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8138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

《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重点.docx

政治经济学重点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P15-16)

 

(1)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表现在: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P3,P7)

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 (P32,P33)

A.1.商品二因素是指凡是商品都具有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a.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或者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在商品的二因素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

  a.就其统一性而言,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两者缺一不可,这是它的同一性。

  b.就其矛盾性而言,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是相互矛盾、互相排斥的。

  c.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B.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1.     a.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c.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d.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②理论意义: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b.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c.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单位商品价值量决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P34,P36,P37)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已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力(即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P122-124)

   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

但作为特殊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

①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

同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两个特点:

一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转化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不同的。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

 ②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

所以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生产出剩余价值。

 

6.经济规律的含义、客观性。

 (P8)

1)经济规律的含义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b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改造经济规律。

 7.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联系与区别 P144

联系:

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资,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8.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理论前提、核心问题、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P77-79P80-83)

两个基本原理或基本前提:

1、从物质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社会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Ⅱ部类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

2、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即W=c+v+m。

其中,c是转移的旧价值,v和m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核心问题:

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它包括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两个方面。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

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以补偿社会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总资产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Ⅰ(v+m)=Ⅱc

引申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1)Ⅰ(c+v+m)=Ⅰc+Ⅱc

2)Ⅱ(c+v+m)=Ⅰ(v+m)+Ⅱ(v+m)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源泉。

扩大再生产有三个条件:

1)必须使两大部类之间互相交换的产品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即第I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与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必须等于第I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用公式表示为:

Ⅰ(v+Δv+m/x)=Ⅱ(c+Δc)

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也就是基本平衡条件。

2)要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第I部类全部生产资料的产品价值必须等于两个部类的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

用公式表示:

Ⅰ(c+v+m)=Ⅰ(c+Δc)+Ⅱ(c+Δc)或

Ⅰ(v+m)=Ⅱ(c+Δc)+ⅠΔc(上述公式两边各减去Ic即可)

3)要扩大再生产能顺利进行,第II部类全部消费资料的产品价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和各自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

用公式表示为:

Ⅱ(c+v+m)=Ⅰ(v+Δv+m/x)+Ⅱ(v+Δv+m/x)或Ⅱ(c+m-m/x)=Ⅰ(v+Δv+m/x)+ⅡΔv(上述公式两边各减去II(v+m/x)即得)

上述三个公式告诉我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平衡均依赖于第I部类与第II部类及其内部的平衡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始终存在,这种平衡关系时常遭到破坏。

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会爆发经济危机,并通过危机的强制而暂时被解决,也正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周期性。

9.产业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P70-75)

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使自身价值增值,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其循环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

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周而复始不间断地进行的过程。

加速资本周转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在获得同样多的利润时,节省预付资本量。

第二,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在使用同样多的预付资本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动也必须顺利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也必须使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其循环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搞好供、产、销环节。

只有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第二,资本运动的目的是增殖自身。

社会主义企业也必须加快资本周转,用同量的资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10.资本家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  追逐剩余价值

11.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P29-30)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

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

社会分工,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每个生产者固定地从事某一具体劳动,劳动具有单一性和独立性;各自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各自不同的产品。

同时,每个生产者的需求又是多样化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者,不能无偿地占有对方的产品,彼此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必须通过等价交换,即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来交换。

12.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P45-57)

产生: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中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质:

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这一公式表明: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通货膨胀: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发生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

因此,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通货紧缩:

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

13.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P127-130)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的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办法.

原因: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值生产资本的价值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战及其历史趋势。

14.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P42-43)

作用:

a.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

          b.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c.促进商品生产经营的优胜劣汰

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在流通过程中展开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规律,并不是说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15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原因及其形式,采取哪些政策手段?

  (P164,P176-177,P170-176,P180)

垄断组织是指垄断了某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并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大型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联合。

组织形式:

卡特尔,即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康采恩,即以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混合联合公司)。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职能全面增强,把社会经济生活置于自己全面控制与干预之下的资本主义,它是私人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国家不断融合的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简答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通过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通过国家财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过国家参与金融活动来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通过实行经济计划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16.资本有机构成含义及变化趋势 不断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构成可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

就物质形式来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

它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

就价值形式来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故称资本有机构成。

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1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P187,P190,P193)

表现:

世界贸易增长迅速,世界投资发展迅速,国际金融市场活跃

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而获得好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贸易获得好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好处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改善资金和先进技术不足,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对外贸易的扩大,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维护自己的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18剩余价值的分配、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变化?

 (P136)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借贷资本和利息  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7、股份资本和股息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会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是各个不同生产部门为追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产生的结果。

注意:

各部门利润率平均化只是一种趋势,不是绝对平均。

在平均利润率起作用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利润率仍然存在差别。

但是,从长期看,各部门的利润率确实存在平均化为社会一般利润率的趋势。

变化:

当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这种变化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新的作用形式。

理由两点:

①深入地看,生产价格归根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②全面地看,社会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生产价格的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19.资本积累含义、影响因素及导致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资本积累含义:

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

基本的影响因素有:

1利润率。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

⑤在利润量一定的情况下,积累率。

即利润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所占比重的高低影响着资本积累的绝对量的大小。

②预付资本的多少。

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④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下,利润率与利润量呈正比例变化。

导致了以下两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后果:

   

(1)相对人口过剩

(2)平均利润下降趋势 

20.在信用体系中,信用的基本形式  (P87-88)

商业信用:

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

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企业信用:

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

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21.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别与联系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1)两者价值周转方式不同2)两者周转时间不同。

3)两者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

从划分方法来看,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从划分意义上看,划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在于揭示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于揭示生产资本各个部分的价值周转状况对于资本周转速度和价值增值的影响,有助于了解资本主义流通的规律性和进一步揭露资本运动的矛盾。

 2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基本形式  (P133)

本质: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形式:

计时工资:

按一定的时间来支付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换形式计件工资:

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P123)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第二,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

24.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与区别  

资本积聚:

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

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区别在于:

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而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从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联系在于:

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聚和集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资本积累不断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

25.利息、利息率含义、影响因素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P142)

 利息:

从其形态上看,是货币所有者因为发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

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

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影响利息因素:

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

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本金X利息率X存款期限X(1-利息税)

利息率:

就是一定时期内利息和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资本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影响利息率因素:

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与制度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政策因素包括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其中,以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明显;制度因素主要指利率管制。

利息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1利息率变动对聚集社会资金的影响。

存款利率水平同吸收存款数量正方向变化。

2利息率变动对信贷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贷款利率水平同贷款数量呈反方向变化,国家可以通过调整银行贷款利率水平调节信贷规模。

3利息率变动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影响。

对于经营管理不善、银行贷款风险大的企业实行高的利息率,促使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利息率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利息率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结果比较复杂。

调整利率,会影响到货币供给量,可以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可以增加有效供给。

(一)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二)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三)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四)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五)对股市的影响

2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原因及其周期性。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经济危机的实质:

是相对过剩的危机。

产生的根源: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

一般情况下,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萧条阶段的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由于:

①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前提。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我们改革经济体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道路:

目标、任务和性质确定之后,改革的道路、方式就具有关键的意义。

与世界上其他进行改革的国家不同,我国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

28.我国为什么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它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第二,它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