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074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

《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docx

八下语文文言文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⑷食不饱()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⑹策之不以其道()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⑻执策而临之()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

_____________。

二、阅读研究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

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15.“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

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1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请做简要阐述。

30.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请举例说明。

3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3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3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5略

二、阅读研究

6.伯乐:

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

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

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7.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8.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9.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10.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11.反问。

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14.点明文章主旨。

“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15.千里马的特性。

16.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17.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18.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19.《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

20.言之成理即可。

如: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

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21.有志难成千里马;无才可作老黄牛。

22.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

23.伯乐识良马,明主觅贤才。

24.贤才无辜逢昏君。

25.人间难得九方皋。

26.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

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27.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

28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29.刘禹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0.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

如认为千里马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

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31.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32.言之成理即可。

不同意。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

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33.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一、文学常识。

1、宋濂,字,号,朝人。

有《宋学士文集》。

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

本文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二、解释下列加线字。

余幼时即嗜学致书以观假借于藏书之家

弗之怠录毕走送之稍逾约

因得遍观群书益慕圣贤之道无硕师名人

尝趋百里外执经叩问德隆望尊

稍降辞色援疑质理礼愈至俟其欣悦

卒获有所闻负箧曳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腰白玉之环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緼袍敝衣禀稍之供岁有裘葛之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冻馁之患博士为之师

非天质之卑流辈甚称其贤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言和而色夷故道为学之难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同舍生皆被绮绣

四、解释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8、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9、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10、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6、“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

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

试举一例。

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8、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

 

9、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10、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

他为什么这样说?

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2、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13、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4、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

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5、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1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概括回答。

17、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

(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8、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9、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20、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21、“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2、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

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23、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24、.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

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2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26、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27、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28、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9、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30、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1、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2、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或四个方面:

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

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

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

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3、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4、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5、嗜学家贫

6、○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2“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

7、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8、叩问之难: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旅途之艰: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9、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10、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1、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相照应

12、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3、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4、吕蒙;

启示:

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5、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16、四个方面:

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1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

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18、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19、○1“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对比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20、○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

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21、“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22、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

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2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4、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25、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26、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7、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8、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9、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30、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A、____________,到乡翻似。

,。

B、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

E、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西都,______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五、诗句的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含有怎样的哲理?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请写出《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

"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9、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10、《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略二、

项目酬乐天……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

修辞对偶、比喻、借代[名句]借代[戟]对偶[颔、颈联]、比喻[颔联、汗青]借代[干戈]对偶[人有…月有…]、比喻[天上宫阙、人间]、反问[有问号的句子]对偶[兴……亡……]、比喻[第一句]

表达的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三、四见课文五、1、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4、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6、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7、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9、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

10、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

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11、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周瑜们的胜利带有运气,而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

12、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练习二

[基础知识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阅读诗词,答文后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7、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9、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词中哪几句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感悟?

 

                                         

10、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

(提示:

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11、你是怎样理解诗句“高处不胜寒”的?

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这样的一个事例吗?

[探究拓展训练]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2、、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13、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

25、《诗词曲五首》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低沉愤懑高昂乐观8、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

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9、交代时间、地点及作词缘由,领起全篇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大致原因是:

(1)、艺术魅力:

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2)、思想内容:

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

12、日高人困之时,口干舌燥的作者来到了一个农村。

意对即可。

13、当时作者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

可以看出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意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