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244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docx

《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docx

普通动物学实习报告格式

 

中国海洋大学

本 科 实 习 报 告

实习名称普通动物学实习

学院(系、中心) 水产学院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教务处制表

二Ο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填写说明

一、此报告请用黑色签字笔填写或打印。

二、此报告中内容请在实习结束后如实填写。

三、实习教学基本概况中的实习类型指教学实习、专业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实践)等;修课要求指必修、限选、任选;实习总结形式指论文、设计、调查报告等。

四、实习总结字数根据形式作如下要求:

论文、设计不少于3000字;调查报告不少于5000字。

五、此报告填写完毕(一式两份),经实习指导教师和院(系、中心)有关领导审阅后,一份作为学生成绩由院(系、中心)保存,一份由学生本人保存。

一、实习教学基本概况

实习类型

教学实习

修课要求

必修

实习名称

普通动物学实习

课程(实习)编号

0743********

学时

三天

学分

1

实习起止时间

9月9、10日

9月13日

实习地点

太平角海边,石老人海边,青岛海底世界

实习单位

水产学院

实习岗位

参观学习

指导教师

张弛

学历/职称

硕士/教授

实习指导教材

《无脊椎动物教学实习图谱》

实习总结形式

实习报告

实习成绩

其他情况说明

二、实习教学内容

1.实习目的、要求:

实习目的:

《普通动物学实习》是一门与动物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基础实践课,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它与《普通动物学》及《普通动物学实验》同步开课,安排于《普通动物学》课程学习之后进行,便于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通过海洋博物馆与水族馆的参观和实地标本采集,学生不仅能够对潮间带生物及其栖息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关于采集动物标本的处理方法和基本鉴定方法,提高了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知识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习要求:

1)通过近岸潮间带的实习,了解海岸环境的特点与潮汐规律,认识近岸水域不同环境中主要动物的代表种类,初步了解海滨动物的基本形态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了解其分类地位、经济价值、和分布状况;

2)初步掌握海宾常见不同动物的各种采集方式、培养、麻醉、固定、保存的方法及标本制作等一系列操作和应用的技能。

3)掌握海岸带调查过程中,生物观察、标本分类、数据整理及报告书写的基本方式方法。

 

2.实习主要内容:

1、9月9日上午野外实习指导培训,介绍实习海岸带环境特征、种类分布特点、采集技术、注意事项与安全,实习工具的发放。

2、潮间带野外动物的调查与采集

(1)9月9日太平角潮间带调查:

观察岩相潮间带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生物量分布特征和生态特征,观察各物种之间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采集、固定、保存各种无脊椎动物标本,以便进行物种鉴定。

(2)9月10日石老人海域潮间带无脊椎动物调查:

认真观察岩礁、沙砾、沙滩、泥滩潮间带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生物量分布特征和和生态特征,观察各物种之间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采集、固定、保存各种无脊椎动物标本,以便进行物种鉴定。

3、野外采集潮间带动物的室内分类与鉴定:

(1)分类与鉴定的指导讲解介绍常见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种类的形态特征与固定处理。

讲解查阅文献资料对采集到的各类动物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

(2)分类与鉴定对采集的潮间带生物进行固定处理,认真观察分析各种不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采集的各类动物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

4.青岛海底世界参观,了解学习其中展示介绍的动物的种类以及习性。

5、实习总结讲解采集动物分类、鉴定总结,实习报告的撰写与要求,总结实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6、撰写实习报告查阅资料、整理实习、撰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总结(可另附纸)

引言

青岛市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2℃,海滨潮汐为半日型,每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潮差为1.9---3.5m。

青岛海岸线长730.64km,港湾众多,岸线曲折,滩涂广阔。

海岸类型多样。

既有岩滩.又有沙滩、泥沙滩和泥滩,是多种水生物栖息繁育的良好场所,潮间带生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利用近两年动物学的临海实习,

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生态调查有重要的意义

1、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交界的中间地带,其上界为最高高潮水面,下界是最低低潮水面。

该地带生境的最显著特点是潮汐规律性地涨落,使处于不同水平的岸滩的环境条件有着明显的不同。

因此,潮间带生物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了若干生物垂直分布带。

2、潮间带的无脊椎动物是生活在潮间带底表或底内的动物。

它们是底栖生物的一种特定生态类群。

大多以固着、附着、管栖、穴居、底爬、匍匐等方式栖息于潮间带。

具有活动能力低和活动范围小等生态特点。

3、潮间带特别容易受陆缘污染物排放的直接影响;人为的干扰也特别容易造成生境的破坏;而且,岸滩因潮汐退落而露出,便于观察和采样。

因此,开展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生态调查对于污染生态效应的调查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本次实习首先参观海底世界,观察、了解、认识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鱼类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和常见淡水鱼类与观赏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

同时,进行实地采集,在太平角及石老人采集标本,并进行鉴定分类。

二、实习区域概述

不同生态区域常见潮间带动物

潮间带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为海涂。

根据潮汐活动的规律,潮间带又分为下列三个区:

  

(1)高潮区(上区):

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

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海水淹没。

  

(2)中潮区(中区):

它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典型的潮间带地区。

(3)低潮区(下区):

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

大部分时间浸在水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时间内露出水

依潮间带不同地质地貌情况,可对潮间带生态区域进行如下划分:

<1>岩石区常见动物

1、固着动物靠外壳或扁形身体紧紧固着在岩石上生活的动物如:

牡蛎、海绵、偏顶蛤、海鞘等。

2、岩石缝隙间生活的动物隐蔽在岩石的洞穴、缝隙内生活的动物如:

石鳖、单齿螺、滨螺、锈凹螺、海蟑螂、蟹类、海胆、紫贻贝等。

<2>沙滩、泥滩常见动物

沙岸是细沙海岸,泥沙岸是沙多泥少或泥沙各半的海滩。

在泥沙中隐居生活的动物有:

、鳞沙蚕、扁玉螺、海老鼠、海葵等。

在沙面爬行的动物有近方蟹、寄居蟹等。

岩礁与泥沙底质滩涂有强棘脉红螺,红线黎明蟹,长螯活额寄居蟹,绿海葵,黄海葵,马粪海胆等

栖息于沙中的环节动物沙蚕

栖息在潮间带沙滩中的中华近方蟹,红线黎明蟹,虾虎鱼的幼鱼等。

<二>潮间带无脊椎动物实习

太平湾海域潮间带及石老人海域无脊椎动物调查的具体生物种类如下:

(一)腔肠动物门

珊瑚纲六放珊瑚亚纲海葵目

海葵科Actiniidae触手通常排成多环,一般有括约肌,体柱通常分为胴部和冠部,其表面常有疣状突起,而无壁孔。

绿海葵Sagartialeucolena成圆筒状,体壁表面有许多纵行疣突,口盘附近的疣途粗大而显著,渐向足盘的疣突逐渐低平而不显著,口盘中央局椭圆形的口,口外围的口缘部有辐射线,口缘淡红色,口盘绿色,触手基部红色,末端绿色,体壁鲜绿色。

黄海葵Anthopleurxenthogrammica体高通常是40—70毫米,体宽40—60毫米,体壁上,特别是上方有疣状吸盘,以此附着一些小碎石或砂粒。

进中央的触手,伸长时与体壁之高度约略等长,色彩在各个体中有变化,触手浓褐色或赤褐色,体壁淡褐色或浓褐色,口盘青褐色或浓褐色,边缘疣突常为白色,但也有橙黄色者。

触手为6的倍数,排列式为6•6•12•24•48总数为96,触手长度略相等,但第一及第二列的12根梢长。

生长在干朝线以上,为沿海极普通的种类。

纵条矶海葵(Haliplanellaluaiae(Verrill,1898)Hand):

 俗名海葵,又名西瓜海葵。

 国内分布于南、北各省沿海;国外分布在世界北半球,包括欧洲北部、地中海、太平洋沿岸、马来西亚、日本等。

小型个体,体长2-3毫米。

身体呈筒状,口盘位于头部顶端,表面上有不规则的放射形暗线。

触手排列于口盘边缘,伸展时呈丝状。

体壁光滑,半透明状。

体壁上的小孔成纵行排列。

足盘边缘延伸呈舌状。

生活时体呈黄绿色、暗绿色、褐绿色、油绿色等,并具橘黄色纵线间隔排列于表面。

栖息于沿海潮间带的高潮线、低潮线和潮下带,营固着性生活。

常附着于木头、石头及其他物体上,有时不到一立方米的石头上其个体数多达200多个。

以触手摄取食物,肉食性。

常以小甲壳类及多毛类为食。

以有性和无性方式进行繁殖。

(二)软体动物门

1.腹足纲Gastropoda

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

(1)中腹足目扁玉螺Nevertadidyma贝壳略呈扁椭圆形。

壳顶低小,乳头状,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壳面光滑无肋,壳口大,向外侧倾斜。

(2)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

骨螺科(Muricidae)

红螺(RapanabezonaLinnaeus):

贝壳大,高达11厘米,宽9厘米。

壳极坚厚。

壳顶尖细。

螺旋部短小,约为壳高的1/5~l/4。

体螺层极膨大,螺层有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有发达肩角。

缝合线和生长线明显。

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旋形肋和细沟纹。

体螺层肩角下还有三四条具有结节突起的粗肋,尤以基部的一条最粗大。

壳口椭圆形,大而突起,壳口底部有一短而宽的沟。

内唇前厚后薄;外唇边缘具与螺肋相当的缺刻,内面有与壳面细肋相当的肋纹。

厣角质,椭圆形,核偏一边。

螺面黄褐色`,有棕黑色斑点。

壳内面杏红色,有珍珠光泽。

单齿螺(Monodontalabio):

我国南北潮间带分布最广的贝类之一。

舟山内外侧岛屿沿岸均有发现,为习见种。

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

以海藻为食。

壳呈圆锥形,小型,壳质坚厚。

一般高1-2厘米。

壳表螺旋形肋明显,与生长线互相交结成许多方块形颗粒。

壳面颜色多为暗绿色,夹以杂色。

壳内面白色,具有珍珠光泽。

扁玉螺(Glossaulaxdidyma):

贝壳呈半球形,坚厚,背腹扁而宽。

壳顶低矮,螺旋部较短,体螺层宽度突然加大。

壳面光滑无肋,生长纹明显。

壳面呈淡黄褐色,壳顶为紫褐色,基部为白色。

在每一螺层的缝合线下方有一条彩虹样的褐色色带。

壳口卵圆形,外唇薄,呈弧形;内唇滑层较厚,中部形成与脐相连接的深褐色胼胝,其上有一明显的沟痕,脐孔大而深〔潮汕地区形象的称之为:

肚脐螺〕。

厣角质,黄褐色。

生态、利用和地理分布:

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50m的沙和泥沙质的海底,通常在低潮区至10m左右水深处生活。

常潜入底内猎取其他贝类为食。

约在8一9月产卵,卵群和细沙粘成围领状。

2、瓣腮纲

(1)列齿目蚶科Arcidae贝壳坚厚,两壳大小相等或稍不等,壳面膨胀,放射肋明显,铰合部直,具一长列片的齿。

通常被有带绒毛的壳皮。

外套膜缘有外套眼,具有或强或弱的足丝。

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壳中等大,近卵形,左壳大于右壳,壳表有发达的30—34条规则的放射肋,壳面白色,被棕色毛状表皮。

(2)真瓣腮目

文蛤(MeretrixmeretrixLinnaeus):

贝壳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喜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细沙质海滩。

文蛤雌雄异体,无性变现象,一般二年性成熟,性比1:

1,成熟的性腺包围在内脏块周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在繁殖季节用肉眼观察性腺时可分辨雌雄,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黄色。

两性在外形上无第二性征。

贻贝科(Mytilidae):

属于翼形亚纲贻贝目贻贝总科,身体对称,楔形,铰合齿退化,或成结节状小齿,后闭壳肌巨大,前闭壳肌退化或没有,外套膜在身体后方有一愈着点。

紫贻贝(Mytilusedulis)俗名:

海红、淡菜(干)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

一般壳长6~8厘米,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

壳薄。

壳顶近壳的最前端。

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

壳内面灰白色,边缘部为蓝色,有珍珠光泽。

铰合部较长,韧带深褐色,约与铰合部等长。

铰合齿。

.不发达。

后闭壳肌退化或消失。

足很小,细软。

牡蛎科(Ostreidae)两壳不等,左壳较大,常以此壳固着他物之上生活。

铰台部无齿,有时具结节状小齿。

内韧带。

闭壳肌位近中央或后方。

外套痕不明显。

足和足丝均无。

心脏常在直肠的腹侧。

海产。

猫爪牡蛎(Ostrea,Pestigris,Hanley):

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形。

壳高30.8mm,壳长20.9mm,壳宽7.1mm。

右壳小平,表面光滑,鳞片宽稀而平伏,壳缘有较深的缺刻数个。

壳表黄色或紫色,具有墨紫或褐色的放射带。

左壳附着面小,有5~8条放射肋,肋常突出壳缘,肋面具短棘,形如猫爪。

壳内面淡紫或白色,后缘有时为紫色,铰合部和韧带槽均小。

肌痕长卵形,位近上壳中央背侧。

僧帽牡蛎(OstreacucullataBorn):

体形多变,大多呈三角形。

一般壳长5厘米左右。

壳表面具有同心环鳞片层,无显著放射肋。

壳表面颜色多变,多淡黄色,杂有紫褐色或黑色条纹。

壳内面白色。

3、多板纲石鳖目

(2)锉石鳖科Lschnochitonidae身体呈扁椭圆形,壳板的表层常具各种雕刻。

头板和尾板嵌入片齿裂较多,多少常有变化;中间板每侧的齿裂较少,通常为1—3个齿李裂。

环带上密布小的鳞片。

鳃位于足两侧之外套沟内,鳃裂的长度通常与足长相等。

函馆锉石鳖(IschnochitonhakodaensisPilsbry):

属于软体动物门多板纲锉石鳖科。

体卵圆形,长22-35mm,宽12-19mm,背腹扁平,外表圭黄色或暗绿色,并杂有深色斑点。

头壳片放射肋细密,甚多,嵌入片具15-19个齿裂。

中间壳片中央部有显著的网状刻纹。

翼部有5-7条放射肋。

嵌入片每侧具2-3个齿裂。

尾壳片中央区的刻纹与中间壳片的网状相同,后区具细密的放射肋及环状纹,嵌入片具12-20个齿裂。

周围环带窄,表面布满大小不等的鳞片。

鳃35对,鳃列与足等长。

(三)节肢动物门

甲壳纲

软甲亚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Grapsidae头胸甲近方形,不很凸,侧缘直或稍拱。

额缘很宽。

第三颚足不完全封闭口腔。

螯足及步足粗壮。

雄性生殖孔位于胸部腹甲上。

肉球近方蟹Hemigrapsussunguineus近方形,前半部微隆起,具颗粒和红色斑点,后半部平坦,额宽,前缘平直,中间稍凹,眼窝下脊外侧有小颗粒组成一条细线。

雄性两指基部间具有一膜质球,雌性无此球。

沙蟹科

宽身大眼蟹(Macrophthalmusabbreviatus):

头胸甲横宽长方形,宽大于长的205倍,粗糙有小颗粒突起。

体黄绿色,腹面及螯足棕黄色。

前侧缘有长毛,具有2个尖齿。

眼柄长约等于体长。

雄性螯足强大,雌性螯足小。

栖息于低潮线附近的泥滩上,爬行迅速。

分布于全国沿海

贪精武蟹(Parapanopeeuagora):

为扇蟹科精武蟹属的动物。

分布于日本、印度尼西亚、尼科巴群岛、印度东岸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浙江、胶州湾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常栖息于珊瑚礁或沙质以及具贝壳的浅水中。

四齿矶蟹(Pugettiaquadridens):

海水生活于低潮线,有水草、泥沙的水底.国内分布:

南海,东海, 山东半岛, 渤海湾, 辽东湾,国外分布:

朝鲜,日本。

寄居蟹科(Paguridae)多数寄居于螺壳内。

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

头胸部具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

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质,有明显的颈沟。

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种宽短,多不对称。

寄居蟹:

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

头胸部具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

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质,有明显的颈沟。

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种宽短,多不对称。

多栖息于浅海水深约60米处

艾氏活额寄居蟹(Diogenesedward-sii(dehaan) ):

艾氏活额寄居蟹寄居蟹属于节肢动物甲壳纲十足目下的异尾类,而我们常说的螃蟹属于十足目下的短尾类。

寄居蟹常寄居于死亡甲壳动物的壳中,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故名。

世界上现存500多种寄居蟹,绝大部分生活在水中,也有少数生活在陆地。

更有一些寄居蟹不再寄居在甲壳里,而是发展出了类似螃蟹的硬壳,也叫硬壳寄居蟹,著名的阿拉斯加皇帝蟹就是一种。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

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

俗名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海虫、水蟹、门蟹、小门子、蝎子、盖鱼、三点蟹、童蟹、飞蟹、烟蟀,英文名Swimmingcrab。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海域。

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

三疣梭子蟹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主要输往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DeHaan):

甲壳表面通常光滑。

额角相对较短,有些平扁,中间沟有或无。

头胸甲无带刺的脊,具1个背中央齿。

第四、五步足较第二、三步足粗壮,且指节稍平扁,末端呈爪状;第二步足细小,钳状,其指节短于掌节长度的一半。

末4对腹肢的内肢甚短小,不具内附肢,雄性第二腹肢内肢长于雄性附肢。

跳虾(Platorchestiaplatensis):

,身体通常呈现弯曲状态,大部份扁跳虾的食物主要是藻类及有机碎屑等,不会伤害珊瑚。

而它们亦是某些鱼儿(如火焰鹰、六线狐等)所喜爱的食粮,所以也是珊瑚缸有益的生物。

因是藻食性,所以常会在草缸中大量繁殖。

在日间,常常可见有扁跳虾的虾壳随水漂扬。

因它们会定期蜕壳,使身体可以继续地生长。

三、纽形动物门(Nemertea)

纽虫(Takatura)大型个体,体长一般为500毫米。

身体近纽带状,背腹头部平扁,前端平切似套状。

颈部较头部细小。

有特别的再生能力,它以断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生殖。

四、环节动物门

游走目(Errantm)

沙蚕科(Nereidae)

a.沙蚕(Nereissuccinea):

体长圆柱形,两侧对称、后端尖,具许多(80~200多个)体节。

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躯干部有许多结构相似的体节,每个体节两侧具疣足。

肛门开口于肛节末端背面。

沙蚕常见于潮间带,亦见于深海。

成虫和幼虫为鱼、虾饵料,亦可食。

种类较多,有待鉴定。

b.日本刺沙蚕(Neathesjaponica):

个体较大,成体体长一般在12-15cm,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和日本沿海,杂食性,幼体浮游阶段以单胞藻为食。

C.索沙蚕(DiopatraneapolitanaDelleChiaje):

身体形状与前种相似。

固定的标本长150-200毫米,宽2-2.5毫米,有200-350个体节。

生活时缘色,背面有纵列的四五条暗褐色斑绞。

有口前叶和两个围口节组成。

口前叶为半圆形,其后缘有4个眼点,排列成一横行。

二个围口节,前节大于后节,无触须、疣足等器官。

疣足为单肢型,分二叶,背叶短小,为半圆形(a),背面有一个小触须(c)。

腹叶为长椭圆形,甚突出(b),其在身体后端者尤为发达,无触须。

每个疣足均有一束简单的刺状刚毛。

围肛节有2对肛须。

红角沙蚕(Ceratonereiserythraeensis):

沙蚕体似蠕虫,呈长椭圆柱形而稍扁,两侧对称,后端尖。

整体由头部、躯干部和尾部3部分组成。

头部发达,由口前叶和围口节组成。

第1刚节前凸出一小叶,称为口前叶,背面有2对简单的圆形眼,前缘有1对细小触手及1对粗大的触角。

口前叶后为第1节,腹面有口,称围口节,两侧各有4条细长触须。

口内有一可伸缩的吻,吻前端有1对大颚,用以捕食。

躯干部具有许多刚节,各节两侧有1对外伸的肉质扁平凸起,称为疣足,足上有刚毛。

疣足多为双叶型,具有游泳和爬行功能。

刚毛有毒腺,刺到皮肤有红肿疼痛感觉。

尾部为体的末节,亦称肛节,节上有1对肛须,肛门位于肛节末端背面。

多为雌雄异体,无明显的生殖器官,只在生殖前期形成生殖腺,出现体色或形态变化,称异沙蚕体。

其发育比较复杂,受精卵须经过螺旋卵裂、担轮幼虫、后担轮幼虫、疣足幼虫、刚节幼体等发育形成成体。

(五)棘皮动物门

海胆纲拱齿目球海胆科Strongylocentrotidae步带板为多孔板;有孔带靠近口部不扩大;步带和间步带疣排列规则;壳圆形;顶系板眼I和V接触围肛部;围口膜常带板,板上有许多叉棘;鳃裂浅;球形叉棘具有发达的颈部,内有发达的纵肌和环肌各鳞没有侧齿;管足和球形叉棘常有C形骨片。

心形海胆(hearturchin):

蝟团目(Spatangoidea,心形目)棘皮动物。

体通常卵圆形或心形。

壳较脆,有4个步带区。

体表覆有短细棘刺。

生活在内壁有黏液的穴中。

管足长,伸到沙上抓捕小食物微粒,有的管足司呼吸和感觉功能。

藉刺的动作而运动。

普通心形海胆(Echinocardiumcordatum)见於各海洋中。

西欧、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常见的是紫蝟团海胆(Spatanguspurpureus)。

心形海胆在海底深深的泥沙中不断做着挖掘工作。

在泥沙下面,它们缓慢地移动,用管足采集食物颗粒。

心形海胆的身体上方长有长长的管状脚,用来挖掘直通泥沙表面的坑道。

这些坑道就是水中的通风口,使它们能够呼吸自如。

(六)脊索动物门:

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其共同特征是在其个体发育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Vertebrates)

鱼纲(Pisces)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1.鲈形目(Perciformes)

虾虎鱼科(Gobiidae)

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trigonocephalus):

纹缟虾虎鱼体长41—101mm,体长为体高3.8—5.2倍,为头长3.3—3.9倍。

头长为吻长3.7—4.6倍,为眼径4.2—6.7倍。

体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

头平扁。

颊部肌肉发达,隆突。

吻短钝。

眼小或中大。

口大,前位。

两颌各有牙2行,外行牙三叉型,内行牙简单,细尖。

犁骨、腭骨均无牙。

体被栉鳞,头部无鳞。

背鳍2个,相距较近。

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

头、体灰褐色,体侧常有1—2条黑褐色纵带及数条不规则横带。

背鳍、尾鳍灰黑色,具许多小白点。

四参观青岛海底世界

青岛海底世界位于青岛汇泉湾畔,毗邻青岛著名风景区鲁迅公园和青岛第一海水浴场。

它整合了青岛水族馆、标本馆、淡水鱼馆等原有旅游资源,与依山傍海的自然美景相融合,形成山中有海的奇景。

独特的地理位置、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与水族馆、标本馆、淡水鱼馆的良好整合和互补,使其成为全国独具特色海洋生态大观园。

潮间带

进入青岛海底世界后第一个展区就是潮间带景区了,由造浪池、4个海水展池和瀑布池共6个展池组成的。

在海洋科学中,所谓的潮间带是指大潮高潮线到大潮低潮线之间的区域,也就是海水涨落之间的区域,同时也是由陆地向海洋过渡的中间地带。

因为潮间带有潮水涨落的变化,同时受降雨、光照、气温等影响很大,所以海水的理化指标往往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因此这里生活着很多具有特殊生活习性的物种,形成了独有的生态系统。

这里有各种藻类、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少量的鱼类。

其中很多都是广温广盐的种类,并且有短时离开海水也能成活的本领。

青岛海底世界潮间带的四个海水展池中饲养有多种海星、海胆、章鱼、鲎、海龟、蟹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鰕虎鱼、弹涂鱼还有皱唇鲨、黑鳍鲨等小型鲨鱼。

这些种类或色彩鲜艳,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