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364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docx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docx

小学生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第一课  地方病常识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方病,以及地方病的种类。

2、让学生能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知道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的种类。

2、难点:

如何判定地方病。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引言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为配合《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提高广大师生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是按上级部门的要求,我们将地方病病的内容进行一下学习。

(2)什么是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和。

(3)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

A、居住在该地区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B、迁入该地区的人居住一段时间后,发病同当地居民。

C、当地易感动物发病同当地居民。

(4)分类

自然环境:

碘缺乏病、地方氟中毒、地方砷中毒

自然疫源:

鼠疫、布鲁氏菌病

(5)传播途径:

触摸、呼吸道、消化道

(6)传播源:

牲畜(猪、狗、猫、牛、马、羊、鹿、家兔、骆驼等)

(7)症状:

发热;多汗;骨痛、关节肿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

(8)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播源;

(9)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休息;营养。

五、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六、布置课后作业

回家后积极向家长宣传自己所学知识,引起共同重视,及早做好防范。

第二课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碘缺乏会引起哪些疾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碘的缺乏。

教学器具:

教材宣传挂图 合格碘盐样品(有碘盐标志的包装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讲解

 

碘是一种人体必须的化学营养物质,人体缺碘会造成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和受危害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流行范围广,发病人数多,而且病情较重。

合格的碘盐里含有我们每天所需要的碘,我们每天必须吃入一定量的碘盐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才能够保证正常的学习、工作、劳动和生活,就象我们每天必须吃饭一样重要。

学生不吃碘盐,个子长不高,学习学不好,还会得甲状腺肿大(粗脖子病)。

一、缺碘有什么危害?

缺碘能引起大家熟知的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粗脖根),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能引起流产、早产、死胎、先天性畸形、聋哑,更重要的是胚胎期和婴幼儿缺碘会引起大脑发育障碍。

综上所述,缺碘对健康有很大危害,而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

因此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对象。

二、如何防治碘缺乏?

1、全民使用碘盐。

全民使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这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

但购买碘盐后应该注意密封、避光、避风、避免受热和久存,以防止碘的丢失,并且要坚持常年使用。

2、在日常生活中多吃些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海鱼、海虾和紫菜等。

三、如何积极宣传碘缺乏病防治知识?

国家将每年5月15日确定为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家掌握防治碘缺乏的科学知识。

学校的老师、学生要把碘缺乏的防治知识告诉家长,传播给社会,督促家长购买碘盐,使防治碘缺乏病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做到长期坚持食用碘盐,实现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四、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核心信息有哪些?

(一)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宣传要点

1、碘缺乏危害在我国是普遍的、长期存在的。

2、人体缺碘不仅影响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

3、碘缺乏是可以预防的,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措施就是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4、制售、贩卖非碘食盐违反国家法律。

(二)碘缺乏病宣传教育的核心信息

儿童缺碘:

1、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

2、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

成人缺碘:

甲状腺肿大,无力,易疲劳,劳动能力低下。

预防碘缺乏病的主要方法:

1、长期坚持食用合格碘盐,食用合格碘盐是消除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2、应购买带有防伪标志的碘盐,不购买或不食用非碘盐;

3、炒菜不能用碘盐爆锅,要等菜熟后再放盐;

4、腌菜也要用碘盐。

 

第二课时 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实验

 一、实验步骤

1、上课前一天由老师通知学生把家里吃的盐用纸或塑料袋包一汤匙带到学校来。

2、老师讲完第一部分内容后,让学生把带来的盐放在课桌上摊平。

3、打开碘盐半定量检测试剂瓶,滴1-2滴试剂在盐的表面。

4、结果判定:

变色的为碘盐,不变色的为非碘盐。

二、老师总结

重复碘缺乏病的危害,购买和食用碘盐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识别合格碘盐,到什么地方购买合格碘盐,什么样的盐不能买等等。

然后让学生把以上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并劝说家长正确购买和食用碘盐。

三、学生思考

1、想一想:

碘缺乏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2、说一说:

如何预防碘缺乏病?

碘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

碘是人体生长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需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是维持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常见缺碘导致智力低下、呆傻、白痴、聋哑、矮小或瘫痪,孕妇缺碘可导致早产、流产、死胎和新生儿先天畸形、先天聋哑等。

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有关联疾病的总称。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

它实质上属于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缺铁性贫血并列为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重点防治、限期消除的三大微营养素营养不良疾病。

碘缺乏病主要发生于特定的碘缺乏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在我国被列为地方病之-。

由于分布广泛,受害人群多和危害严重,已从一个单一的疾病问题上升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国家限期消除的疾病之-。

碘缺乏病能够消除吗?

碘缺乏病危害是由于自然环境缺碘,居民长期碘不足所造成的。

它的病因清楚,防有办法,只要长期坚持补碘措施,碘缺乏病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我国有许多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由于长期坚持食盐加碘,居民的碘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肿大的甲状腺多数都已恢复或接近正常,新一代儿童的智力较防治前有较大的提高。

为什么说食用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最好的办法?

防治碘缺乏病的最根本措施是食盐加碘,这是被许多国家近一个世纪的防治工作所证实的,是各种补碘办法中最好的方法,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和容易推广,又符合微量、长期及生活化的要求。

补碘将伴随您终生

人体缺碘是由环境缺碘造成的,而环境缺碘却不是在短期内可能改变的,只有人为的长期补碘才能保证机体的需要。

人们补碘最有效的措施是食用合格碘盐,一旦停止食用合格碘盐,碘缺乏病就会卷土重来。

这种补充不是在一两年内所能解决的,生活在缺碘地区,补碘将伴随我们终生。

 

第三课 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蛔虫病、蛲虫病的危害及掌握其防治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弄清蛔虫病、蛲虫病是怎样传染的?

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2、小学生应养成怎样的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粪便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主要方法?

教具:

1、蛔虫、蛲虫标本。

2、有关蛔虫传染途径教学图片。

3、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导入:

你们小时候生过虫吗?

你们平常有没有无缘无故肚子疼?

肠道寄生虫病是儿童多发病。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

2、出示阅读提纲:

①蛔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是怎样传染的?

如何防治?

②蛲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是怎样传染的?

如何防治?

③为防治肠道寄生虫病,我们应养成什么卫生习惯?

3、默读并在书上划出有关答案,打上题号。

二、讲授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一)认识蛔虫、蛲虫

(二)研究蛔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传染途径

谁能告诉教师,蛔虫是怎样跑到人体内的?

蛔虫在人体内生长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虫卵或成虫。

虫卵污染蔬菜、瓜果、泥土,当人们生吃不净的瓜果蔬菜或不注意饮食卫生,就会感染蛔虫病。

2、讨论蛔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①患了蛔虫病的人,会出现什么症状?

你有过生蛔虫的经历吗?

有什么感受?

②蛔虫病传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防治?

强调:

①由于虫卵随粪便排出,所以农民伯伯都会把粪便作无害处理,才进行施肥,这样做便可把虫卵杀死,以免污染蔬菜、农作物。

②为防止反复感染,小朋友应特别注意个人卫生。

(三)研究蛲虫传染途径、危害及防治方法

1、介绍蛲虫传染途径

老师边介绍边板书:

雌虫产卵粘上虫卵虫卵入口

肛门---手指搔痒---吮手指、不洗手进食---人体感染

2、蛲虫病的危害及防治

①患了蛲虫病,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②蛲虫病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防治?

三、教师讲述,学生进行卫生行为辨析

为预防感染肠道寄生虫病,我们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判断谁做得对?

谁做得不对?

请打手势,(两手指交叉表示错,拇指、食指张开表示对,并说理由)

1、一群小朋友打完篮球不洗手拿起雪梨就吃(×)

理由:

进食前应洗手。

2、农民用新鲜粪便施肥。

(×)

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有虫卵产生污染。

(×)

3、小朋友饭前、便后洗手。

()

4、小朋友剪指甲。

()

5、医生给捂着肚子的小朋友看病。

()

理由:

小朋友患了肠道寄生虫病,要立刻看病吃药。

四、全课小结,订出卫生公约(略)

 

第四课  4、传染病是怎样预防的

 教学目标

1、解什么是传染病。

了解传染病传播的四条基本途径。

2、教育学生注意预防传染病,加强锻炼,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

(问得过传染病的学生,说一说当时的得什么病。

,怎么会生这种病的。

)这些病有什么共同之处?

校园是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流行,所以必须注意防止各种疾病的传播。

阅读本章,将有助于你有效地防止疾病的侵扰。

2、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这些因传染而生的病叫传染病。

(板书课题:

4、传染病是怎样预防的)

二、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认识传染病。

a)传染病时由什么传染的?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使人得病,并且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这类疾病就叫传染病。

b)传染病的病菌、病毒传染给了谁?

2、介绍传染病的四条传播途径

问:

你们知道传染病传播病菌、病毒有哪四条传播途径?

(学生回答,交流)

传染病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消化道传染病 是指病原体污染水、食品、餐具,进入消化道而引起的疾病,如传染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脊髓灰质炎等。

2、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体由病人呼吸道排出,抵抗力差的人吸入会得病,如肺结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等。

3、昆虫媒介传染病 是指吸血昆虫(如蚊子)引起的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动物源性传染病 是指由患病动物传染给人的一类传染病,如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5、寄生虫病 是指感染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3、传染病是怎样发生的

传染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了它,就便于我们采取预防措施。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流行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 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都是传染源,包括病人、生病好转的人、表面健康而带有病原体的人,受感染人和动物(老鼠、猫、狗等)。

2、传播途径 传染源排出病原体,要经过一定方式侵入易感者,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空气传播:

是指飞沫、尘埃的传播。

麻疹、SARS、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都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水传播:

水源受到污染,接触或未经消毒饮用后,可引起传染病流行。

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都可以经水传播。

(3)食物传播:

肠道传染病和结核、白喉等呼吸道传染病,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蔬菜被粪便污染后,可传播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4)接触传播:

通过手可传播肠道传染病,疯狗咬伤可直接传播狂犬病。

(5)虫媒传播:

昆虫如蚊、蝇等通过叮咬、吸血传播某些疾病。

(6)土壤传播:

蛔虫等寄生虫卵及破伤风杆菌等细菌的芽孢,可生存在土壤中,侵入人体会引起寄生虫病和破伤风。

4、怎样预防传染病。

师:

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有,动物传播,空气传播,饮食,接触传播四条途径,只要阻断传播途径,健康人就不会被传染。

怎样阻断传播途径呢?

(学生回答)

三、教师总结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1、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不喝生水。

(2)生吃的瓜果、蔬菜要洗净,最好用消毒液消毒。

(3)不吃未加热的熟食,隔夜的饭菜要加热后再吃。

(4)不要大吃大喝,夏秋季节天气炎热,肠胃消化能力减弱,大吃大喝就会增加肠胃负担。

(5)饭前便后洗手,不吃别人用脏手拿过的食物,外出购买食品,要监督售货员用工具取食物。

(6)如使用食堂、饭馆的餐具,必须是经过煮沸消毒的。

(7)不吃苍蝇爬过的食物。

因为苍蝇常在垃圾、粪便上停留,体内外常有大量病原体,苍蝇叮爬食物,同时在食物上呕吐、排便,就把身上的病原体沾到食物上,人吃了这些食物就容易生病。

2、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病人的呼吸道表面上有大量的病毒、细菌,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哭喊、吐痰而散布到空气中,免疫力低的人吸入后,就会得病。

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多在室内活动,接触更加密切;空气不流通增加了飞沫传播的机会;另外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呼吸道的抵抗力也降低。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量少与病人密切接触。

(2)发病季节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因为这些地方人多拥挤,空气不好,得传染病的机会也多。

(3)不要随地吐痰,无论是病人还是健康人的痰和鼻涕都含有大量的病菌。

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一口痰里,就有几亿个结核杆菌。

随地吐痰、乱擤鼻涕,既传播疾病,也是不文明的坏习惯。

吐痰应入痰盂或吐到纸里扔进垃圾箱。

(4)搞好预防接种。

(四)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1、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过被病菌污染的食物传播。

主要症状:

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初起为水样,以后带有粘液和脓血,典型病人有“里急后重”感。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饭前便后洗手,消灭苍蝇,并可适量吃些生大蒜。

2、传染性肝炎

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通过水和食物或血液传染,有甲、乙、丙、丁、戊等型。

主要症状:

明显乏力,食欲不佳,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轻度发热,右上腹部疼痛,黄疸等。

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异常,并可分型。

预防: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消灭苍蝇蚊子;实行分餐制。

3.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由呼吸道传播。

症状:

有较轻微的鼻咽部不适,但全身症状明显,起病急;有高热、怕冷,头痛,全身酸痛,咳嗽痰少,恶心呕吐等。

预防:

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四、号召加强锻炼,提高抵抗力。

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阻断传播途径,增强体质,讲究卫生,大家都可以少得甚至不得传染病。

五、冬季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八项措施

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防治呼吸道传染病应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受凉。

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过室内;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

3、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4、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坚持参加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

6、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

7、免疫预防。

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8、早发现、早治疗。

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

 

 第五课  布鲁氏菌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2、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布鲁氏菌病。

教学过程:

一、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

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

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

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二、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三、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病畜的分泌

布鲁氏菌病

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1.5~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

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

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四、传播途径

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但重要性不大。

五、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六、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

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

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

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

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六、患病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

根据1977年九月我国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上分型为:

多性期;慢性活动型;慢性期相对稳定型。

国外按鲁德涅夫(рудHEB)分期法分为:

急性期,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3个月到1年;慢性期,1年以上。

潜伏期

为7~60天,平均两周。

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

急性期

80%起病缓慢,常出现前驱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

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纳减少,头痛肌痛、烦躁或抑郁等。

持续3~5天。

10~27%患者急骤起病,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布鲁氏菌病

发热76.8%以上有发热.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

热前多伴寒战畏寒。

高热患者意识清晰,部分还可以下床活动,而热退后反感症状恶化,抑郁寡欢,软弱无力。

多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

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

汗味酸臭。

盛汗后多数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

关节痛76.09%以上有关节痛,与发热并行。

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痛剧者似风湿,辗转呻吟。

但关节疼痛程度与病理改变并不平行。

病变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肩、膝等,单个或多个,非对称性,局部红肿。

也可表现为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

少数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

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游走性,慢性期病变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关节。

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痉挛性痛。

泌尿生殖系病症因睾丸炎及附睾炎引起睾丸肿瘤是男性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单侧。

个别病例可有鞘膜积液、肾盂肾炎。

女性患者可有卵巢炎、子宫内膜炎及乳房肿痛。

但人类引起流产者少。

其它坐骨神经、腰神经、肋间神经、三叉神经等均可因神经根受累而疼痛。

脑膜、脑脊膜受累可发生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症。

其次还可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顽固性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鼻衄、便血等。

慢性期

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缺乏急性病史由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

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有典型,呈多样表现。

慢性期活动型者具有急性期的表现,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疲乏无力,头痛,反应迟钝,精神抑郁,神经痛,关节痛,一般局限某一部位,但重者关节强直,变形。

一部分患者自述症状很多,缺乏体征,类似神经官能症;另一部分患者表现多器官和系统损害,如骨骼肌肉持续不定的钝痛,反反复复,迁延不愈,晚期有的发展成为关节强直,肌肉挛缩,畸形,瘫痪。

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炎、神经根炎,脑脊髓膜炎。

泌尿生殖系统,可有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

心血管系统可有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另外尚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视网膜血栓性静脉炎,视神经炎;乳突炎及听神经损伤等。

慢性期相对稳定型者,症状、体征较固定,功能障碍仅因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才加重。

但久病后体力衰竭、营养不良、贫血。

牛种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羊种型和猪种型病例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

近年来本病有逐渐轻化的趋势,可能与预防接种及抗生素的普遍应用有关。

患病后复发率6~10%,常在3个月以内发生。

可能是细菌为细胞内寄生,不易为抗生素杀灭或者与疗程不够有关。

七、治疗 早治疗。

诊断一经确立,立即给予治疗,以防疾病向慢性发展;以提高患者抵抗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①休息。

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

②饮食。

应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

③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

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一次。

④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中毒症状重、睾丸肿痛者可用皮质激素;关节痛严重者可用5~10%硫酸镁湿敷;头痛失眠者用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

⑤医护人员应安慰病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以树立信心。

八、预防

在我国推广以“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针对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已使人间发病率由1980年的0.07/10万下降到1989年的0.03/10万。

1.管理传染源

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卫生检查。

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之。

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

皮毛消毒后还应放置三个月以上,方准其运出疫区。

布鲁氏菌病

病、健畜分群分区放牧,病畜用过的牧场需经三个月自然净化后才能供健康畜使用。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

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

除注意防护外,重要措施是进行菌苗免疫。

对接触羊、牛、猪、犬等牲畜的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