什麼好處?

你的東西,主人不用,主人的東西你可以用。

這個記住了嗎?

記住了!

還有一條:

主人吃東西,你可別先吃,主人吃完了,剩下的你就吃,記住了?

記住了!

先記住了這三條再去當差。

這天主人在路上,家裏已準備吃晚飯,當時天黑也沒有電燈,家人說:

「某某,你提個燈籠、接老爺去。

」某人出去,在路上見了主人,手裏拿著燈籠,他跑到主人的後頭。

主人說:

嗨!

你上前面去。

不行、不行、不行!

怎麼說也不行,講的規矩是我要在主人後頭。

主人在前頭沒燈光,一肚子氣。

這一天,主人又出去,天晚下雨,家人要他拿傘去接老爺。

他拿著傘走著,在路上見了主人,主人沒傘,主人說:

「你打了傘來,我們一起用吧!

」不行、不行!

講的規矩是你的東西我用,我的東西你不能用啊。

鮮事!

這是第二回了,怎麼沒一點悟性!

回去後,主人大大不高興,太太說好話也不行,這一鬧出了事情了,小孩子看了大人吵嘴就哭了。

其他大人趕快哄他吃奶,吃完了,剩下的,這位當差的就跑過去也去吃,為什麼呢?

主人剩下的嘛!

這個就行了!

你有要緊事,或者前面有什麼障礙,得跑到長者前頭去啊!

總之,要為長者多考量。

不疾行先長,這句頂著上句「徐行後長」,沒事的功夫,不自己往前頭跑。

不疾行,「疾」是快速的意思。

沒事時,主人走的慢,你就走的慢。

要是有事,主人慢走,你卻不能慢慢悠悠地走你的。

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第六、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不但是長者立不可坐,同輩的,譬如這個辦公廳裏,同樣是課員,他跑到咱們桌上來說話,你在那裏坐著,這不禮貌。

人家上你這裏來就是客,你得在你桌上地處站起來。

為什麼說這個呢?

現在辦公廳裏,吾見了一些並不是如此,今日之下真是什麼教育?

他即使與你再熟,上你這來,你就得有點表示,再熟也不能熟得無禮,這話對不對啊?

除非旁邊有位子他坐下,你也坐,這也行!

你看看唱戲,先出來的得讓後出來的,太太後出來,先生也得「夫人請坐」也得這樣子的。

看唱戲,吾每星期看一次,吾看一次幹什麼?

上學啊!

你會說:

「你還用上學嗎?

」吾怎麼不用上學?

孔子說過,你入了墳墓就不上學了,吾怎麼不上學呢!

吾有好幾個字不認識,吾來到臺灣才懂得的。

長者立不可坐,往後一層,咱們同事也是一樣,人家來我們這裏,各人求各人的禮貌。

「長者來必起立」,現在不興這套了。

你若自認我算是個念書的人,我這個念書的真假莫論,什麼叫假念書?

念不通不是假念書嘛!

從前士、農、工、商四類,士是第一,念書的,為什麼位居第一?

因為他無恒產而有恆心。

念書的有些有錢,有些是出自寒門,窮念書的很多,他們什麼都學,沒恆產無關係,沒有恆心是不能成功,這是第一。

上外頭來,不論穿著如何,必得整整齊齊。

商家人雖然穿著綢緞,一付很有錢的樣子,不管有沒有上了年紀對著穿破衣服的念書人,他們不敢坐隔壁,甚至不敢去陪他,怕他在桌子上念幾句「之、乎、者、也」,大家不懂就很難看了。

所以從前大財主都恭敬念書的,從前最有錢的是幹鹽務,現在就不行了。

那時國家一些大建築物都是鹽行那些有錢人替國家蓋的。

可是只是有錢總覺得很難看,認識幾個讀書人,附附風雅,裝裝面子,就是對這般人說的。

原來不懂風也不懂雅,也念上幾句、學上幾句,好在人眼前裝裝樣子。

有回袁子才在揚州,揚州的鹽務是很大。

這一天作戲,有些人專開有錢人的玩笑,因為他們有「銅臭氣」,這三個字很難聽。

有人說今天喝酒,高談闊論要是沒有佳作是不能下酒,喝酒嘛還作詩作文啊?

不能就對對子吧!

對對子就是故意開有錢人的玩笑。

一看門口外的柳樹、說「綠柳」,知道他是幹鹽務的商人對不出來。

鹽務商人一聽是兩字的對子,怕出別的對不了,就趕緊說:

「我先對上就別找我」,想到柳樹上的飛絮,又聽說綠要對紅,就說:

「紅絮。

」全場的人哈哈大笑。

袁子才平時書念得多了,沒有也可胡造謠言,袁枚說:

「大笑什麼?

這個有典哩!

古人詩你或可忘了,『夕陽返照桃花屋,柳絮飛來片片紅。

』」大家也不記得是那兒來的詩,其實是袁子才自己造的,古書那裏有?

大家一聽這兩句有道理,夕陽是紅的、桃花是紅的,一照著柳絮,柳絮飛來片片紅,這下子大家說袁先生你念得書多,這過去了。

鹽務大老闆臉上也沾了光,第二天,一個大元寶就送過去給袁才子了,兩句就是五十兩。

從前凡是士農工商,商是最後的。

各種商店裏,固然幹鹽務的商人架子擺得很大,那是大有錢的人。

而一般商店,你到櫃台,在櫃台後的人,平時大家坐著。

一看有人往櫃台來,這櫃台很長,大家就全體站起來,這一路的掌櫃全體站起來。

這種情形吾見過。

商人四類之末,他還這樣!

普通禮節人皆知道,這個大家可學著。

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第七、不在長者座前踱來踱去。

這一條是說不在長者座前,長者站著談話則另當別論。

例如長者坐著和別人談話,晚輩不是出去,就是在一旁侍候著,不可在面前走來走去。

若在長者前面踱來踱去,那是眼中無人。

尤其是從前的年輕人,只要有長者在,不敢踱來踱去。

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第八、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這立不中門,怎麼說?

在家裡不能站在門當中就是了。

中門這個地處不是我們站的,你若站著,別人要走必得從兩旁走,這不是明白了嘛!

從前講讓路。

至於「門限」,現在已有的沒有了。

兩扇門或者有「限擋」,沒有限擋則有門限。

門限為牆,門關了過去,有限擋著,風進不去,這可明白吧!

因門限高出一塊來,你站在上頭,高起一塊幹什麼?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第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這條得念熟了,與學佛大有關係。

為什麼大有關係?

修淨土就是得一心不亂,什麼是不亂呢?

我說的一套就這樣,永遠不改變。

我今天做什麼功課,到臨死斷氣的功夫也是這樣,就能往生。

現在今天這樣、明天那樣,你的心裏就亂七八糟,有亂七八糟的心就有亂七八糟的事。

你自己看看,演戲表演的都是整整齊齊,一點也不會亂七八糟。

咱們看唱戲,光看台前表演那一套,錯一點也不行。

譬如用手指物,是用一個指頭,你卻用兩個,這就不行。

到後台去更不得了,後台規矩可大了,誰在那裏坐著,都有一定的規矩。

跟你說,人家那些東西在那些箱子裏,絲毫不錯。

這個大家都不知道,所以人家唱戲一上場什麼都整整齊齊,沒有錯的時候。

咱什麼時候能學到唱戲的規矩?

談何容易!

古人云:

十年可以出一個秀才、甚至出一個舉人,但十年出不了一個戲子。

「立不一足跛」是指站的功夫,別叫一隻腳殘廢了,你在那站著怎麼會殘廢呢?

意思是這樣,站著別跟殘廢似的。

站著功夫,你聽明白,你自己一個人在屋裏那不管,孔子他在屋裏怎麼站呢?

不知道、咱不必說。

可是孔子自己在私室裏,論語上有「夭夭如也」,意思是不必呆呆板板地,很自然地,這可行了吧!

你譬如宋儒,名字就不必提了,往後嘴上少造些口業,必得在那裏道貌岸然,岸岸然戴著道士的帽子,必得那個樣子。

所以外頭有人說你是「書生,」,你把書給讀「生」了,這個樣子吾也不贊成。

即使同事談話站著,站著的功夫,兩腳直直地,不是立正就是稍息,像下在眾人面前表演,不敢隨便。

若一隻腿撐著身子就太隨便,表示不恭敬。

禮記開頭前三條「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身、口、意都要求敬,這三條大家都行了嗎?

從前在清朝時,你們都沒見過,頭髮梳辮子,到了夏天把拖在後頭的辮子盤起來、叫盤辮子,因為天氣熱的緣故。

上街去,忽然看有朋友,要趕緊放下來。

就是衣冠身體一切都整整齊齊了,並不是表示自己是什麼人,而是恭敬人,這以前跟你們講過。

從前有一位不懂規矩候補官,夏天時去見巡撫,規定是不許拿扇子,這個你們都不知道。

候補官見到撫台大人,當時天氣很熱,又穿了一身衣裳,又不能脫,他偷偷地拿扇子來搧。

這位撫台大人也不好,有點做作,候補官也失了禮。

當侍者端茶給客人時,撫台看他在那裏搧,說:

「你老兄天氣熱,帽子摘下,可以涼一涼。

」候補官說:

「好、好、好」就摘下來了。

這人還不覺悟,還在那裏搧。

巡撫說:

「天氣太熱,你寬寬衣服!

」依規矩必得穿著外套才對得起人,撫台在這裏啊!

候補官說:

「好、好、好」又脫下了大衣。

這時巡撫說:

「喝茶!

」這是官場的規矩──「端茶送客」。

主人一嚷喝茶,門口侍候者就打起簾子來喊:

「送客」。

當大官的只要站起來就行了,不必怎麼樣,站起來就往裏頭走。

候補官他在這裏,還不走嗎?

一喊送客,這位候補官又拿帽子又拿衣服,外頭還有轎子,這樣子如何上轎?

你看看。

「坐勿展腳如箕」,這是一句現代的講法,禮記那時不是這樣坐著的,那時是榻榻米。

大家會坐榻榻米米嗎?

有人是跪著榻榻米,有人會把兩個腿向前伸了出來,這樣坐著妨礙人,也不好看。

現在人不坐榻榻米,是坐椅子,把兩個腿伸出去,跟畚箕似的。

別的人走著走著,不夠細心的人,他就會被你絆倒,有這種情形。

只要是公共地方,你不能把兩個腿伸出來,也不能盤腿,因為怕妨礙人。

譬如坐火車,有兩個人,我在這裏坐著,伸著腿,人家靠窗子,我在這裏伸著腿。

人家就會說:

「先生,你把你的腿往裏頭收收吧!

」,怎麼了?

我妨礙人我怎麼感覺不出來?

人家妨礙你,你心裏感覺怎麼樣呢?

那樣我會不高興。

你不高興,人家也不高興,還不是一樣,這個得練習,練習不妨礙人。

有些老油子,看你不規矩、伸著腿,明知你伸腿卻假裝沒看見,故意往前一踢,你「啊」一下子,這要怨誰!

「睡眠不仰不伏」,睡覺的功夫,這個大家可以練習練習!

「寢不尸」,你看死人,死的人都是仰著。

睡覺時大家都仰著,一仰著就差不多是張口來呼吸,什麼都吸進去,活不久。

這個你大家練習練習,不但不仰不伏,也不能趴著睡,形式不規矩且也不衛生。

必得如佛家右臥如弓,練武術的人都懂得這個。

「右臥如弓」這腿稍稍往前彎,弓形似的,這個有多用處。

臥如弓,有功夫的人都是左手打跨,右手托腮,這是實話,古人講衛生的都講究這個,武術家都是這樣。

右手托腮是什麼用意呢?

你常常摸嘴,嘴就往這裏來,這些你們不曉得。

從前食大鴉片的,必得右手托腮這樣子吃,過一陣子他再換換,把煙斗放在在腮這裏,他來回放,如果只一個架式,這個嘴最就歪了。

睡覺這一托就大有關係,佛家叫「獅子臥」,佛家的臥佛都是右手打在右腮那裏。

這個樣子呼吸不必張開嘴、只用鼻子叫做龜息。

龜最少活一千年,你不能活一千年,但是龜息可以活很大年紀。

所以講衛生的人,講究龜息,大家可以練練,這是第九條。

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第十、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在家或是公共地方,都是若干人同桌吃飯,預備什麼飯就吃什麼飯。

若不能有同桌吃飯,吾吃不來,但是吾個人有預備自己吃的觀念。

同桌吃飯,你不吃菜沒關係,若獨吃美食,很不好看。

咱們吃素的,這又例外,譬如吾吃長素,外頭人不知道,吾不說他也不做素菜,就把葷菜夾在我跟前,吾不吃就是了,放在那裏。

他們拿筷、吾也拿,說:

「好」、「好」,拿來吾也不看,照著他們往嘴裏,吾把菜偷偷地放一邊,模模糊糊地什麼都過了去。

再說,同仁們有的宴席,知道某人吃素,特別預備兩個素菜,這時吾還是謙讓、請大家同吃。

那些吃葷的、有燕窩、魚刺、熊掌,吃得還不夠,你這裏只兩盤青菜豆腐,何必還來吃你這個?

就有這種不開竅的人,吾見的不只一個。

他怎麼呢?

嘴裏吃的油膩膩地,這裏吃,那裏吃,連你這裏素菜他也不放過,這種人吾絕對原諒,他就根本沒有這種教育。

有教育地的人,讓他吃,他也不吃。

吾說諸位,假定你們要吃葷菜就別吃素菜。

你要到葷菜的地方去吃素,就馬馬虎虎、敷衍敷衍,應酬嘛!

也不必跟人家要素菜。

出去吃飯是一種禮節,行這個禮節後,回家再吃。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

「第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惡。

這一條不僅是在外頭同桌吃飯要如此,在家庭裏頭也是如此,跟熟人吃飯也是如此!

你吃這頓飯不好,你嫌不好,你不好那要叫誰吃呢?

這個我不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