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629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docx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docx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

第六章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成长的机遇

第一节心理挫折与挫折反应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

他们的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但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环境变化和各种困难与挫折,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

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

正视挫折、正确应对,是每个大学生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

一、目标与挫折

(一)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因遇到无法克服或自认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目标不能实现、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如:

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

举个例子,有一位同学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模拟练习,结果在考试过程中,由于对命题作文中的一个关键单词没有掌握其含义而答得一塌糊涂,进而精神紧张导致考试发挥失常,为此深感懊悔和焦虑。

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问题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到达一定的目标,如果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会产生三种情况:

一是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二是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则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方向;三是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

正是在最后一种情况下,个体才产生挫折感,因此,挫折也被称之为“目标行为受阻”。

从挫折的构成上看,其构成要素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挫折情境,指客观上或个体主观上认定的阻碍其实现目标的情境状态或条件;二是挫折认知,指个体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挫折认知是构成挫折的核心要素,一种挫折情境能否引起个体主观感受上的挫折感,能够引起多大程度的挫折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挫折的认知、态度和评价。

在同一挫折情境下,不同的挫折认知程度会产生不同的应对反应,比如:

在乘车去野外郊游的路上,前方车辆遇事故而导致交通拥堵,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的学生表现出不急不躁、泰然处之的态度,而有的学生却烦躁不安、满腹埋怨;三是挫折反应,指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可表现为紧张、焦虑、愤怒等,是挫折情绪的外部表现。

(二)挫折的主要分类

人的一生会遭遇大大小小很多种挫折,按照引起挫折的情境、个体的主观认知以及挫折的实际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需要挫折、丧失挫折

需要挫折指个体的需要因某种原因无法实现进产生的挫折,如报考公务员没有成功、求爱失败等;丧失挫折指个体丧失了自己原本拥有的东西时产生的挫折,如失恋、亲人离世,或某些身体疾病如失明等。

2.实际挫折和想象挫折

实际挫折是产生挫折的情境是客观存在的,并为个体主观上所感知;想象挫折是指客观环境并不具备产生挫折的现实条件,而是由个体主观上认定此种情境将会有挫折出现,比如:

某新生来校报到时,发现同宿舍的其他同学都是北方人,只有他一人来自南方,于是担心会因地域间风俗习惯不同而引发宿舍矛盾,于是感到忧虑不安,产生了挫折感。

3.一般挫折和严重挫折

一般挫折是指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小挫折,如同宿舍的同学发生口角、某科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对人的身心影响不大,易于忘记;严重挫折则是指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挫折,如父母离异、毕业找工作落空、遭遇重大交通事故等,这些挫折会引起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并会对人的整个生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三)挫折的影响因素

引发个体产生挫折感的因素很多,总的来看大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从客观方面来看,受自然条件或客观环境的限制,使个人的行为无法达到预定目标时,有可能会产生挫折感,如台风或洪水过境阻碍交通,无法准时赴约;远隔重洋而无法与亲人团聚;一个家庭贫寒、凑不足学费的大学生还要苦读四年,才能完成学业等。

此外,因受制度、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等社会环境因素的限制,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也是引起挫折的一种客观因素。

如恋爱中的男女因受家长的反对或受社会习俗的约束不能成婚;因与领导关系紧张而使个人的才华不能充分发挥等。

一般说来,社会环境对个人达成目标所形成的阻碍远比自然环境的限制多而且后果严重。

除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外,主观因素的限制也是造成挫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引起挫折的主观因素有二个方面:

一方面是受个体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

例如:

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想成为足球运动员,一个身材短小的人想做职业时装模特,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想成为飞行员等,无论他们自己怎样努力,其成功的可能较一般人小得多。

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动机的冲突而引起挫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多种动机的冲突现象,动机冲突包括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同时有两个目标都是个体所急切需要的,但由于某种因素的限制,不能同时二者兼得,必须舍其一,称之为“双趋冲突”,比如假期既想回老家看望久别的父母,又想留在学校与恋人厮守,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第二种是有两个目标都违背个体的主观需要,但由于客观环境所迫,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称之为“双避冲突”,比如在影视作品中随着剧情发展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一个人因躲避追杀而逃至悬崖,向前是万丈深渊,向后是杀气腾腾的追兵,不管如何选择,终是难逃一死;第三种是一个目标既可满足个体的某种需求,同时也会对他构成某些威胁,称之为“趋避冲突”,比如:

在对待恋爱问题上,某学生既想尝试恋爱的滋味、领略爱情的美妙,又担心这样做会耽误学业;第四种是同时有两个目标,它们本身都各有利弊,称之为“双重趋避冲突”,比如:

一个女生,同时面临两位各有千秋的男生的求爱时,就有可能会陷入心理冲突。

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心理矛盾或冲突会给人带来一些不愉快的感受,不会引起心理活动的异常。

但是,这些心理矛盾或冲突持续愈久,愈激烈,导致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愈大。

因此,剧烈而持久的心理冲突应尽量避免。

二、挫折反应

个体遭受挫折后,会产生一些生理反应,如:

出冷汗,心悸,脸白,血压升高,脉加速,呼吸急促,汗腺分泌增加,胃液分泌减少等,同时也会产生或公开或隐秘、或强烈或微弱的心理、行为上的反应,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攻击

当个体的目标受挫、动机受阻时,常在态度和情绪上表现出愤怒和敌视,并导致攻击性的行为。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遇事易冲动,受挫折后产生攻击行为是大学生一种很常见的反应方式。

攻击行为可能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也可能转向其他的代替物,还可能转向自身。

其中个体将攻击直接指向阻碍达到目标的人或物,称为直接攻击,攻击形式有讥讽、谩骂、暴力袭击对方身体等;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如果不能直接攻击阻碍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会把攻击行为转向其他代替物,寻找“替罪羊”,这种情况称为转向攻击。

如考试成绩不好,就回宿舍与同学吵架;受到老师批评,在电话里转向父母或朋友发泄;夫妻吵架砸毁东西等。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

父母不和的家庭,打骂孩子的情况要比夫妻和谐的家庭多2.5倍,而孩子在家庭时常受到打骂后则会把攻击的目标指向社会或学校,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诱因之一。

另外,有的人遭受重大挫折后,不切实际地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采取比较极端的自我惩罚,如绝食、在自己的手腕上刺字等,当自我惩罚倾向十分强烈时,便可导致自杀行为。

事实上,无论是直接攻击行为不是转向攻击行为,虽然可以暂时发泄因挫折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但常常引起不良后果。

(二)退缩

有时候个体对挫折的反应不表现为攻击,相反地以退缩式的反应来适应挫折情境。

退缩式的反应又可分为两类,即冷漠和幻想。

冷漠指个体对挫折情境表现出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这是一种比攻击更为复杂的心理反应,往往隐藏在冷漠背后的是内心更大的痛苦。

一般说来,个体对阻碍目标实现的对象无法攻击而又无转向目标时、或是长期遭受挫折,身处逆境的情况下,易于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幻想指个体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脱离现实,白日梦就是常见的幻想之一。

比如,遭受失恋痛苦的一方时常幻想另一方某一天会翻然悔悟,跪倒在自己面前请求原谅。

(三)退化

退化又叫倒退、回归或退行。

指个体遇到挫折时,会偏离自己的正常行为,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心理发展水平。

比如:

有的学生遇到突如其来的挫折时表现失常,会在公开场合嚎啕大哭,有的学生受到老师批评或与同学发生争执后回到宿舍称病不起等,这些都是退化行为的典型表现。

退化行为既可见之于正常人,也可见之于精神病患者。

如癔症病人可退行到婴儿期,表现为“童样痴呆”状态;精神分裂症甚至可退行到“子宫内生活”状态,表现严重退缩,脱离现实,踡曲为胎儿内姿势,对外界丧失一切接触。

(四)固执

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反复做出某种动作,尽管知道反复多次毫无效果,仍然继续,而不能以其它更适当的行为取代。

它的特点是行为呆板无弹性,由于这种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此时个体往往不能够采取理智的行为。

个体在遭遇某种突发性的挫折事件,处于惊慌失措状态时,常表现出固执行为。

如遇到火灾时,人们争相反复推拉上了锁的大门,却没有想到跳窗逃生;或者有的人在失窃后,会反复翻看自己的提包,尽管内心知道包内物品已经丢失。

以上挫折反应是个体遭遇到挫折后常见的比较直接的反应,这些反应往往是不由自主的。

其中有些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有些则是本能的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挫折反应的性质和强度,以及采取有效行为方式的速度与效果。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较少产生挫折反应,即使产生,也较少表现为退化、冷漠等这种被动、退缩性质的反应形式,其不良反应的程度较轻,平息挫折反应的速度较快。

更为重要的是,其直接的、不自主的反应之后,往往能主动、及时地以有效的心理防卫方式去替代前者,来适应、改变挫折。

而那些对挫折缺乏正确认识或者采取了不适当的防卫机制的人,往往容易使挫折反应变得更为明显、强烈、持久,形成恶性循环,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三、面对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在遭受挫折以后,挫折情境造成的对人心理上的压力,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并导致心理和生理活动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人的正常行为和活动能力。

为了对付这种压力,减轻或摆脱焦虑情绪的困扰,解除紧张状态所带来的不安,恢复心理和生理活动的平衡,受挫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各种心理防卫方式,以应付或适应所面临的挫折情境,从而减少挫折和焦虑情绪对自己的损害,减轻心理所承受的压力,保护自我,度过挫折。

这些方式统称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

防御机制的本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法,但是它可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由挫折产生的各种消极情绪,为个体寻找解决挫折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提供时机。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所采取的种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消极的维护个人免于遭受打击,而非真正解决困难,因此挫折不但仍然存在,而且困难愈来愈脱离现实,以致无法以正常的行为适应环境,造成不良适应现象。

面对挫折,常见的心理防卫方式有:

(一)文饰作用

又称合理化作用,指个体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

当个体无法达到目标或其表现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时,给自己找出适当的理由来解释,这个理由未必是真理由,而且在旁观者看来往往是不合乎逻辑或荒谬可笑的,但当事人却能以此说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虽然具有自欺欺人的味道,但能使个人的性格保持安定。

它是通常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方式。

文饰作用有多种情形,但以“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最为典型。

前者是指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成是不喜欢或本来就没想达到,用以安慰自己;而后者是不说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失望与痛苦的心理,例如,有的孩子天资差,父母就说“傻有傻福”;有人被偷了钱,就说“财去人安”。

(二)投射作用

亦称推诿,是指个体将自己内心存在的某种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转移到别人身上,说别人有这种欲望冲动或思想观念,以此来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

正如古人所说: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比如:

日常工作或生活中,一个人对身边的某个人在内心深处抱有很大的成见,却时常向别人宣扬那个人对自己有不公正的看法,或是一个自己内心有贪污动机的人,却到处宣扬某某常收红包。

投射作用与合理化作用在性质上很接近,同样是以某种理由来掩饰个人的过失,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合理化作用的人都能了解自己的缺点,主要是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缺点辩护。

例如,有的学生考试失败了,明明是自己不用功,却说老师教得不好,或出题不明确、评分不公正等。

使用投射作用的人否认自己具有不为社会认可的品质,反而将它加之他人予以攻击。

例如,自己作风不正派或想有不正派的行为,反而猜测他人有不轨行为,或说别人引诱造成的。

(三)压抑作用

指个人将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过失、痛苦经验等不知不觉地从意识中予以排除,或抑制到潜意识中去,不去回忆、主动遗忘,从而避免痛苦。

压抑的结果虽可减轻焦虑而获得暂时的安全感,但被压抑的欲望并不因此消失,而深入个人的潜意识里,影响性格的健全发展。

例如,越是担心的事梦中越要出现,口角失言,无意中动作失态,或有意识地“遗忘”,均是这种压抑作用的表现。

(四)反向作用

指个体为了防止某些自认为不好的动机呈现于外表行为,而采取与动机相反方向的行动,即想藉相反的态度和动机,抑制内心的某些动机。

例如过分的亲切及屈从,背后可能隐藏有憎恶与反抗的动机。

这种矫枉过正的反向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观察到。

例如,有啃手指习惯的小孩,遇到父母的制止,忙把手背在身后,表现不但没啃手指,而且手离嘴比正常时还远,这种过分行为恰恰表示他有刚好相反的欲望。

又如,一个内心具有强烈情欲冲动的人,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却可表现为十分庄重的、“非礼勿视”的态度,都是反向作用心理的反应。

(五)认同作用  

亦称表同作用,是指个体为了迎合供给需要满足的保护者,如父母、师长、主管领导,而在思想及行为上模仿他们,将自己与他们视为一体,按照他们的希望行动,以期减少挫折。

认同作用的另一种表现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适度满足或成功时,就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才者,刻意模仿其穿着、言行等,借此减少挫折所造成的痛苦,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要,维护个人的自尊。

例如,有的人一心想当影视明星,但自身条件又不具备,于是就去模仿自己所崇拜的某位明星的特殊风度、谈话语调、手势、服饰、发型等,即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六)抵消作用

是指以象征性的比喻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补救其心理上的不安。

例如,我国有种习俗,过年过节或外出时,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否则被认为要倒霉。

如果有人讲了句不吉利的话,在旁的人就说“呸呸”。

有些人在拜神、祈祷后,感到可免除罪孽获得保佑或解脱。

当人受到欺侮无法反抗时,就说“虎落平阳被犬欺”、“凤凰落地不如鸡”、“儿子打老子”等,也是这种“抵消”心理的反映。

(七)幽默作用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或尴尬时,可使用幽默来化险为夷,对付困难的情境,或间接表示出自己的意图,在无伤大雅的情形下,转达意思,处理问题。

一般说来,人格较成熟的人,常懂得在适当的场合,使用合适的幽默,把原来困难的情况转变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渡过难关,较成功地去适应窘境。

例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与客人谈话时,脾气暴躁的太太忽然跑进来,大骂苏格拉底一阵之后,拿了一桶水往苏格拉底头上一泼,把他全身都弄湿了。

苏格拉底笑了笑,对客人说:

“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接着一定会下雨”。

本来很是难堪的场面,由于苏格拉底的幽默而轻松化解。

(八)替代作用

亦称升华,是一种最有建设性的、积极地应付挫折的方法。

它是指当一个人因种种原因无法达到原定目标,或个人的动机与行为不为社会所能接受时,用另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有社会价值的目标来代替,借此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减轻挫折造成的痛苦。

例如,貌不惊人的人,就在学问修养上下功夫,培养内在美;将攻击冲动升华为劳动竞争,体育竞赛等方面去;将个人生活上的不幸、失恋升华为诗歌、音乐、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去。

如哥德年轻时,曾经受过失恋的痛苦,几次想自杀,把匕首放在枕头底下睡觉,但他终于抑制了这种轻率的行为,把自己破灭的爱情作为素材,写出了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

第二节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挫折应对

一、大学生的常见挫折分析

 

青年大学生怀抱着对人生、对未来、对爱情的美好梦想、为使自己的梦想成真,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容易产生挫折感,常见的大学生心理挫折如下:

1.理想挫折

当今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较强的个性特点,有很强的自尊心,对待社会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在上大学前对大学生活、个人的人生定位以及现实社会都有着比较理想化的认识,然而一旦真正身处其中,就会发现并非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理想与现实间有着一定差距,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进而体验到一种挫折感。

比如:

上大学前通过浏览网页图片看到校园环境非常美好,而一进入校园却感受到宿舍空间狭小、自习室拥挤、教室旁有嘈杂的建筑工地等,使得情绪一落千丈;再如:

很早就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定了择业方向,而在毕业找工作时却因种种原因而遭淘汰,甚至产生了绝望。

2.学习挫折

由于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而造成的一种心理挫折,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放松了学习,以为进大学后可以“歇一歇”、“轻松一下”、“浪漫一回”。

其实,由于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教学信息量激增,学时相对不足,课业负担较重,其压力不亚于高中。

同时,大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较之中小学教育更为突出。

然而,一些大学生往往未能实现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的更新,继续保持高中的那一套“跟着走”、“抱着走”、“围着考试指挥棒走”的学习习惯。

这样,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学习的紧张,方法的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欠佳,从而偏离了自己的高期望值而产生挫折感,这种状况,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较为明显。

3.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获得愉快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一份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指出:

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成绩相比,如果前者不是更加重要的话,至少是同等重要。

日本大型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注重独立人格甚于学习成绩。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向独立社会成员过渡的时期,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产生成人感和独立意向,心理的闭锁性较强,不轻易向父母、老师进行心理交流,不愿事事依赖成人,希望远离他们关注的视线,以求个人独立自主,而且富于幻想,对新鲜事物、学校生活充满希望。

但是,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有限,社会阅历较少,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往往一筹莫展,处理问题时缺乏辩证思维能力,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想法容易情绪化主观化,在与同学朋友或老师等交往中遇到矛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如何化解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这种挫折可称之为交往挫折。

比如:

某学生最近获悉因自己学习优异而有可能得到“保研”机会,本来很高兴,可是却发现原来平静而和睦的寝室气氛变得有些紧张,室友对自己表现出嫉妒和不友好,这位学生想辩解但不知该如何表白,想不理不睬内心却又很委屈,抑郁的情绪使得他打不起精神来学习,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4.情感挫折

人生在世,除了学习工作生活外,感情的获得和满足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

大学生往往把感情看得很重,很执著,因而极容易受到伤害,受伤害后又因承受不了挫折打击,苦闷抑郁甚至不能自拔。

这种情感挫折概括起来有三种:

一种是来自朋友之间的情感挫折。

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获得情感满足。

在大学生生活中,远离了父母亲人,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朋友之间相处并不容易,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处理不当便会产生挫折情绪。

一种是来自恋爱失败的情感挫折,即失恋,失恋是大学生有可能遇到的最为严重的挫折,调节由失恋带来的各种消极情绪过程也是很好的培养挫折承受力的过程。

还有一种是来自家庭的情感挫折,如父母突然离异、与亲人朋友之间因思想观念不同产生的情感沟通障碍等。

导致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的不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可能对其产生消极影响。

再加上我国在体制转型时期发生的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易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看不清、想不透、道不明,从而产生种种心理困惑和情绪忧虑,当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往往把原因归罪于社会和他人。

2.角色的不适应

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对大学校园生活很不适应,表现为饮食无味、坐卧不宁、怀恋旧友。

他们有心理情绪无处抒发,遇困难不知所措,内心甚为苦恼,久而久之,便会产生“挫折心理”。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大学生接触社会较为深入,已经从事着某种社会兼职工作,他们实际承担的是准社会角色,但由于自己的学生身份而被身边同事所看轻,一方面急于摆脱自己的目前的大学生角色,一方面却又无法实现,从而产生了挫折感。

  3.对自身评估过高 

  大学生追求完美,自尊心与好胜心强,向往成功的欲望极为强烈,他们在中小学时绝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优秀者,进入大学后,面对实力与自己相当的同学,无论怎样努力,也难确保学生成绩领先的优势,饱受成功的道路越走越窄的心理煎熬。

由雄心壮志逐渐向灰心洩气转化。

  4.心理承受能力弱 

  从社会成熟性来看,大学生群体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从而导致面对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如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各自的家庭中居中心地位,再加上不少家庭和一些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的倾向,导致一部分学生个人主义澎涨,缺少与他人诚心交往的品德和习惯,同时各自又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真情。

如此一来,既不能协调自己与同学的关系,也不能接近并搞好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更谈不上在恋爱中有与异性交往的方法。

人际关系中的受阻,恋爱过程中的受困,自卑感、孤独感油然而生,并相互交织,从此自暴自弃、冷漠怪僻,挫折感表现得非常强烈。

  5.就业的竞争压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生结构调整时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大学生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口号,尤其是就读于一些基础理论性的冷门专业的学生,其就业竞争压力更大,从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就读时忧心重重,倍感前途迷惘,不知所措,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方向,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6.青春期的性困扰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其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性心理有所发展,由此而出现了性的困扰。

如有的学生通过他人的“言传身教”,对自己性能力产生怀疑,而又无法验证,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有些大学生有手淫的自慰行为而无法自我控制,加之缺乏正确的性知识,常有自责感和负罪感。

这一类的性困扰,都有可能产生“挫折心理”。

二、大学生的挫折承受与应对 

(一)正确归因

在认识和对待挫折时,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归因是指个体依照主观感受或经验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发生的原因予以解释与推测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对原因的归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外因和内因,外因是指造成挫折的外部环境因素,内因指个体自身的观念、能力等主观因素。

在寻找挫折产生的原因时,有些学生把一切都归因于是由于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外部环境造成的,例如考试成绩差是因为老师教学水平低或试卷难度太大,而不从自己寻找原因,从而逃避问题,对于挫折不能勇敢面对;还有一些学生更倾向于把产生挫折的原因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